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軍機處是什麼部門?

生活中的吃喝問題

清朝的軍機處其實是一個臨時性質的非正式機構,在《大清匯典》裡甚至都找不到軍機處作為一級機構的正式名錄。但是,這並不妨礙軍機處作為清朝中央集權達到頂峰的象徵,也不妨礙軍機處在此後一百多年裡所體現出來的重要地位。

大清王朝在入關之前,重要的軍政大事一般是由議政王大臣會議處理。然而,這樣一來,皇帝的權力就很容易被這些大臣們所架空,出現了像多爾袞,鰲拜這樣的權臣。因此,在康熙年間,康熙皇帝就設立了南書房,給一些大臣加上南書房行走的職權直接向皇帝彙報商討軍國大事。

到了雍正時期,為全權處理西北軍情政務,雍正皇帝又設立了軍機處。這便是軍機處的由來。按理說軍機處只是一個臨時社立的辦事機構,西北戰事一結束,就應該撤銷的。但雍正皇帝看到了軍機處的好處,可以拋開所謂的議政王大臣會議,由皇帝直接按自己的意願處理軍情政務。

這樣一來,議政王大臣會議成為了擺設,而真正的權力中心則成為養心殿與軍機處。因此軍機處被設置在了養心殿的外側,皇帝有事要召喚軍機大臣或者皇帝要去軍機處宣詔下旨都十分方便。而且軍機大臣在軍機處內並無處理軍機之權,只是跪受筆錄,為皇帝傳達旨意而已。

而軍機處的成員又分為領班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和軍機章京,左右都御史這樣的二品大員甚至只能在軍機處外面看門。清朝還規定非軍機大臣不得進入軍機處,違者斬立決。因此,張之洞從湖廣總督任上回京述職,本已決定擔任軍機大臣,但就任聖旨還未下達,張之洞走到軍機處門口都不敢進門。


傅斯鴻

清代國家的最高權力當然在皇帝手裡面,而皇帝在處理政務的時候則需要決策方面的支持,因此有清一朝,皇帝的決策輔助機構也經歷了數次演變。過去我們一直在講所謂的“清承明制”,實際上,清朝的許多制度都是有其獨創性的,軍機處就是其中一個。

軍機處,顧名思義,當然是處理相關軍事方面的事務的,可是實際情況卻不然,軍機處所處理的事務涵蓋了整個清王朝的各個方面,不僅僅包括軍事,其他一切軍國要政,都在軍機處的處理範圍內。

雍正皇帝最早設立軍機處(開始叫軍機房)是為了處理西北軍務的,實際上整個清朝中前期,清朝的主要安全威脅都來自於西北部。最初設立軍機處的宗旨是“入值承旨,辦事密速”。為了進一步提高軍機處的保密特性,雍正帝特地把軍機處的辦事機構設在了皇宮內部。

乾隆皇帝即位之初,為了平息官紳對雍正帝的不滿,一度將軍機處裁撤,後來隨著形勢的發展,仍然恢復了軍機處。論重要性,沒有其他任何一個機構可以與軍機處相比,但是誰能想象,就這樣一個機構,居然是非正式機構,所謂“軍機大臣”也只是一個頭銜,一般都是從六部九卿中選擇得力大臣,進軍機處辦事,軍機處的編制也是不穩定的,多則6、7人,少則兩三人,軍機處每天要處理大量的奏摺,而實際上這些奏摺都是軍機處的章京(小軍機)也行處理,所以清朝官場上面有所謂的“章京專政”的說法,這也就解釋了光緒帝后來為什麼把譚嗣同派到軍機處做章京。

清朝末年,改革政體的呼聲一天高於一天,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廢除軍機處,在戊戌變法時期,康有為就曾經提出要廢除軍機處,改設懋勤殿,後來到清末新政的時候,廢除軍機處、設立責任內閣的呼聲更加強烈,清廷一度出臺“五不議”的延宕策略來對待,其中就包括不議軍機處的存廢問題。

