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將的佘太君是怎麼死的?

哈哈大笑佛

佘太君又名折太君,名賽花故作佘賽花。宋代名將楊業的妻子,出生在後唐清泰年間。真實的歷史上,佘太君並不是如此神勇。丈夫因故戰死後,上書使潘美連降三級。雖然正史上沒有濃墨一筆,但是在“野史”上可是傳的神乎其神。

只說野史,不談正說

佘太君在十七歲的時候,遼國開始入侵。佘賽花披掛上陣,連勝18場,嚇得遼軍直接北逃。而蕭太后擔心她權大,命賀驢兒殺死佘太君。賀驢兒假傳聖旨,將一杯毒酒賜給了佘賽花。毒發之後,本想一刀殺死賀驢兒。沒想到被他借力,反而被刨開了肚子。

之後佘太君無頭屍體被拋入黃河滅跡,頭顱被送給了遼國。但是屍體逆流而上到了皇宮,遼國則把頭顱送來示威。包公日斷陽,夜斷陰。前去地府找到了佘太君得知了原委,並且向閻王借了九百九十九日殺退遼兵。佘太君回陽後,屍體被重新縫合了起來,連傷疤都沒有,而原來的賀驢兒則被殺死。


在這之後佘太君上馬掛帥,直接打到了遼國京城,凱旋而歸。九百九十九日時限快到,佘太君什麼也沒要就回家等死。沒想到左等右等都沒有迎來死期,原來是包公偷偷的把日改成了月。在這之後才與楊繼業結婚,剩下七兒兩女,保護大宋江山。

到了佘太君百歲高齡的時候,被重新請出來殺敵。依然寶刀不老,殺退西夏強敵。在這百年時間,她一直是白髮人送黑髮人。看著兒媳大刀王懷女、孫子楊宗保、孫媳穆桂英一個個遠去。而凱旋的路上,佘太君的陽壽用光,頭顱掉了下來,身體變成了剛被害的樣子。


部將還沒反應過來,佘太君的頭顱就被金翅大鵬叼走。而只好把屍體整理乾淨後,就地掩埋。隨將趕回家時,發現佘太君的頭顱在香案上。原來佘太君知道命不久矣,只想趕回家看最後一眼。奈何人算不如天算,還是沒來得及便身死。而佛祖有感,命金翅大鵬帶她頭顱回家一看,才有此事情。

鄉親們好好的把首級洗淨後,祭拜了七七四十九天後,才隆重下葬。所以如今的佘太君墓有兩座,一座在太平川,另一座在折窩村。演義當中活了100多歲,而真實的歷史上只有七十七歲(無記載死亡原因)。


其實在真正的歷史上,佘太君雖然沒有如此傳奇,但是也為大宋立下過功勞。而且“楊家將”也有,但是並沒有如此厲害,一直是徘徊在政治的邊緣。而佘太君的故事,是一代代的口口相傳。在元代被搬上了戲劇舞臺,明清時期出才現大量的小說,描述佘太君與楊家將的故事。


史之策

佘太君:名賽花,羌族,雲中(今山西大同)人,折德扆之女。宋代名將楊繼業(楊業)之妻。曾祖父曾任後唐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北十里)刺史,隸屬李克用;祖父折從阮,公元930年後唐明宗授他為府州(今陝西府谷縣)刺史;父折德扆,後漢隱帝特任府州團練使。


據清代兵部尚書畢沅《吳中金石記折克行碑 》中記載: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縣孤山堡南,敘折太君事,世以此碑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楊繼業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窩村。

本名、佘賽花

別稱、折賽花、佘太君

所處時代、中國-北宋

民族族群、羌族

主要成就、楊門女將之一;赤膽忠心保大宋

歷史資料


佘太君:名賽花,和其他傳說中的楊門女將不同,歷史上確有其人。曾祖父曾任後唐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北十里)刺史,隸屬李克用;祖父折從遠,公元930年後唐明宗授他為府州(今陝西府谷縣)刺史;父折德扆,後漢隱帝特任府州團練使。據清代兵部尚書畢沅《吳中金石記折克行碑 》中記載: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縣孤山堡南,敘折太君事,世以此碑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楊業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窩村。折太君即是歷史上的佘太君。佘姓是後來說書人以訛傳訛,用了同音字所致。

