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農村過年沒有以前熱鬧了?

布衣記

我從小生活在農村,長大後一直在外地打工,父母在農村老家,每年必須回家過春節,我們70年代出生的人對這問題有發言權,個人認為農村沒有以前熱鬧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生活水平比以前提高很多,70年代想吃上一頓肉那是很難的,除非逢年過節那幾天能吃飽、吃好,過年了能穿上新衣服、新鞋也是一種期盼。現在每天大魚大肉都吃膩了,小時候是為吃飯而發愁,現在是想吃什麼而發愁。現在的孩子誰穿過有補丁的衣服,誰穿過媽媽親手納的千層底布鞋?那是凝聚著媽媽一針一線的愛。過年了,小的時候父母長輩能給幾分錢壓歲錢那叫一個開心,可以用“欣喜如狂”來表示,現在父母動輒給幾百上千的壓歲錢,也是習以為常,沒有任何的期盼和激動,因為平常兜裡就沒有缺過錢;

第二人情關係的改變,以前人們沒有機會出去打工,全部呆在一個村子裡,和睦相處,沒有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大家都是一樣的窮,過年期間互相拜年、互相串門是一種樂趣,過年拜年整個村裡跑遍了,給所有長輩拜年,那叫一個其樂融融,現在呢?隔壁鄰居都不來往,農村人外出打工,年輕人互相陌生,沒有拜年這一說,見面很冷漠,除非是親戚朋友,還有那時候人拜年全部是走路,鄉村土路上人流不斷,非常熱鬧,現在呢?小賣部買瓶醬油都要開車去,沒有人情往來了;

第三現代化的產品導致人際關係疏遠,小的時候最熱鬧的是一到冬季農閒的時候,村村(那個時候叫生產隊)排練文藝演出,春節期間十里八鄉互相串演,那就一個熱鬧,既做了正能量的宣傳,又增強了人們的娛樂生活,還提高和豐富了年輕人的才藝。再看看現在,電視也沒有幾個人看了,天天玩的就是手機~電腦~網絡,唯一娛樂活動可能就是一個春節晚會了,但是網絡和媒體到處就是說春節晚會如何不好看,不是不好看而是人的選擇性廣了,天天就是上網玩遊戲、聊天還有搶紅包,還有就是賭博。

所以現在過年沒有以前熱鬧,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環境、氣氛、眼界不同,決定了觀點的轉變,是大氣候和每個人心態的變化造成的。


LM207674184

現在農村過年確定沒有原來的年味了,熱鬧也就除夕和初一,到了初五六的,許多工廠就要開工了,有班的人準備上班,沒班的打工人員也注準備打探開年的去向,過了初八,就徹底開始忙碌的又一年!



說起沒有原來過年熱鬧的原因,一是假期短,二是交通太方便,三是經濟社會,人情淡薄,窮不搭富,綢不搭布,這是最主要的原因。


原來在農村,沒有什麼工廠,從臘月初八吃臘八粥開始,就一天天數著盼過年,整個臘月都在為過年準備,殺年豬,殺鴨鵝,做封雞。打掃房前屋後的衛生,把一堆垃圾雜草堆成堆,焚燒成來年的肥料,一縷縷青煙,飄蕩在山谷,到處充滿歡樂祥和的氣氛,到了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放鞭炮,過小年,各家各戶開始做炒米糕,炒花生,炒瓜子,手推磨面,包糰子。到了二十九開始煮臘肉,鹹鵝鹹鴨,還有封好的雞,又殺新鮮的雞,包餃子,空氣中瀰漫著誘人的香氣。到了除夕,大家都換好過年的新裝,貼對聯,放鞭炮。初一一大早,就成群結對孩子到村中長輩家去拜年,大家都空手去,只有過年的祝福和問候,兩塊炒米糕,一把瓜子,幾顆糖,一捧花生,就是拜年最好的新年禮物!初二就開始正式的拜年之旅,一家一家,一直要到正月半,然後就是一直在家忙碌的老媽媽回孃家,又是一家家地吃住,整個正月卻是這樣的氣氛!


