為什麼都稱呼馬來西亞為大馬?

唱歌就來我要為你歌唱

現今的馬來西亞是1957年獨立之後馬來亞聯合邦經歷了東馬沙巴沙撈越加入,以及新加坡加入退出的演變後形成的。1957年馬來亞聯合邦獨立之時,領土只有馬來亞地區——即現在的馬來西亞半島,俗稱西馬。而隔著南中國海的另一邊,就是當時仍處於英國殖民下的加里曼丹島北部的沙巴和沙撈越。

1963年8月31日,原本位於英國殖民統治下的新加坡和沙巴宣告獨立;1963年7月22日,沙撈越宣告獨立。於是,新加坡、沙巴和沙撈越決定與馬來亞聯合邦以同等夥伴身份(即國家身份)於9月16日組成馬來西亞聯邦。在短短兩年之後,即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被迫脫離馬來西亞並宣告獨立。於是便形成了當今我們所看到的馬來西亞。

“大馬”一詞的出現是由於東馬西馬合併,馬來西亞的領土範圍不僅僅侷限在馬來西亞半島,也包括了加里曼丹島北部的沙巴沙撈越。稱為“大馬”是為了以此區分建國之初的馬來亞,強調馬來西亞包含東馬。對於當時的人民來說,國家政局的不斷變動帶來了國家名稱的不斷變化,這讓人們覺得有些混亂難以及時區分。這時,“大馬”一詞應運而生。這一稱呼最初見於當地的華文報紙,對於當時的人們,尤其是華人群體來說,“大馬”這一稱呼既可以幫助人民區分新的國家名稱,也讓人們帶有一種國家自豪感,還聽起來朗朗上口又簡單親切,因此被沿用至今。隨著馬來西亞近些年來發生了許多事件,吸引了全球諸多關注。馬來西亞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瞭解,在華人群體中,大馬一詞也流傳的非常廣泛和快速,因此很多人都稱呼馬來西亞為“大馬”。


三聯中讀

“馬來亞”一詞源於南印度泰米爾語“Malonylom”,意為“山”。

根據馬來西亞的聯邦憲法(1957年頒佈、1984年修改)規定:本聯邦的馬來文與英文名稱為MALAYSIA(馬來西亞)。

即馬來西亞全稱是MALAYSIA(馬來西亞)。馬來西亞簡稱也是MALAYSIA(馬來西亞)。

~~這一條在去馬來西亞護照簽證時一目瞭然:MALAYSIA。

~~網上搜索的所謂馬來西亞聯邦(英語:Federation of Malaysia),不是馬來西亞官方的正式名稱,是不規範叫法。

馬來西亞簡稱馬來西亞,漢語是四個字,可能華人使用起來四個漢字不如兩個漢字方便。於是有了下面的內容。

"大馬"一詞最早可以推溯到上世紀六十年代。1963年東馬和西馬合併,當地華人的中文媒體為了區別原來的馬來亞的稱呼。

原來馬來半島南部的"馬來亞"(Malaya,現稱西馬)和婆羅洲-加里曼丹島上的沙巴州與砂勞越州(現稱東馬)合併後組成新的"馬來亞"(Malaysia),當時的媒體將中文音譯稱"馬來西亞"。

所以西馬和東馬合併後就稱為馬來西亞,或叫"泛馬來亞"、"大馬來亞",簡稱"大馬"以區分本來的"馬來亞"。

"大"即是"泛"(Great, Pan-)的意思。

有人認為,馬來西亞稱大馬,是因為人類的一種自大的心理。

例如英國叫大英帝國-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日本叫大日本帝國,還有大韓民國,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等。我國100多年前不是也叫“大”清國嘛。

這樣的附會,沒有根據,勉強掛鉤,算是唯心度人之腹了!

其實和國內習慣說的大白菜、大上海、大前門、大運河……差不多吧。

Malaya改為Malaysia,後綴-ia ,表示“XX人的地方”或者“XX的地方”。如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利比里亞,阿爾及利亞等。

這個稱號在官方稱謂中是不存在的,不過在馬來西亞華社裡,它則被普遍應用。

中文翻譯國名帶馬的很多,有:馬來西亞,馬爾代夫,馬其頓,馬達加斯加,馬紹爾群島,羅馬尼亞等。如果說“馬國”、“中馬兩國”就不知所云了。

公元18世紀至19世紀初,馬來亞是柔佛王國時代。

19世紀上半葉,英國在馬來半島的西面一側建立起海峽殖民地,從新加坡到檳城,新加坡是大英帝國海峽殖民地首府。新加坡萊佛士中學當時就是殖民地最高學府(大學就得出國讀了),彙集了新馬精英。

