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代情人约会,都选在元宵节?

元宵节曾是中国最盛大的节日,有古代“狂欢节”之称。在实行宵禁的漫长岁月里,唯有元宵节前后这几天,人们才能在夜间上街,赏灯或者约会。

放灯是元宵节最重要的一项活动,最晚至隋文帝时期,已经在全国流行;隋炀帝即位后,在礼佛的名义下,扩大元宵节放灯规模,使之成为一项定制。北宋皇帝甚至会在正月十五、十六两天公开出现在宣德楼上观灯,让御街两旁的百姓有机会见到天子真容。

为何古代情人约会,都选在元宵节?

“老顽固”司马光实在不解风情,他不知道在家里闷了一年的大姑娘、小媳妇,就盼着这天出去看花灯、猜灯谜、吃汤圆,以及“走百病”“走三桥”“请紫姑神”了。

梆子戏《看灯》中唱的元宵节,“正月里看花灯,姊妹娘儿去看灯,城中士女多齐整,汴梁城中人看人”。对于青年男女们来说,元宵节真是一个绝佳的约会良机。

女词人朱淑真(也有人说作者是欧阳修)有一首《生查子》,就叙说了自己同情人在元宵节幽会的凄美故事:“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位才女等待一年,想见情郎一面而不得,只能默默流泪。朱淑真后来和丈夫离婚,但也没能和心上人生活在一起,郁郁而终。

发生在元宵节的爱情故事实在太多,如古代话本小说中的《蒋淑真刎颈鸳鸯会》、《张生彩鸾灯记》、《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张主管志诚脱奇祸》等等,男女主人公都在元宵节有故事发生。如在《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中,少女周胜仙就是借着元宵节热闹,偷偷跑出,到樊楼酒店去找之前偶遇的心上人范二郎。

为何古代情人约会,都选在元宵节?

幽会的故事多了,常常也会闹笑话。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录,在天津元宵节的灯会上,一个少年邂逅了一名楚楚动人的少妇。少年以为她和当年的朱淑真一样,同情人约会未果,只能才在街上徘徊。于是少年上前搭讪,请少妇到自己家中做客,少妇经不起软磨硬泡,被迫同意。

在家宴上,少年见少妇微醺后妩媚非常,就提出要她留宿。少妇没办法,只好脱下妇人衣服,露出自己的本来面目——在元宵节舞队中男扮女装的艺人。少年羞愧之下,竟要殴打这艺人。最后经邻里劝解,两人各自回家。

在律法、礼教森严的古代,元宵节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青年男女才能借此追求爱情。当然,也有卫道士对此很是看不惯,明朝时有大臣上书,说“近年以来,正月上元日军民妇女出游街巷,自夜达旦,男女混淆”,要求皇帝下令对此“痛加禁约,以正风俗”,所幸他的企图失败了。

让这个传统节日最终走向衰落的,不是政府法令,而是现代人生活方式。现代人对一个节日有多少重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无假期,及假期长短。

从民国至今天,元宵节都不再被安排假期,人们自然对此日渐淡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