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魯番市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部,地處天山東部山間盆地、吐魯番盆地中部。地貌為北高南低、西寬東窄,平均海拔高度32.8米。因日照長、氣溫高、晝夜溫差大、降水少、風力強,吐魯番素有“火州”、“風庫”之稱。
它曾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充滿了異域風情。這裡的人們熱情又直爽,這裡的風景蒼涼又雄壯,向遊人散發出不一樣的光芒,讓你想去一探究竟。那就去看看這個美麗的小城有哪些好玩的景點吧。
高昌故城
高昌城始於公元前一世紀,是西漢王朝在車師前國境內的屯田部隊所建。故城遺址坐落在吐魯番市東面約四十公里的哈拉和卓鄉所在地附近,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登高眺望,故城平面略呈不規則的正方形,佈局可以分為外城、內城和宮城三部分,總面積約200公頃。保存最好的部分首推外城牆,結構完整,宏偉壯觀。
內城北部正中有一平面不規則略呈正方形的小堡壘,當地叫“可汗堡”。堡內北面的高臺上有一高達十五米的夯築方形塔狀建築物。
外城西南角的一所寺院,佔地近一萬平方米,由大門、庭院、講經堂、藏經樓、大殿、僧房等組成。從建築特徵和殘存壁畫上的聯珠紋圖案分析,其建築年代約在公元六世紀。
北部的宮城內留存許多高大的殿基,一般高三米半至四米左右,可以看出其中有高達四層的宮殿建築遺址。北面原是一片茫茫戈壁,居民死後大都葬在這裡。
本世紀初以來,在北面發掘清理墓葬五百多座,出土文書、絲毛棉麻織物、墓誌、陶木器皿等各種歷史文物。現在我們已經看不到高昌城以前的宏偉和壯觀,只能從殘存的遺蹟中去尋找它昔日的輝煌,它是吐魯番地區千年滄桑的見證。
阿斯塔那古墓群
阿斯塔那墓地是西晉至唐代高昌城居民的公共墓地。以葬漢人為主,同時葬有車師、突厥、匈奴、高車以及昭武九姓等少數民族居民,這說明當時高昌王國的主體民族是漢族,各民族之間是平等的。
這裡是當年高昌故城居民尋求死後安樂的幽靜之地,在方圓10多公里的戈壁沙丘之中,堆積著密密麻麻的古冢。既有達官貴族、威武將軍,也有平民百姓、下層兵士。
它是“高昌的歷史活檔案,是吐魯番地區的地下博物館”。
這裡地勢高敞,氣候炎熱乾燥,墓穴內形成天然無菌環境;墓中古屍及隨葬物品歷經千年都不腐爛,從而保存了大量文物。很多繪畫、泥俑及其他成千上萬件出土文物色彩鮮麗如新,保存十分完好。出土的唐代水餃,形狀與今無異,裡面的餡,也完好如初。
艾丁湖
艾丁湖,位於吐魯番市高昌區,是吐魯番盆地的最低處,也是中國陸地的最低點。湖面比海平面低154.31米 ,湖底最低處達-161米。艾丁湖不同於其它湖泊的地方,是湖面上滿目的鹽殼。
它的外圈是湖積平原,地表是堅硬的鹽地,中間一圈是鹽沼澤,下面是淤泥,除了冬天,人很難走進去。湖心全是晶瑩潔白的晶鹽。
它是一個天然的鹽生植物園。低矮的鹽穗木、脆硬的花花柴、尖利的駱駝刺和黑刺、梭梭等植物,被鹽鹼的土壤滋養著,給這個幾乎乾枯的湖泊帶來了勃勃生機,形成了特有的一道植物景觀。
它是動物的天堂。不時掠過的成群小飛蟲和偶爾在腳下竄過的野兔、小鼠,吸引著絡繹不絕的中外遊客。
交河故城