1824年英國與荷蘭簽署1824年英荷條約,最終確立了英國對馬來亞的霸權,同時也決定了當代馬來西亞的雛形,荷蘭撤出馬六甲並放棄所有在馬來亞的利益,而英國則承認荷蘭對東印度剩餘地區的利益,這個瓜分在馬來亞地區劃了一條人為界限,這條界線遺留至今。

1896年7月5日,彭亨、雪蘭莪、霹靂與森美蘭合組為馬來聯邦,接受英國保護,華僑習慣稱其為“四州府”,實際上屬於英國控制範圍。

19世紀後半部,英國還獲得了對荷蘭從未立足的婆羅洲北岸的控制,這個地區東部(今天的沙巴)則由受西班牙屬菲律賓控制的蘇祿蘇丹的名義統治,其餘部分則是文萊蘇丹統治地。

1841年,英國探險家詹姆士·布魯克從文萊蘇丹手中租借了古晉,並稱自己為砂拉越的“白色拉者”,此後他不斷從文萊手上取得領土,婆羅洲東北部被英國商人殖民。

1881年,英國北婆羅洲公司被允許控制這塊地區,受新加坡總督監督,西屬菲律賓從未承認蘇祿蘇丹對這些領土的喪失,這是後來菲律賓宣稱擁有沙巴主權的理由。

1888年文萊成為英國保護國,1891年英國再與荷蘭簽訂條約,確定兩國在婆羅洲的邊界。

1910年英國對馬來群島領土的統治模式成形,海峽殖民地成為英國海外領地,由受倫敦的殖民地事務大臣監督的總督管理,這個領地的居民半數是華人,但所有的代辦(參政司),不論種族為何,均是英國公民。

最早接受英國參政司的四個蘇丹國,霹靂、雪蘭莪、森美蘭和彭亨組成了馬來聯邦,名義上它們依然獨立,但是從1895年開始受一個英國“總參政司”管理,實際上已成為英國殖民地。

馬來屬邦(柔佛、吉打、吉蘭丹、玻璃市和登嘉樓)各國享有較大獨立性,不過它們也無法阻擋英國代辦意願,英國最緊密的馬來盟國柔佛擁有自己的憲法特權,規定蘇丹有任命內閣的權利,不過實際上每次蘇丹必須先與英國討論他的任命。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馬來亞、新加坡、英屬北婆羅洲、砂拉越和文萊也被日本所佔領。\n\n

日本人將馬來人看作是一群從英國殖民統治被解放的殖民人群,並且樹立了有限的馬來民族主義,這使得日本人在馬來管理機構和知識分子中贏得一定程度的支持,大多數蘇丹也主動與日本人合作,雖然日本後來戰敗,日本為了配合大東亞共榮圈的政策,答應戰後讓馬來亞獨立,並且協助訓練馬來人成立武裝部隊與政府部門菁英。

1963年7月5日,英國、馬來亞聯合邦、新加坡、沙撈越和沙巴在倫敦達成成立馬來西亞聯邦協定。

1963年 9月16日,馬來西亞聯邦正式宣告成立(新加坡於1965年 8月宣佈退出馬來西亞聯邦,成為獨立國家)。


………………外一則……

二戰後英國工黨上臺,打算從殖民地撤離。1957年讓新加坡自治,1962年促成馬來亞的建立。

馬來亞由三部分組成:英國直接管治的海峽殖民地(馬來半島西海岸+新加坡)、間接管治的9個蘇丹國(馬來半島其餘地區)以及隔了南中國海千里之外的沙巴和沙撈越(稱為東馬來西亞-東馬)。

本來還有文萊,結果建國前文萊發現了大油田就決定自己單幹了。

在這個新國家裡馬來人只佔1/3強、華人1/3弱、印度人和東馬土著也將近1/3。

這樣在大選中,李光耀就喊出建設馬來亞人的馬來亞,積極聯合印度人、東馬人,以對抗馬來民族主義者馬來人的馬來亞的概念,把馬來民族主義者嚇得不輕(很多新加坡老一輩都相信,假如新馬不分家的話,早晚李光耀會領導整個馬來亞)。華人,印裔和東馬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坐在同一條船上,一直對付最大族群-馬來人。

一個新國家面臨整合,面臨多個互不買賬的種族,多種思潮(民族主義、共產主義,都不是和平的)激烈衝突,吉隆坡和新加坡經常對立。當時的馬來亞首相東姑決定乾脆分家,把以華人為主的新加坡踢出去。\n\n

