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黄巢是怎样的一个人?

兆平bzp88

说到黄巢,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唐末的黄巢起义了。这场农民起义彻底的将本就千疮百孔的大唐王朝推到了灭亡的深渊。作为一个农民起义军的首领,黄巢注定不是一个平凡的人。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屠夫的标签,也可以看到才子的标签,更重要的是一个优秀军事家的标签。

喜怒无常的杀人魔王

有这么一句歇后语叫做黄巢杀人八百万——劫数难逃,历史上关于黄巢的一个评价就是杀人魔王。且不先论据黄巢起义中,被绞杀的唐朝政府军的死亡人数。单单就列举一下,黄巢在长安城以及广州城屠杀老百姓的惨剧,以两城无辜死亡的老百姓的数量来看。黄巢这个杀人魔王的绰号就实至名归了。

公元881年1月8日晚,黄巢率领起义军攻陷了长安。随即称帝,建立大齐。因为黄巢忙于称帝的事宜,对于手下的大军便疏于管教。本来就是一群流民、土匪组成的起义大军便露出了强盗的本色在长安街头杀人越货,史称“各出大掠,梦市肆,杀人满街”。对于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如唐宰相豆卢、崔沆等皆被灭门屠杀。本来对唐王朝不满的老百姓在此刻反倒是希望政府军收复长安赶走黄巢大军。当政府军反攻时,长安城的老百姓都站在唐朝那边,甚至有的老百姓偷偷的帮助政府军。正是老百姓的这一行为激怒了黄巢,黄巢便下令屠城,史称“巢怒,纵兵屠杀,流血成川,谓之洗城”。此外,黄巢还在广州城内屠杀了20万阿拉伯人,这段历史在在很多民族主义者眼里堪比冉闵的“杀胡令”,且先不论对与错。一支军人屠杀平民百姓,本身就是一件不人道的事情。屠杀平民的人,往往是得不到民心的,这样一支起义大军以失败告终也是情理之中的。

花中偏爱菊的才子

黄巢除了是一个杀人魔王之外,还是一个有点文采的才子。《全唐诗》里面收录了三首黄巢写的七言诗,里面有两首是关于菊花的,分别是《题菊花》、《不第后赋菊》。其中《题菊花》相传是在其五岁之时写下的,“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小小年纪的黄巢就有如此雄心壮志,可见黄巢注定不是一名平凡之人。《不第后赋菊》更是气势磅礴,“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开启采用流动作战的战术

如果你看一下黄巢起义大军的行军路线,你会发现几乎大半个中国都有黄巢起义大军的足迹。起义军先后渡过长江四次,黄河两次,屡屡突破政府军防线,占领了很多地区。当然这也是黄巢的无奈之举,在起义之初,起义大军实力有限,面对政府军的围剿,只能采取这种边走边打的战术。正是因为黄巢身上的这种军事指挥才能才避免了,起义大军被绞杀的命运。等到起义大军强大之后,黄巢便带领着这支军队杀入唐朝都城长安。要不是黄巢肆意屠杀百姓,失掉了民心,那么他建立的大齐也不会那么快陨落。


煮酒君谈史

黄巢(820_884年),今山东菏泽人,流传三首比较出名的诗,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领导者,对后世影响,意义重大。



据宋朝张端义《贵耳集》中记载,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就能作诗。


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慢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唐末诗人林宽曰:“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这就是说,历史上有不少英雄能作诗,但是黄巢是其中突出的一位。

黄巢成年后,参加科举考试,几次都未中,便离开当时的首都长安,愤怒和余恨中写下了《不第后赋菊》。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诗,表达了黄巢推翻唐朝的腐朽统治的伟大雄心壮志。


