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心的建立和自我概念的發展是分不開的。自我概念的發展是逐步的過程,兩三歲的孩子會這樣描述自我:“我叫寶寶。” “我有一輛紅色的卡車。” “我會刷牙。”他們認識到自己的一些可以觀察到的外貌、名字、擁有的玩具、會做的事情,逐步到自己的愛好和態度。三四歲的孩子會說:“我喜歡畫畫,我畫畫很好。”“我講故事很好。”五歲的孩子還會描述自己的個性,比如“我很友好”,“我愛幫助別人”。自我概念指的是他們對自己在特定領域內的評價。而自信心則比自我概念更廣,包括特定領域的評價,並對自己有個總體的評價,有價值感。
在幼兒期間,自信心強對孩子的主動性起到重要的作用,能夠促使他們敢於嘗試新事物,掌握各種各樣的技能。幼兒做一些事情有時候很笨拙,如果爸爸媽媽不讓他們做或者經常批評他們做得不好,就會傷害他們的價值感;他們需要溫和的鼓勵和一些合適的任務。所以父母不要過度保護孩子,讓他們在年幼的時候幹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讓他們嘗試一些挑戰,幫助他們建立起能力感,對自己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有個基本的感覺,並且給予他們一定的稱讚,將有助於提升他們的自信心。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自信心的建立必須是全面的、整體的,而不能過於偏頗。
在幼兒時期,因為他們對困難估計不足,對任務整體認識不足,他們常常會產生過高的自信。比如,大寶5歲的時候在足球隊踢球,一場比賽進了三個球,他完全忽視有些隊員只有4歲,立刻大聲宣佈:“媽媽,媽媽,我是足球明星!”這種時候,父母的恰當評價就顯得很重要了。
我們一方面鼓勵他們建立自信,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不能過於關注他們在某一方面的成績。有些孩子在某些特定的活動中表現得比較好,得到的稱讚比較多,他們往往會建立起對自己在特定領域的信心。這種特定的信心有時候是有害的。
比如一個七八歲的孩子能背《百家姓》,人見人誇,他在這方面就非常有信心,相比背《百家姓》這件事,其他的事情他並不關注或者他的父母也沒有關注,大家把焦點都放在了“背《百家姓》”這件事情上。某一天當他在這方面表現不夠好的時候,對他自信的打擊是非常大的。因為這是他自信的唯一支撐和證據。他的這種自信無法遷移到別的活動上、別的領域裡。也就是說,父母沒有幫助他建立起全面的信心。有著全面信心的孩子,如果一個方面沒有達到理想,也沒有關係,他會想自己其他方面也很好。因為他的自信可以遷移到其他方面,所以這對他整體自信的打擊就沒那麼大。
我家大寶在學校裡一向很受老師的喜愛,他數學突出,小朋友給他起外號,有叫他“計算器”的,有叫他“數學巫師”的。他也一向認為自己喜歡數學,而且數學特別好。二年級學期結束,他們老師搞了一個頒獎會,獎狀是老師自制的。每個小朋友都得了一個很獨特的獎,比如甜心獎、樂於助人獎、幽默獎等。大家都很開心地領了獎。大寶拿的是最佳講故事獎。他拿到獎不太高興,說:“這不是我想象中該拿的獎。”我樂了,拿到獎還有不樂意的哪,我說:“那你想象中應該拿什麼獎啊?”他說:“我覺得得和學習、數學之類有關的吧。”他去跟老師提意見。老師很耐心地抱住他說:“我之所以給你這個獎,是因為你每次告訴我一件事情都讓我覺得,你講得太好了。你講的每一件事都讓我覺得很神奇,我太喜歡了!”
回家的路上我跟大寶說:“你數學好這些大家都知道,不稀奇。老師給你這個獎才說明她有一雙會發現的眼睛。她發現你除了數學好,講故事也很厲害呢,她發現了你的另一個長項呀,這是多麼美妙的事情。她不說,說不定你都還沒意識到吧。你還有很多很多長項呢,我們等著老師慢慢去發現!”他這麼想想,也對啊,就變得很開心了。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要學會具體誠懇地稱讚,學會正視孩子成長中的失敗,以成長型的思維模式來對孩子的學業和生活中的成功和失敗,做出恰當的評價。而這些最終都是為了幫助孩子建立全面的自信心,讓他能夠更好地面對今後的人生,所以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也應該警惕單一的某一方面的稱讚,要幫助孩子挖掘更多的自我認同感。
用“科學”來說話!美國兒童發展研究協會會員、發展心理學博士陳忻告訴你99%的家長都會困惑的13種養育難題背後的秘密,瞭解兒童發展的全局,父母才能站得高、看得遠。糾正目前流行的各種教育迷思以及關於美國教育的種種錯誤傳言,為家長溯本清源,從根本為父母解壓,讓父母迴歸理性和從容。
閱讀更多 育兒心理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