當時新加坡面臨的並不是一個和平環境。

馬來西亞的馬來民族主義者對失去新加坡並不甘心。

印尼也威脅過入侵新加坡。

當時新加坡倚靠的是島上的七千英軍。英國一直想把這支軍隊撤回來,而新加坡努力把他們留到七十年代。

在這段時間李光耀並沒有閒著,他請了以色列教官來秘密協助新加坡建軍,全體年輕男子都要服兵役,臺灣也幫了很多忙。等英軍撤走時,新加坡已經有了能保護自己的武裝力量。建國50年來,新加坡已經擁有東南亞最強的武力了。

注意!馬來亞人包括馬來人,華人,印裔,東馬(沙巴,沙撈越等等)。而馬來人是指1/3強的馬來人,不包括其他種族。


柏舸爭流


馬來西亞作為一個聯邦制國家,“大馬”一詞應該是出至1963年東馬和西馬合併後出現的。稱“大馬”是為了區別以前的“馬來亞”(Malaya,現稱西馬),和沙巴州與砂勞越州(現稱東馬)合併後組成的新“馬來亞”(Malaysia),當時的媒體將中文音譯稱“馬來西亞”,或字面翻譯是“泛馬來亞”或“大馬來亞”簡稱“大馬”以區分本來的“馬來亞”。“大”既是“泛”(Great, Pan-)的意思。

馬來西亞被南中國海分為兩個部分:位於馬來半島的西馬來西亞,北接泰國,南部隔著柔佛海峽,以新柔長堤和第二通道連接新加坡;東馬來西亞,位於婆羅洲(加里曼丹島)的北部,南接印度尼西亞,文萊國夾在沙巴州和砂拉越州之間。

1957年8月31日,聯盟主席東姑阿都拉曼宣佈馬來亞獨立。1963年,馬來亞聯同新加坡、沙巴及沙撈越組成了馬來西亞聯邦。首都為吉隆坡,聯邦政府則位於布城。1965年8月,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聯邦。

馬來西亞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創始國之一,環印度洋區域合作聯盟、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英聯邦、不結盟運動和伊斯蘭會議組織的成員國。主要參與的軍事行動有五國聯合防衛和聯合國維和行動。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國家。憲法規定伊斯蘭教為國教,保護宗教信仰自由。政府系統密切仿照威斯敏斯特的議會制度和法律制度是基於普通法。國家元首是國王,被稱為最高元首。政府首腦是總理。

馬來西亞是一個新興的多元化經濟國家。經濟在1990年代突飛猛進,為“亞洲四小虎”國家之一,是資本主義國家。馬來西亞已成為亞洲地區引人注目的多元化新興工業國家和世界新興市場經濟體。旅遊業是馬來西亞的第三大外匯收入來源,知識經濟服務業也在同步擴張。


唱歌就來我要為你歌唱


馬來西亞以前是兩個地區,東馬來亞和西馬來亞,後來兩個馬來亞從英國獨立後合併組成一個較大的國家,所以就被稱為“大馬”。這種情況類似於大中華,大韓,大日本,大越南這種稱呼。

其實大馬的實力在東南亞地區也不能低估。馬來西亞是一個新興的多元化經濟國家。經濟在1990年代突飛猛進,為“亞洲四小虎”國家之一,是資本主義國家。馬來西亞已成為亞洲地區引人注目的多元化新興工業國家和世界新興市場經濟體。旅遊業是馬來西亞的第三大外匯收入來源,知識經濟服務業也在同步擴張。馬來西亞外交在中東問題上,認為巴勒斯坦人民的鬥爭不是宗教對抗,而是捍衛領土主權,獨立的巴勒斯坦國應得到國際社會承認。反對西方強權政治,反對利用“民主”、“人權”等問題干涉別國內政,主張維護聯合國作為國際核心組織的地位,關注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問題。上世紀70年代前,馬來西亞經濟以農業為主,依賴初級產品出口。70年代以來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大力推行出口導向型經濟,電子業、製造業、建築業和服務業發展迅速。同時實施馬來民族和原住民優先的“新經濟政策”,旨在實現消除貧困、重組社會的目標。1987年起,經濟連續10年保持8%以上的高速增長。1991年提出“2020宏願”的跨世紀發展戰略,旨在2020年將馬建成發達國家。重視發展高科技,啟動了“多媒體超級走廊”、“生物谷”等項目。農業方面馬來西亞曾經是錫的最大生產國,橡膠在世界棕櫚油。馬來西亞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櫚油生產商。馬來西亞是世界上最大的磁盤驅動器生產國。