黄巢出身于世代贩卖私盐的家庭,从小就喜欢读书,善于骑马射箭,为人豪爽仗义,又能言善辩。他当时所处的时代,由于宦官掌权,把持朝政,地方上节度使各自为王,正是唐朝混乱黑暗时代。统治者阶级骄奢淫逸,官僚和地主穷凶极恶,什么赋税杂税的越来越重,农民苦不堪言,加上天灾人祸,老百姓死的死逃的逃。




公元875年,黄巢在今山东起义。5年之后的880年,攻下洛阳,881年起义军就打到长安,唐僖宗逃跑到四川。元月十六,在含元殿举行了开国大典,正式建立了大齐政权,建元金统。


王夫之《读通鉴论》评价:“亡汉者黄巾,而黄巾不能有汉;亡隋者群盗,而群盗不能有隋;亡唐者黄巢,而黄巢不能有唐。”

《旧唐书》书中:“天地否闭,反逆乱常。禄山犯阙,朱泚称皇。贼巢陵突,群竖披攘。征其所以,存乎慢藏。”

欧安欣: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战争轰轰烈烈,壮烈一时;他的军事战略表现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成为我国军事战略史上的宝贵遗产,影响后世。

我认为黄巢起义,历时十年之久,转战十几个省份,攻破长安城,建立自己的大齐政权,创新四相制度和高层换届制度,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战争,客观上冲击了唐朝的统治,拉开唐朝覆灭的帷幕。



如果你对我的回答满意~请关注以史说实! 以史说实会持续分享更多历史知识、并且为大家答疑解惑!谢谢!


以史说实

乾符二年(875年),黄巢起兵响应当时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军领袖王仙芝。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战死后,黄巢被推举为农民起义军最高领袖,黄巢起义也成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之一。

广明元年(880年),黄巢攻入长安,唐僖宗逃往蜀地,黄巢正式登基为帝,改国号为“大齐”。中和四年(884年),遭到各方势力联合围剿与属下叛变的黄巢在狼虎谷战死,黄巢起义失败。但在黄巢起义之后,唐朝已经名存实亡,故有“亡唐者黄巢”的说法。

以上是黄巢的大概经历和历史影响。如果单评价黄巢这个人的话,首先,黄巢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大才子,他的《题菊花》、《不第后赋菊》都是唐诗中的代表作。他所领导的农民起义战争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指挥灵活与创新都胜过之前的历次农民起义,是位杰出的军事家。单论才干,黄巢确实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一代英豪。

但同时黄巢此人也有很多的“黑历史”,比如组织军队吃人、抢掠、屠城、挖坟盗墓等等,像辉煌的大明宫基本上就是被黄巢农民军毁掉的。另外黄巢对割据藩镇和地主阶级的实力估计不足,称帝后又犯了不少错误,导致其最后走向失败。

综合来讲,黄巢有点类似于汉末的张角、明末的李自成,是一个最后失败但又非常优秀,人格魅力与争议都很大的农民起义领袖。至于对黄巢的各种极端化评价,那只能说“见仁见智”了。


黄巢,唐末山东人,出身盐商家庭的他自小条件优渥,是个富二代,还是个有点追求的富二代。小时候的黄巢就是同伴眼中“别人家的孩子”,骑马射箭、吟诗作对、舞文弄墨皆是个中好手

,这简直长大后要走上人生巅峰的节奏啊。怀揣着美好的理想,黄巢同学开始参加高考,嗯?第一次没中?没关系,咱们复个读,我擦,第二次又没中?连续服了好几次毒都上不了?要知道古代科举考试可不是每年都能考的,我们设想一下,作为富二代加三好学生的黄巢,自然是心高气傲,这连考不中,在别人眼中跌了面子不说,自己当上CEO,迎娶白富美,登上人生巅峰的美梦也泡汤了。百感交集的黄巢丢下了一句话:“妈的,今天你对我爱理不理,明天的我你高攀不起”,哦不,是丢下一首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此时此刻,黄巢已经有点心理变态了,但生活还得继续,于是离开了他的伤心地——长安,回家继承家业,当了个私盐贩子。

