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冠为什么“挂珠帘”呢?

贤良

一看到题目,我们眼前就会浮现出曾看过电影或是电视剧里古代皇帝头上顶着的饰物,即所谓的“珠帘”

。皇帝的冠帽前后都会“挂珠帘”,有些人可能很好奇,皇帝挂这个珠帘有什么用呢?下面,就随有书君来一探究竟。


回答问题前,先纠正一个概念,古代皇帝冠帽上挂的不是“珠帘”,学名叫玉旒(liu)。

那么,皇帝为何“挂玉旒”呢?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代表一种地位

据了解,古代皇帝头上戴着就叫冠,这冠上要加冕。冕的上面有块长方体的搓板,叫廷,在廷的前后挂着一串串玉石珠子,就叫做旒。


皇帝挂的玉旒,可不是随意挂的,也是有严格规定的。有准确记载的是自周开始用,当时已有正规的冕服制度,规定天子、诸候和大夫都戴此冠,身份地位在旒的数目上加以区别,分别是天子12串,诸侯9串,上大夫7串,下大夫5串, 12是个最高极限数,代表君主的最高地位。



二、除污辟邪作用

因为古代人很迷信,认为皇帝是天生之子,无比宝贵,天子是来拯救陷入黑暗的百姓的。生怕民间污秽的风气玷污了天子。所以要带冕冠。冕冠上的珠帘在当时也起辟邪的作用。

三、起到提醒作


一是提醒皇帝要端正身体。做皇帝要有皇帝的样子,所以必须时时正身。那些珠帘就是提醒要皇帝兼听公正。


二是时刻提醒君主在处理事务时,要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要总是明察秋毫。冕到耳朵的地方左右各有一块玉,是为了正音,不听奸臣的话语,不可听信谗言,不要被溜须拍马之花言巧语所蒙蔽。于是,有关“玉旒遮掩、视而不见,黈纩塞耳,充耳不闻”等成语的典故流传至今。

西汉辞赋家东方朔先生对皇帝“挂珠帘”现象,曾有如下解释:“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意思是水太清澈了就没有鱼了,一个人过于苛求明白就会曲高和寡,没有了信徒和朋友。做帝王的,主要精力要用在嘉奖大德之人,忽视和赦免人的小过失,千万不能苛求每个人都完美无瑕。

其实,挂在天子眼前的这个珠帘,真正意义,是想用这种方式来提醒帝王们,即使是天命神授的皇帝,凡事也不可过分较真,要做到难得糊涂。



但是,公道自在人心,岂是一串珠帘能左右得了的,古代皇帝中哪个是暴君,哪个是明君,都缘于君主本人的脾气秉性。冕服制度,只是反映中国那个时期的一种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据悉,到清朝时期就被废止了,但并未影响千秋盛世基业的和谐发展。正所谓:心存百姓的人,百姓心中自有你。



有书共读

咱们经常看一些古装剧发现很多皇帝的冠帽前后都会“挂珠帘”,其中到底有何玄机?

都相信你肯定听过“冠冕堂皇”,古代皇帝头上戴着就叫冠,这冠上要加冕。冕的上面有块长方体的搓板,叫廷,在廷的前后挂着一串串玉石珠子,就叫做旒。所以古代皇帝冠帽上挂的不是“珠帘”,学名叫玉旒。

对于挂的玉旒,也有严格的规定,天子挂12串,而诸侯只能挂10串。在冠冕正对耳朵的位置,还有两块名为“黈纩”的玉。这玉不是用来装饰的,它是用来拍耳朵的,于是有名为“充耳”。

大家看到这里是不是想到了一些成语?

玉旒遮掩、视而不见;黈纩塞耳,充耳不闻。古代皇帝带着冠冕,这其中可是包含了整治哲学。

十二串玉旒,十二是极数,代表君主的最高地位,玉旒遮面,提醒君主要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免政治流于严酷;黈纩塞耳,是指君主不可听信谗言,对于溜须拍马屁要“充耳不闻”。这一顶冠冕,表现出古代君主“见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而放小过,无求备一人,”的为君哲学。

当然,挂这些“珠帘”也时刻提醒着君主保持庄重,威严、毕竟,一不小心,这玉旒就会缠成一团,发出声响!


