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遇见杨绛之前,从没想过结婚”丨纪念杨绛逝世2周年

我们都见过许多爱情的模样,听过不少动听的誓言,最终却发现:

真正感人的爱情,未必是轰轰烈烈的海誓山盟,而是平淡日子里的点滴感动,润物细无声。

钱钟书与杨绛,在疾病、战火、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中,相濡以沫66年。

没有惊天动地的爱情传说,只有彼此陪伴,体谅,执手一生。度过荆棘坎坷,也走过花好月圆。

“我遇见杨绛之前,从没想过结婚”丨纪念杨绛逝世2周年

为爱远征

钱钟书与杨绛恋爱时,获得公费留学资格。杨绛还未毕业,但是考虑到钟书不善打理生活,她毅然放弃学业,与钟书结婚,同去英国。

在国外,为了减省开支,也为了腾出更多时间让钟书学习和写作,杨绛从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小姐,心甘情愿地做起了“灶下婢”,洗衣,做饭,煲汤,样样俱做。

杨家父母有些不满:“我们辛辛苦苦培养的闺女,竟做了老钱家的老妈子。”

可杨绛却从无怨言。

她说:“我一生都是钱钟书生命中的杨绛。这个任务非常艰巨,使我感到人生实苦。但苦虽苦,也很有意思。”

钱钟书经天纬地,学富五车,在生活上却一向拙手笨脚。蝴蝶结不会系,左手右手分不清,连火柴都不会划,活脱脱一个大孩子,时时处处需要杨绛照料。

杨绛从不恼,反倒爱着、护着他身上这团“痴气”。因她深知,钟书的孩子气,恰是他才华与诗性的源头。

在牛津时,杨绛怀孕了。住院期间,钟书一人在家,常做错事,有时打翻墨水瓶,把房东的桌布染了,有时不小心把台灯砸了,还曾把门轴弄坏,门也关不上。

可杨绛从来都是温柔相慰:“不要紧,我会洗。”“不要紧,我会修。”

钱钟书评价杨绛,结合了妻子、情人、朋友,这三个不可思议的角色于一身。

每个男人心底,都住着一个小男孩,爱他的女人会呵护他的天真和淘气,而不是埋怨他幼稚和不成熟。

“我遇见杨绛之前,从没想过结婚”丨纪念杨绛逝世2周年

杨绛从未写过“你是人间四月天”这样惊艳的告白,但一句简单的“不要紧”,包含了无限宽容,感人至深。

“我遇见杨绛之前,从没想过结婚”丨纪念杨绛逝世2周年

因为懂得,所以疼惜

许多女人抱怨家务多,干活累,大都是因为丈夫不知体谅。

杨绛做起“灶下婢”,钟书知她辛苦,懂得疼惜她的付出,写一首《赠绛》:

“卷袖围裙为口忙,朝朝洗手作羹汤。忧卿烟火熏颜色,欲觅仙人辟谷方。”

大意是说,夫人为饮食起居,操持不易,想寻一个仙方,不吃饭,不让烟火熏染她的容颜。

钟书绝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尽己所能分担家务。

杨绛在《我们仨》里写:

“我入睡晚,早上还不肯醒,早饭总是拙手笨脚的钟书做。我们吃牛奶红茶,他烧开水,泡上浓香的红茶,热了牛奶,煮好老嫩合适的鸡蛋,用烤面包机烤好面包,从冰箱里拿出黄油、果酱放在桌上。我才起床,和他一起吃。”

为妻子做一顿饭不难,但钟书一坚持就是50多年,直到身体抱恙,做不动了,才停下。

70年代的北京,家家户户开始用煤气罐,早晨钟书照例端上早饭,杨绛问:“谁给你点的火呀?”