交河故城位於吐魯番市以西13公里的一座島形臺地上。因河水分流繞城下,故稱交河,最早是西域36國之一的 “車師前國”的都城。它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得最完好的生土建築城市,也是我國保存兩千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遺蹟。
吐魯番的乾旱少雨,使故城保存得非常完整,建築全部由夯土版築而成,形制佈局則與唐代長安城相仿。城內市井、官署、佛寺、佛塔、街巷,以及作坊、民居、演兵場、藏兵壕、寺院佛龕中的泥菩薩都還可以找到。
交河故城的規模,大體為唐代的建築,建築物主要集中在臺地東南部約1000米的範圍內。古城四央臨崖,在東、西、南側的懸崖峭壁上劈崖而建三座城門。
全城象一個層層設防的大堡壘,人行牆外,像處在深溝之中,無法窺知城垣內情況,而在牆內,則可居高臨下,控制內外動向,城中佈防,也是極為嚴密的。
城內建築物大部分是唐代修建的,建築佈局獨具特色。古城還保留著宋代以前我國中原城市的建築特點 。
坎兒井樂園
坎兒井位於吐魯番市境內,是古代吐魯番人民勞動智慧的結晶。它是與長城、大運河相媲美的古代三大人文工程之一,是吐魯番的母親河,火洲的生命之源。
它由豎井、暗渠、明渠、澇壩(蓄水池)四部分構成,在盆地邊緣由高向低打若干口立井,再將立井逐次從地下挖通連成串,水便從地下引出地表。
坎兒井水是天山雪水溶化後滲入地下,無汙染的天然水,含豐富的礦物質,常飲能使人美麗、長壽。坎兒井開挖在地下,不易蒸發,一年四季水流不斷,坎兒井水質清澈見底,甘甜爽口。
坎兒井樂園內流水淙淙,林木參天,景色迷人。悠長的葡萄走廊、平展如毯的草坪、風格別具的坎兒井研究中心展覽廳、民族風味餐廳、客房一應俱全,使人爽心悅目,勝似世外桃源。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位於吐魯番市東45公里木頭溝西岸的懸崖上。是吐魯番現存石窟中洞窟最多,壁畫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群,是新疆境內較大的佛教石窟寺遺址之一。
千佛洞始鑿南北朝後期,經歷了唐、五代、宋、元長達7個世紀的漫長歲月,這裡一直是高昌地區的佛教中心。回鶻高昌是石窟群最繁華的時期。
柏孜克里克石窟是高昌石窟中現存洞窟最多、壁畫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窟群散佈在河谷西岸約一公里範圍內的斷崖上,分三層修建,現存洞窟83個,其中有壁畫的40多個,保存壁畫總面積1200平方米。
盛唐的新畫風進入了高昌石窟,將用線造型的藝術技巧推向高峰,畫面線條簡潔流暢,剛勁有力,寥寥數筆,形神兼備。
柏孜克里克石窟以高昌回鶻時期的遺存最為豐富,壁畫題材比以前更豐富,有諸佛,千資百態的各種菩薩像、大型經變畫、說法圖、千佛洞、供養菩薩行列,天龍八部、四大天王像、供養人和供養比丘像及各種裝飾圖案。
蘇公塔
蘇公塔位於吐魯番市東郊2公里處的葡萄鄉木納爾村,是一座造型新穎別緻的塔形伊斯蘭教建築。它是新疆境內現存最大的古塔,建成於公元1778年,迄今已有230 多年的歷史。
塔全部用青灰色磚建成。高44米,塔基直徑為10米,塔身下大上小,呈圓錐形。塔內有螺旋形臺階72級通往頂部。
塔身周圍不同方向和高度,設有14個窗口。塔的表面分層砌出三角紋、四瓣花紋、水波紋、菱格紋等15種幾何圖案,具有濃厚的伊斯蘭建築風格。
塔體簡樸,明快,有14種幾何圖案和整體向上均勻收縮的圓錐體形,十分悅目。更妙的是塔的內部結構,這裡不用一根木料,而是在塔的中心用磚砌出72級螺旋式階梯當作中心柱體,既代替木結構支撐加固了塔身,又可作梯攀登通達塔頂。