草根大熊

题目中所说的“挂珠帘”指的应该叫冕旒,是古代中国礼冠之一种。古代皇帝头上戴着的像帽子样的叫冠,这冠上要加冕。

冕的上面有块长方体的东西,叫廷,在廷的前后挂着一串串玉石珠子,就叫做旒。旒由小颗的、五种颜色的玉石制成,用丝线串起来。所以古代皇帝冠帽上挂的不是“珠帘”,学名叫冕旒。

相传,冕制起于黄帝,至周代时始完备。周代的礼乐制度是最全的,周王服根据不同的场合规定有不同的服装,帝王戴冕冠,也是一种礼制。不仅帝王戴,诸侯也要戴。

“延”通常是前圆后方,用以象征天圆地方。

为什么要“挂珠帘”呢?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1.是一种迷信。

古人认为皇帝是天生之子,是来拯救老百姓的,生怕民间污秽玷污了天子,以戴冕冠而起到辟邪作用。

2.是一种尊重的象征

冕冠主要是在大朝时才戴,比如登基大典、大婚、祭祀天地和宗庙时才戴,作为对先人的尊敬和重视的象征。

3.这是一种礼制,代表的是一种地位,是身份的象征。

“冕旒”的多少和质料的差异,是区分贵贱尊卑的标志。冕冠必须和冕服一起穿戴。

冕,大夫以上冠也。只有士大夫以上的人才能戴。帝王的冠冕,在中国,是拥有最高权力者的象征。

珠帘的根数是有讲究的,天子的冕十二旒,诸侯九旒,上大夫七旒,下大夫五旒。十二为极数,代表帝王的最高地位。

4.置旒的目的:中庸之道

在老百姓眼里看似毫无意义,只是为了显示帝王的威严与神圣,其实置旒揭示的是古代人为人处世的哲学思想。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水太清澈就没有鱼了,一个人过于苛求明白,就会曲高和寡,没有信徒和朋友。帝王对待臣子要宽容,谁能没有过失呢?象隔着帘子看人一样,不要总是明察秋毫。

“见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而放小过,无求备一人。”

置旒的目的是为了“蔽明”“充耳”,冕到耳朵的地方左右各有一块玉,用于正音。也就是说王者视事观物,不可“察察为明”,一个身为领袖人物,主要精力要用在嘉奖大德之人,必须洞察大体而能包容细小的瑕疵。

不能偏听偏信,要正身,不能听信奸臣谗言,同时也要学会睁只眼闭只眼,不可太过苛求,以免政治流于严酷。

从一件小事,反映古人的大智慧,“挂珠帘”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即中庸之道。

我们凡事不可过分较真,要难得糊涂。


有书博物馆

题主所说的挂珠帘的帝冠指的应该是冕旒[miǎn liú],是古代中国礼冠之一种。相传,冕制起于黄帝,至周代时始完备。古时帝王、诸侯、卿大夫参加盛大祭祀所服,冕旒为礼冠中最贵重者。

旒就是用五彩的丝绳12根,每根丝绳上用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序穿在一起,每块玉间距离1寸,每旒长12寸。汉代冕服也有用纯白玉进行串珠的垂旒

至于垂旒根数,早先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区分:一是礼数的轻重,二是身份的象征。

按照礼数轻重的划分方式主要是针对天子,分别是:

1.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衮冕用12旒。

2.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

3.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

4.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

5.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贯玉3颗。

按照身份的划分主要是针对服用者的身份和爵位,分别是:

1.天子的衮冕用12旒,每旒贯玉12颗。

2.公之服只能低于天子的衮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

3.侯伯服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

4.子男服毳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

5.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有6旒、4旒、2旒不等。

当然,这种划分方法只是在封建时代的前期适用,到了中后期,冕旒这种礼冠也就只能皇帝佩戴了,因此冕旒也成了皇帝的别称。

所以,题主所说的“挂珠帘”指的就是冕旒中的垂旒。


明离子

见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而放小过,无求备一人。

Δ配图


看古装剧的时候,经常会发现皇上带着帝冠有点像帘子。不仅皇帝是“挂珠帘”,一些朝代的诸侯也会带着相似的装饰。然而上面的珠数不一样,皇帝上面挂着十二串,象征着极致。而一些诸侯的只能十串。

其实皇帝头上的叫“冠”,一般冠还要配上“冕”。而最上面长方形的东西就叫做“延”了,像门帘一样的玉珠串叫做“玉旒”。其实在耳朵上面还有东西,有着玉做的两块“黈纩”,但是特别小,就是一个小的圆珠子,大小刚刚够堵住耳朵。

Δ配图

带了冠之后,就会发现“眼睛被玉旈遮住,看不清楚;耳朵被黈纩遮住,听不清楚”。这不是让皇帝看不清也听不清嘛,如果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其实这个更多的是装饰品,但是也代表着一种政治含义!

