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為何不願意採購馬克沁機槍?

潘多拉的記憶886

1883年,美國人海勒姆·史蒂文斯·馬克沁發明了一種可以連續發射子彈的槍,這種槍後來就被以他的名字命名,叫做馬克沁機槍。馬克沁機槍的出現,是人類武器史上的重要時刻,然而誰能想到,在1884年馬克沁取得這項專利並且在倫敦舉行新槍發佈會時,居然少有人問津。

當時參加新槍發佈的人就有中國北洋大臣李鴻章,李鴻章是洋務運動的代表,特別對新式武器感興趣。他曾經大筆一揮,採購了超級克虜伯火炮和鐵甲艦,但是他為什麼對新式的馬克沁機槍無動於衷呢?這不怪他,因為當時馬克沁機槍屬於絕對的新鮮事物,還沒有投入戰場。雖然現場演示能打斷碗口粗的樹木,但沒有經過實戰的檢驗,誰能相信。

如果有人能提前預知在後來的索姆河戰役中,德軍就是靠著馬克沁機槍一天之內打死了近60000名英軍的話,那絕對在現場就會把機槍搶購一空。李鴻章雖然開明,但也有時代的侷限性,這種機槍在他看來,又大又笨重。說他威力大吧,不如火炮,說他精度準吧,不如步槍,留之無用,棄之可惜,感覺有點雞肋。第二個原因,李鴻章發現這個東西實在是太費錢,不,是太燒錢了。扳機一開,火舌一冒,幾百發子彈瞬間就沒有了,著實讓他心疼。

當時的中國,工業還很落後,普通的步槍子彈有時都供應不上,更不用說這種機槍子彈。一旦買回去,用不了兩天,就得擱在家裡,用不起呀!但是歷史的車輪是擋不住,這種被稱為“寡婦製造者”的殺人利器,後來在一戰的戰場上大顯身手,達到了令人恐怖的效果。而李鴻章出於對武器的偏愛,也私下裡採購了幾挺,帶回國內研究。但終究因為國家經濟落後,清軍沒有大規模列裝,反而是在西方列強的馬克沁機槍下吃了大虧。


動如脫韁兔

咱們現將歷史的時間調到1884年,這一年一個叫做馬克沁的人,在英國舉行一次新槍發佈會,這個槍是他1883年發明成功,並且在84年獲得了專利成為第一種真正成功的以火藥燃氣為能源的自動武器,馬克沁信心滿滿的給各國來的大咖們演示,在現場這個機槍很容易的將照片上一人粗的大樹攔腰打斷。在場的嘉賓有一位來自於大清朝的官員看後也讚歎不已。邊看邊讚歎:“太快了、太快了”

這個人就是李鴻章,等大家都看完展示後,世界各國的大咖都不約而同的做了一個決定,不買。因為大家的理由基本雷同,覺得此物如同雞肋,射速固然快,但是太太浪費子彈了,是一個燒錢的傢伙,正如當時一個俄國知名的槍械大師說:說打死一個人一顆子彈就夠了,你打那麼多有什麼用。

而且李鴻章認為,花錢在此物之上大為不妥,因為此物並不便宜,論殺傷力,不如克虜伯大炮來的爽利,論精準,不如新式步槍,而且購置後巨大的子彈黑洞也是缺錢的清國承擔不了的,倒不如把銀子都用到刀刃之上,去購買北洋海軍急需的裝甲艦來的實在。所以李鴻章並沒有大批採購,但聰明的他聲稱需要樣品讓領導過目才能定奪,故而買了三件運回了國。於是,4年後,在大清國的金陵機器製造局的生產線上仿製成功的第一挺馬克沁機關槍新鮮出爐了。


老豬的碎碎念

李鴻章為什麼不願意採購馬克沁重機槍?這個問題並不是李鴻章一個人的錯誤,而是當時整個世界都誤會了,馬克沁重機槍能給戰爭帶來多大的改變。

當時那個時代處於熱兵器和冷兵器相互交接權利的時代,這個時候人能夠依靠的機動力,除了自己的兩條腿以外,就只有那些四條腿的馬匹,因為這個時候四個軲轆的東西還沒有完全的應用於戰爭,而馬克沁重機槍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奇重無比的槍架子,大家想象一下,扛著槍架子走的那四個士兵,這是一種要吐血的節奏。

因此,那個時候扛著步槍的士兵只是負責把敵人打散,而真正來追殺搶人頭的是騎兵,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於馬克沁重機槍,能夠承擔的戰爭任務產生了質疑,人會傻傻的等著,你這挺重機槍,不收以後,然後再過來衝上來撞嗎?你以為所有的人都是鐵頭娃!

