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军机处是什么部门?

生活中的吃喝问题

清朝的军机处其实是一个临时性质的非正式机构,在《大清汇典》里甚至都找不到军机处作为一级机构的正式名录。但是,这并不妨碍军机处作为清朝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象征,也不妨碍军机处在此后一百多年里所体现出来的重要地位。

大清王朝在入关之前,重要的军政大事一般是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然而,这样一来,皇帝的权力就很容易被这些大臣们所架空,出现了像多尔衮,鳌拜这样的权臣。因此,在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就设立了南书房,给一些大臣加上南书房行走的职权直接向皇帝汇报商讨军国大事。

到了雍正时期,为全权处理西北军情政务,雍正皇帝又设立了军机处。这便是军机处的由来。按理说军机处只是一个临时社立的办事机构,西北战事一结束,就应该撤销的。但雍正皇帝看到了军机处的好处,可以抛开所谓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由皇帝直接按自己的意愿处理军情政务。

这样一来,议政王大臣会议成为了摆设,而真正的权力中心则成为养心殿与军机处。因此军机处被设置在了养心殿的外侧,皇帝有事要召唤军机大臣或者皇帝要去军机处宣诏下旨都十分方便。而且军机大臣在军机处内并无处理军机之权,只是跪受笔录,为皇帝传达旨意而已。

而军机处的成员又分为领班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左右都御史这样的二品大员甚至只能在军机处外面看门。清朝还规定非军机大臣不得进入军机处,违者斩立决。因此,张之洞从湖广总督任上回京述职,本已决定担任军机大臣,但就任圣旨还未下达,张之洞走到军机处门口都不敢进门。


傅斯鸿

清代国家的最高权力当然在皇帝手里面,而皇帝在处理政务的时候则需要决策方面的支持,因此有清一朝,皇帝的决策辅助机构也经历了数次演变。过去我们一直在讲所谓的“清承明制”,实际上,清朝的许多制度都是有其独创性的,军机处就是其中一个。

军机处,顾名思义,当然是处理相关军事方面的事务的,可是实际情况却不然,军机处所处理的事务涵盖了整个清王朝的各个方面,不仅仅包括军事,其他一切军国要政,都在军机处的处理范围内。

雍正皇帝最早设立军机处(开始叫军机房)是为了处理西北军务的,实际上整个清朝中前期,清朝的主要安全威胁都来自于西北部。最初设立军机处的宗旨是“入值承旨,办事密速”。为了进一步提高军机处的保密特性,雍正帝特地把军机处的办事机构设在了皇宫内部。

乾隆皇帝即位之初,为了平息官绅对雍正帝的不满,一度将军机处裁撤,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仍然恢复了军机处。论重要性,没有其他任何一个机构可以与军机处相比,但是谁能想象,就这样一个机构,居然是非正式机构,所谓“军机大臣”也只是一个头衔,一般都是从六部九卿中选择得力大臣,进军机处办事,军机处的编制也是不稳定的,多则6、7人,少则两三人,军机处每天要处理大量的奏折,而实际上这些奏折都是军机处的章京(小军机)也行处理,所以清朝官场上面有所谓的“章京专政”的说法,这也就解释了光绪帝后来为什么把谭嗣同派到军机处做章京。

清朝末年,改革政体的呼声一天高于一天,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废除军机处,在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就曾经提出要废除军机处,改设懋勤殿,后来到清末新政的时候,废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的呼声更加强烈,清廷一度出台“五不议”的延宕策略来对待,其中就包括不议军机处的存废问题。

1911年5月,军机处被废,责任内阁设立,存在了二百年的军机处走入历史。


青年史学家

设立缘起

清朝入关后建立的全国性政权,是以入关前的政权机构、政治制度为基础的,虽然采取了明朝的体制,但仍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满洲贵族特权。由满洲贵族诸王及总理旗务大臣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拥有很大权力。在努尔哈赤时期,一切重大事件,均先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受理,然后呈报努尔哈赤。皇太极上台不久,设立了“文馆”,后又将“文馆”扩大为“内三院”,即秘书院、宏文院、国史院。皇太极设立文馆的目的,是以此来分散议政王大臣们的权力。福临于顺治晚期,又改内三院为内阁,负责处理一般文书,亦即拟定对题本的处理意见供皇帝裁决。议政王大臣会议则负责受理重要军国大事。康熙中期,玄烨成立了南书房,南书房中的翰林大学士亲承帝意,拟进谕旨,取代了部分内阁的职责,内阁权力又受到削弱,皇权进一步加强。

