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便疼痛怎麼治療

小便疼痛

小便疼痛怎麼治療

[概念]

小便疼痛,簡稱尿痛,指排尿時尿道發生刺痛、灼痛、澀痛、絞痛等,同時伴有小便淋漓不暢。

《素問》稱小便疼痛為"淋'或"淋閟"。《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稱"淋秘"。《中藏經.論淋瀝小便不利》將"淋"分為"冷、熱、氣、勞、膏、砂、虛、實"八種。《諸病源候論.淋病諸候》又列"石淋"、"氣淋"、"膏淋'、"勞淋"、"熱淋"、"血淋"、"寒淋"。《素問玄機原病式》稱小便澀痛"。《景嶽全書.癃閉論治》則載有"溺管疼痛。

本症與小便不利、小便不通不同。小便不利指尿液減少或無尿,不一定疼痛;小便不通指尿液排出受阻,無尿痛或僅有輕度疼痛;本症則強調排尿時尿道有疼痛感,部分病例可與小便不利或小便不通並見。

小便疼痛而見尿血者,一般把尿血時伴疼痛者歸屬本症,無疼痛者歸屬尿血。同樣,尿液如泔漿而排尿疼痛者屬本症(為"膏淋"),無痛者屬小便渾濁。

[鑑別]

常見證候

下焦溼熱尿痛:多見於"石淋"、"血淋"及"膏淋"等實證。臨床表現為小便熱澀疼痛,尿色紫紅,或小便渾濁如泔漿;或小便挾有砂石,絞痛難忍,常伴少腹拘急或腰腹絞痛。口苦口渴,納食減少,大便不爽,舌紅苔黃或黃膩,脈滑數。

心火熾盛尿痛:表現為小便熱痛,尿短黃,面赤咽乾,渴菖冷飲,囗舌生瘡,心中煩熱,夜寐不安,舌尖紅赤,苔蕢懆,脈數。

下焦血瘀尿痛:屬於"血淋'範疇。臨床表現為小便刺痛或澀痛,伴小便渾濁、尿血、尿液呈紫黯或夾血塊,少腹疼痛,肌膚甲錯,口唇發紫,舌黯有瘀點,脈沉細澀。

肝鬱氣滯尿痛:臨床表現為小便澀痛,刺痛,頭暈目眩,口苦,胸脅脹滿,少腹脹痛,婦女可見月經不調,舌質青,苔薄黃,脈弦。

腎陰虧虛尿痛:可貝於"血淋"、"膏淋"等虛證。臨床表現為小便熱痛,伴有尿血或小便渾濁,頭暈耳鳴,咽乾顴紅,潮熱盜汗,腰痠腿軟,舌紅苔少,脈細數。

鑑別分析

下焦血瘀尿痛與肝鬱氣滯尿痛:均為實證。下焦血瘀尿痛多因跌撲損傷、氣虛血滯或寒邪入侵以致少腹瘀血內結,血不循經而尿血,膀胱氣化失司則尿痛,特點為小便刺痛、澀痛,無尿道灼熱感,伴有少腹脹痛、肌膚甲錯、口唇紫黯、舌有瘀點、脈沉細澀等症。肝鬱氣滯尿痛因惱怒傷肝,肝氣不疏,鬱而化火,氣火鬱於下焦,影響膀胱氣化故小便澀痛,特點為尿痛以澀痛為主,多見於壯年氣盛之人,常因惱怒而誘發,伴見頭痛、目眩、口苦、脘腹滿悶。前者治宜溫陽化瘀通淋,方選少腹逐瘀湯酌加木通、金錢草之類。後者治以疏肝理氣通淋,方選沉香散;如肝火熾盛,則宜疏肝理氣、清熱通淋,方選丹梔逍遙散酌加冬葵子、海金沙等。

腎陰虧虛尿痛:多由房室不節或熱病傷陰,釀生內熱,影響膀胱氣化,致清濁不分而為"膏淋";或陰虛火旺,迫血妄行而為"血淋"。二者均屬虛證,尿痛一般較輕,虛火盛者小便有灼熱感,兼見咽乾顴紅、潮熱盜汗、頭暈耳鳴等症。治宜滋陰降火,方選知柏地黃丸加減。

本症實多虛少,故常重視實證而忽視虛證。《景嶽全書.淋濁》謂:"然淋之初病則無不由於熱劇,無容辨矣,但有久服寒涼而不愈者,又有淋久不止而痛澀皆去而膏液不已,淋如白濁者,此惟中氣下陷及命門不固之證也",此即"氣淋"虛證,當責之中氣不足,特點為小便澀痛有迫切感,伴見脾虛氣陷之證,治宜補中益氣,方選補中益氣湯。本症為裡症,《內科學.淋證》(各級高等醫藥院校試用教材):"按之臨床實際,淋證畏寒發熱往往與小便澀痛同時並見,乃溼熱燻蒸,邪正相爭所致,與一般表證發熱不同,不必一見發熱惡寒,即用辛散之劑,因淋證多屬膀胱有熱,陰液常感不足,而辛散發表,用之不當,不僅不能退熱,反而劫傷營分,引起尿血加劇之弊。如淋證確由外感誘發,證見發熱、惡寒、咳嗽、流涕者,自可適當配合運用疏風解表之劑表裡同治"。

[文獻別錄]

《醫宗必讀.淋證》:"冷淋者,寒客下焦,水道不快,先見戰寒,然後成淋"。

《中醫臨證備要.小便刺痛》:"一般外感發熱和陰虛內熱證中,也有尿時灼熱微痛感覺,量少色黃,不作淋證看待。如高熱時出現,可在處方內酌加滑石、通草,溼溫證加茵陳、車前,陰虛證加生地、知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