楊門女將中少數民族不少。例如有人考證穆桂英的姓“穆”是鮮卑大姓慕容氏的轉音。姓氏考略雲:折氏出匈奴折蘭王之後。為古代匈奴族折蘭氏、鮮卑族折婁氏所改。而五代西河郡麟府折氏是羌族折掘氏後裔,党項族;祖籍雲中,遠祖折華。党項族是隋唐時期部分羌族為拓展生存空間東進並融合其他當地民族演變而成的新種族,西羌是其前身。西元六世紀有羌族“莫折大提、莫折天生、莫折念生起義稱王秦州;莫折也是折姓來源之一,後改為單字折姓。雖然折氏與後來的西夏同族,但是在宋朝抗擊外侮的戰爭中,折家英才輩出,佘賽花的弟弟折御卿和後世的折惟昌、折繼閔、折克行、折可適、折可存等,皆為名將。《五代史》有折氏宗族傳記。折家數代東抗契丹,西御西夏,號稱 “折家軍”。史稱折氏“獨據府州,控扼西北,中國賴之”"夏人畏之,益左廂兵,專以當折氏"“自從阮而下,繼生名將,世篤忠貞,足為西北之捍,可謂無負於宋者矣”(《五代史》)。



佘賽花,封號太君。生於後唐清泰年間(934年),後漢乾佑二年(949年)與楊業成婚。卒於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壽七十七歲。清康基田《晉乘搜略卷二十》載:“鄉里世傳,折太君善騎,婢僕技勇過於所部,用兵克敵如蘄王夫人之親援桴鼓然。”人們把她比作蘄王韓世忠親援桴 鼓退金兵的夫人梁紅玉,推崇備至。清代光緒《保德州志》載“楊業……事北漢為建雄軍節度史,娶折德扆女。”

佘太君生長在一個愛國名將的家庭裡,自幼受其父兄武略的影響,青年時候就成為一名性機敏、善騎射,文武雙全的女將。她少年時便與普通的大家閨秀不同,她研習兵法,頗通將略,把戍邊御侵、保衛疆域、守護中原民眾為己任,協助父兄練兵把關,已具備巾幗英雄的氣度。折楊兩家結親後,佘太君隨夫楊業侍北漢,居住在太原北漢“楊府”。夫君邊關打仗,她在楊府內組織男女僕人丫環習武,僕人的武技和忠勇之氣個個都不亞於邊關的士兵。

楊業歸宋後,舉家遷至開封府,楊業七年抗遼,威震雁門。但因受奸臣潘美的陷害,於公元986年不幸殉國。佘太君上書陳述楊業戰死的原由,使潘美受到官降三級,王侁和劉文裕被削職為民的處分。楊業殉國後,他的八個兒子大都先後為國捐軀,那個時代以家族組成的軍事力量,男將戰死疆場,能夠統領楊家兵的人絕非他族戰將。佘太君做為一名歷史人物,雖史書記載很少,但她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楊門女將”中的核心人物。

在山西代縣楊忠武祠保存的《楊氏族譜》中,對佘太君作了全面的評價:“中心樂善,內助教忠,受龜壽五福之多,邀象服六珈之貴。不我先不我,後睹星月之重明;俾爾熾俾爾,昌煥乾刊之新渥。爰稽邦典,益進郡封。汝有子,若漢室功臣山河永誓;汝有德,如魯侯壽母松伯彌堅。被我寵光,貳緩休祉,可特封鄭國君太君夫人。”