而且那個時候整個人類工業的生產能力還沒有完全提高,此時此刻,不用說當時中國了,就是當時的歐洲也很能承受馬克沁重機槍這樣的子彈消耗,並且馬克沁重機槍,他製造起來所需要的工藝是極高的,造成了當時歐洲需要大批換裝部隊裝備的歐洲列強們,是不可能花費太多的資源去購買馬克沁重機槍的,而馬克芯重機槍,如果不能大規模的裝備部隊,那麼這種重機槍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當時的歐洲處於無煙火藥的換裝時代,比較著名的就是法國士兵叛逃至德國,給德國人帶來了無煙火藥,步槍協會發明瞭自己的步槍以後,由於德國人不要,因此這款步槍的所有生產設備全部被武漢兵工廠所購買,製造出來的武器就是大名鼎鼎的漢陽造。

歐洲列強確實手裡有錢,但是也不可能亂花,因此,大家對於馬克沁重機槍基本保持就說我買一些作為樣品,我自己研究,但我絕對不會大量裝備。

李鴻章這個時候也知道中國底子太薄,如果貿然的買這種重機槍的話,那麼接下來這款重機槍,如果不能用就會造成巨大的損失,中國已經摺騰不起了。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第一次世界大戰徹底證明了馬克沁重機槍在靜態戰爭之中擁有著無可匹敵的絕對威力,但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隨著機動站的興起,笨重無比的馬克沁重機槍,反倒失去了它自己生存的能力,面對這樣一個硬骨頭,通常選擇就是戰略包抄,我不是鐵頭娃!


漩渦鳴人yy

脫離時代都是白扯

首先李鴻章買了而且還仿製了,你問沒有大量採購?那你怎麼不問問其他國家怎麼沒大量採購,別玩雙標。

然後一戰時的機槍又不是當時的機槍,一戰的戰場又不是當時的戰場

加特林更早出現,但因為加特林大都是架在炮架上射擊的。真的是炮架,不是蘇聯後來那種小輪子槍架……所以機動性是很差的,目標也很大。普法戰爭法國人也投入了多管槍,火力很猛,奈何體積也跟加特林一樣大,很容易就被德國大炮敲掉了,體積大、重量大,需要的支援和輕型火炮差不多,但射程卻差很多,於是就被輕型火炮淘汰了。


馬克沁倒是在日俄戰爭就投入使用了,在堡壘裡面掃射無掩蔽步兵很厲害,其實英法都是知道的。英法其實是沒做好面對陣地戰的準備,而不是面對機槍的準備。他們考慮的還是雙方的野戰,是沒什麼掩蔽就開始對射的戰術。所以你不能空談地拿一戰時的大量工事掩體的陣地戰來考慮當時最大家都在打的野戰

雙方炮兵都是在2公里以內距離,目視範圍內平射,這個範圍內炮兵火力爆棚,機槍那點根本無所謂,所以他們準備的是用火炮敲掉對方的機槍,法國經典的M1897炮就是幹這個的,打算在近距離用鋪天蓋地的榴霰彈殺傷敵軍人員。結果到一戰時面對陣地戰就傻眼了

一戰變化的關鍵是倆:一個是炮兵曲射了,一個是掩體變多了。德國人的105榴彈炮吊打法國的75炮,這樣75炮榴霰彈戰術破產。而機槍又躲到掩體裡面去了,難以直接摧毀,所以才殺傷力暴漲。就算是野戰狀態沒有永備工事,現挖掘機槍工事一樣可以大幅縮小輕型火炮的殺傷力,然後用己方的火炮去反擊。

問這問題還不如把李鴻章三個字換成當時全世界

難道你們真信了電視劇的內容單純地認為是費子彈?

以上有部分用了騰訊講武堂踢館裡的內容


墨墨85530841

主要原因是不合時機,並且限制因素太多!

