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雪.那灯

除夕夜团圆饭的喜庆余温还没散去,鞭炮炸响留下的烟雾和火药特有的芳香还在空中飘荡,人们又迎来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正月十五元宵节。根据民俗的不同,也叫花灯节、上元节、团圆节。不知道是不是我这个岁数的人都喜欢怀旧,站在阳台,看到窗外洋洋洒洒的雪花,家家户户柔和喜庆的灯光,那时不时在夜空中瞬间盛开的烟花,不由得打开记忆,浏览起少年时,元宵节元宵的甜香和花灯熠熠生辉的喜庆氛围。


那年.那雪.那灯​老家是东北吉林舒兰矿务局丰广煤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的春风还没有吹到家乡,企业仍是国有体制,人们就在这虽不闭塞,但知名度并不太高的十几平方公里的小盆地中,繁衍生息。平淡、安静,按部就班的生活着。尽管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水平并不是太富裕,但矿区的业余文化生活搞的有声有色。每年的元宵灯节,矿区便组织赛灯大会。游艺宫还有猜谜语、套圈等娱乐活动,是我少年时最趋之若鹜乃至现在最记忆犹新的盛大晚会。元宵节嘛!赛灯当然是重头戏!挂彩灯的木架上午就得架好,矿区的各大科室、各厂、各机关、学校,陆陆续续将凝聚本单位花灯制作人员创意与智慧的花灯,挂在了标有自己单位名牌的木架上。制作人员一会上、一会下的对本单位的花灯进行最后的安装、调试,而我们则对每一盏花灯先睹为快,品头论足。都说是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元宵节的夜晚在漫天瑞雪的催促下终于姗然而至。华灯初上,矿办楼前广场的花灯已然点亮,辛弃疾的那首《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镂,笑语盈盈暗香去,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用来形容这场花灯赛会再恰当不过了。整个广场流光溢彩,灯火通明。

那年.那雪.那灯​鲤鱼跃龙门灯,活灵活现,头上尾下还不停摆动,每隔一定时间便从鱼的口中向空中喷吐彩光弹,寓意鱼跃龙门,珍珠满地。荷花灯,开始时像一个粉色的桃子,然后荷瓣慢慢向外展开,镶着小彩灯的莲藕一闪一闪的在渐开的荷花中央渐渐升起,寓意花开富贵,和和美美。卫星一闪一闪,不停的播放东方红乐曲,围绕海蓝色的地球缓慢的旋转,姑且就叫他遨游太空灯吧,向人们展示中国的航天事业,自1970年开始,不断的创造中国的神话和奇迹!目不暇接的还有宫灯,哪吒闹海灯,走马灯,飞机灯和具有那个时代感、表现煤矿生产运输场面的花灯,交相辉映,鳞次栉比,相印成趣!最奇的是蒙古包灯,包内灯光明亮,包外牛羊咪哞儿,这时,蒙古包的门忽的打开,里面急匆匆跑出来一个小小子儿,鼓着腮帮,对着观灯的人群开始“撒尿”,姑娘媳妇们惊笑着跑开,完事小小子儿转身回屋,包门又关闭。隔段时间又如法炮制。

那年.那雪.那灯​当霓虹闪烁的花灯赛会进入高潮,开始燃放爆竹烟花,先是十几挂鞭炮一起点燃,霎时间鞭炮齐鸣,烟雾升腾,震耳欲聋。再是烟花绽放,五彩缤纷,繁星点点。再后来彩光弹、礼花不停的在夜空闪亮、炸响,如同盛开绽放的菊花,如同流星雨划过夜空,真个是如金蛇狂舞,如火树银花,亮如白昼。再配上三线五七厂的家属们组织的秧歌队,有高跷,大头人,舞狮子,跑旱船,欢快的唢呐吹的心里痒痒的,将元宵花灯会变成了幸福欢乐的海洋。每个人脸上都荡漾着幸福、满足的笑容。当然,爱情永远是这个世界的主题!自古元宵佳节就是我国劳动人民青年男女的“情人节”。这个时候如果你愿意,稍微留意下,就会发现,“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那些钟情的少男少女们趁人们不注意,便在某处灯影里窃窃私语!如果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现在想来,想必她们的爱情早已开花结果了吧?

那年.那雪.那灯​年少时玩心重,觉得欢乐的时光总是显得那么短暂。入夜,当观灯的人潮渐渐开始退去,人们回到家中,煮汤圆,炸元宵。孩子们就开始送灯。那个时候蜡烛我们叫“洋蜡”。将“洋蜡”剪成段,点燃,滴几滴蜡泪在小碗底部,固定“洋蜡”,放入家中的水缸。院里的犄角旮旯,院外的胡同,为了防止被风吹灭,可用脚在雪堆踩个雪窝。到处灯光点点。可我的心,似乎仍对那个喧闹、幸福的花灯盛会有些恋恋不舍。轻轻的,合上那段年少的记忆,仿佛它们并不想就这么说再见!仍然努力的在我的脑海里萦绕__ 元宵节的瑞雪还在无声的飘洒。伴随着带有春的气息的夜风,轻摆舞裙,落在人们的脸上、肩上,落在霓虹闪烁、五彩缤纷的花灯上,落在矿区安静祥和的土地上。像是在为劳作了一年的人们祝福,像是在为人们铺平向往美好生活的道路,又像是在和人们打招呼,相约,明年的元宵佳节,我们再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