雍正年间,胤禛对西北用兵时,由于议政王大臣都是世袭的贵族,没有实际经验,早已不太熟悉军国大事;又由于内阁离街市近,人员又多,往返递奏本章容易泄漏机密,所以,胤禛下令把内阁中三四品以上字迹端正、才思敏捷的大学士,由太和门外的内阁里,调到隆宗门外(后又迁入隆宗门内靠北、乾清门外靠西的地方)来亲承旨意,拟发谕旨。每天早晨五六点钟,至迟也在八点以前,胤稹亲自召见他们,口授旨意,叫他们拟呈转发,忙时,晚上也召见。拟写完毕,先呈胤禛审阅,认可后,不经内阁,直交兵部捷报处,分快慢程度直接下发。快的,上面写有“马上飞递”四字,还限定每日300里、400里、500里,600里的更写有“600里加紧”的字样,直接把皇帝的声音传达给下面的当事官员。

这个特别的秘书班子就是“军机处”,即“办理军机事务处”。

人员设置

军机处仅设军机大臣、军机章京两种职官。

军机大臣俗称“大军机”,由胤禛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简选拔,或由军机章京升任,也可由满洲皇室亲王选任,名额无定,多寡悉从皇帝所欲。最初,军机大臣仅设3人,即怡亲王允祥、大学士张廷玉、蒋廷锡。后最多时增至11人。他们之间无隶属关系,只以品秩高、资历深者为“领班”,誉称首席、首揆、揆席。他们分别对皇帝一人负责,各自办理皇帝交办的机要事务。军机大臣全称“军机处行走”或“军机大臣上行走”。初入者,还要加“学习”两字,如“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军机处学习行走”。

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章京领班称“达拉密”。章京的选拔标准是“人品端方”、“年富力强”、“字画端楷”,并要具备办事缜密的条件。章京最初在内阁中书内选用,后多由部、院、寺司员保送。章京主要负责满、蒙、汉文字工作。

军机处系清代重要机关,所以,军机处洒扫庭除、勤杂送水等服务工作,一概使用15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

权力职掌

军机处的职掌大致为三类:即不时召对商议机务,面奉谕旨草拟文书,审议誊录保存文件。不时召对商议机务,是指参议各种政事,包括军务、人事、典礼等。每天早晨,胤禛常就这类事物,命军机大臣详议,并拿出处理意见。面奉谕旨草拟文书,就是将领到的谕旨形成文字下发,这是军机大臣的最主要也是最经常的工作。审议誊录保存公文,就是将胤禛批阅的奏折誊录副本,加以保存。

下图军机处内景

军机处最初只是内阁的一个分局、一个分支。开始只管军事,后来逐渐也管政治大事。因此,胤禛利用这个机构,不仅亲操军令,而且慢慢地将一切政令也从内阁手中夺了过来。从此,内阁无权参与国家大事,形同虚设。尽管内阁大学士是最高官吏,但若不兼军机大臣,就无实权。而大学士、六部、九卿、督抚、将军、提统、都镇、学差、主考以及驻外使节的简放,都逐渐由军机大臣开单请旨。胤禛巡幸、谒陵、驻园,军机大臣也无不跟随。西苑、圆明园等处,都设有“军机堂”。

军机处的创立,也使议政王大臣会议有名无实。内阁成立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专门负责军事事务。军机处本为军务而设,一开始就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这样,作为闲散机构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经过长时期的闲置,到乾隆五十六年(1791)只好宣布撤销。

历史意义

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削弱了内阁和诸王的权力,沟通了君臣上下联系,提高了办事效率。

皇帝的一切命令后来直接由军机处发出,下边的公文和密折,也可由军机处直送皇帝手里。这较之过去的由内阁和诸王大臣的层层处理,程序多而慢,上下沟通不畅等,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使大权更集中到胤禛一人身上了。

下图清末军机大臣王文韶

很明显,军机处由办理军事事务的临时性机构,演变成绝对听命于皇帝,辅佐皇帝亲自行使权力的特殊的常设机构,反映了胤禛不断加强集权的专制思想。军机处是绝对皇权的有力支柱,它一直延续到清末。