黄巢所为。

  • 起义。回家后的黄巢当起了小头头,本来这样也相安无事,谁料后来关东大旱,百姓们本就年终奖无望,结果老板还要求加税扣工资,这个时候有个叫王仙芝的就出来单干了,与之前的老板死磕到底,退无可退的广大底层小职员纷纷跳槽,本就被老板折磨的心理几乎变态的黄巢当然也追随了这位新领导。黄巢本就武力不凡,加上被折磨成了心理变态,成了个暗黑破坏狂,工作上采用的手段也非常变态,黄巢所过之处,血流成河,抢劫屠城,后来一路坐大,自己的新领导王仙芝也挂了,最终攻入了那个伤心地长安。
  • 焚城。黄巢本以为进入长安后,自己来了个咸鱼大翻身,大喊“我胡汉三又回来了!”结果总觉得耳边有人在嘀咕:“复读那么多次都没考上,现在肯定用了什么见不得人的招”,黄巢怒了,杀三千儒生,后来自己干脆称帝了。黄巢称帝后,士兵犹如强盗无恶不作,几个月后又出现粮荒,百姓可没那么变态学他吃人啊, 整个长安城就混乱了,小股唐军趁机攻城,百姓夹道欢迎,黄巢落荒而逃。反应过来的黄巢发现唐军才来了没多少人,于是又再次攻城。复入长安后,他对百姓欢迎唐军十分愤怒,下令屠城。
  • 吃人。后来唐军借助外国友人的力量,将黄巢打跑了,弃城前,黄巢又做了一件十恶不赦之事——焚城。而出逃之后的黄巢,从皇帝的千秋大梦中被打醒,心理变态的程度越发恐怖,竟然因为军粮不够而将活人碾碎后作为粮食,如此令人发指的事都做得出来,天不灭他才怪,最终走投无路,自杀身亡(也有说被他外甥杀死的)。

评价。

我想,由上面的分析就可以看出黄巢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了吧。如果说黄巢算得上农民领袖英雄的话,那么这样一个吃人不吐骨头,毁坏历史名城的领袖,不要也罢,只能将其归为匪寇之流。虽然历代农民铤而走险,反抗强大的统治者,起义军的头目无不残忍野蛮,但是,像黄巢以人肉为粮的恶行,绝非一般意义的战场上的较量,而是人性灭绝的屠杀。民间传说黄巢杀人八百万,还送外号“人屠”,说实话这就有点不公平了,据统计黄巢起义年间,一共死了八百多万人,其中包括战死的、旱灾饥荒死的,并不全是黄巢所杀。

后记。

黄巢给人民带来了水深火热的灾难,还引发了拥兵割据的藩镇遍布全国,此后就出现了五代十国的乱世。我想,如果黄巢可以走正路,依靠自己相当优越的条件,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然而扭曲的人性还是将黄巢引入了深渊。


历史一块砖

《左手刀杀人,右手笔写诗》

分析这个人我们先看看他最传世的一首诗。

  • 《菊花》
  •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诗是黄巢科举落榜,离开长安时候的作品,那时候的他按照正常人而言,应该是意志消沉,心灰意冷,饱含怨恨。可是他偏偏不这样,让我们分段解析。


  1. 第一句,待到秋来,表明他还会回来(志向)
  2. 第二句,我花,百花,他把自己比作花它的盛开将让所有人凋零。(杀气)
  3. 第三句,冲天香阵,代表他率领的大军,透长安,代表他攻占长安。(愿景)
  4. 第四句,满城,黄金甲,表明他的心意就是,用无数的大军淹没长安城。(霸气)

一个有志向,有杀气,有愿景,有霸气的人,必然不同于常人。

那么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在我们的书中,黄巢同学。被描写为一个抵御暴政、拯焚万民,为天下苍生的英雄形象,他最后失败是因为反动势力力量过于强大。