藝術形象

小說、評書

雖然早在宋元時期就有楊家將故事的話本,最早系統敘述楊家將故事的是明清時代的小說《楊家將演義》、《楊家府演義》、《楊家將傳》等。後來的眾多說書人又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再創作從而形成了現在的楊家將故事體系。解放前,這些評書都是口口相傳,其中受原始小說影響,怪力亂神的情節很多。解放後經過搶救、整理、改編,基本去除了宣揚封建迷信和愚忠愚孝的情節。佘太君的形象逐步豐富,成為老當益壯的愛國女將典型。

民間傳說

1. 佘太君改姓:

楊家將一門英烈。佘太君的丈夫和幾個兒子、女兒楊八姐都為國戰死沙場。她為了兒孫們出征不再夭折,將自己認為不太吉利的“折”姓毅然改為與折同音的“佘”,意在子孫福祿有餘,由她一人撐著一片天,一人承受外來之災,從此歷史上的折太君便成了佘太君了。至今,佘太君墓所在地山西保德縣折窩村和陝西白鹿縣佘家坡頭村的佘姓後裔對此都津津樂道。

2.比武招親:

提及楊門女將佘太君,必然聯繫到楊家將楊業以及兩位英雄的聯姻,這得從他們的家世說起。五代十國混戰時期,一些軍閥為了達到鞏固自己權位的目的,投靠契丹。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以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為條件奪取了後唐政權,致使契丹騎兵長驅南下,給中原地區先進的經濟文化造成極大破壞,中原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人民群眾不甘受契丹壓迫,紛紛起來進行反抗鬥爭,保衛家鄉,收復國土。

楊業的父親楊信時任後漢麟州(今陝西神木)刺史,楊業幼年隨父親由火山縣(今河曲)到了麟州。麟州從五代以來就是西北地區的一個險要的地方,常有重兵駐守,地方風俗以騎射為風,加上楊門的家傳,楊業練就一身好武藝,不僅善騎射,而且對楊家的三十六路梨花槍槍法尤其精湛。

佘太君的父親叫佘德扆,五代雲中(今山西大同)人。世出官宦之家,後漢任府州團練使,世居府州地區,歷抵外侵,為將門豪族,世稱“佘家軍”。佘太君受家庭的薰陶,文韜武略,深名大義。喜歡騎馬射箭,舞劍掄刀,她使的一手絕活叫“走線銅錘”,在關鍵時候如流星繞飛防不勝防。後晉天福二年即公元973年,楊佘兩家結為軍事聯盟。在共同抗遼、保衛家鄉的鬥爭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兩家的老家都是北路人,同為十家令公之一,門當戶對,因此佘德扆將女兒自幼許給楊業為妻。

佘太君和楊業青梅竹馬,從小一起長大,共同的戰事經歷和志向,在感情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一年秋天,契丹派兵五萬侵犯府州。時佘徳扆病臥在床,佘太君向父親請戰後,一方面借遼軍使者下戰書相威脅之際,將計就計,拖延交戰時間;一方面急派人前往火山王楊信那裡求援,遼兵在佘楊兩支抗遼雄軍的夾攻下大敗。這次戰鬥大獲全勝,佘太君受到父親佘德扆和楊家父子的讚揚。戰畢,楊業與佘太君更是互為尊重,愛慕中兩人相約以武相會,跨雙騎,持刀槍,在府州城南的野外打將起來,你來我往,槍來刀去,都想勝對方,但又怕傷害了對方。戰了無數個回合,楊業想,我身為男子總不能讓妻子把我打敗,於是賣個破綻,佯裝敗逃,佘太君緊追不捨,當追至七星廟前,楊業瞅準時機,使出了楊家的看家本領“回馬槍”,一槍挑定佘太君的戰袍將妻子挑下馬背。佘太君落馬也不示弱,拋出了走線銅錘,將楊業纏住拉下馬來,兩人雙雙落馬,互相擔心對方是否受傷,楊業要撩起佘太君的戰袍查看,佘太君直羞得跑入七星廟內,楊業進入七星廟後與佘太君成了親。現在每當人們涉足陝西府谷縣城南的七星廟內,都會聽到走線銅錘訂親七星廟,兩位抗遼英雄喜結良緣的佳話。