1911年5月,軍機處被廢,責任內閣設立,存在了二百年的軍機處走入歷史。


青年史學家

設立緣起

清朝入關後建立的全國性政權,是以入關前的政權機構、政治制度為基礎的,雖然採取了明朝的體制,但仍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滿洲貴族特權。由滿洲貴族諸王及總理旗務大臣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擁有很大權力。在努爾哈赤時期,一切重大事件,均先由議政王大臣會議受理,然後呈報努爾哈赤。皇太極上臺不久,設立了“文館”,後又將“文館”擴大為“內三院”,即秘書院、宏文院、國史院。皇太極設立文館的目的,是以此來分散議政王大臣們的權力。福臨於順治晚期,又改內三院為內閣,負責處理一般文書,亦即擬定對題本的處理意見供皇帝裁決。議政王大臣會議則負責受理重要軍國大事。康熙中期,玄燁成立了南書房,南書房中的翰林大學士親承帝意,擬進諭旨,取代了部分內閣的職責,內閣權力又受到削弱,皇權進一步加強。

雍正年間,胤禛對西北用兵時,由於議政王大臣都是世襲的貴族,沒有實際經驗,早已不太熟悉軍國大事;又由於內閣離街市近,人員又多,往返遞奏本章容易洩漏機密,所以,胤禛下令把內閣中三四品以上字跡端正、才思敏捷的大學士,由太和門外的內閣裡,調到隆宗門外(後又遷入隆宗門內靠北、乾清門外靠西的地方)來親承旨意,擬發諭旨。每天早晨五六點鐘,至遲也在八點以前,胤稹親自召見他們,口授旨意,叫他們擬呈轉發,忙時,晚上也召見。擬寫完畢,先呈胤禛審閱,認可後,不經內閣,直交兵部捷報處,分快慢程度直接下發。快的,上面寫有“馬上飛遞”四字,還限定每日300裡、400裡、500裡,600裡的更寫有“600里加緊”的字樣,直接把皇帝的聲音傳達給下面的當事官員。

這個特別的秘書班子就是“軍機處”,即“辦理軍機事務處”。

人員設置

軍機處僅設軍機大臣、軍機章京兩種職官。

軍機大臣俗稱“大軍機”,由胤禛從滿漢大學士、尚書、侍郎內特簡選拔,或由軍機章京升任,也可由滿洲皇室親王選任,名額無定,多寡悉從皇帝所欲。最初,軍機大臣僅設3人,即怡親王允祥、大學士張廷玉、蔣廷錫。後最多時增至11人。他們之間無隸屬關係,只以品秩高、資歷深者為“領班”,譽稱首席、首揆、揆席。他們分別對皇帝一人負責,各自辦理皇帝交辦的機要事務。軍機大臣全稱“軍機處行走”或“軍機大臣上行走”。初入者,還要加“學習”兩字,如“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軍機處學習行走”。

軍機章京,俗稱“小軍機”。章京領班稱“達拉密”。章京的選拔標準是“人品端方”、“年富力強”、“字畫端楷”,並要具備辦事縝密的條件。章京最初在內閣中書內選用,後多由部、院、寺司員保送。章京主要負責滿、蒙、漢文字工作。

軍機處系清代重要機關,所以,軍機處灑掃庭除、勤雜送水等服務工作,一概使用15歲以下不識字的兒童。

權力職掌

軍機處的職掌大致為三類:即不時召對商議機務,面奉諭旨草擬文書,審議謄錄保存文件。不時召對商議機務,是指參議各種政事,包括軍務、人事、典禮等。每天早晨,胤禛常就這類事物,命軍機大臣詳議,並拿出處理意見。面奉諭旨草擬文書,就是將領到的諭旨形成文字下發,這是軍機大臣的最主要也是最經常的工作。審議謄錄保存公文,就是將胤禛批閱的奏摺謄錄副本,加以保存。

下圖軍機處內景

軍機處最初只是內閣的一個分局、一個分支。開始只管軍事,後來逐漸也管政治大事。因此,胤禛利用這個機構,不僅親操軍令,而且慢慢地將一切政令也從內閣手中奪了過來。從此,內閣無權參與國家大事,形同虛設。儘管內閣大學士是最高官吏,但若不兼軍機大臣,就無實權。而大學士、六部、九卿、督撫、將軍、提統、都鎮、學差、主考以及駐外使節的簡放,都逐漸由軍機大臣開單請旨。胤禛巡幸、謁陵、駐園,軍機大臣也無不跟隨。西苑、圓明園等處,都設有“軍機堂”。

