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大、清華申請到哈佛等世界名校會不會受到歧視?

用戶68286120

顯然不會。

全世界範圍來看,在本科階段,能與北大清華比拼智商的只有印度理工。

為什麼呢?因為一個國家的本科實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兩個因素:1.本科之前的基礎教育水平,2.人口基數和應試難度造成的智商篩選。所以中國和印度才是最強的生源。

因此,在本科階段,北大清華的水平還是很高的,尤其是基礎學科,比如數學、物理。要知道北大數院每年都會招進來很多IMO(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的金牌,其數量比起哈耶劍牛這樣的學校只多不少,畢竟中國隊的實力有目共睹。

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中國基礎教育的難度,全球領先。

很多去了美國名校學理工科的,其實是有利有弊。好處就是美國名校的課程設置更加註重視野。94年的沈匯濤,2016年的清華特獎,堪稱頭牌了,但是去了麻省理工學院和美國大學生做科研的時候發現,很多博士生才接觸到的實驗,他們本科就接觸到了。

但是另外一個角度來說,視野廣就意味著犧牲深度,上海中學頭牌聶子佩,拿了IMO的金牌,去了MIT,他的好友,同樣是滿分金牌的韋東奕去了北大數院。幾年之後發現韋東奕的數學功底更加紮實,比如算功之類的,但是聶子佩接觸了前沿的數學問題。

但是像清華的姚班,搞計算機的有不一樣,這個院系是著名計算機科學家姚期智回國創辦的,課程設置就很國際化,全英文授課,可以說和斯坦福之類的計算機系也八九不離十了。

以上是偏學術領域。

應用領域的話,比如商科文科之類的,哈佛耶魯相對來說確實更加國際化一點,不過也分情況,很多有背景的家庭同樣會選擇本科四年在國內維護人脈,到研究生階段再出去,這種考慮自然是為了日後長久的悶聲發財了。


佩子臨

從宏觀來看,不會受到歧視。個例情況下,肯定也有歧視,但數量會非常少。比如,有人就是種族歧視,歧視你的中國人身份,那受到他的歧視就很正常了。(不要以為好學校的學生都是品學兼優,同樣也存在各種奇葩:歧視、精英主義等。)

哈佛大學每年從中國錄取幾百人(本科很少,研究生和博士比較多),而且,幾十年以來,中國人在美國校園裡出現也屬於正常事情,所以,也不會有特別奇怪的感覺。



另外,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這都是中國最頂尖的高校,在世界上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能進入這樣的學校讀書,那都是超好的學習能力、超高的智商水平!在這些基礎素質上是不落下風的。

哈佛大學有一套完善的學生錄取流程,申請者眾多,錄取率非常低,在5%左右,有的專業甚至會到千分之幾。這樣激烈的競爭中,能脫穎而出被錄取,說明是有超人的地方,有一等一的能力,毋庸置疑。



以上。


青雲一語

首先,任何中國人到美國學習、工作和生活,即便加入了美國國籍,也別指望宣傳中的絕對公平與平等。相比奧巴馬當選前,美國的種族歧視已經改善很多,但仍然存在,而且又有了抬頭的趨勢。這一點不會因為北大清華的身份而有所不同。華人科學家經常被以各種理由調查,升遷機會等待遇也會弱於美國白人。

其次,中國的基礎教育和本科教育在全世界絕對是首屈一指的,美國也不會比中國更好,所以北大清華的學子到西方名校不會受到歧視。儘管如此,西方要憑實力說話,不會因為誰的北大清華身份給予優待。

再次,僅就教育而言,西方普遍存在“後發優勢”,基礎教育比較輕鬆,重在引導啟發,本科基本確立研究方向,所以研究生教育很厲害。中國的孩子絕大部分不是輸在起跑線上,而是累死在了起跑線上,寒窗十年,走到大學(本科)已經找不到學習的興趣和方向 ,像剛逃出籠子的鳥,普遍比較放縱。所以每年都有很多學生拿不到學位證乃至畢業證。跨專業考研現象普遍,也說明了學習目標的混亂。為文憑而不是研究或者興趣去跨專業考研,其結果可想而知。所以很多高校招聘教師都會考慮應聘者本科、碩士、博士學習經歷的連貫性,儘量迴避跨專業的高學歷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