普騰汽車在國內外的銷量也與日俱增。

鋼鐵等重工業仍然是馬來西亞的經濟支柱之一。

膠乳和橡膠工業都是馬來西亞的經濟強項。

馬來西亞的工業主要是原料主導型的加工工業,近些年來,在電子,汽車以及鋼鐵方面發展非常迅猛。如今,馬來西亞將出口導向型作為發展經濟的重中之重,將工業發展成為技術密集型工業,增加工業產品的附加值,因此,在建築業,製造業和電子業都取得長足發展。馬來西亞是生產及出口半導體、視聽器材、空調、橡膠產品及人造油產品,並居於領導地位的國家。馬來西亞工業經過年的高速發展已經形成了相當規模完整的工業體系。馬來西亞工業以汽車、電子、機械製造等比較發達。國產小汽車在東亞一帶享有盛譽。

馬來西亞軍力:

馬來西亞皇家空軍截至2012年,裝備戰鬥機近70架,運輸機教練機百餘架。主要型號有美製F/A-18大黃蜂打擊式戰鬥機、美製F-5自由鬥士戰鬥機、俄製蘇-30多用途戰鬥機、米格-29前線戰鬥機以及美製C-130大力神和歐洲A400M運輸機。


主戰艦艇為護衛艦,共14艘,其中排水量2390噸的"萊吉爾"級2艘,排水量1850噸的"卡斯圖裡"級2艘,排水量705噸的"海軍大將"級4艘,"吉打"級6艘。此外還有51艘巡邏艇、4艘掃雷艇、1艘"新港"級坦克登陸艦。


克里奧爾

我來告訴你簡單有效的答案!稱大馬是為了區別以前的馬來亞(現在的西馬)和沙巴,沙撈越(東馬)合併後組成了新馬來亞,當時中文翻譯為馬來西亞或大馬來亞,簡稱大馬,以便區分本來的馬來亞,華人習慣了順口的大馬,就一直叫大馬了! 何必寫那麼多答非所問的話呢


夾趾拖

凡是不怎麼大的國家,都喜歡把自己往大了叫,如 大英帝國、大日本,大韓民國,還有大馬。


真正的大國,是需要自稱為大的,誰聽過正式場合有人自稱大美國、大巴西、大俄羅斯、大印度什麼的? 至於中國,本來就叫中國,受港澳因素的影響,不知道從什麼時候,歌曲裡開始有什麼“大中國“,也就這麼一聽,但多少有點不倫不類。至於有人說的什麼“大清”,可能跟統治者是少數民族有一定的關係吧。反正,真正大的,反而不需要叫“大”了。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大,或者不大,你的體量和影響力就擺在那裡,


洋楊大觀

現在的西馬在殖民地時期是分為互不隸屬的三部分:馬來亞,海峽殖民地的檳榔嶼和新加坡。因此,馬來西亞實際上是由五部分組成:馬來亞,檳榔嶼,新加坡,沙撈越,沙巴。相對於馬來亞,馬來西亞大了許多,因此,叫大馬。沙巴沙撈越兩州人民對馬來西亞的認同感不高,民間有比較強烈的獨立傾向。沙巴沙撈越~西馬之間的飛機航班屬於國際航班,需要過海關。


奇依切恩

"大馬"一詞最早可以推溯到上世紀六十年代。1963年東馬和西馬合併,人們為了區別原來的馬來亞的稱呼。原來的"馬來亞"(Malaya,現稱西馬)和沙巴州與砂勞越州(現稱東馬)合併後組成新的"馬來亞"(Malaysia),當時的媒體將中文音譯稱"馬來西亞"。所以西馬和東馬合併後就稱為馬來西亞,或叫"泛馬來亞"、"大馬來亞",簡稱"大馬"以區分本來的"馬來亞"。"大"即是"泛"(Great, Pan-)的意思。這樣,大馬的稱呼算是有所來頭的。自那以後,"大馬"的稱呼就一直沿用至今,馬來西亞人也覺得比較親切!儘管新加坡、中國還是簡稱馬來西亞為馬國,但馬來西亞自己還是簡稱之為大馬,以避免和馬其頓、馬爾代夫等國名混淆。


古今說史

“大馬”一詞應該是出至1963年東馬和西馬合併後出現的。稱“大馬”是為了區別以前的“馬來亞”(Malaya,現稱西馬),和沙巴州與砂勞越州(現稱東馬)合併後組成的新“馬來亞”(Malaysia),當時的媒體將中文音譯稱“馬來西亞”,或字面翻譯是“泛馬來亞”或“大馬來亞”簡稱“大馬”以區分本來的“馬來亞”。“大”既是“泛”(Great, Pan-)的意思。

民航小知識


大馬和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