玉珠帘子挡住视线,是在提醒皇帝什么事情不必看的太清,否则会造成法令严苛。耳朵用玉质的黈纩盖住,意思是提醒皇帝不要轻信溜须拍马之人。也体现出古代对皇帝的要求,也就是开文的一句话。

Δ配图

其实还有一个作用,是为了让皇帝时刻注重礼仪。保持身体平稳与威严,不能让上面的珠子碰撞发出声音。后人也根据皇帝带的冠,出来了一个成语――冠冕堂皇。


史之策

挂珠帘的帝冠叫做“冕冠”,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冠式,它始于周代,也称“旒冠”,俗称“平天冠”。是帝王、王公、卿大夫在参加祭典等典礼活动时所戴的等级最高的礼冠。冕冠主要由延、旒、帽卷、玉笄、武、缨、纩、紞等部分组成,其中“旒”就是珠帘的学名。对于挂法,天子挂12串,诸侯依照官级逐渐减少。周朝礼仪规定,戴冕冠者都要身着冕服,冕冠的基本样式以及冕冠制度也一直被后代所沿用。唐代进行过改制,使用二十四旒。明代灭亡以后,满清王朝要求剃发易服,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后,冕冠也随之被废除,代之以朝冠。

古时皇帝为阶级思想浓重,皇帝龙颜不可轻易窥觊。皇上带上冕冠,大臣无法看清皇帝的龙颜及表情,增加皇帝的威严,让其不可随意揣测圣心。同时玉旒遮面,也是提醒皇帝要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免政治流于严酷。造成朝堂不稳。

同时也告诫皇帝目不斜视,保持天子威严,品行端正。毕竟,一不小心,这玉旒就容易缠成一团,或在摆动时发出叮当声响。


那个叫“冕旒,你说的“挂珠帘”正确叫法“旒”。前12条,后12条,每条12颗珠子。真命天子“冕旒”都是前12后12条。亲王,藩王前后个9条珠链,也有7条珠链,藩属国国王,国王世子一般也是7条。明清时期的朝鲜国王冕冠是前后7条。“冕旒冠”一般是皇帝在登基,封禅,祭天等重大场合才会穿着,平时很少穿着。冕旒冠起于周朝止于明末,汉家天子基本都会穿着,到清朝建立终止。


至尊无上之笑傲江湖

古代皇帝戴的这个帽子,学名叫“冕”。正所谓“加冕”,意思就是带上皇冠,帝王加冕是从周朝开始就确立的了,周朝的礼乐治国,其中的“礼”就包含加冕。而且加冕也并不止周王,有些诸侯也是要戴的。

再来说说这个“珠帘”,这个珠帘学名叫“旒”,是用玉石做的,周天子的是十二串,诸侯的十串,以此类推。

周朝对于冕冠的佩戴是有一套完整和严格的制度的,其实际作用是规范君王和诸侯的行为准则的,佩戴者要端坐于席上,两手放于两腿之上,不能摇头晃脑,不能左右环顾,不能低头,更不能斥责怒骂,因为一旦行为失礼,珠子就会左右晃动,头后面的珠子也会扫到脖子,很不好受,礼官于是会婉转的教训君王或诸侯。礼的作用就在于此。

后来春秋时期虽然礼崩乐坏,但是这套礼仪制度被保留了下来,只是没有了诸侯而已,而且,后来的皇帝也不是每时每刻都是头戴冠冕的,只有在举行重大礼仪或是典礼的时候才佩戴,一直到明朝灭亡,满清入关以后,冕冠才被“朝冠”所替代。


非常史官

 皇帝头上戴是冠,不是帘珠,冠上面还要加冕,所以有“冠冕堂皇”的成语;冕的上面有块长方形的叫延。延的前后沿都挂着一串串的玉石珠子,叫做旒。天子挂12串,诸侯挂10串。


  知道为什么要有珠帘,是要让皇帝兼听公正,分辨忠奸,做皇帝要有皇帝的样子,不能乱来,那个很重,头一歪脖子疼,所以要正身,做直。也就是提醒皇帝要端正身体和心态,同时,前后珍珠帘也有区分,对待臣子要宽容,所谓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好话坏话都要听,还要有分辨,冕在耳朵的地方各有一块玉,是正义的化身,所谓充耳不闻,视而不见,都要听,所以很多讲究


月古评谈

闭目啊,这个珠帘的意思是遮住眼睛,提醒上位者不要明察秋毫。除了珠帘,两侧耳边位置还各有一块玉,这块玉的意思是塞听,提醒上位者不要听得过于分明。

合起来就是闭目塞听。水至清则无鱼。不要想着掌控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