邓海春

军机处是一个临时机构,军机大臣如果非要参照的话大体类似于现在书记处书记。

军机处于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是雍正帝加强君权的三大创造之一(其他两件是扩大密折专奏制度和秘密立储)。

满清入关后,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仍然非常大。康熙帝亲政以后,皇帝的权力很受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限制,国家大事需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而议政王大臣会议参与者地位很高,有时与皇帝意见发生矛盾,皇帝也不得不收回成命;二则内阁名义上仍是国家最高政务机构,控制着外朝的权力。

为了加强皇权,康熙帝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设立南书房,康熙帝在翰林等官员中“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入值,称“南书房行走”,类似皇帝的一个秘书班子。入值者主要陪伴皇帝赋诗撰文,写字作画,有时也秉承皇帝的意旨起草诏令,“撰述谕旨”。由于南书房“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成为由皇帝控制的一个核心机要机构,随时承旨出诏行令,使南书房“权势日崇”。大大削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同时将外朝内阁的某些职能移归内廷,由皇帝亲自掌握。

雍正七年(1729年)正式对准格尔出兵,雍正帝特设立军机处,协助他处理军务。

关于雍正为什么要设立“军机处”。据清人赵翼在《檐曝杂记》卷一中写道:“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其军事付议政王大臣议奏。康熙中,谕旨或有令南书房翰林撰拟,是时南书房最为亲切地,如唐翰林学士掌内制也。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中,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

按赵翼的说法,军机处是为了经办军需及防止泄漏军事机密而设立。

礼亲王代善六世孙爱新觉罗·昭梿在《啸亭杂录》对此写道:“国初设内三院外,其军国政事,皆付议政诸王大臣,然半皆贵胄世爵,不谙事务。宪皇习知其弊,故设立军机大臣,择阁臣及六部卿贰熟谙政体者兼摄其事。并拣部曹、内阁侍读、中书舍人等为僚属,各曰军机章京,其升擢仍视本秩。然后机务慎毖,议政之弊始革”。

昭梿认为“军机处”是雍正为了革除议政王大臣会议满人贵族操办,但治国无策的弊政。

军机处设有军机大臣,雍正帝从大学士、尚书、侍郎以及亲贵中指定充任,如怡亲王胤祥、大学士张廷玉、户部尚书蒋廷锡、大学士鄂尔泰等。还有军机章京,由内阁、翰林院、六部、理藩院等衙门官员中选充。所有这些人都是兼职,他们的升转仍在原衙门进行。因此,军机处设立之初,没有专门的官员。

无专官,无衙署,就使军机处成为一种特殊的机构。召见时,雍正帝指示各项事件应如何办理,有时向军机大臣询问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以作出裁决。军机大臣根据旨意,草拟文书。上谕形成后,不经过内阁,由军机处直接发给有关官员。

军机大臣不过是传旨办事,对制定政策起的作用不大。雍正帝创立军机处,把它和奏折制度相结合,即以朱批谕旨答复臣下奏折,召见军机大臣授以政事机宜,使天下庶务总归他一人处理。逐渐将内阁架空。

雍正帝死后,乾隆帝继位的当年十月罢军机处,改设“总理事务处”。但不久又于乾隆二年(1737年)十一月将军机处重新恢复,并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大了权力。

军机处重建之后,乾隆帝扩大了军机大臣人数,任命鄂尔泰、张廷玉、讷亲、海望、纳延泰、班第等六人为军机大臣,军机章京也由原来的十人扩充至十六人,满汉各半。此后,随着其权力的加大和处理事务的增多,人数相应又有所增加。在对人员编制不断充实的同时,军机处处理事务也日益增多,权力愈加扩大,各项制度也不断趋于健全。

乾隆时期,军机处扩大到“内而六部卿寺,暨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而十五省、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将军所属,西南至伊犁、叶尔羌将军、办事大臣所属,迄至四裔诸属国,有事无不综汇”。

军机处不仅总揽机要,还有向皇帝推荐官吏的权力,其职责几乎无所不包,已超出内阁之上而成为全国政事的中枢。

军机处官员互不统属,直隶于皇帝,军机大臣的任职罢免也听命于皇帝,可以说军机处是清代皇帝在中央行政制度方面的重大变革。皇帝通过军机处,完全控制了全国的军政大权,实现了“乾纲独揽”的绝对君权。所以议政王大臣会议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被废止,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