3.十二寡婦各守一城的傳說

多年來在準格爾地區一直流傳著一個十二寡婦在十二連城曾經各守一城的傳說。這傳說中所說的十二寡婦,就是人們所熟知的《楊家將》裡證西的十二寡婦。

《楊家將》裡說,宋仁宗時,西夏大軍進犯,忠勇的楊宗保率兵迎敵,結果中箭身亡,其子楊文廣也被困於絕地。噩耗傳來,已經100歲高齡的佘太君毅然上朝請纓,率領楊門女將出徵,一舉擊敗西夏大軍,班師回朝。傳說中,佘太君率領十二寡婦徵西時在十二連城與西夏軍隊交鋒。當時,楊家十二寡婦率兵各守一城,與西夏軍隊展開血戰。由於楊門女將個個武藝高強,又佔據了“進可攻、退可守”的十二連城,所以最終打敗了西夏大軍。

4.大佘太的傳說

如今的內蒙古大佘太原來是一個兵家必爭之地的古戰場。 宋朝時,佘王城就設在這裡。傳說宋朝名將楊繼業攻打佘王城時與佘王的女兒佘賽花(即佘太君)在戰場上交鋒不分勝仗。真是不打不相識,他倆在戰場上漸漸產生了感情,並私定了終生。由於這層關係,佘王就投靠了大宋。後來,佘王城被遼國肖太后攻破。多年後,佘太君領兵出征,先鋒穆桂英大破天門陣,宋軍奪回此地,佘太君在此重新築城。為了紀念佘太君,後人管佘王城叫作佘太城。

5.佘太君為什麼能活百歲

佘賽花十七歲的時候,遼國入侵,佘賽花奉命出征,連勝一十八陣,嚇得遼軍渡過黃河北逃。佘賽花率軍追到黃河邊上與敵軍隔河對峙。這時候蕭太后命早就暗藏在宋軍中的奸細,監軍王欽若(原名賀驢兒)儘快除掉佘賽花。王欽若假傳聖旨,騙佘賽花說皇帝賜下御酒為其慶功。佘賽花沒有防備,被騙進王欽若的營帳,飲下了毒酒。毒性發作,佘賽花方才明白王是奸細,拔劍要殺王欽若。不料中毒後功力全失反被王欽若一刀刺入小腹,將肚子剖開,腸流滿地而死。

王欽若將佘賽花的首級割下送去遼營報功。又把佘賽花的無頭屍體用蘆蓆捲了,偷偷運出宋營,扔進黃河毀屍滅跡。

佘賽花的無頭屍體順流而下漂到開封進入汴河,然後逆水而上,漂到了皇宮,被打撈起來。正好遼國將佘賽花的人頭送回來示威。皇帝命包公調查。包公命仵作檢查佘賽花的屍體,發現事隔多日,屍體卻沒有腐爛的跡象,內臟發黑,是先中了劇毒,才被人剖腹殺害。

包公日斷陽,夜斷陰,當天晚上,包公到地府理事找到佘賽花的英靈。佘賽花告訴他自己的冤屈。於是包公為佘賽花向閻王借陽壽九百九十九日讓佘賽花回陽間復仇,殺退遼兵,

回到陽間,包公把佘賽花的腸子和內臟放回腹腔縫合起來,又把人頭重新逢到軀幹上。佘賽花就還魂了,跟好人一樣,連傷疤都沒有。包公把王欽若抓來過堂。王欽若開始死不承認殺害了佘賽花,直到佘賽花出現在面前,他才嚇得屁滾尿流,認罪服法了。

除掉了王欽若這個奸細,佘賽花率領宋軍渡過黃河,大敗遼軍,又和遼軍大戰兩年,直打到遼國京城,逼得遼國寫下降書順表,這才鞭敲金磴響,齊唱凱歌還。

這時候,佘賽花借來的九百九十九日陽壽已經快用完了。佘賽花凱旋歸來,不要天子的賞賜,回家裝扮整齊等死。不料時辰過了,自己還是好好的。這時包公來訪,告訴她原委。原來佘賽花命中要生七郎八虎,可是陽壽不夠。包公又覺得非佘賽花不能保大宋江山。所以修改生死簿的時候,包公偷偷在日字上多加了兩筆,變成了“月”字。九百九十九日變成了九百九十九月。