軍機處的創立,也使議政王大臣會議有名無實。內閣成立以後,議政王大臣會議專門負責軍事事務。軍機處本為軍務而設,一開始就取代了議政王大臣會議。這樣,作為閒散機構的議政王大臣會議經過長時期的閒置,到乾隆五十六年(1791)只好宣佈撤銷。

歷史意義

軍機處的設立,加強了皇權,削弱了內閣和諸王的權力,溝通了君臣上下聯繫,提高了辦事效率。

皇帝的一切命令後來直接由軍機處發出,下邊的公文和密摺,也可由軍機處直送皇帝手裡。這較之過去的由內閣和諸王大臣的層層處理,程序多而慢,上下溝通不暢等,不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使大權更集中到胤禛一人身上了。

下圖清末軍機大臣王文韶

很明顯,軍機處由辦理軍事事務的臨時性機構,演變成絕對聽命於皇帝,輔佐皇帝親自行使權力的特殊的常設機構,反映了胤禛不斷加強集權的專制思想。軍機處是絕對皇權的有力支柱,它一直延續到清末。


鄧海春

軍機處是一個臨時機構,軍機大臣如果非要參照的話大體類似於現在書記處書記。

軍機處於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設立。是雍正帝加強君權的三大創造之一(其他兩件是擴大密摺專奏制度和秘密立儲)。

滿清入關後,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仍然非常大。康熙帝親政以後,皇帝的權力很受議政王大臣會議的限制,國家大事需經過議政王大臣會議,而議政王大臣會議參與者地位很高,有時與皇帝意見發生矛盾,皇帝也不得不收回成命;二則內閣名義上仍是國家最高政務機構,控制著外朝的權力。

為了加強皇權,康熙帝於康熙十六年(1677年)設立南書房,康熙帝在翰林等官員中“擇詞臣才品兼優者”入值,稱“南書房行走”,類似皇帝的一個秘書班子。入值者主要陪伴皇帝賦詩撰文,寫字作畫,有時也秉承皇帝的意旨起草詔令,“撰述諭旨”。由於南書房“非崇班貴檁、上所親信者不得入”,成為由皇帝控制的一個核心機要機構,隨時承旨出詔行令,使南書房“權勢日崇”。大大削弱了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同時將外朝內閣的某些職能移歸內廷,由皇帝親自掌握。

雍正七年(1729年)正式對準格爾出兵,雍正帝特設立軍機處,協助他處理軍務。

關於雍正為什麼要設立“軍機處”。據清人趙翼在《簷曝雜記》卷一中寫道:“軍機處,本內閣之分局。國初承前明舊制,機務出納悉關內閣,其軍事付議政王大臣議奏。康熙中,諭旨或有令南書房翰林撰擬,是時南書房最為親切地,如唐翰林學士掌內製也。雍正年間,用兵西北兩路,以內閣在太和門外,儤直者多,慮漏洩事機,始設軍需房於隆宗門中,選內閣中書之謹密者入直繕寫。後名‘軍機處’”。

按趙翼的說法,軍機處是為了經辦軍需及防止洩漏軍事機密而設立。

禮親王代善六世孫愛新覺羅·昭槤在《嘯亭雜錄》對此寫道:“國初設內三院外,其軍國政事,皆付議政諸王大臣,然半皆貴胄世爵,不諳事務。憲皇習知其弊,故設立軍機大臣,擇閣臣及六部卿貳熟諳政體者兼攝其事。並揀部曹、內閣侍讀、中書舍人等為僚屬,各曰軍機章京,其升擢仍視本秩。然後機務慎毖,議政之弊始革”。

昭槤認為“軍機處”是雍正為了革除議政王大臣會議滿人貴族操辦,但治國無策的弊政。

軍機處設有軍機大臣,雍正帝從大學士、尚書、侍郎以及親貴中指定充任,如怡親王胤祥、大學士張廷玉、戶部尚書蔣廷錫、大學士鄂爾泰等。還有軍機章京,由內閣、翰林院、六部、理藩院等衙門官員中選充。所有這些人都是兼職,他們的升轉仍在原衙門進行。因此,軍機處設立之初,沒有專門的官員。