宣统三年(1911年)四月责任内阁成立后军机处被撤销,延续达近200年。


赵燕云

军机处成立后,逐步取代了满贵族议政的制度,削弱了内阁承旨出政的权力,它实际上成了凌架于内阁、部院之上的中枢政府,是皇帝的得力工具。但是,在名义上,它的权力和地位又十分微妙。

首先,军机处的大臣们都是由皇帝特恩钦点,可以出入于内廷,几乎天天都得见“天颜”、聆听“纶音刀,与皇帝商讨政务,参予机密事项的处理,备受皇帝的宠信和重用,以致人人侧目。但是,清代统治者之所以要设立军机处,其目的是要限制满贵族的参政和削弱内阁的权力,加强其自身的君主专制制度,而决不是另外再增加一个可能与君权抗衡的力量。所以在军机处设立之后,满贵族的议政处被取消了,内阁也逐渐形同闲曹了,许多机密政务、国家大事大都转归军机处来处理了。但是清统治者并不授予军机处以正式的国家最高政务机构的名义,甚至在很长时期内它并未被列作国家的正式机构,不入《会典》,不修《则例》,其办公处也不称衙署,只叫“值房刀或“公所刀,没有专职官员,处于一个临时机构,有事则办,无事可散的地位。所有人值的军机大臣,并不是按国家正式职官的升转制度选调,没有品级与年资的规定,只凭皇帝的个人意志。军机大臣们处理的虽然大都是过去阁臣们才能处理的大事,但他们没有正式的职责权力的规定,都是皇帝临时交办的。也就是说,只要皇帝信任,不断交办事务,他们可以有很大的威权;只要皇帝不交办事务,他们就无事可做,无权可用。他们的品级资历也都远较阁臣们为低。军机处这种特殊而微妙的地位就使那些军机大臣们一方面深深感戴皇帝“隆恩刀,又时刻担心会失去主子宠信而被赶出权力中枢,从而甘心作忠实的奴才;同时他们也确实没有像王、大臣那样有与君权相抗衡的资格和力量。即使这样,皇帝还作出种种规定,防止军机处的权力过于膨胀,影响到他个人的专制威权。例如规定军机处不得独立行使职权,军机处下达的文件,一般都只能以传达皇帝谕旨的形式交各衙门办理;军机处官员在入值时,不得与别衙门的官员交接来往,军机处值房门口派有御史监察,非军机处官员不准在军机处值房的屋前阶下停留,更不准窥望。高级官员奉命到军机处听宣谕旨时,也只能在帘前停立。并造成一些舆论上的限制,如军机人员门下不准纳重礼、军机大臣不回拜等等。

尽管如此,防范的目的还是为了使用,军机处的这种特殊地位,是皇帝为了可以比较放心地去加以使用,所以军机处日益成为清代皇帝们的得力工具,它的地位仍不容忽视。正如梁章巨在《枢垣纪略》序中所说:“军机处为我朝政府气王爬也说军机处上至六部、各省以及全国“有事无不总汇刀(见《军机处题名记》);光绪年间更有人称军机处为“宰相之职,夭下无事不综先《清史稿》的《军机大臣年表》序内说得更加清楚:“厥后军国大机,周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是政府而无其名义,大约可以概括军机处在当时国家机构中的特殊地位。


清白之年1528

军机处是清代最高军政事务处理机构,雍正八年(1730年)设立,宣统三年(1911年)内阁成立后裁撤,前后存在了180余年。

同光年间曾任军机处领班大臣的恭亲王奕䜣

清代初年,采用内阁制和议政处制;1730年,雍正皇帝利用对准噶尔用兵之机,设立了军机房(后改名军机处)。军机处从大学士、尚书和侍郎中选拨人员组成,每天觐见皇帝,商量军国大事,并以皇帝的名义发布命令。从此,军机房主持朝廷日常事务,架空了议政处和内阁,使封疆王朝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军机处全名是“办理军机事务处”,据文廷式考证,“军机”二字出自《南史·颜竣传》:“竣出入卧内,断决军机。”

说起来很多人不相信,军机处这个机构竟然没有自己的专属衙门,只是在紫禁城内设一处办公的地方,距离养心殿很近。后来,在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西苑和颐和园也都设立了军机处办公室。军机处办公的地方非常简陋,靠墙是炕桌,占了房间一半面积,还有若干桌椅,供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办公之用。