所以佘賽花這才和楊業成親,生下七個兒子、兩個女兒。為保大宋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是後來楊門被皇帝猜忌,佘賽花憤而率族人歸隱老家麟州。楊家將歸隱,宋朝逐漸抵擋不住外敵。最後皇帝親自到麟州求援,請佘賽花出山抗擊西夏。這時佘賽花已經是百歲高齡但還是掛帥西征,把西夏殺的大敗。打敗了西夏,佘賽花回顧這百年以來,她一直是白髮人送黑髮人。丈夫、幾個兒子、女兒八姐、九妹,兒媳大刀王懷女、孫子宗保、孫媳婦穆桂英、重孫子文廣、重孫女楊金花都在抗擊外敵的鬥爭中為國捐軀了。

凱旋途中,怪事發生,佘賽花的相貌越變越年輕,到最後,除了一頭銀髮,相貌身材已經和少女一樣了。隨著相貌變年輕,佘賽花不停得催促部隊往回趕。最後等不得行動緩慢的大部隊,只帶了幾個貼身女兵快馬加鞭,趕往麟州老家。這天走到太平川,她胯下的戰馬突然一聲悲鳴,跪了下來。身邊的女兵只見佘賽花瞬時間渾身浴血,肚子一下裂開了,粉紅色冒著熱氣的腸子流了一地。接著身子一歪,從馬上倒栽下來,身首分離,人頭骨碌碌得滾進了路邊的草叢。原來佘賽花借來的九百九十九月的陽壽也已經用盡了。佘賽花的屍體回到了被王欽若殺害時的狀態。

正在這時,一隻金翅大鵬鳥一口叼起佘賽花的首級向東飛去。女兵們追趕不及,只好含淚把佘賽花的無頭屍體洗滌乾淨,縫合起來,包紮好傷口,用白布緊緊裹起來入殮,就地安葬了。

女兵們回到麟州老家,只見當地哭聲一片。原來幾天前一隻大鵬鳥叼著佘賽花的首級在麟州盤旋了整整一天,最後落入楊家祠堂,將佘賽花的首級輕輕放在神案上,大鵬鳥然後突然消失了。原來佘賽花自知陽壽將盡,拼命想趕回麟州老家看最後一眼。不料人算不過天算,半路上就一命嗚呼了。英靈升入天堂,佛祖見其心願未了,就派座下金翅大鵬鳥將她的人頭帶回麟州,讓她在空中把家鄉看個夠。

鄉親們將佘賽花的首級洗淨防腐後祭奠七七四十九日,然後安葬在折窩村外的大槐樹下。所以現在有兩個佘太君墓,一個在太平川,另一個在折窩村。


青松5698

根據民間通俗小說《楊家將九代英雄傳》,佘太君享壽170歲,直至楊家將第九代英雄楊滿堂除奸,佘太君含笑逝世。當然,這是民間演義。歷史上佘太君確有其人,享年約七十餘歲。這裡,我們只說演義,不講歷史。

佘太君是金刀令公楊業的夫人,武藝超群,早年在北漢時就跟隨老令公南征北戰,因楊業出征打紅令字旗號,佘太君出征打白令字旗號,故稱“令公”、“令婆”。後隨夫歸宋,楊業因公授爵火山王,佘太君被封為歸命無佞侯、一品誥命夫人,特賜金水河畔清風無佞府,即俗稱的“天波楊府”,府前設石碑玉坊,凡此經過,文官落轎,武將下馬。佘太君育有七子二女,並收養一子,八子合成“七郎八虎”,各個少年英雄,文采出眾,武略超群,家傳槍法虎虎生威,其中以六郎最為出眾,七郎武藝最高。八子各個封侯拜將,傳為佳話。