好吧,如果你们都这样认为,那就是真的不尊重历史了。

尊重历史之后,真实的黄巢其实是另一种人。

这个能拿笔,作出传世诗句的人,其实真面目是一个杀人魔王,混世暴君。

具体实例如下:

第一,广州屠城,仅外国人便被残杀十余万。公元879年,黄巢占领广州,为报复广州军民顽强抵抗,命令屠城,屠城所杀的人,多到无法计算。据史料所述,光死于屠刀下的回教徒、基督教徒、犹太人就多达20万人。

第二,长安劫难

公元880年黄巢军队占领长安,城破之日,黄巢并无特别约束下属,反而纵容部下进行大规划掠夺,将帝都长安,变成一座人间地狱。

长安的王子公主、达官贵人无一幸免,就连一般的富裕之家也跟着遭殃。

“甫数日,因大掠,缚棰居人索财,号‘淘物’。大族皆跣而驱,贼酋阅甲第以处,争夺人妻女乱之,捕得官吏悉斩之,火庐舍不可赀,宗室侯王屠之无类矣。”《新唐书逆臣下》

黄巢大军刚入长安时曾受群众所拥护,但等黄巢称帝后事情就变了,作为领袖的他一头扎进后宫,终日“酒池肉林,淫乱后宫,与佞臣为伍不问事事。”

城外小股唐军趁势而入,将黄巢大军逐出长安,城内百姓反而欢心雀跃,人民群众看出了黄巢军队的真面目。等到黄巢杀回长安后,因此恼羞成怒开始疯狂报复,屠杀开始啦。

“贼怒坊市群众迎王师,乃指令洗城,老公丁壮,杀戮殆尽,流血成渠。”《旧唐书黄巢传》


第三,火焚长安

公元883年,唐将李克用大破齐军,黄巢率军15万退出长安城,向东逃跑。

逃跑前将繁华的长安城付之一炬,大唐荣耀之地成为一片废墟。

第四,吃人恶魔

率军逃出长安的黄巢,因为军粮不足,竟然大规划残杀河南、山东普通民众。并缔造巨碓(类似磨盘)用机械化制作人肉军粮。

“关东仍岁无耕稼,人俄倚墙面间,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如果。”《旧唐书黄巢传》

史书的描述惨不忍睹,看得懂的,自己看吧,我不忍翻译。

剧史料统计,黄巢围困陈州一年,吃掉30万本地民众,等到陈州群众被吃光后,黄巢的军队又把魔抓伸向周边州县,吃人吃到渺无人烟,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汴、曹、徐、兖等数十州,咸被其毒。”《旧唐书黄巢传》

唐代河南、山东本是人口稠密区域,黄巢之乱后,这儿已经是“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看完史书记载,我们还相信我们看的书吗?这个黄巢绝对不是什么伟光正,反而是一个杀人如麻的屠夫和嗜好吃人肉的变态!

开创一个史无前例的黑暗时代,看完他的壮举,我无法用语言去形容,幸好我不在那个时代。

我实在无法理解,一个可以写出传世诗作的人,为何会如此残暴。


阿斗不傻

若论起我国历史上的黄巢,当然我们谁也没见过,只可根据史书上的记载与民间传说来评价这个人了。记得小时候就听爷爷讲过说:黄巢杀人八百万在数难逃。认为黄巢杀了这么多人是天数,是受命于天,是老天爷让他干的。这么也不能说一点理也没有,也许这也是定数,要不黄巢这个人也就一百来斤,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能量呢?八百万,这可不是个小数字,估计唐朝当时的人口,也超不过三千万,想想这是一个多么恐怖的数字啊?


