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布雷被稱“智囊”,他是怎樣的人?

老虎大王1

報界才子陳布雷自北伐時期受蔣介石之邀許身麾下,竭盡忠誠二十餘年,被譽為“領袖文膽”、“總裁智囊”。然而這位國民黨的筆桿子卻在1948年11月自殺棄世,舉國震驚。



陳布雷踏入仕途之前是一位報人。他才華橫溢,文筆犀利,在報界聲名鵲起,鄒韜奮稱他“有正義感、有革命性”。

陳布雷的文采受到時任北伐軍領袖蔣介石的矚目。蔣派邵力子誠邀陳布雷,陳布雷被蔣的禮賢下士所動,從此涉足政壇,歷任侍從室二處主任、總統府國策顧問等職。


抗戰時期,陳布雷運用他的文筆撰寫了大量激情澎湃的抗日文章,激發了全體國人的抗日鬥志,陳布雷為抗戰做出了貢獻,蔣著名的“廬山談話”就出自陳布雷之手。在文中他激昂寫道:

陳布雷為人淡泊,私德高尚。身在仕途卻從不追名逐利。他曾言“淡泊為立身之本,寧靜為處世要著,能守正,甘平凡”。他文人出身,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對貪弊要官惡習深為不齒。他嚴以律己,為人低調,可謂謙謙君子。在他離世後,蔣介石痛心稱其為“當代完人”。



陳布雷一介書生,對蔣介石的知遇之恩畢生盡瘁回報。蔣介石曾書“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相贈陳布雷,陳布雷感慨蔣“最知我心”。作為蔣的首席侍從官,他盡心盡責,處理堆積如山的公務文件,苦心竭慮,勤勉忠貞。

解放戰爭時期,社會民生凋敝,國府後方官員貪弊,前方軍隊潰敗,蔣氏政權岌岌可危。面對頹局,陳布雷憂心如焚,夜不成寐。加上超負荷的工作,案牘勞形,身體健康每況愈下。時局的不可收拾深深刺激他,時局危艱,而陳布雷自感自己油盡燈枯,對時局無限絕望。他在給蔣介石的遺書中寫道“目睹耳聞,飽受刺激……病象日增”。

1948年11月12日,心力交瘁的陳布雷服安眠藥棄世,求得解脫。

陳布雷是個愛國者,也是一個憂國者,還是一個悲情文人。


歲月是一條河流

在國民黨官場一片腐敗的時候,陳布雷卻還是那個實實在在一心為國盡忠盡力的文人,做為“蔣氏文膽”,陳布雷先生不僅文筆出眾,而且頗有王佐之才。在國民革命軍進入大上海後,蔣某人便聽聞了陳布雷的大名,於是親自召見,從此收為己用,而陳布雷從此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當然了,這也成為了他一生中最為後悔的事情。



陳布雷在國民黨中的地位還是頗高的,因為蔣介石對於陳布雷是極為信任,將其視為心腹,可以說他從進入官場之際便處於權力的核心,但是這也是陳布雷的不幸。陳布雷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老實人,在他看來,國家就應該一切以百姓為主,所以他反對軍閥之間的混戰,甚至反對日後的國共內戰,但是在權力的爭鬥面前,陳布雷卻顯得蒼白無力,而在這種情況,也使得陳布雷陷入了困境,以至於後來的自殺。



這位有著“國民黨第一支筆”的文人,在抗戰時期以筆代劍,能寫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豪言壯語,但卻面對自己的人生道路卻產生了迷茫,而這種迷茫最大的原因還是國民黨自身的腐敗。在陳布雷的一生中,其實也頗具戲劇性,他追隨老蔣的時候,國民黨還屈居南方,才剛剛崛起,而在十幾年的發展中,他見證了國民黨的壯大,但同時也見證了這個政黨的衰敗,但是他在這種情況下,卻毫無作為,有心而無力,這是一個文人的悲劇。



在陳布雷先生的一生中,拋開其他因素不談,他的人格堪稱完美,秉承了中國最為傳統而且優秀的文人性格,即忠貞不二、兢兢業業、如履薄冰,這種人物雖然性格內向,但絕對是值得託付之人,而陳布雷也把他的才華貢獻給了老蔣,貢獻給了國家,一生為老蔣執筆,為國家執筆,直到被腐敗的政黨抽乾最後一點精血,從而自殺明志。

所以我認為,陳布雷先生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物,他身上有著太多人所欠缺的東西,他的身上有著中國傳統的精髓,讓我們記住這位昔日在抗戰中執筆為劍的文人,他為了信仰氣節而死,陳訓恩實乃當代完人!


