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陽武術知多少,講述阜陽武術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武術是中國的國粹,中國武術有悠久的歷史,發展到清末民初,已達高峰。民國時期的阜陽國術館,曾是阜陽近現代體育史上最早的武術組織之一,曾為繼承、發展和傳播中華武術文化發揮了重要作用,因而在阜陽近現代體育史上留下了寶貴的一頁。

阜陽武術知多少,講述阜陽武術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素有武術之鄉的阜陽,是一座歷史悠久的的城市,在這塊土地上誕生和發展起來的潁淮文化,備受世人注目。阜陽人民自古以淳樸、剛直、勤勞、勇敢著稱,由於地理、歷史條件關係,阜陽強悍之武風,歷年久遠。據史籍載,阜陽民間武術,興於明,盛於清,自清初嘉慶年間(1796年)到民國初年,一百年左右的時間,阜陽共計有武進士6人,武舉89人。由此可見,阜陽曆史上尚武之風甚厚。

但由於資料的缺失,歷史上有關阜陽習武者的文字記載少之又少,所有關於阜陽練武者的人和事似乎只存在於民間故事中。阜陽武術真正有文字記錄開始於有了國術館之後。

阜陽武術知多少,講述阜陽武術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19世紀末,帝國主義列強激烈爭奪和瓜分造成中國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然而這種危機促成了民眾的覺醒。迫使國人意識到自強保種的重要性,當時許多社會人士認為“國勢衰微,欲弱為強,必須先謀種族強盛,這在當時具有很高的社會認同度。而此時的體育思想也提出“尚武”以振奮民族精神,“強國強種”以抵抗外部侵略勢力。為此,1928年由張之江創辦、南京國民政府批准成立了“中央國術館”。

1929年,在當時“中央成立國術館”的影響下,在武術界人士的積極倡議與推動之下,經阜陽縣政府批准,於1928年秋成立了阜陽縣國術館,縣長康欣之兼任館長,劉會臣任副館長,縣政府撥款200元為開辦費,添置武術操練器械。國術館除正、副館長外,還設有教務、事務、訓練三科,聘請拳師10人,為國術館武術教官,國術館設在鼓樓西城隍廟。這是阜陽縣建立最早的、有組織的、正規的體育機構。

阜陽武術知多少,講述阜陽武術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在當時,凡自願報名習武者,均可來學,不收分文。國術館傳授彈腿、紅拳、長拳等基礎套路。1934年,國術館由城隍廟遷到迎祥觀。又開辦二期師資班,每期學生40多人。該班,除學語文、數學、生理、國術概論外,術科內容有十路彈腿、二郎長拳、岔拳、練步拳、三叉拳、大小洪拳、八極拳、搖身滑、拳擊、摔跤。器械有單刀、雙刀、大刀、槍、梢子棍、九節鞭、三節棍。參練有對打拳、對打棍、刀進槍、空手奪單刀、空手奪匕首。當年春天,日本飛機轟炸阜陽城後停辦,又遷回到城隍廟院內,館務由李雲亭負責。阜陽國術館開辦八年來,為地方和軍隊培養了大批的武術人才。

中國武術自古就有南拳北腿之說。阜陽地處淮河以北,阜陽自然屬於北派,但由於阜陽地處江淮要衝,南來北往,出走回鄉的武林高手,也紛紛在阜陽傳播了各自的技藝,當時在流行於阜陽的拳械主要有叉拳、洪拳、梅花拳、八極拳、八卦掌、武當拳、心意六合拳等等。

阜陽武術知多少,講述阜陽武術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據阜陽習武人傳說,河南鄢陵人趙西明、程子力,原系開封市信昌鏢局的保鏢,二人是同鄉和同學。趙西明離開信昌鏢局以後,和子趙敬軒二人輾轉來到阜陽洄流集賣藝,正好遇上當地武林高手王道齋,三人志同道合,相見恨晚。王很講義氣,就把趙氏父子二人留在集上住下,以禮相待,奉為上賓,共同切磋技藝。程子力離開信昌鏢局以後,即走南闖北,輾轉來到阜陽袁寨,被當地的名流“程九爺”所賞識,把程子力留下來,聘為程宅保鏢。過了一個時期,趙西明父子、程子力先後來到阜陽。趙西明原來有些私塾根底,就在胡井院租房住下來,一面開館教書,一面教學生練功打拳。程子力進城以後,被陽隅首名人印筱山請去當家庭武術教師,附近人家的青少年有六、七人,也來到印家學武術。武術館設在南門內程祠堂內,城隍廟大塘南沿的吳印堂也參加了印家創辦的武術練功小組,後來吳印堂成了阜陽國術館的武術教練。