沒有原來熱鬧的原因是交通便利了,現在家家戶戶都有汽車摩托車,一天就把所有的親戚跑個遍,而且風雨無阻,原來就靠步行,農村的土路,要是下點雨上凍,只有起早趁著沒解凍才能出發,一天也就跑緊挨著的兩家,而且還來不及回來,只能住在親戚家,全部的親戚跑到,就要大半個月。記得奶奶的侄兒侄孫多,一來就是二十多人,沒有那麼多床,只好打地鋪,二毛錢租金一條的被子一下子租二十多條,鋪上稻草,就是大通鋪,大家熱熱鬧鬧。


現在不熱鬧的最主要的原因是金錢在作怪,不管你承不承認,任何人心中都有點嫌貧愛富的心態,也有些窮不搭富的心態。原來大家都不富,都很平等,現在貧富差距拉大,富人自傲,窮人自卑,大家開始疏遠。不是至親,基本上不走動,原來的表親,基本上也不來往。村上的族人也只是有重大事情才來往,也可能只有混的不錯人才走的近些。原來村裡有許多娛樂活動,舞獅子,跑旱船,舞龍燈,現在這些雖然還有,而且是村裡出費用,但己經變味了,原來是挨家挨戶舞獅拜年,現在卻先拜有錢人,因為有錢人又給好煙又給紅包,煙是成條的給,紅包也是成百上千的給,而一般的人家也就是二十多元的煙給個一兩包,舞獅人也只打兩個滾拿煙走人,也不象在有錢人家那麼舞的賣力,有的窮的人家甚少跳過。還有許多人家由於裝修的好,不願一大幫人進房把地上弄髒而把門關上,讓人們感到難堪,就這樣慢慢地冷了場。現在年輕人又不願意玩這個,也後繼無人了!


現在過年,雖然條件好了,平時的一日主餐也比原來的年夜飯都豐盛,但己經沒有原來的味道。雖然現在除夕的煙花炫麗多彩,但那是一剎那的輝煌,掩蓋不了人情冷暖!拜年也象是做買賣,客人帶的菸酒禮品,心中先估個價,就準備紅包,給少了怕丟面子。客人有的凳子沒坐熱,又趕去下一家。現在拜年,也就是大人在寒暄,年輕人都在低頭玩手機。大人們也儘量避開對方敏感的話題,怕引起不愉快!話題少了,共同語言少了,也就沒有氣氛了!



天高雲淡F143007583

為什麼現在農村過年沒有以前熱鬧了?

和以前相比,的確現在的農村過年沒以前熱鬧了。今天是臘月廿六,在老表哥農村,現在還很少見到回家過年的年輕人。很多外出打拼的年輕人都是過年前幾天才陸陸續續返鄉過年。回家過年,主要還是一家人團圓,一家老小都在一起過年才熱鬧,才叫過年。

1、在農村過年的人越來越少,人少怎麼熱鬧呢?

人多才熱鬧,人少怎麼熱鬧呢?在父母心中,孩子陪自己在一起才叫過年,孩子不在身邊,過年的氣氛完全不一樣了。在農村,以前是大部分人都留在農村,殺雞宰羊,過年前10多天就開始忙活著過年了。現在很多農村年輕人都選擇在外務工,有些因為工作忙,沒時間回農村;有些是不回農村過年;有些是已經搬出農村,在城市定居了;在農村的人數減少了,自然沒以前熱鬧了。


2、返鄉回家過年的人假期少,在家待的時間短,過年像是完成任務一樣了。

在外務工,假期有限。路程遠的,在路上的時間就要花一兩天,本來假期時間就少,除去路上的時間,在家待的時間更少。按照農村習俗,春節期間是要走親訪友的,也正因為走親訪友,和親友在一起才感覺熱鬧。而現在假期短,走親訪友更像是完成任務一樣,天天在趕場子。

3、傳統節日的淡化

以前農村過年都會殺雞宰羊,平時都不捨得吃,留著過年吃,豐盛的年夜飯是很多人的期盼。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平時大魚大肉也多了,對豐盛的年夜飯也沒這麼強烈的期望了。現在洋節日的盛行,沖淡了傳統節日。現在很多年輕人流行過情人節,聖誕節,這兩大洋節日成了很多年輕人必過的節日。而對於傳統節日,有時間就回去,沒時間就不回。

4、親情人情的淡化

在以前農村非常注重親情和人情的維護,走親戚這傳統的過年習俗是維護親情人情的潤滑劑。親戚越走越親,不走不親。現在年輕人因為工作忙假期短,有些親戚根本沒時間走動,不常走動,親情人情自然會淡化。現在年輕人的親情觀念與以前相比也大不相同,很多人就只會走動內親自己這一代的親友,父母那一代爺爺奶奶那一代的親戚很少去走動。