从历史记载来说:黄巢这个人出生在山东菏泽一个盐商的家庭里,日子过得挺富足。黄巢从小就聪明,他父亲就把希望寄托到他身上,希望他能考取个功名,谋个一官半职,也好给家庭撑个门面。也不知是当时的考场有积弊呢?还是什么原因?黄巢竟然几次应试都没有考上。这可把黄巢惹急了,心想你这个破朝廷不让我高兴,我也不会让你高兴。在回家的路上,愤然写下了一首有名的诗:“《咏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决心造反,干出一番事业来。要说也巧,当时恰逢灾年,饥民四野,百姓正愁没有活路呢,黄巢一振臂,一时就聚拢了几百人。有人了,木掍,锄头就是武器,打呗!去进攻县城。那时打仗没有个纪律,就讲一个杀字。攻进县城,先杀当官的,再杀有钱的,所有的粮食财物都是战利品,年轻的随军当兵,一把火把房子都点了。什么老弱妇孺啦,不死的算你命大。年轻人想活命就跟着我去杀,去抢,不听话的就扑哧一刀。反正你也没有家了,不想干也得干。队伍迅速扩大,走一路杀一路,只要黄巢的大军所至,都成了无人区。这样的恶魔降世朝廷能不派兵来镇压吗?据史料记载,唐僖宗下令全国官军围剿黄巢,但黄巢属流寇,走一路杀一路也没个固定的地方,使得朝廷很是为难。黄巢所到州县若不开城投降,破城之时,鸡犬不留。屠城残害百姓是当时战争的主要方式。据传说黄巢过陈州时受阻,守城军民拒不投降,与黄巢军决死搏斗。因陈州城城髙墙厚,又兵精粮足,黄巢军久攻不下,粮食吃完了怎么办?抡。粮食抢光了怎么办?吃人。黄巢命令劫掠附近百姓,又发明了一个叫舂磨寨的机器,把人丢到里面,石碓之下人体当即砸成肉酱,配给士兵,维持战斗力。最后人吃完了。几百里再也捉不到个人了,没办法才被迫撤离。要说当时的起义军队伍几十万人靠什么生活?总得吃饭啊,粮食哪里来?只有靠抡,所过之处,三光政策,壮汉当兵,粮食拉走,房子一烧,爱死爱活其它就不管了。兵过之处,荒野千里。倒霉的就是百姓。



要说写这类的事,小篇幅是不行的,中国的历史,就是人民的一部血泪史,不写了吧?十支笔也写不完。但愿千千万万别打仗,穷点富点都可以,打起仗来谁倒霉?百姓倒霉,负担都会无情的压在人民头上。


手机用户58801659536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说起历史上的黄巢,无人不胆寒而立,因为他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魔头。别以为是开玩笑,历史上的黄巢以杀人为趣,食人肉为乐。

历史上有一段对黄巢的评价是这么写得“黄巢残暴毒虐,观念狭隘,嗜好滥杀无辜,攻克长安后不思进取,未消灭分镇关中的唐朝禁军,就迫不急待的登上皇帝位,又缺乏经济政策,最后被唐军击败。”

黄巢是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军领袖,他所率领的起义军所到之处寸草不生、尸横遍野。和历史上的成吉思汗有点像的是黄巢每攻下一座城池士兵就奸淫掳掠,烧杀抢夺。但更过分的是,黄巢的部队做了一件惨绝人寰的事——食人肉为粮。

黄巢从起义到入长安共用了5年时间,这5年,他和他的部队前后转战了12个省份,所到之处都实行了“三光政策”,也就是说,所到之处真的是寸草不生。

打进长安后的黄巢把自己封为了皇上,建立了国家,国号为“大奇”。虽然建国了,可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黄巢的军队依然是到处烧杀抢掠,整个长安城惨绝人寰,民不聊生。

但皇帝的宝座还没坐稳,就又被唐朝军队打出了长安,所以黄擦仅当了4个月的皇帝。但黄巢嗜杀的性格并没有让他灰心,重整兵马后又杀了回去夺回了长安。很多百姓知道黄巢杀回来了,就跑进了山里。那城里就没人了啊,没人就没吃的。黄巢就命人去山里抓老百姓,抓来后就像一开始说的,将人磨碎连骨带肉当军粮一起吃。