書中歷史

1948年11月13日,陳布雷拖著病體,在自己的辦公室工作到深夜,寫下給蔣介石和家人的遺書,然後服下大量安眠藥自殺身亡。

蔣介石看了他的遺書淚如雨下,國民黨政府隨後為他舉行國葬。蔣介石稱他為當代完人。

陳布雷是一位極具才華的文人。他具有崇高的革命理想,一生跟隨蔣介石,是蔣介石的文膽與軍機大臣。陳布雷寫的抗戰宣言最為出名:“如戰端一開,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全民皆有抗戰守土之責任。”



但幾十年後的蔣介石,已經不再是追隨孫中山的革命者,陳布雷又為忠君思想所困。他一生溫良謙恭讓,清正廉潔,淡泊名利,個人操守良好。自覺受蔣介石知遇之恩,畢生對蔣介石恭敬有加。眼見國民黨政府大勢已去,遂決定以死相報。

自殺之前陳布雷精神苦悶,每天工作煙不離手,悶悶不樂。更難以接受的是在女兒與女婿加入共產黨,蔣介石找他談話要他嚴加管理,然後釋放了他女兒和女婿。這件事對他打擊很大。但他也沒有過分干涉女兒,女婿,只是讓他們儘快離去。



在解放戰爭後期國民黨政治上喪失人心上,軍事上節節敗退,陳布雷已看不到前途與希望。最終在忠君思想與家庭變故雙重打擊之下,選擇解脫自殺。


滄海歷史春秋

氣節這個東西很多文人都有,說早一點便有屈原,近一點的還有被明永樂帝朱棣誅九族的方孝孺,而近代便有一個文人,為氣節而死,他便是陳布雷!

陳布雷是報業奇才,因為擅長文筆,所以在二十年代末期的上海灘是名聲遠揚,而老蔣聽聞了陳布雷之後,便起了求賢若渴之心,因為當時的蔣介石才剛剛崛起,他急需像陳布雷這樣的御用文人,能夠為自己執筆,而陳布雷再合適不過了。在老蔣的一再請求之下,陳布雷終於進入了國民黨,從此為老蔣捉刀,上到領袖文告,下到軍事部署,其幾乎全由侍從幕僚陳布雷代筆,而這一代,就是近二十年的時間,直至陳布雷自殺身亡。



而陳布雷自殺的原因呢?在今天看來也是撲朔迷離,因為沒有官方統一的說法,大多眾說紛紜,但是都沒擺脫一個條件,便是陳布雷自身的因素。前面我們已經說道了,陳布雷是個徹徹底底的文人,沒有政治野心,也不貪念金錢仕途,唯一在乎的便是國家安危,百姓黎明,而這種人確實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因為在亂世之中,國家正需要這樣的人。



但是老蔣呢,把這人在很大程度上用錯了地方,尤其在內戰期間,陳布雷本來就持反對態度,而且多次向老蔣進言,勸他以國家和平百姓安危為主,但是老蔣不聽啊,而且又讓陳布雷是多次提筆,寫他不願意寫的東西,這對於一個勢力文人來說或許無所謂,但對於陳布雷這種品質奇特的文人來說,實乃一大悲劇,做非自己情願之事,確實極其痛苦。而他在抗戰時期的表現,那就另當別論了。



尤其老蔣在盧溝橋事變後的廬山宣言,就是陳布雷為其代筆,並且把他心中所懷之信念全盤托出,其中一句“如戰端一開,地無南北,人無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不知道激勵了當時多少國人為抗擊日寇而奔赴前線,這種情懷,才是陳布雷這個國家御用之文人的用武之地,而不是為了老蔣去寫一些情非得已之言。

在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的腐敗和失敗已經成為了大勢,而陳布雷選擇了這個政黨,但卻面對這個政黨卻不能做到光大,反而眼睜睜的看著它的滅亡,這對於陳布雷來說確實痛苦,像這樣從一而終的文人,他有著骨氣和傲氣,這樣看的話,他的死就不難理解了。


風流倜儻張四少

陳布雷先生被稱為蔣介石的“文膽”是為蔣介石起草文稿,發佈文電宣傳方面的主要幕僚和顧問。間或也從事一些“國策”顧問的工作。和傳統意義上搖著羽毛扇動輒獻上一條“奸計”的“智囊”有很大不同。陳布雷跟隨蔣介石前曾經是著名“報人”才華橫溢,及富正義感。頗受文化教育界人士的讚譽。在為蔣介石服務過程中,常利用自己的影響,建議蔣介石做出一些有利於民主、民生的決策。尤其是在抗日戰爭期間,陳布雷立場堅定,堅決主張抗日,為蔣介石創作了很多振奮人心的文稿。為抗日做了很多有意義的工作。蔣介石對陳布雷也比較尊敬,當軍統抓獲陳布雷加入中共的女兒女婿後。蔣介石讓軍統將其女兒女婿交給陳布雷自己處理。這令他心裡五味雜陳!陳是一個現代版的“忠臣、翰林大學士”對蔣介石稱得上忠心耿耿。當蔣介石政府窮途末路而又拒絕納諫時,絕望的他唯有“一死報君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