佘太君是天波楊府的實際掌舵人,後來金沙灘一戰,“金刀楊無敵”楊業被奸賊潘仁美陷害兵敗身死,七個兒子各個為國出征、血染沙場,七子去一子還。佘太君又輔佐兒子楊景楊延昭、教導楊家後代。及至後來,楊六郎掛帥、楊宗保徵西,父子二人都為國征戰幾十年,馬革裹屍。楊宗保死在邊疆之後,西夏入侵,邊關武將可用,大宋岌岌可危,宋仁宗打算割地賠款,此時佘太君已有百歲,主動請纓掛帥出征,帶領楊門女將以及還是少年的重孫楊文廣出征,經過浴血奮戰最終凱旋而歸,這也就是民間傳說的“十二寡婦徵西”。

再後來,楊文廣徵南、楊懷玉徵西、楊士瀚掃北、楊金豹下山,各個為國戍邊,在戰場上馬革裹屍而還。楊家將每一代都為戰場而生,又為戰場而死。佘太君就是在一代又一代白髮人送黑髮人中,強忍著悲痛,教育後代,傳授武藝,為國家培養棟樑之才。最終故事講到楊滿堂除奸,楊家將舉家奔赴戰場,收復了玉門關,得勝還朝。此時的徽宗皇帝親自迎接,佘老太君又喜又嘆,加上年老體邁,最終溘然長逝,享年一百七十歲。

雖然,楊家將九代英雄的故事多半都是杜撰的,佘老太君在歷史上也沒有演義中那麼傳奇,但是那份保家衛國的精神肯定是真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楊家將的故事能夠代代相傳,佘太君能為人民所稱讚的重要原因。


武威王

相傳包拯為佘太君從地府借陽壽九百九十九日的時候,有感宋朝非佘太君而不能保,就偷偷把“日”改稱成了“月”,讓佘太君多活了九百九十九個月。

楊家將中,佘太君被遼國蕭太后的奸細王欽若所殺,後還陽續命,為宋朝延續江山。


九百九十九個月,也就是八十多年,加上之前佘太君的陽壽,就是百歲之壽。

相傳佘太君報仇雪恨之後,又與楊繼業成親,生兒育女,最終因為朝廷猜忌楊家,佘太君舉家遷回老家麟州。然而因為楊家退隱,宋節節敗退,最終宋朝皇帝又不得不請其出山。


澹奕

佘太君,名賽花。北宋河北義安人。宋代名將楊繼業之妻。她從小受其父兄武略的影響,在青年時候,就已經成了一個文武雙全的女將。她壽終是77歲。不過有關於她的傳說故事,多數人都說她活得了百歲呢!

她在17歲,遼國入侵,奉命出征,連勝18陣,嚇得遼軍渡黃河北逃。但她受了宋軍奸細,王欽的毒酒,被奸人一刀刺入小腹,剖腹腸流而亡。奸人割下她的首級去向遼邀功,把她的屍首扔到了河裡,後來進入汴河,被打撈起來,此時遼國拿著她的首級正來示威,皇帝便命包公調查,但見她的屍體多日未腐,內臟發黑,就知她是被毒又殺死的。

能斷陰又斷陽的包公,就到地府調查,便知了她的冤情,向閻王為她借了九百九十日的陽壽,以讓她復仇殺敵。於是回陽間把她的屍體縫合完整,也還有首級也縫合完整,她就還了魂,活了過來 ,這時候奸細不得不承認自己的罪行了。而後又出征作戰,打敗遼軍,才凱歌還朝。本來覺得借來的陽壽已盡,等著死期。誰料包公在借壽時把日字故意寫成了月,變成的是九百九十個月。她後來又與楊繼業成親生子,繼續保護國家安寧。到最後,壽終時辰到之前,她的相貌變得很美,很年輕,只是還保留一頭銀髮,但她瞬間渾身浴血,肚子裂開,腸子又流了一地,從馬上滾落後屍首自行分離,又恢復了當年被殺時候的情景。只不過,這次她的人頭是被一隻大鵬鳥叨走了,將士們只好先把她的無頭屍體先安葬了。那個大鵬鳥把她的頭叨到了她的老家把頭顱放在那裡了,老家的鄉親們就把她的頭洗好祭奠後,安葬了。