钟书像个等待表扬的小孩,得意地说:“我会划火柴了。”

杨绛忆及此事,不禁热泪盈眶:“他生平第一次划火柴,为的是给我做早饭。”

爱情久了,不再是天雷地火的激情四溢,终究要变成一蔬一饭的细水长流。

这些疼惜、体谅与感恩,才抵得过时光。

“我遇见杨绛之前,从没想过结婚”丨纪念杨绛逝世2周年

吵架

没有哪对夫妻不吵架,钱钟书和杨绛也不例外。

他们曾为一个法文读音大动干戈,杨绛说钟书带乡音,钟书不服。

钟书输了,自不开心,杨绛赢了,却觉无趣。

“我遇见杨绛之前,从没想过结婚”丨纪念杨绛逝世2周年

两人平静下来后商定:“以后遇事各持异议,不必求同,没有争吵和彼此伤害的必要。”

此后几十年,他们再也没有吵过架。遇事两人商量着解决,也不全依钟书,也不全依杨绛。

相爱总是简单,相处太难。

年轻时,我们对最亲密的人歇斯底里,以为撕扯的、纠缠的、疼痛的才是爱。

但真正的爱,是好好说话,是能在愤怒时,忍住脱口而出的伤人的话。

爱是忍让,是妥协,是舍不得。

余生那么长,你放心把自己交给我,我怎么忍心伤害你。

“我遇见杨绛之前,从没想过结婚”丨纪念杨绛逝世2周年

患难执手

十年浩劫,杨绛和钟书都受到冲击。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太多夫妻像《霸王别姬》里的段小楼和菊仙,大难临头各自飞。

可钟书和杨绛,在最艰苦的日子里,从未放开彼此的手。

他们一同上下班,手挽手,肩并肩,不怕批斗,也不与对方“划清界限”,宁可双双受苦、受辱。批斗他们的人也敬服,私下称之“模范夫妻”。

后来,两人被下放,为见丈夫一面,杨绛每天都要跑很远,到离钟书比较近的菜园会面,忙里偷闲地晒太阳,谈心,彼此慰藉,泅渡苦难。

这种默默的相伴与扶持,胜过千言万语。

接着,杨绛被下放到河北,两人彻底见不到了。女伴悄悄问杨绛:“你想不想你老头儿?”

杨绛说:“想。”

钱钟书也一样想她,劳作之余,偷偷写信。杨绛的贴身衬衣、背心口袋里都塞满了信。

她说,那是她这辈子收到的最好的情书。

牛棚生活、干校生活,两人吃尽苦头。彼时,有太多学者不堪重负,没能熬到光明。幸好他们有彼此,相濡以沫,一路扶持,挺了过来。

团聚后,钟书说:“从今后,你我二人只有死别,再无生离。”

“我遇见杨绛之前,从没想过结婚”丨纪念杨绛逝世2周年

“我遇见杨绛之前,从没想过结婚”丨纪念杨绛逝世2周年

你走之后

“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可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人生道路已走到尽头。”

杨绛写道,“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1994年,钟书肺炎入院,又查出肾功能衰竭,此后便一直住院。1996年,钱钟书与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被确诊为晚期肺癌。

杨绛怕钟书担忧,对女儿的病情守口如瓶,独自一人承受悲伤。

钟书已不能进食,杨绛天天做各种水果泥、蔬菜泥、肉泥,还用针把鱼刺一根根挑出来,做成鱼肉泥,给钟书送,喂他吃。

她说,“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

然而,她没能留住两个心爱的人。

1997年,女儿离世。1998年隆冬,钟书离世。“我觉得我的心被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

痛失至亲,杨绛肝肠寸断。

“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但我不能逃,得留在人世,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凭借“替钟书活着”的信念,杨绛独自生活近20年,整理丈夫遗稿,发表他没来得及公之于众的学术成果。

在钟书曾奋笔疾书的写字台上,杨绛坚韧地完成了丈夫全部学术遗物的整理工作,《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管锥编》等伟大巨著相继出版。

这对伉俪一世深情,相恋相守66年,走过战乱,越过疾病,经过政治风暴,跨过生离死别,始终执子之手。

最感人的爱情,不是轰轰烈烈的海誓山盟,而是平淡日子里的润物细无声。

我爱你,爱你的才情与稚气,骄傲与虔诚,爱你胜过爱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