李鴻章當時以貴為由沒有大批量採購馬克沁重機槍,除了機槍價格的確貴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就是馬可沁重機槍,當時剛剛開始問世,根本還沒有到批量生產的階段,所以本身就不存在批量採購,因為想批量也批量不了,也是因為當時達不到批量生產的條件,在物以稀為貴的限制下,重機槍的單價自然高的嚇人。

當年馬克沁重機槍的威力給李鴻章很大的震懾,但當時畢竟還處於實驗品,從逐漸仿製到批量生產,中間還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進行過渡,所以當時根本不具備批量引進的條件。



而且引進馬克沁重機槍涉及到的問題也很多,實驗初期的專利問題,批量引進成品下的技術保養和維修問題,生產線引進問題,彈藥補給問題,尤其是彈藥這一塊,當時無煙火藥還沒有發明,傳統的黑火藥子彈對馬克沁重機槍連續射擊也有一定的限制,當時的技術條件是不利於重機槍大批量推廣的。

事實上即便在20年後的日俄戰爭,雖然重機槍開始嶄露頭角,但日俄參戰雙方軍隊重機槍的裝配比率仍然不高,知道,再過十年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重機槍才開始大批量得到推廣,這個時候距離李鴻章接觸馬克沁重機槍已經是在30年之後。

另外也需要注意的是,清朝軍隊的重機槍之夢不是從馬克沁重機槍開始,而是在十年前,19世紀70年代加特林重機槍問世開始,清朝就已經利用洋務運動開始引進重機槍,而李鴻章觀看了馬克沁重機槍的表演後,雖然當時不具備批量採購的條件,但還是買了幾挺重機槍當做實驗品,並帶回國內軍工廠進行仿製,製作出了中國版馬克沁重機槍的“賽電槍”,並仿製出了30多挺。

在多年後的甲午戰爭中,清軍裝備的加特林重機槍和賽電槍均參加了實戰,可惜,由於清軍兵源素質太差,上層將官屢屢貪生怕死,本來讓日本陸軍有所恐慌的兩款重機槍均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反倒有大量重機槍在戰鬥中被日軍繳獲,清王朝可算得上是近代史的第一個運輸大隊長。


遼寧資深球迷

古人(雖是近代,但社會行為道德跟古人近)崇尚節儉,別看歷史書或者其它演繹李鴻章揮金如土家產億萬,其實他骨子裡還只是一個封建社會儒生,從小到大整個社會和家庭處處教人們節儉,所以馬克沁重機槍一分鐘600發子彈耗費實在太大,中國當時不是工業國家,這種子彈全靠進口,雖然具體多少錢一發不知道,但抗日戰爭時中國士兵一般只配發五發十發子彈(一發子彈價值等同五斤大米)可想多貴,那還是幾十年後中國有了一定工業基礎的情況下,再即使進口了這種重機槍清軍打仗就戰無不勝了嗎?甲午戰爭清朝無論海軍還是陸軍武器不比日軍差,可不但敗了並且敗的特別慘。


我們生而平等

馬克沁機槍是世界上第一種以火藥燃氣為能源的自動武器,該槍的發明人海勒姆·史蒂文斯·馬克沁早年居住在美國,但因愛迪生的逼迫而放棄在美國的公司,繼而來到英國,後於1883年發明了馬克沁機槍。


1884年,馬克沁在英國倫敦舉行新槍發佈會,李鴻章代表中國出席了這次發佈會,但是李鴻章卻沒有購買馬克沁機槍。李鴻章是晚清政府洋務運動的主要代表人之一,按理說他應該會購買的,但為何他最終卻不願意購買呢?

其實李鴻章不願意購買馬克沁機槍的直接原因就是馬克沁機槍雖然威力大,但是消耗太貴。馬克沁機槍採用帆布袋供彈,理論射速 600發/分,在馬克沁機槍的發佈會上,該槍雖然僅用不到半分鐘的時間就打斷了一棵大樹,但是卻消耗了300發子彈,當時李鴻章看完後除說了一句“太快,太快",還說了一句“太貴,太貴”。因為當時中國的製造能力落後,無力大規模生產該槍所需的子彈,加上當時清政府給李鴻章的經費有限而且還停止購買武器裝備,不能購買到更多的子彈,所以就算買回去也不能用。

李鴻章雖然沒有大量購買馬克沁機槍,但是卻偷偷地帶回幾挺,後經金陵製造局仿製成功,取名賽電槍。但是由於客觀因素導致其沒能大規模裝備部隊。

李鴻章沒有購買馬克沁機槍的根本原因在於該槍剛問世不久,沒有經歷實戰的檢驗。實際上不止李鴻章沒有購買,當時除了德國購買了一些之外,其他國家基本上都沒有購買,因為當時馬克沁機槍的知名度和認同度遠遠比不上現在,馬克沁機槍的出名是因為一戰的索姆河戰役,在索姆河戰役中,裝備了馬克沁機槍的德軍在不到一天的時間裡就打死6萬名英軍,這也是一戰中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經此戰役,馬克沁機槍才開始引起各國的重視。