無專官,無衙署,就使軍機處成為一種特殊的機構。召見時,雍正帝指示各項事件應如何辦理,有時向軍機大臣詢問情況,聽取他們的意見,以作出裁決。軍機大臣根據旨意,草擬文書。上諭形成後,不經過內閣,由軍機處直接發給有關官員。

軍機大臣不過是傳旨辦事,對制定政策起的作用不大。雍正帝創立軍機處,把它和奏摺制度相結合,即以硃批諭旨答覆臣下奏摺,召見軍機大臣授以政事機宜,使天下庶務總歸他一人處理。逐漸將內閣架空。

雍正帝死後,乾隆帝繼位的當年十月罷軍機處,改設“總理事務處”。但不久又於乾隆二年(1737年)十一月將軍機處重新恢復,並在原來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大了權力。

軍機處重建之後,乾隆帝擴大了軍機大臣人數,任命鄂爾泰、張廷玉、訥親、海望、納延泰、班第等六人為軍機大臣,軍機章京也由原來的十人擴充至十六人,滿漢各半。此後,隨著其權力的加大和處理事務的增多,人數相應又有所增加。在對人員編制不斷充實的同時,軍機處處理事務也日益增多,權力愈加擴大,各項制度也不斷趨於健全。

乾隆時期,軍機處擴大到“內而六部卿寺,暨九門提督,內務府太監之敬事房,外而十五省、東北奉天、吉林、黑龍江將軍所屬,西南至伊犁、葉爾羌將軍、辦事大臣所屬,迄至四裔諸屬國,有事無不綜匯”。

軍機處不僅總攬機要,還有向皇帝推薦官吏的權力,其職責幾乎無所不包,已超出內閣之上而成為全國政事的中樞。

軍機處官員互不統屬,直隸於皇帝,軍機大臣的任職罷免也聽命於皇帝,可以說軍機處是清代皇帝在中央行政制度方面的重大變革。皇帝通過軍機處,完全控制了全國的軍政大權,實現了“乾綱獨攬”的絕對君權。所以議政王大臣會議於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被廢止,內閣變成只是辦理例行事務的機構。

宣統三年(1911年)四月責任內閣成立後軍機處被撤銷,延續達近200年。


趙燕雲

軍機處成立後,逐步取代了滿貴族議政的制度,削弱了內閣承旨出政的權力,它實際上成了凌架於內閣、部院之上的中樞政府,是皇帝的得力工具。但是,在名義上,它的權力和地位又十分微妙。

首先,軍機處的大臣們都是由皇帝特恩欽點,可以出入於內廷,幾乎天天都得見“天顏”、聆聽“綸音刀,與皇帝商討政務,參予機密事項的處理,備受皇帝的寵信和重用,以致人人側目。但是,清代統治者之所以要設立軍機處,其目的是要限制滿貴族的參政和削弱內閣的權力,加強其自身的君主專制制度,而決不是另外再增加一個可能與君權抗衡的力量。所以在軍機處設立之後,滿貴族的議政處被取消了,內閣也逐漸形同閒曹了,許多機密政務、國家大事大都轉歸軍機處來處理了。但是清統治者並不授予軍機處以正式的國家最高政務機構的名義,甚至在很長時期內它並未被列作國家的正式機構,不入《會典》,不修《則例》,其辦公處也不稱衙署,只叫“值房刀或“公所刀,沒有專職官員,處於一個臨時機構,有事則辦,無事可散的地位。所有人值的軍機大臣,並不是按國家正式職官的升轉制度選調,沒有品級與年資的規定,只憑皇帝的個人意志。軍機大臣們處理的雖然大都是過去閣臣們才能處理的大事,但他們沒有正式的職責權力的規定,都是皇帝臨時交辦的。也就是說,只要皇帝信任,不斷交辦事務,他們可以有很大的威權;只要皇帝不交辦事務,他們就無事可做,無權可用。他們的品級資歷也都遠較閣臣們為低。軍機處這種特殊而微妙的地位就使那些軍機大臣們一方面深深感戴皇帝“隆恩刀,又時刻擔心會失去主子寵信而被趕出權力中樞,從而甘心作忠實的奴才;同時他們也確實沒有像王、大臣那樣有與君權相抗衡的資格和力量。即使這樣,皇帝還作出種種規定,防止軍機處的權力過於膨脹,影響到他個人的專制威權。例如規定軍機處不得獨立行使職權,軍機處下達的文件,一般都只能以傳達皇帝諭旨的形式交各衙門辦理;軍機處官員在入值時,不得與別衙門的官員交接來往,軍機處值房門口派有御史監察,非軍機處官員不準在軍機處值房的屋前階下停留,更不準窺望。高級官員奉命到軍機處聽宣諭旨時,也只能在簾前停立。並造成一些輿論上的限制,如軍機人員門下不準納重禮、軍機大臣不回拜等等。

