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眾問答 34|人類面臨種種危機,科技讓生活更美好了嗎?

最近收到一個聽眾的私信說:總是聽你鼓吹科學,但是你真的覺得科技讓我們生活的更好了嗎?

從大的方面說,人類面臨環境危機、核危機、生化危機、轉基因滅種危機等,從我們個體的角度來說,我們就比古人生活的更幸福嗎?吃的好點兒、穿的好點兒就更幸福嗎?他後面說了很多現代人金錢至上、利益燻心之類的話,我也不念了,因為我覺得太極端了,念出來怕被人斷章取義的利用,說成是我說的話,那就倒黴了。總之他想表達的是現代人未必就比古代人更幸福,至少他自己沒覺得科技讓他變得更幸福了,反而充滿了焦慮。

聽眾問答 34|人類面臨種種危機,科技讓生活更美好了嗎?

首先我感謝這位聽眾花了這麼多的筆墨把他的思考告訴我,無論如何,獨立思考的精神我是非常欣賞的。但是,我不得不指出,類似的思考實際上一點都不新鮮,反科學的思潮大概誕生已經快 100 年了,在越是科技發達的西方國家,這種思潮反而越是洶湧,中國只不過是最近十幾年才開始有一些學者公開站出來表達了他們的這種反科學思潮。例如上海交大江曉原先生在《我們準備好了嗎?》一書中寫道:根據他對 443 部國外優秀的科幻電影進行統計,發現沒有一部作品屬於謳歌科學的。當然,同樣是研究科幻作品的吳巖教授認為這個統計有失偏頗。我今天無意來研究這個問題,我也對此沒有興趣,我只是想借此說明反科學的思潮並不是什麼新鮮的觀點,而是由來已久。

如果聽多了我的節目的聽眾,一定知道,我一向很少用思辨的方式做推演和演繹,我只是儘可能地多挖掘事實層面的資料,個人的淺見少談一些,因為科學精神實際上就是一種重數據,輕思辨的思維模式。

我今天只想從一個具體的事實來談一下科技是不是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

在 19 世紀,倫敦和紐約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兩個城市之一,在汽車發明之前,這兩個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都是馬車。可能有人覺得馬車多好啊,沒有尾氣排放,噪音汙染小,綠色環保,或許有些人會憎惡汽車,希望迴歸馬車的時代,不知道給我寫信的那位聽眾是不是這麼想。然而,我想告訴大家,真實的情況是,馬車比汽車帶來的環境災難可怕的多,如果你有過對比的話,你一定不願意回到 19 世紀的馬車時代。為什麼這麼說,我找了一些資料和數據告訴你:

聽眾問答 34|人類面臨種種危機,科技讓生活更美好了嗎?

實際上,馬的可怕還不僅僅是排洩物,馬還會經常在大街上倒斃。根據《紐約時報》的一篇報道,1880 年,紐約人從街道上移走了 15000 匹死馬。但是大多數情況下,死馬的屍體很難運走,因為馬太重了,當時可沒有卡車。多數情況下,馬的屍體就在大街上任由它腐爛。說實話,我閉上眼睛想象一下那種場景還不至於太噁心,但是我一想到那種氣味,我的胃就開始不舒服了。如果大家去公園騎過馬的話,你們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馬是有很重的體味的,只要有這麼幾匹馬在那裡散佈,老遠就能聞到難聞的臭氣。倫敦和紐約可是有幾十萬匹馬在大街上溜達,你去看一些倫敦的老照片,那馬車多的就跟今天的汽車差不多,那種氣味你可以自己想像。

馬糞危機不是倫敦獨有的,當時全世界所有的發達城市都面臨這個問題,以至於在1898年召開了有史以來第一次以馬糞為主題的國際會議。當時會議召開前,泰晤士報就預言如果馬糞問題得不到解決,到20世紀,倫敦的馬糞基本要堆上天。但是,那個國際會議並沒有找到解決方案,當時大家的憂慮可比今天對環境的憂慮大得多了。

聽眾問答 34|人類面臨種種危機,科技讓生活更美好了嗎?