但俗话说这种人自有天来收他,中和四年,黄巢兵败后,被亲侄子杀死了。


政商参阅

生于盐商府邸楼,少年励志觅封侯

饱读经书富才华,精通笔墨诗风流

屡试不第仰天叹,名落孙山锁眉愁

空有抱负无处展,时运不济自觉羞

时逢山东天大旱,官逼民反义军投

豪气干云聚帮众,为民请命争自由

杀伐决断因果敢,运筹帷幄有胆谋

席卷摧毁城关寨,长驱直入府县州

登基称帝问九鼎,龙袍加身沐冠猴

血洗长安做狼虎,残害百姓视蚁蝼

沿路生灵充粮草,寒舍妇孺当羹粥

荒野枯骨八百万,屠夫黄巢是魔头



一汪瞳剪水

我来凑个热闹哈。



对于黄巢我还是在小时候看小儿书知道的,当时还是很崇拜他的,记得当初有人评价他失败的原因,好像是逆天行事。比如他写的《题菊花》

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慢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有人分析,青帝是掌管百花的天神,菊花与桃花根本就不能一起开放,而黄巢非要逆天而行,所以注定他要失败。虽然当做一个笑话看看,但是也是为他的失败惋惜的。





直到上大学看了相关的书籍才真的认识黄巢,真是个恐怖的人,打仗居然吃人肉,拿活人当做粮草,这样一个恐怖的人失败也是应该的!

欢迎网友批评指正!


中学物理教师平哥

黄巢一个屡试不中的秀才。不得以走上了贬盐的道路。在唐朝黄巢生活的那个年代,贬私盐比现在贬毒的惩罚力度还大。如果被政府抓住了,有当场砍头的风险。但是不知黄巢攀上了那个权贵,居然靠贬盐发了家。因为有了钱慢慢的黄巢的组织也大了起来。正赶上当时天下大乱,各处民不聊生,才有了黄巢的以后。而黄巢至所以会带领农民起义,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当什么黄帝。应该说黄巢自己很清楚本人不是当皇帝的料。他起义一方面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造成的。另一方面是为了报复唐朝政府。在黄巢起义之前,军阀割据非常严重。全国的农业生产基本停止了。一是不敢种地,二是没有人去种地。当时唐朝政府部队中因为没有粮食,每天派分队出去打猎。分队打猎是有任务的。完不成住务回部队是要杀头的。而打猎的猎物不是动物,而是人。史料中记载,有一个分队在打猎时遇到一户人家,搜索之后在草丛里抓住了一男一女两个八九岁的孩子。孩子因为害怕,知道被抓到以后必定要被吃掉,就跪在地上苦苦求饶。远处躲避的父母看到后实在忍不住就出来了,对士兵说孩子太小没啥肉。你们饶了这两个孩子吧。我和孩子他妈肉多。士兵中有个副队长看不下去了,出来也帮着说放了孩子,帮着说情。正队长看副队长出来说话了,就说,即然副队都替你们求情了,那就放了这两个孩子吧。说完对副队长身后站着的士兵使了个眼色,士兵手起刀落,砍下了副队长的头。那两个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也全都被杀了。脱了副队长的衣服。士兵们拉着五具尸体回队复命。看到这一节我掉眼泪了。要知道这还是黄巢起义之前的社会现状。到了黄巢起义的时候比这更严重。黄巢带领的农民起义兵们,那来的军粮呀!都是前面在打仗,后面用盐巴把战死的人盐上当军粮。前面起义军在行军,后面拉着一车车黑乎乎的腌人。几十万人全靠吃这个来打仗。黄巢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说他嗜杀应该不对。也没有办法评价黄巢。因为你我他任何人处在这样一个时代都不会比黄巢做的好到那里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