儘管如此,防範的目的還是為了使用,軍機處的這種特殊地位,是皇帝為了可以比較放心地去加以使用,所以軍機處日益成為清代皇帝們的得力工具,它的地位仍不容忽視。正如梁章巨在《樞垣紀略》序中所說:“軍機處為我朝政府氣王爬也說軍機處上至六部、各省以及全國“有事無不總彙刀(見《軍機處題名記》);光緒年間更有人稱軍機處為“宰相之職,夭下無事不綜先《清史稿》的《軍機大臣年表》序內說得更加清楚:“厥後軍國大機,周不總攬。自雍乾後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於內閣而於軍機處,蓋隱然執政之府矣。”是政府而無其名義,大約可以概括軍機處在當時國家機構中的特殊地位。


清白之年1528

軍機處是清代最高軍政事務處理機構,雍正八年(1730年)設立,宣統三年(1911年)內閣成立後裁撤,前後存在了180餘年。

同光年間曾任軍機處領班大臣的恭親王奕訢

清代初年,採用內閣制和議政處制;1730年,雍正皇帝利用對準噶爾用兵之機,設立了軍機房(後改名軍機處)。軍機處從大學士、尚書和侍郎中選撥人員組成,每天覲見皇帝,商量軍國大事,並以皇帝的名義發佈命令。從此,軍機房主持朝廷日常事務,架空了議政處和內閣,使封疆王朝中央集權達到頂峰。

軍機處全名是“辦理軍機事務處”,據文廷式考證,“軍機”二字出自《南史·顏竣傳》:“竣出入臥內,斷決軍機。”

說起來很多人不相信,軍機處這個機構竟然沒有自己的專屬衙門,只是在紫禁城內設一處辦公的地方,距離養心殿很近。後來,在圓明園、承德避暑山莊、西苑和頤和園也都設立了軍機處辦公室。軍機處辦公的地方非常簡陋,靠牆是炕桌,佔了房間一半面積,還有若干桌椅,供軍機大臣和軍機章京辦公之用。

軍機處的負責人叫軍機大臣,由皇帝挑選滿漢大學士、尚書和侍郎等親信大臣組成。軍機大臣名義上是兼職,實際上都集中在軍機處辦公,軍機大臣沒有固定數額,多時8人,最少時只有2人,一般5—7人。

軍機處設領班軍機大臣一名,一般由親王或者其他親貴擔任,與今天各國的內閣總理有些類似。清代歷史上比較有名的領班軍機大臣當屬同治、光緒時期的恭親王奕訢,他執掌朝政幾十年,是洋務運動的發起者和支持者,這在歷史上應該記上一筆。軍機大臣也不是一般人物,以晚清為例,左宗棠、張之洞、袁世凱等人都稱任過此職。

軍機處中資歷最淺、排名在最後的俗稱“打簾子軍機”,不僅沒有發言權,每次覲見皇帝進出宮殿時,還需趨前打起門簾,讓其他軍機大臣進入後才能進入,可見雖然同為軍機同僚,但依然等級森然。