以前大部分人留在農村,人多熱鬧。現在越來越少的人在農村過年,年味淡了。親情的淡化,傳統節日的淡化等等原因造成農村過年沒有小時候的味道,沒有小時候怎麼熱鬧了。很懷念,小時候過年盼著過年穿新衣,天真無邪簡單快樂的童年。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昕瑞生態】


昕瑞生態

應該說不僅僅只是農村沒有以前過年熱鬧了,城市裡也一樣沒有了以前的年味,也經常回憶和懷念小時候過年的光景,細細想來其實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物質生活的改善。曾經的年代很多人家可能也就過個年才能吃得了一頓肉,不會像現在平常都是想吃啥就買啥的,那時候的孩子也就過年的時候會有各種零食吃,有新衣服穿,而其實大人也是一樣,所以啊,過年的時候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的是開心,快樂和滿足,東家跑,西家串的。


二,家庭成員結構的變化。曾經的計劃生育,讓後面的家庭成員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以前有幾個家庭不是三姑六舅的叔叔伯姨的,一到了過年你來我家,我往你家,滿滿的一大家子人,好不熱鬧,看看現在,即使全部聚一起,又還有多少親戚呢。


三,人情的淡薄。曾經的親情,那是純真的,沒有攀比,沒有爾虞我詐,大家過年在一起,就是嘮嘮嗑,就是噓寒問暖,喝喝酒,吃吃飯,沒有誰誰誰買了房,沒有誰誰誰買了車,沒有誰誰家孩子上了那個重點學校,也沒有誰誰誰做生意賺了多少錢。。。。

四,勞動方式的轉變。以前大部分農村都是以種地為主,閒暇之餘外出乾點副業賺點錢。一到年關了也就都回到家了,辦足年貨以供迎接新年到來的親朋好友。可看看現在,幾乎都是外出經商打工,刨去回家離家的路上時間,能在家裡待上一個禮拜的就謝天謝地了,生活節奏的加快,生活各方面的壓力也使得大多數人沒有那麼安靜的心來好好陪家人過個歡樂年!


時代在前進,社會在發展,不忘初心,適當的停留下匆匆的腳步,給身體一個緩解的餘地,給心一個稍作停留的港灣!


笑對人生114816076

本人老家是農村的,的確感覺上現在農村過年沒有以前熱鬧了,原因歸結起來可能有以下幾種:

1. 主觀感覺的鈍化

一個人小時候的視角和感覺跟現在肯定不同,你小時候認為的過年熱鬧,很大程度上可能只是因為你沒有見過多少世面。村裡敲個鑼打個鼓,放個鞭炮,你就會覺得很新鮮很熱鬧,過年買個新衣服新鞋子就覺得很幸福。現在同樣的事情在你看來波瀾不驚,習以為常了,你就會覺得過年不熱鬧了。

2. 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

現在大家的物質生活普遍有所提高,不像從前,經常是需要攢上一年或者半年的本錢,在過年這幾天才能放開的吃喝。過年北方人吃的餃子,現在你要是想吃可以天天吃。雞鴨魚肉之類的也不再新鮮,要知道以前只有過年農村人才捨得殺雞殺豬的,養了一年的豬和雞,就等過年這幾天大飽口福了,那種感覺當然幸福感爆棚。這就導致以前過年總有很強烈的儀式感,從視覺味覺聽覺各個方面刺激著人,讓人自然而然的沉浸在過年的氣息中,而現在這些感覺對人的刺激不再那麼強烈了,儀式感就喪失了。

3. 文化娛樂的單一

雖然電視上一說起農村過年,就是各種各樣的民俗文化表演,鏡頭中人們穿紅掛綠,鑼鼓喧天,扭秧歌跑旱船舞龍舞獅,熱鬧非凡。但實際上,大多數農村過年並不是這樣的。我所在的河北老家的農村,過年的時候偶爾還會有幾個上了年紀的農民在街頭敲一敲鑼鼓傢伙,這些年也越來越少了,年輕人似乎對此不感興趣,但是從來沒有電視上演的那些場景。最受歡迎的活動是賭博,賭博幾乎是男女老少都喜歡的活動,參與人數比例很大。賭博這種事情肯定不會在大街上進行,都是鑽在幾個固定的人家,屋子裡烏煙瘴氣,有賭的有看的。這樣一來大街上就顯得冷冷清清了。