阜陽武術知多少,講述阜陽武術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在眾多拳種中,明末回族人查密爾創編的叉拳是流傳於阜陽地區的主要拳種之一,約有200多年曆史。此拳,熔少林拳、查拳、華拳於一爐,具有少林拳的剛健有力,剛中不柔,猛烈迅速,結構緊湊;又有查拳的姿勢舒展,動迅定靜,節奏分明,勁力順力;還有華拳的形體工整,心動形隨,意發神傳,氣勢連貫的三個拳種的風格和特點。同時,查拳強調先練功,多練拳,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春秋不間斷。特別講究足、腿、膝、胯功法。主要套路有:二路鐓錘、三路飛腳、四趟叉拳、六路叉拳、活腿架子以及春秋刀、瀝泉槍、九節陰手等。

阜陽武術知多少,講述阜陽武術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自古以來,皖北地區民眾就有極其濃厚的尚武之風,由是,阜陽人也以堅毅、勇敢、敢闖敢拼的特性名揚四海。在這種地域特性的背後,舊時阜陽地區民間習武之風十分盛行。

說到阜陽民間武術,不能不提到東關回族武術。民國時期,河南省著名的回民武術家馬忠歧來到阜陽傳授查拳,所教高徒有口孜集劉子建,東關劉大慶,蚌埠清真寺阿訇洪保民,毫州的李恩波等回民習武除集中阜陽東關外,阜南縣焦坡集、阜陽縣口孜集也都設有武場.當年馬忠歧來阜陽的第一站就是在口孜集設場。當時,回族人李少甫、楊松發的“千斤石板橋”、李殿家的“油錘貫頂”功夫令人叫絕,別具一格、名震阜陽四城六關。

阜陽武術知多少,講述阜陽武術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同時,阜陽周邊四鄉習武之風也甚為濃厚。方集鎮是阜南縣武術之鄉,其中吳莊男女青年都愛好武術運動,當地民謠說:“喝了吳莊水,大閨女也會練踢腿”。在方集鎮,最有代表性的當數東圍村人方端臣,他自幼學拳,專習“陰八卦”排打功,練就鋼筋鐵骨之體,神力千斤,周身之軀可任人擊打。1927年,方端臣在西北軍48師國術營中任上尉營長之職,憑著一身“陰八卦”功夫,走南闖北,其軼事在皖北地區廣為流傳。

阜陽武術知多少,講述阜陽武術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悠久的歷史,古老的潁淮文化,樸實豪放的民風,造就了阜陽習武者人才輩出。從60年代以來,在群眾性練武活動的基礎上,阜陽市體委重抓武術訓練與提高,武術活動如雨後春筍般開展起來。當時讓阜陽人津津樂道,耳熟能詳的有張柏勤的大刀,王道齋的九節鞭,張玉山的甩手鏢,儲玉璽的小八式,李振光的雙刀,金瑞生的猴拳,趙靜宣的流星錘,魯元芝的拳擊,劉子健的查拳,楊利德的八極拳…….阜陽的武術事業曾一度發展到了頂峰。

阜陽武術知多少,講述阜陽武術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建國後,阜陽體委除舉辦武術學習班、輔導站,組建武術集訓隊,充分發揮老武師獻技獻藝。在隨後的日子裡,阜陽體委在全國武術表演、比賽中,無論拳術,還是器械單練、對練項目,都取得過好成績。更為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時期的阜陽武術運動員曾多次出國訪問表演,還迎接了外國的武術知名人士來訪,互相交流,學習技藝。

阜陽武術知多少,講述阜陽武術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1953年11月,阜陽回民武師楊松發參加了在天津舉行的全國民族體育表演及競技大會;1958年,楊松發獲安徽省武術觀摩表演評獎大會一等獎;同年楊松發再隨安徽省代表團去北京參加武術觀摩評獎大會;1959年,張棟才以八一武術隊運動員的名譽參加了第一屆全國運動會武術比賽,獲刀術第6名;同年又參加第2屆全軍運動會武術比賽,獲全能第2名,其弟張棟良獲武術單項第6名。

上世紀七十年代,阜陽東關回族人白燕俠,由於個人天資聰慧,勤學苦練,被入選安徽省武術隊,很快就在全國武術比賽中嶄露頭角。1974年,在全國武術比賽中獲得女子全能第6名,1976年獲劍術和雙鉤兩個單項冠軍,並參加多部武打電影的拍攝,並作為中國武術代表團成員多次出訪美國、墨西哥、英國、澳大利亞,日本、東南亞和非洲各國,為傳播友誼和弘揚中華武術作出貢獻。

阜陽武術知多少,講述阜陽武術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武術脫胎於中國傳統文化,蘊涵著先輩們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的情感,有著特定的文化屬性。千百年來,中華武術在阜陽大地得以薪火相傳,靠的是一代又一代習武人不懈的堅守與傳承。更重要的是這種尚武精神造就了阜陽人不怕艱難、勇於拼搏、威武不能屜的偉大人格。這種精神也將註定讓一代又一代阜陽人繼續弘揚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