在軍機處處理日常事務的是軍機章京,章京職能類似於今天的內閣秘書,具體工作是擬定諭旨、隨軍機大臣出差、參與審理案件等等,其中最主要的工作是擬定諭旨。擬旨本來是軍機大臣的工作,後來被轉給軍機章京,這樣既能提高章京們的積極性,給他們發揮才華的機會,以向皇帝和軍機大臣證明自己的才能;又有利於軍機大臣專心考慮軍政大事,提高軍機處的工作效能和質量。

軍機章京職務雖然不高,但因處於權力核心層,所以前程不錯,在官場中有很多升遷機會。據史料統計,有清一代,從軍機章京升為軍機大臣的有33名之多。政治上的輝煌前途,吸引著眾多人才投身其中,並將軍機章京一職視為一個極為重要的履歷。

宣統三年,清廷責任內閣成立,軍機處裁撤。


民國年間那些事

康熙親政後,議政王大臣制度仍然存在並有較大權力。為了獨攬大權,康熙在宮內設立了南書房,挑選文才較好的翰林官進入南書房內當值。入值者得參與國家機密決策,負責擬寫諭旨,最終形成內閣取代議政王大臣制度。電視劇《雍正王朝》裡的佟國維、馬齊、張廷玉等人都是內閣大學士,各自分管一些部門並對皇帝負責。

雍正帝七年,清朝對西北的準噶爾部用兵,為了統籌大軍出征作戰的所有軍務,確保前方作戰和後方糧餉供應,同時進一步藉機統攬大權,雍正帝設立了軍機處。軍機處設有軍機大臣和軍機章京。軍機大臣從大學士、尚書、侍郎以及親貴中指定充任,如怡親王胤祥、大學士張廷玉、戶部尚書蔣廷錫、大學士鄂爾泰等,都是以重臣身份兼任軍機大臣。軍機章京一般從內閣、翰林院、六部、理藩院等衙門官員中選擇,所有這些人都是兼職。

按現在通俗說法,軍機處機構組成其實類似於現在的“XX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比如說南水北調工作領導小組,由中央領導兼任,負責重大事項協調,辦公室由低一級的正部級領導擔任,負責具體執行和日常事務。當然,軍機處實際上更像中央書記處,作為政治局辦事機構。

軍機處沒有正式的辦公場所,只有一個不大的值班房,地點設在隆宗門內,靠近雍正帝寢宮養心殿,以便於雍正有需要時,隨時召見軍機大臣議事。需要時,雍正帝親自指示各項事件應如何辦理,當然,有時也向軍機大臣瞭解情況,聽取他們對各項工作的意見,以作出決策。軍機大臣根據雍正旨意,草擬好文書,經過雍正把關後發出,不經過內閣,由軍機處直接印發給有關部門和官員。具體負責幾個方面工作:

一、負責皇帝下達諭旨的草擬和各級官員上報的奏摺文書的預處理。
二、參與重要政事的決策,比如說皇帝遇到大時一時不能個人決斷的,聽取軍機大臣建議或者由軍機處討論出意見後再由皇帝決策。
三、經皇帝批准,參與某些重大刑事案件審理。
四、皇帝任免各級重要官史,由軍機大臣出具備選名單。科舉考試主考及考官名單也由軍機處出具供皇帝選擇。
五、負責掌握全國軍隊國防相關事務的各種數據提供皇帝決策參考。
六、經皇帝同意,可以督查各地政績,也可以作為皇帝特使行慰問之權。

軍機處的設立使六部和各衙門直接對皇帝負責,不再需要向內閣請示彙報。這一機構設立大大增強了皇權,削弱了內閣,併成為皇權與相權制衡的工具。所以雍正去逝後,後續的接班皇帝不但沒有廢除這一臨時機構,反而增強了軍機處職能,到慈禧太后專權後,軍機處的權力達到了頂峰。