军机处的负责人叫军机大臣,由皇帝挑选满汉大学士、尚书和侍郎等亲信大臣组成。军机大臣名义上是兼职,实际上都集中在军机处办公,军机大臣没有固定数额,多时8人,最少时只有2人,一般5—7人。

军机处设领班军机大臣一名,一般由亲王或者其他亲贵担任,与今天各国的内阁总理有些类似。清代历史上比较有名的领班军机大臣当属同治、光绪时期的恭亲王奕䜣,他执掌朝政几十年,是洋务运动的发起者和支持者,这在历史上应该记上一笔。军机大臣也不是一般人物,以晚清为例,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人都称任过此职。

军机处中资历最浅、排名在最后的俗称“打帘子军机”,不仅没有发言权,每次觐见皇帝进出宫殿时,还需趋前打起门帘,让其他军机大臣进入后才能进入,可见虽然同为军机同僚,但依然等级森然。

在军机处处理日常事务的是军机章京,章京职能类似于今天的内阁秘书,具体工作是拟定谕旨、随军机大臣出差、参与审理案件等等,其中最主要的工作是拟定谕旨。拟旨本来是军机大臣的工作,后来被转给军机章京,这样既能提高章京们的积极性,给他们发挥才华的机会,以向皇帝和军机大臣证明自己的才能;又有利于军机大臣专心考虑军政大事,提高军机处的工作效能和质量。

军机章京职务虽然不高,但因处于权力核心层,所以前程不错,在官场中有很多升迁机会。据史料统计,有清一代,从军机章京升为军机大臣的有33名之多。政治上的辉煌前途,吸引着众多人才投身其中,并将军机章京一职视为一个极为重要的履历。

宣统三年,清廷责任内阁成立,军机处裁撤。


民国年间那些事

康熙亲政后,议政王大臣制度仍然存在并有较大权力。为了独揽大权,康熙在宫内设立了南书房,挑选文才较好的翰林官进入南书房内当值。入值者得参与国家机密决策,负责拟写谕旨,最终形成内阁取代议政王大臣制度。电视剧《雍正王朝》里的佟国维、马齐、张廷玉等人都是内阁大学士,各自分管一些部门并对皇帝负责。

雍正帝七年,清朝对西北的准噶尔部用兵,为了统筹大军出征作战的所有军务,确保前方作战和后方粮饷供应,同时进一步借机统揽大权,雍正帝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处设有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军机大臣从大学士、尚书、侍郎以及亲贵中指定充任,如怡亲王胤祥、大学士张廷玉、户部尚书蒋廷锡、大学士鄂尔泰等,都是以重臣身份兼任军机大臣。军机章京一般从内阁、翰林院、六部、理藩院等衙门官员中选择,所有这些人都是兼职。

按现在通俗说法,军机处机构组成其实类似于现在的“XX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比如说南水北调工作领导小组,由中央领导兼任,负责重大事项协调,办公室由低一级的正部级领导担任,负责具体执行和日常事务。当然,军机处实际上更像中央书记处,作为政治局办事机构。

军机处没有正式的办公场所,只有一个不大的值班房,地点设在隆宗门内,靠近雍正帝寝宫养心殿,以便于雍正有需要时,随时召见军机大臣议事。需要时,雍正帝亲自指示各项事件应如何办理,当然,有时也向军机大臣了解情况,听取他们对各项工作的意见,以作出决策。军机大臣根据雍正旨意,草拟好文书,经过雍正把关后发出,不经过内阁,由军机处直接印发给有关部门和官员。具体负责几个方面工作:

一、负责皇帝下达谕旨的草拟和各级官员上报的奏折文书的预处理。
二、参与重要政事的决策,比如说皇帝遇到大时一时不能个人决断的,听取军机大臣建议或者由军机处讨论出意见后再由皇帝决策。
三、经皇帝批准,参与某些重大刑事案件审理。
四、皇帝任免各级重要官史,由军机大臣出具备选名单。科举考试主考及考官名单也由军机处出具供皇帝选择。
五、负责掌握全国军队国防相关事务的各种数据提供皇帝决策参考。
六、经皇帝同意,可以督查各地政绩,也可以作为皇帝特使行慰问之权。

军机处的设立使六部和各衙门直接对皇帝负责,不再需要向内阁请示汇报。这一机构设立大大增强了皇权,削弱了内阁,并成为皇权与相权制衡的工具。所以雍正去逝后,后续的接班皇帝不但没有废除这一临时机构,反而增强了军机处职能,到慈禧太后专权后,军机处的权力达到了顶峰。