所以,佘太君有兩個墓地,一個在太平川,另一個在折窩村。當然這是神話傳說故事,沒有考究性,所以朋友們也不必探究它的真偽,只仰慕她的愛國精神吧!


a夢美兒



佘太君在正史中根本就沒有存在過,只是從清朝時才有些點滴的資料顯示這個人物的存在。

在正史中大概只有楊業、楊延昭和楊文廣的記錄,並且這三個人都是不是正職,只是作為副將參與了宋朝的對外戰場。

關於佘太君,在山西代縣的楊氏忠烈祠中這樣寫道:“忠心樂善,內助教忠,受龜壽五福之多,邀象服六珈之貴。不我先不我,後睹星月之重明;俾爾熾俾爾,昌煥乾刊之新渥。爰稽邦典,益進郡封。汝有子,若漢室功臣山河永誓;汝有德,如魯侯壽母松伯彌堅。被我寵光,貳緩休祉,可特封鄭國君太君夫人。”

但是從宋代開始,伴隨著印刷技術的改進和宋朝商品經濟的高度發達,出現了專業的幫人修改家譜的團隊。明碼標價,根據修改難度可以專門做相應的價格調整,保證每一個想讓祖宗光耀萬世的客戶滿意。

這份家譜記載非常可疑,可信度不高。



根據後來的歷史學家考證,因為佘和折相似,因此佘太君的原型應該是折太君。

《宋會要輯稿》中記載有一個折太君,她是豐州刺史王承美的夫人,是正宗令契丹軍聞名喪膽“折太君”。

折太君智謀過人,輔佐王承美於982年和983年,兩次打敗契丹軍隊,並進行了百里追擊,消滅上萬契丹軍隊,讓遼人驚破膽,再也不敢進犯。

1004年,宋真宗在京城接見了這位鎮守豐城35年的傳奇人物。同時宋真宗還特別賞賜了折氏,讓她享受邊疆官員的待遇,每月賜錢五萬。

1024年,折氏已被皇帝封為安郡君、折太君,還專門進京面聖,就邊防問題向皇帝作了彙報,得到皇帝的首肯。

折太君直到70多歲才死去。折太君的事蹟是正史中有記載的,後來到了清代才出現的佘太君的原型人物就來自於此。



折太君的兒子名叫文玉、懷玉,這些名字也被寫進了楊家將,改王姓為楊姓。

因為楊家將是清朝民間修定的傳說故事,因此也從楊家三代名將變成了五代六代,甚至加了楊家的女將,包括著名的十二寡婦徵西。

按照傳說和故事中的描寫,佘太君的死法都是高壽而終,無災無病,自然死亡。

一種說法是死於77歲,更有傳說她死時170歲,直到宋徽宗年間才死去,比張三丰張真人還多活了50年。


新知傳習閣

佘太君,即折太君,名賽花,雲中(今山西大同)人,折德扆(yǐ)之女。宋代名將楊業之妻。佘太君出身也算可以,她的曾祖父曾任後唐麟州刺史,祖父折從阮任後唐府州刺史,其父折德扆在後漢隱帝時任府州團練使。

佘賽花,封號太君,是唯一存在的楊門女將,不過她並沒有統兵出戰過。佘太君生於後唐清泰年間,於後漢乾祐二年(949年)嫁給楊業。

佘太君善騎,青年時候就成為一名文武雙全的女將,與楊業成親後,她隨夫侍北漢,居住在太原北漢“楊府”。夫君在邊關打仗,她則在楊府內組織男女僕人丫環習武,練得僕人的武技和忠勇之氣個個都不亞於邊關的士兵。