1911年,清政府迫於形勢,建立起所謂的“責任內閣制”,同時撤銷軍機處,這一運行了180年的機構被廢除。


華哥雜談

軍機處是清朝自雍正開始設置的中樞決策機構。這個機構不知道類似於當代什麼部門。



軍機處從一開始以一個臨時性機構僅為軍事方面考慮設立,到後來竟然發展成總攬軍政大權的中樞決策機構,實權遠遠超過內閣,標誌中國封建帝制中央集權達頂峰。





田蘭地博
其具體職掌有如下幾方面:
一、負責皇帝下達諭旨的撰擬和參預官員上報之奏摺文書的處理。
官員上報的文書,凡摺奏“請旨”者歸軍機處,照例的題本歸內閣,直到清末未變。雍正帝每天召見軍機大臣,有時一天召見數次,像在西北用兵緊張之時,張廷玉“內直自朝至暮”,“間有待至一二鼓”。
二、辦理皇帝交議的大政,凡遇重要政事,皇帝不能裁決的,或交軍機處議奏,或密議,或交軍機處會同關係衙門議奏。如大學士史貽直未入軍機處,然在統一新疆戰爭中,乾隆每每與其商議,史載“公(史貽直)在政府,時從容承召對,移晷乃出,而公謹慎周詳,雖子弟不得與聞。”特交的,由軍機處查議其可否,密擬辦法上奏;會同議奏的,或由軍機處主稿,或由所會衙門主稿,臨時酌定。
三、某些重大案件,皇帝特交軍機大臣審理擬定,或由軍機大臣會同三法司審擬。軍機大臣可在軍機處提訊,也可使用刑訊。應刑訊時,選用內務府公所或於步軍統領衙門進行。凡秋審案件,軍機大臣也參預。
四、重要文武官員之任免及各部尚書、侍郎、各省總督、巡撫、以至道、府、學政、關差、鹽政以及駐防將軍、都統、駐各邊疆地區之領隊大臣、辦事大臣等官員的補放,均由軍機大臣負責開列應補人員名單,交皇帝選擇任用。遇科考,也由軍機大臣開列主考、總裁名單,奏請皇帝選用。複試或殿試,軍機大臣負責核對試卷、檢查筆跡或任命閱卷官。
五、考查行軍之山川、道里與兵馬錢糧:凡有行軍,軍機處根據有關圖書,考查山川險要,道里遠近,如系邊遠地區,圖書中沒有記載的,要考查新舊檔案並加諮訪。應用的兵馬、錢糧,則由戶部、兵部、理藩院等衙門取簡明確數備查。遇有皇帝查訊的問題,即時呈遞。
六、軍機大臣可奉皇帝旨意,以“欽差”身分,往各地檢查或處理一些政事。如嘉慶十八年(1813年),欽差大臣、直隸總督那彥成鎮壓河南天理教起義有功,嘉慶帝大加稱讚,加太子少保銜,賞三等子爵。

戰爭史札記

軍機處是清朝時期的中樞權力機關,是清朝首創,雍正年間為了方便處理緊急軍事事務,在隆宗門內設置了軍機房,選內閣中的大臣入值,輔佐皇帝處理緊急軍務等國家事務,設軍機大臣、軍機章京等官職,均是兼職。簡單來講,軍機處就是清朝皇帝的私人秘書處。

軍機處的設立也是清朝統治者對官制的一次重大調整,即嚴重削弱內閣的權力以及影響力,逐漸將國家的軍政大事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設立軍機處來處理文件事務。內閣制度是中國古代宰相制度的一種演進,歷朝歷代的皇帝都在儘可能的削弱宰相的權力以防自己的大權旁落,這在明朝時期達到了極致,即內閣制的建立。然而內閣制的運行依靠的很大程度上是皇帝對政務的勤奮程度。否則就會出現張居正這樣的能臣把持朝政。

清朝吸取了前朝的經驗教訓,設立了兼職衙門軍機處。主要負責皇帝下達諭旨的撰擬以及官員上報朝廷的奏摺文書處理,辦理重要的政事、重大案件、重要文武官員的任免以及考查行軍相關的兵馬前兩、路線路況等。其中滿人負責滿人文書,漢人負責漢文。軍機處大臣的任免是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的,而且均為兼職,沒有俸祿也沒有相應的階品,沒有定製,完全依靠皇帝的自由意志來任免。通常情況下軍機大臣要每日起大早覲見皇帝,承受諭旨,再回堂擬寫,有時也會多次應召覲見,權限也是凌駕於內閣和六部之上,自此內閣已經失去在明朝時那樣顯著的地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