4. 年輕人的變少

由於幾十年的計劃生育政策,獨生子女的增多,直接導致年輕人的數量就少了。以前那種七大姑八大姨的關係就少了很多,年青一代的親戚數量相比父輩們那可是減少了不止一點。可能目前還不是太明顯,但是會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明顯的,就是以後走親戚的環節會越來越簡單,甚至在有的家庭消失。過年很熱鬧的一個環節就是走親戚,這個環節一省略,自然熱鬧程度也會下降一大截。

我能想到的大概就是以上幾點,不知道大家還有沒有別的觀點,希望分享出來共同討論,更希望大家都能過一個熱鬧祥和的春節。


核之力

人少了

在過去的農村,不管幹什麼工作,做哪個行業,有多掙錢,過年是一定要回家的。但是,現在很多在外做生意的人已經在城裡買房定居,而那些常年在外打工的人因為工作需求或者為了節約開銷,都不會選擇回家過年。這樣,過年在農村的人越來越少,自然就不熱鬧了。

娛樂方式多了

以前的農村生活條件差,家裡沒有暖氣,沒有數字電視,更沒有寬帶和電腦。村民們主要的娛樂方式就是串門嘮嗑,而孩子們也都會追逐打鬧,奔跑在村頭巷尾。反觀現在,大部分人都懼怕外面的寒冷,躲在暖氣房裡上網、看電視。

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燃放煙花爆竹的少了,春節“年味”改變了,一個非常好的現象,由噪聲、汙染和危險的習俗,向修養、清潔和安康的習慣演變,也是社會生態文明的發展自然。那些曾盛行穿新衣、送掛曆、講團拜、走親戚、看春晚的“年味”,已經且必將隨著互聯網、APP、搶紅包、城鎮化、生態遊等而變得索然無味,淡出歷史。


關注微信公眾號:老檀說車"互動交流,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得到及時回覆。

下班路上17點至18點半陝西咸陽人民廣播電臺FM100.7 收聽《老檀說車》熱線電話:029-33321007

手機下載蜻FM 收聽全國網絡播放第一的《老檀說車》,專業公正、實話實說。


老檀說車

因為事情越來越多,想要掙錢的人也越來越多。被生活所迫,每年過年都很晚了才能回來,準備的時間少,自然也就缺少那種感覺。

現在很多人都大年三十之前才能夠看看趕回家,匆匆忙忙的,連自己的家裡面都不能打掃乾淨,又怎麼去有心思過一個好年呢。


現在擔心事情也多,在過年的時候就要想著過年之後什麼時候去上班,上班之後要做哪些事情,有這些顧慮當然不能夠盡興的過一個好年。

以前過年的時候都會有很多的集市擺出來。現在大家都是到大超市買東西,到網上面買東西。這種以前存下來的集市也越來越少,找不到年味。

我認為有以下的幾個原因:

第一,現在農村的人少了,過年的時候,能夠回家的人也少了。前兩天看了一個報道,孩子兩年多沒有見過父母,聽親戚們說他的父母在另一個省市打工,孩子穿進車下面,把孩子帶到他父母所在的城市,最後在檢查站發現了孩子。可見現在的人,就是平常在城市打工,就是在過年的時候也很難抽出時間回家。也許是工作的壓力,也許是沒有休假,也許是其他的原因。但是這在有些地方已近成了普遍的現象。沒有人回去,那麼自然樂趣以及年味就會少很多。

第二,以前村裡沒有那麼多電視,網絡也不發達,所以很多人選擇出來聊天,小孩出去放炮,到處跑。而現在,農村人也是人手一部手機,天天的上網玩遊戲,有的家庭還裝了電腦。還有就是現在每天人們都可以在網上看到各式各樣的表演,大家都習以為常。家庭中,過年的時候少了一幕邊吃年夜飯,邊一起看春晚。

第三,現在得農村條件也好了,大家都是吃的好的穿的好的,自然對於過節沒有了太多的期望。

第四:現在的節日太多了。近幾年對於外國的鬼節、聖誕節、情人節的追隨也很多。


以往農村進入臘月之後可謂熱鬧非凡,年的味道異常強烈,老少爺們聚在一起訴說著過去一年的種種經歷或新一年的美好願望,女人們三五人相邀到農村大集置辦年貨或在家蒸饃、過油,孩童們則手持插炮、玩具槍等開始了各種“冒險”活動。可隨著農村生活越來越富裕,年的味道卻越來越淡,現在農村過年幾乎沒有熱鬧可言,更像是為了過年而過年。