綜上所述,當時李鴻章沒有購買馬克沁機槍主要是受三個方面的因素影響:一是因為受當時世界的主流意識的不認同馬克沁機槍;二是當時中國工業基礎薄弱;三是清政府的迂腐落後導致軍隊經費嚴重不足。


天帝賴元和

不是不願意,其實更多是不敢去嘗試,因為賭不起。

一、馬克沁機槍被稱為“寡婦製造機”,它是世界上第一種真正成功的以火藥燃氣為能源的自動武器,是一種新型全自動式機槍。

馬克沁機槍的出現,改變了人們使用的槍時,子彈裝一顆發一顆的情況,它可以自動連續射擊,射速達每分鐘600發以上,可以說威力驚人。

二、在英國軍隊對戰非洲國家蘇魯士時,僅50餘人的英軍僅憑4挺馬克沁重機槍打退了5000多麥塔比利人的幾十次衝鋒,打死了3000多人,名聲大噪。

這種重武器是英籍美國人海勒姆·史蒂文斯·馬克沁於1883年發明,並在1884年製造出來。

三、當時李鴻章參加了倫敦舉行的一個新槍發佈會,看到這種槍的威力,大吃一驚。而當時的中國正處於洋務運動,李鴻章基本西方能搬的科技都搬,但卻沒有采購讓自己吃驚的馬克沁機槍。

其實不能說李鴻章不想買,他是不能買,他不能賭。因為當時的馬克沁機槍剛剛問世不久,雖通過了實驗,但還沒有用來戰鬥,沒有通過實戰證明這個武器的威力,李鴻章是不會冒險去買的。

當時辦洋務運動李鴻章都是勒緊褲腰帶的,而這種機槍雖然看起來很好,但是太貴了。

李鴻章在觀看馬克沁機槍表演後,說了一句“太快,太快",但還說了一句“太貴,太貴”。

說到底還是囊中羞澀,當時的中國軍費緊張,買的話又有風險,大清壓根沒有資本讓李鴻章去賭這種武器可不可行,人家發達國家有錢當然可以買一些先試試,而大清輸不起,用上了錢就一定要有作用,不能白花錢。


再說即使買了在未來消耗也是很大的,馬克沁機槍除了槍貴,像買子彈也要錢,而又是機槍,子彈耗的快,沒到一分鐘幾十兩就沒了,打的是子彈,更是錢啊!這就像窮漢買了豪車要加油樣的,咬咬牙買了豪車,突然發現捨不得開。

四、李鴻章雖然沒大規模買,但後來還是買了幾挺當參照,仿製了一些,這是後話了。

所以說不是李鴻章不想買,而是賭不起,沒有資本去賭。


友人帳下夏目君

雖然馬克沁殺傷力巨大,李鴻章也愛不釋手,但對於軍費捉襟見肘的清政府而言,只能忍痛割愛。

在1884年馬克沁的發佈會上,李鴻章對馬克沁高射速的殺傷力所驚歎,但聽見價格昂貴之後,只能嘆息。

清朝政府在軍費上一直捉襟見肘,北洋水師的鎮遠、定遠鐵甲艦也是因為英國鐵甲艦昂貴,而德國物廉價美,才選擇德國建造。鐵甲艦造成了,卻很少維修,而且北洋水師後來也因為軍費的問題,一直沒有添置新艦。

儘管清朝無法大規模引進馬克沁,但李鴻章還是買回一架用於研究。1888年後,金陵製造局對馬克沁進行仿製,由於馬克沁當時還處於雛形,並且使用黑火藥鉛彈,仿製後發現並不適用也就因此在1893年停止仿製,總共大約仿製30餘架,用於後來甲午戰爭時期的朝鮮戰場。


五味社

這是因為,在那個時代,拒絕採購馬克沁機槍的不止李鴻章一人。馬克沁機槍,因為在它剛問世時,在很多人的眼中都是異類,幾乎處處碰壁。一直到一九一四年,大量裝備馬克沁機槍的德軍,重創了英法聯軍。馬克沁機槍才廣泛為世人所知,才得到各國重視,被在其軍隊中大量推廣。在此,是不應該苛求李賊的。



(圖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