1911年,清政府迫于形势,建立起所谓的“责任内阁制”,同时撤销军机处,这一运行了180年的机构被废除。


华哥杂谈

军机处是清朝自雍正开始设置的中枢决策机构。这个机构不知道类似于当代什么部门。



军机处从一开始以一个临时性机构仅为军事方面考虑设立,到后来竟然发展成总揽军政大权的中枢决策机构,实权远远超过内阁,标志中国封建帝制中央集权达顶峰。





田兰地博
其具体职掌有如下几方面:
一、负责皇帝下达谕旨的撰拟和参预官员上报之奏折文书的处理。
官员上报的文书,凡折奏“请旨”者归军机处,照例的题本归内阁,直到清末未变。雍正帝每天召见军机大臣,有时一天召见数次,像在西北用兵紧张之时,张廷玉“内直自朝至暮”,“间有待至一二鼓”。
二、办理皇帝交议的大政,凡遇重要政事,皇帝不能裁决的,或交军机处议奏,或密议,或交军机处会同关系衙门议奏。如大学士史贻直未入军机处,然在统一新疆战争中,乾隆每每与其商议,史载“公(史贻直)在政府,时从容承召对,移晷乃出,而公谨慎周详,虽子弟不得与闻。”特交的,由军机处查议其可否,密拟办法上奏;会同议奏的,或由军机处主稿,或由所会衙门主稿,临时酌定。
三、某些重大案件,皇帝特交军机大臣审理拟定,或由军机大臣会同三法司审拟。军机大臣可在军机处提讯,也可使用刑讯。应刑讯时,选用内务府公所或于步军统领衙门进行。凡秋审案件,军机大臣也参预。
四、重要文武官员之任免及各部尚书、侍郎、各省总督、巡抚、以至道、府、学政、关差、盐政以及驻防将军、都统、驻各边疆地区之领队大臣、办事大臣等官员的补放,均由军机大臣负责开列应补人员名单,交皇帝选择任用。遇科考,也由军机大臣开列主考、总裁名单,奏请皇帝选用。复试或殿试,军机大臣负责核对试卷、检查笔迹或任命阅卷官。
五、考查行军之山川、道里与兵马钱粮:凡有行军,军机处根据有关图书,考查山川险要,道里远近,如系边远地区,图书中没有记载的,要考查新旧档案并加谘访。应用的兵马、钱粮,则由户部、兵部、理藩院等衙门取简明确数备查。遇有皇帝查讯的问题,即时呈递。
六、军机大臣可奉皇帝旨意,以“钦差”身分,往各地检查或处理一些政事。如嘉庆十八年(1813年),钦差大臣、直隶总督那彦成镇压河南天理教起义有功,嘉庆帝大加称赞,加太子少保衔,赏三等子爵。

战争史札记

军机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是清朝首创,雍正年间为了方便处理紧急军事事务,在隆宗门内设置了军机房,选内阁中的大臣入值,辅佐皇帝处理紧急军务等国家事务,设军机大臣、军机章京等官职,均是兼职。简单来讲,军机处就是清朝皇帝的私人秘书处。

军机处的设立也是清朝统治者对官制的一次重大调整,即严重削弱内阁的权力以及影响力,逐渐将国家的军政大事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设立军机处来处理文件事务。内阁制度是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一种演进,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在尽可能的削弱宰相的权力以防自己的大权旁落,这在明朝时期达到了极致,即内阁制的建立。然而内阁制的运行依靠的很大程度上是皇帝对政务的勤奋程度。否则就会出现张居正这样的能臣把持朝政。

清朝吸取了前朝的经验教训,设立了兼职衙门军机处。主要负责皇帝下达谕旨的撰拟以及官员上报朝廷的奏折文书处理,办理重要的政事、重大案件、重要文武官员的任免以及考查行军相关的兵马前两、路线路况等。其中满人负责满人文书,汉人负责汉文。军机处大臣的任免是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的,而且均为兼职,没有俸禄也没有相应的阶品,没有定制,完全依靠皇帝的自由意志来任免。通常情况下军机大臣要每日起大早觐见皇帝,承受谕旨,再回堂拟写,有时也会多次应召觐见,权限也是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自此内阁已经失去在明朝时那样显著的地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