塔下有個仍在使用的大型清真寺,寬敞宏大。它有可容千人以上的禮拜大廳、穹形的拱頂,造型美觀的馬蹄形券頂,眾多的壁龕,幽暗的佈道小室,處處都顯示著伊斯蘭建築的風格和濃烈的宗教生活氣息。
火焰山
火焰山是吐魯番最著名的景點。其位於吐魯番盆地的北緣,古絲綢之路北道,主要由中生代的侏羅紀、白堊紀和第三紀的赤紅色砂、礫岩和泥岩組成。當地人稱它為“克孜勒塔格”,意即“紅山”。
火焰山童山禿嶺,寸草不生,飛鳥匿蹤。每當盛夏,紅日當空,赤褐色的山體在烈日照射下,砂岩灼灼閃光,熾熱的氣流翻滾上升,就像烈焰熊熊,火舌撩天。
山體溝壑林立,曲折雄渾。在炎熱的夏季,裸露的表層在太陽烘烤下溫度可達75℃,熱浪翻滾,使人透不過氣來。由於地層堆積比較水平,加上岩層軟硬相間,在經年雨水侵蝕下,順坡形成一條條溝壑。
這裡是全國最熱的地方,夏季最高氣溫高達攝氏47.8度,地表最高溫度高達攝氏70度以上,沙窩裡可烤熟雞蛋。
火焰山有其獨特的自然面貌,加上明代晚期吳承恩將唐三藏取經受阻火焰山,孫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寫進著名古代小說《西遊記》,使火焰山神奇色彩濃郁,成天下奇山。
到火焰山,還能看到唐僧路過時的栓馬樁—一柱凌空的山石還屹立在勝金口內;遠處一片平頂的山坡,則是唐僧上馬的踏腳石;拴馬樁東,隔峽谷有一高峰頂著一塊活像長嘴的巨石,人稱八戒石。
火焰山景區內有一根世界最大溫度計—金箍棒。巨型溫度計直徑0.65米,高12米,溫度顯示高5.4米,可以實測攝氏100度以內的地表溫度、空氣溫度,誤差不超過正負0.5度。
葡萄溝
從吐魯番市遙望火焰山,赤砂灼灼,草木不生。但火焰山峽谷中距市區約15公里的葡萄溝,卻別有洞天,景色秀麗。與溝外形成鮮明的對照。
葡萄溝是火焰山山谷中最大的一個溝谷,她像一條綠色的絲帶,飄逸在盆地中央。葡萄溝是國家5A級名勝風景區,這裡是一處幽靜的避暑、觀光、旅遊勝地。
在葡萄溝裡,不僅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景觀、品嚐到世界上最甜的葡萄,還能領略到葡萄溝裡維吾爾族小夥兒的熱情舞蹈、驚險刺激的達瓦孜表演、熱鬧喜慶的少女採葡萄等,令人目不暇接。
葡萄溝溪流兩側,葡萄架遍佈,葡萄藤蔓層層疊疊,綠意蔥蔥。四周是茂密的白楊林,花草果樹點綴其間,農家村舍錯落有致地排列在緩坡上。
風景秀麗的葡萄溝,以盛產優質葡萄而聞名中外。這裡主要種植無核白葡萄,還有馬奶子、紅葡萄、喀什哈爾、日加幹、瑣瑣等 13個品種。其果實呈球形、卵形、橢園形等,有的葡萄晶瑩如珍珠,有的鮮豔似瑪瑙,而有的綠若翡翠。
那五光十色、翠綠欲滴的鮮葡萄,令人垂涎不止。尤其是這裡生產的無核白葡萄、皮薄、肉嫩、多汁、味美,營養豐富,素有“珍珠”美稱,用無核白鮮葡萄晾制的葡萄乾,含糖量高達60%,被人們視為葡萄乾中的珍品。
這裡依山旁水,安靜、幽雅,景物天成,數條葡萄長廊深邃、幽靜,遊客可以在葡萄架下仰首盡情觀嘗珍珠般的葡萄。
4月底就有葡萄熟了,到了8月,葡萄就更多了,滿大街都有賣的,這時候你到葡萄溝一邊欣賞歌舞一邊吃著葡萄,那可就是人生最大的享受了!
吐魯番,一個歷史悠久,天氣火熱,人們熱情好客,瓜果卻甜蜜的好地方,等著你來喲。
閱讀更多 跟著心去旅行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