用戶266871274

你好,這件事我是這樣認為的:

在以前過年的時候,年味十分的足。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然後走親串友,吃年夜飯,守歲,長輩給晚輩紅包。以及貼對聯等。但是現在似乎年味越來越淡了。

我認為有以下的幾個原因:

第一,現在農村的人少了,過年的時候,能夠回家的人也少了。前兩天看了一個報道,孩子兩年多沒有見過父母,聽親戚們說他的父母在另一個省市打工,孩子穿進車下面,把孩子帶到他父母所在的城市,最後在檢查站發現了孩子。可見現在的人,就是平常在城市打工,就是在過年的時候也很難抽出時間回家。也許是工作的壓力,也許是沒有休假,也許是其他的原因。但是這在有些地方已近成了普遍的現象。沒有人回去,那麼自然樂趣以及年味就會少很多。

第二,以前村裡沒有那麼多電視,網絡也不發達,所以很多人選擇出來聊天,小孩出去放炮,到處跑。而現在,農村人也是人手一部手機,天天的上網玩遊戲,有的家庭還裝了電腦。還有就是現在每天人們都可以在網上看到各式各樣的表演,大家都習以為常。家庭中,過年的時候少了一幕邊吃年夜飯,邊一起看春晚。

第三,現在得農村條件也好了,大家都是吃的好的穿的好的,自然對於過節沒有了太多的期望。

第四:現在的節日太多了。近幾年對於外國的鬼節、聖誕節、情人節的追隨也很多。


農業小胖

我們是農村人,都是從農村長大的。童年時代記憶猶新,小時候是天天盼著過年,過年了爸爸媽媽能給自己買件新衣服,有好多親戚串門,做好多吃的,懵懵懂懂的也不知道過年啥意思。家家貼對聯,掛燈籠,早上起來放鞭炮。‘那時代天氣又特別冷,整天不著家的在雪地玩,堆雪人,你追我趕,砸得滿身是雪,小手凍得通紅通紅,夜裡拿著手電筒跟著小朋友去房簷下捉鳥,感覺挺熱鬧的。

長大了開始外出打工,平時很少回家。一提到春節感覺特別累,來回不便,在路上就得兩三天,排了幾天隊買不著票,想想長年不見的父母和孩子排再長的隊守著。

很懷念童年時代,純真……!


來生緣142112201

鄉風西苑目前生活在農村,說實話,農村現在過年真的沒有以前那麼熱鬧了。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鄉風西苑總結了以下三條:

第一, 村裡人少了。

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對勞動力的迫切需求,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城務工。這就是導致農村人口減少。在外打工賺到大錢的農民,全家遷到城市生活。

另外,農村大學生越來越多,他們在外工作幾年後,在城市買房居住,然後把父母也接走。

就這樣,農村的成年人越來越少,小孩子也越來越少,自然過年沒以前熱鬧了。

鄉風西苑小時,村裡好多孩子,年三十拿著鞭炮和蚊香,滿大街跑著燃放,炮聲響徹天空。如今,農村的大街空無一人,非常寂靜。

第二, 娛樂活動少了。

人少了,娛樂活動也就少了。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現在的人上網玩遊戲、看視頻,已經對娛樂活動沒有多少興趣。

鄉風西苑小時候,年三十的晚上吃過年夜飯,大人們要去打牌、跳舞。然後大年初二開始,村裡要舉辦社火,唱家鄉的地方戲劇。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現在呢,一直到正月十五,村裡也沒個娛樂活動。談何熱鬧?

第三, 生活壓力大了。

村裡種地收入越來越低,外出打工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孩子的教育問題和買房問題,老人的贍養問題等等,給農民造成很大壓力,讓他們苦不堪言。

所以,也就沒多大興趣好好過年了。現在村裡的人都說,一年中最怕的就是過年。

以上是現在農村過年不熱鬧的原因。不過,鄉風西苑希望農村人能夠將之前的文化習俗傳承下去,以豐富農村生活,過好春節,人人高興快樂。

個人看法,敬請大家指正。

鄉風西苑,關注三農問題,談談個人觀點和看法,歡迎關注和交流。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