楊業歸宋後,舉家遷至開封府,佘太君也留在開封府。楊業七年抗遼,威震雁門,後來宋太宗北伐,楊業和潘美率軍征戰。由於潘美錯聽王侁之言,戰略上發生失誤,導致楊業孤軍被遼軍包圍。楊業力戰被俘,絕食而死。

聽到丈夫陣亡的消息後,佘太君上書陳述楊業戰死的原由,使得潘美官降三級,王侁和劉文裕都被削職為民。


這是佘太君唯一一次在朝堂上現身說話,在這之後,佘太君主要協助兒子楊延昭抗遼立功。楊延昭戍邊二十餘年,被遼人稱為“楊六郎”,因為遼人認為北斗七星中第六顆星專門克遼國,所以將遼國的可怕對手稱為六狼。

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佘太君去世,享壽七十七歲。


平沙趣說歷史

佘太君這個人到底有沒有,一直存疑?正史裡沒有記載楊繼業的妻子,所以後人分析,佘太君應該姓折。

北宋最精銳的部隊是西軍,對抗遼國和西夏,出現了種家軍,折家軍這樣世守邊陲的軍閥集團。尤其是折家軍,相當於地方割據勢力,楊繼業作為西北將軍,和折家聯姻是很正常的,所以佘太君應該是折太君。

後來也有零星記載折太君,說她為楊繼業申冤,演練楊家家僕兵陣,活了七十七歲,壽終正寢。


三尺青

佘太君,名賽花,封號太君。原姓折,後來改為佘。《楊家將》中佘太君的傳說神乎其神,又有包拯陰間借壽,又有率領十二寡婦徵西,大敗遼軍,170歲壽終正寢。她的故事也在民間,口耳相傳,人們津津樂道。 歷史上確有佘太君,這個人。佘賽花的祖父,曾祖父為後唐麟州刺史,祖父折從遠為府州刺史。父親折德扆(音:已)為後漢府州團練。

據記載佘賽花公元934年出生,公元949年,15歲的時候他和楊業成婚。公元1010年,77歲的佘太君去世。 佘太君,可以說生長在一個武將世家,自幼受父兄影響,青年就成為一名,文武雙全的女將。她與普通的大家閨秀不同,研習兵法,精通謀略,以道家為國為己任。餘家世代居住府州地區,也就是現在的陝西府谷縣,抵禦外侵,是將門豪族,人們稱“佘家軍”。



佘太君與楊業成婚後,與夫君一同效命於北漢。搖曳在邊關,抵抗外侵,她在楊府中組織丫鬟僕人習武。因為,佘太君的訓練,所以楊家的僕人,武技和忠勇之氣,不亞於邊關士兵,評書中“十二寡婦徵西”也是有歷史淵源的。 楊業歸宋以後,楊家舉家遷至開封府,楊業北方靠梁,威震雁門關。


公元986年,楊業受王侁(音:申)譏諷,不得已進軍,最後孤軍奮戰,不幸殉國。潘美(潘仁美原型)阻止王侁不堅決,馳援不及時,也是楊業敗績之一。罪魁禍首是王侁,不是潘美。事後,佘太君上書皇帝陳說原因。潘美因此官降三級,王侁被貶流放。

佘太君作為一個歷史人物,史書記載較少,但是她已經是婦孺皆知的楊門女將的核心人物。而今在山西的保德縣,陝西的白鹿村都有佘姓後裔,對佘太君十分崇敬。

文/紅雨說歷史


紅雨說歷史

小時候,聽我父親給我講的關於楊家將的故事:趙家是給楊家扛活的,趙家的人在地裡幹活時看到啦龍,回來對佘太君說了,太君就把自己祖墳的骨頭用紅布包起來給趙家的人,讓他放到龍嘴裡。趙家的人精的很,就把自己家的祖先的骨頭包起來,等到龍出現後,把自己的那包骨頭往龍嘴裡放,可是那龍不要,要老楊家的,趙家的人硬把自己家的骨頭塞進龍嘴裡。後來就有趙家當皇上,楊家保大宋的故事。佘太君沒有死,等楊府沒人了,她不知去向,是成仙了!這是民間傳說,不必當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