誰也沒有料到,這場可怕的環境危機竟然突然就被科技的進步化解了,因為汽車出現了,馬車因此很快就退出了歷史舞臺。如果大家對這段歷史瞭解的越多,你就越會發現,汽車會這麼快地取代馬車可不僅僅是快這一個原因,他是人們毫不猶豫地選擇,或許也只有今天我們這些從未在那個時代生活過的人還會懷念馬車時代。

有人可能會覺得,馬車時代已經是工業時代了,那不能算是田園生活,回到更久遠點的田園時代就美好的多了。我覺得,如果是這麼想的人,我倒是建議您親自過一年這樣的田園生活,因為馬車時代我們回不去了,但是田園時代很容易回去。你找一個山溝溝,自己搭一個茅屋並不是做不到的事情。但是,現代人有幾個人能在沒有自來水,沒有電,沒有最基本的衛生設施的情況下很開心地生活超過一個禮拜呢?

我記得我小時候,在紹興的測水牌老家,最不美好的回憶就是四處林立的糞缸,每家每戶都要自己搭一個糞坑,小時候還聽說有小孩在晚上走夜路,不小心掉進糞缸中淹死的傳聞,大人們以此來警告小孩晚上別到處亂跑。那時候的夜晚,照明基本上靠星光和月光。這種糞缸的傳統,在中國的農村和城郊地區,大約從上古時代一直持續到 30 年前。

在沒有電燈的時代,面對平均每天 12小時的漫漫長夜,普通人除了造人,大概也沒有別的娛樂活動了,但即便是唯一的娛樂活動也受到太多的限制,因為沒有有效的避孕方法。我懷疑女性更不願意回到古代生活的,為什麼?如果你是一個女性,你就問你自己願不願意回到一個衛生巾還沒有發明的時代生活吧?

我認為科技讓生活更美好是毋庸置疑的,那些一邊享受著現代科技成果,一邊懷念前科學時代的美好時光的人,或許更多地是懷念過去的精神,而不是物質,這種文化人的浪漫情感我完全可以理解,古詩的意境之美我也完全可以感受。但我們真的要區分事實和想象,科學精神是用證據還原真相。

不過,如果我們沒有足夠的警惕,科技是否也會給人類帶來不可挽回的災難呢?這也是同樣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但是,現階段,在中國面向大眾的科普是否應當包含反思科學的這部分內容呢?我認為不必。對科學的反思應當侷限在科學家、科學哲學家以及與科研活動密切相關的專業人群中,不應當擴大化。

聽眾問答 34|人類面臨種種危機,科技讓生活更美好了嗎?

這是因為,今天的中國,科學精神依然只是曠野中的一個小火苗,一陣不大的風就能把它熄滅,我們都知道,這樣的事情不是沒有發生過。

守護這堆小火苗,把科學精神傳承下去,並且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傳播開來,對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不可估量的歷史意義,這也是我們每一個科普人的職責和價值所在。

我個人喜歡科幻作家劉慈欣在《從大海見一滴水》這篇文章中寫過的一句話,他說:如果不是從負面描寫科學,不把她描寫得可怖可怕就不能吸引讀者,那就讓我們把手中的筆停下來吧,沒有什麼了不起的,還有許多別的有趣的事可做。

我做科普也是這樣,就是要讚美和謳歌科學精神,要把實證和邏輯這些中國人最缺少的思維模式傳播出去,如果因此被某些人文學者認為是思想淺薄,被那些推崇辯證思維的哲學家鄙視,我不會介意的,我只會以更加高漲的熱情,更努力的寫作來回應他們。

今天的中國,雖然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公民比例還很低,但是,這個陣營卻有一個巨大的優勢,那就是一旦站過來,就不可能再回去了。一個最好的例子就是,我只見過對待古代醫療理論粉轉黑的人,但是從來沒見過黑轉粉的人,或許有,但我沒見過。

更多精彩:

聽眾問答 34|人類面臨種種危機,科技讓生活更美好了嗎?


[1] http://mini.eastday.com/keji/160126/141057811.html

[2] https://cityroom.blogs.nytimes.com/2008/06/09/when-horses-posed-a-public-health-hazar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