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中高層完全被印度人把控,華人該如何突圍?

傾國傾城沈騷年

這個話題其實早已老生常談許久,尤其是當時谷歌、百事、微軟迎來印度籍CEO時。我們與印度的各方面都會拿來比較,包括國民教育、國家人才培養、人的社會交際等方面。但公司和個人都是獨特的,不能一概而論、以偏概全。只能簡單談談總體的看法。

1、如果說單純比較國人與印度人在職場上的競爭力,第一個可能就是語言。

很多人可能會將日本英語和咖喱英語視為世界上最難懂的小語種之一,但是殊不知我們國人在外出時,有多少次不用被人說Pardon(請再重複一次)。

在印度,無論你是否覺得印度人的英語帶著一股濃濃的咖喱味,但不可否認的是,英語對於印度人而言是非常普及的。即使你進入街頭的蒼蠅館子,可能沒有印地語的菜單,但是有英文的單子。英孚教育發佈的2016年英孚英語水平指數中,印度在72個國家中排名第22位。該指數給出了“中等熟練度”的57.30分,在19個亞洲公司中排名第四;而中國人的英語能力處在低級水平,排名39。在印度,英語程度的好壞也是個人身份地位的象徵。目前英語依舊是印度的主流語言之一。可能很多人會問,那印度語麼?北印的印地語在南部印度使用者是非常少的,人們寧願選擇講英語。

而在我國,目前英文教育雖然已經非常普遍,但多少人是在為應試教育而學習?從小學到大學反覆的英文學習到底有多少的輸出?為什麼有那麼多從海外歸來的人士紛紛拋棄原先的專業投入到英文教學與出國留學服務中?很明顯的兩個原因便是,有需求,有錢賺。目前在我國,找一個好的英文教師,每節課的收費是非常昂貴的,幾千上萬的價格才能完成一個階段的學習。但是在印度,可以有更多優質且價廉的選擇。語言運用的熟練不是根本,而更重要的是,英語學習背後更需要有英語思維,去思考、回答、辯論,贏得掌聲。

2、印度社會環境與我國有很大差別

如果單純從語言角度來說,印度人和白人相比,英語水平又不是同一個層次的。這需要比較社會環境的因素。

派思諮詢在研究了2015年美國500強企業CEO國籍分佈後發現,75家(15%)企業的CEO為外籍或外裔身份,而425家(85%)的企業還是由美國本土CEO領導,不過在這75位外裔(外籍)CEO中,人數最多的是印度裔(籍)(有10位),但中國大陸無人上榜。

不錯,目前我國經濟處於快速發展中,無論是海歸精英還是211、985的優秀學子可以在國內有更多機會就業或者創業,遠方的遊子時隔一年返家可能已驚歎於家鄉的變化。但是在印度,基礎設施的建設、環境的變化確實需要漫長的時間。莫迪政府說道的修建廁所工程依舊是老樣子,德里街頭還是那麼堵。試問如果從印度走出去的年輕人,習慣了現代發達的環境後,還有多少會為了滿腔熱血、理想與抱負返回印度?有能力有規劃的印度年輕人何曾不想站穩腳跟,走向人生巔峰?

我們接觸過的不少印度人都有良好的文化背景,更難得的是他們也會去認真學習MBA的內容。印度的社會環境便是多宗教、多民族混合的國家,連官方語言都有十多種。這就會去培養大批具備管理能力、清晰的邏輯思維、強大的辯論能力的人。試問一個努力認真做好自己分內工作的華人與一個勤懇表現、工作積極、有專業知識又具備管理人力的人,誰更適合做Leader ?

3、印度人的社交方式與我國有很多不同之處。

為了在新的環境中紮根,印度人更會抱團取暖。如果在一個公司有一個印度高管,幾乎可以肯定,這家公司肯定有不少印度籍員工。所以英特爾內部流傳著這樣的說法: “如果你請了一位印度管理人,他可能會把整個村子都帶來。”

頂級企業裡的華人比例並不低,尤其是在加州硅谷,但高比例並不代表華裔有很高的地位。相反,華人精英是不少,但彼此之間缺乏深層次的交流與互助。中式的內涵、辦公室文化與酒桌文化並沒有告訴大家如何表現自己同時又獲得老闆的新人。印度人的社交會來自各個方面,喝茶、喝咖啡等都是促進交流的機會。再者,可能印度人對於權力和地位有更多的嚮往,而國人更熱衷於賺錢。

至於談到華人如何突圍?一朝一夕之間的事,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說”你好“,新一代的國人綜合素質越來越好,隨著視野的開闊、經濟的騰飛,未來會有更多選擇同時也會更好的融入到西方社會,並形成自己的聲音。至於個體而言,提高自我的綜合素質、補充技能同時嘗試真正融入到企業氛圍中,在工作中多一些自我的擔當與使命感,相信付出一定會有收穫。


感謝您的閱讀~


至印Zhind

說的公司主要是指幾家美國高科技公司吧!客觀的說印度人也好,華人也好,他們在西方世界的地位都差不多。在西方世界主要有兩個經濟圈,一個就是歐洲共同體,另一個就是美加經濟體,他們之間既有競爭又有合作,總體上看是非常統一的。

但是歐洲體系用人明顯更保守一些,近乎所有公司高管都是白人或基督徒,美加用人其實也很保守,看一下美加的百年老字號就知道。只是因為在大部分白人眼裡華人和印度人都缺乏協作精神,尤其是華人,一旦意願得不到同僚和上司支持,就特別容易消極和起異心,所以一般不用華人做高管,只用他們做單獨的項目負責人。

再來說美國的高科技公司,說是高科技其實就是基於互聯網發展起來的年輕公司,這些新型公司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必須運用新的思維與理念來經營,所以用印人與華人都是一種嘗試與探索而已,不用大驚小怪。最終都是白人執掌終審權!至於說印人得到重用,我想那都是暫時的,華人的聰明才智在任何時候都不會被忽略。


夢中人1977
唯一的出路是拋棄孔孟之道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重新定義自己的處事原則。

這個孔孟之道,從人性上講,是十分扭曲的。這是一個典型的老子就要做老大,做不了老大老子就撒手不管,老子就隱忍、就奮發圖強,直至自己能做成老大,完全沒有積極的世界觀和大局觀。而且,就算髮達了,開始兼濟天下了,也是抱著居高臨下的憐憫來兼濟天下。也就是說,按照孔孟之道的這個觀點,人始終無法做到與人的平等相處和相互尊重,更別提共同發展了。這就是中國人,特別是中國知識分子,自古不團結、不抱團的深層次原因。

中國的傳統文化一直受到孔孟之道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影響,從而使得國人一般都非常謙虛。而一旦得志,則很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那就是跋扈、超級自信、獨斷專行,表現出一股子土豪範兒。

這種獨善其身論,無論在個人之間交往和國家之間相處,都危害無窮,給人的感受就是缺少擔當、自私自利和沒有團隊精神。前幾年奧巴馬就曾抱怨中國應該在國際事務上應該承擔更多的大國責任,這也讓我們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隨著一帶一路的發展,現在中國越來越呈現出區域和世界引領者的作用和趨勢。

對於個人而言也是如此,只有不斷的勇於擔當,才能逐漸具備服眾力和領導力,不能等到自己發達了才去敢於擔當,擔當是需要一點點鍛鍊和積累起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