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有卫青,唐有李靖,宋有岳飞,明有徐达,清朝为何无名将?

德约科维奇Novak

问:汉有卫青,唐有李靖,宋有岳飞,明有徐达,清朝为何无名将?

答:清朝历史长达二百六十八年,虽说统治者是满族人,但生活在这片土地的还是广大的炎黄子孙,并未出现基因重组或基因突变现象,则以前各朝各代都有名将,清朝也应该有名将。

给人造成清朝没有名将的假象,一来清初有剃发、圈地等种种恶行,清末又腐败不堪,不断割地赔款卖国,让后人难生好感;二来清朝覆没,就进入了近现代,而近现代缺乏足够影响力的尚武、崇武推广行为,人们就往往对清朝的名将视而不见。

现在,我们能对明朝以前的名将如数家珍、张口就来,很大程度是受到唐宋朝的武庙祭祀和各种版本的名将传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唐朝提倡文武并重,不但开文科取士,也开武科取将材,唐中兴名将郭子仪就是从武科场上选拔出来的武状元。唐以前,只有“文圣人”孔子;而到了唐开元年间,统治者就比照文庙祭祀体系,建武庙,配祀“武圣人”——伐纣兴周的姜太公。

由于唐高宗于上元初年封为姜太公为武成王,所以,武庙又称武成王庙。

唐肃宗把姜子牙定为武庙主祭,又再置历代名将十人为亚圣配祀。

这十人中,有白起、张良、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勣等等,后世称之为“武庙十哲”。

到了建中三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为他们设庙享奠,则武庙增加祭祀名将达到了六十四人。

宋宣和五年,宋徽宗对武庙的祭祀名单作了些调整,增设到名将七十二人,分成殿上十人及两庑六十二人两组。

国难思良将,家贫想贤妻。

宋朝经历过“靖康之耻”后,南宋人对名将更充满了渴望和期盼。

南宋人张预根据前代历朝史书记载的名将,著《百将传》(宋刻残本称《张氏集注百将传》,元、明刻本又称《十七史百将传》、《正百将传》),编写了从西周姜太公起,到残唐五代后梁刘鄩、后周刘词等一百人的传记。

明太祖朱元璋废武庙,以姜太公从祀帝王庙。但这并不影响明朝人对古代名将的崇拜与推崇。

明宣德年间,何乔新对张预的《百将传》进行续写,作《百将传续编》,即从残唐五代后梁的名将王彦章、后唐的名将周德威写起,一直写到元朝的伯颜、张弘范。

明万历年间,陈元素又参考了张预的《百将传》与何乔新的《百将传续编》,另著《古今名将传》。

陈元素的《古今名将传》不是很有名,但明末人黄道周在该书基础上所作的增广辑评本《广名将传》却对后世影响至深。

黄道周的《广名将传》从史书选录周姜太公、吴孙武、越范蠡至明代王守仁、杨锐、仇铖、戚继光、沈希仪共一百七十余名将的传记,述其事迹,评其功过,究其得失,多少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清朝以后,民间将供奉关羽的关公庙称为武庙。民国时合祀关羽、岳飞的关岳庙也叫武庙,再没有唐宋时祭祀历代名将的传统,而类似的《名将传》也没有人撰写了。

人们也就不大说得上清朝到底出现过哪些名将了。

倒是日本人田中芳树于2001年出版了一本《中国武将列传》,他定下几个标准,包括“抵抗北方强大的异民族侵略,守护中国人的自尊和独立性的人”与“在现实上成功地统一天下,以及重新让和平恢复的人”,评选出了九十九名(第一百名则留空,说是希望由读者自己来选出)中国古代名将。

于是,中国古代名将在这些年来又重新成为了热门话题。

田中这本《中国武将列传》列举了九位清朝名将,他们是:多尔衮、明亮、杨周春、李长庾、关天培、僧格林沁、李秀成、石达开、刘永福。

田中的评选也只是个人之见,不一定有多合理。

依我看,他提到的清朝名将中,明亮、杨周春、李长庾这三位战绩和名气都不够。而象清朝初年收台的施琅、只用了15天时间收复60万平方公里青海土地的岳钟琪、定西藏和平青海的年羹尧、一生征战南北四次镇压了民变的福康安、平叛陕和收复新疆的左宗棠、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的兆惠、大败法军于镇南关的冯子材、中法战争之后任台湾第一任巡抚的刘铭传,以及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的曾国荃、杨载福、彭玉麟、鲍超等所谓“中兴名将”都可以算作清朝的名将。

  


覃仕勇说史

每一个朝代的兴起和灭亡,都是伴随着战争进行的,正是因为有了战争,才会涌现许多的名将。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是战争成就了名将,也是名将成就了战争。

纵观历史的长河,战争越多,涌现的名将就越多。在我国的历史上有两个名将云集的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五霸七雄争夺天下,涌现了如孙膑,孙武,伍子胥,田忌,廉颇,白起,王剪等数不胜数的名将。第二个时期就是西汉时期,由于连年对匈奴作战,成就了一大批如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名将。

可是看清朝历史,好像从来就没有什么名将出现过,其实,从清朝的兴起到灭亡,也出现过很多的名将,只不过由于清朝的历史中,自从立国以后几乎没有发生过几次大规模的战争,名将们没有了表演的舞台而已。

一、多尔衮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650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天聪二年(1628年),17岁的多尔衮随皇太极出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因为军功被赐号“墨尔根戴青”,成为正白旗旗主。天聪九年(1635年),多尔衮率军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额哲并获得传国玉玺。崇德元年(1636年)因战功封和硕睿亲王。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立下卓越战功。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称摄政王;顺治元年(1644年)指挥清军入关,清朝入主中原。一个20岁出头就能指挥千军万马问鼎中原,虽古之良将有几人能及?

二、费扬古

董鄂·费扬古(1645—1701年),董鄂氏,满洲正白旗人,内大臣、三等伯鄂硕之子,顺治帝的孝献皇后之弟,清初名将。曾参与平定三藩之乱和征讨噶尔丹等战役。费扬古在平定三藩之乱时在安亲王岳乐帐下效力,因战功卓著被授予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康熙帝亲征噶尔丹时费扬古也随军出征,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清军在归化城增加戍兵,以费扬古为安北将军驻守。康熙在三十五年(1695年)再次征讨噶尔丹时费扬古作为西路军的统帅,在昭莫多之战同噶尔丹展开激战,噶尔丹的主力全部被歼灭。

三、施琅

施琅(1621年—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今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人,祖籍河南固始,明末清初军事家,清朝初期著名将领。施琅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1646年(顺治三年)随郑芝龙降清。 施琅投降清朝后被任命为清军同安副将,不久又被提升为同安总兵、福建水师提督。 1681年(康熙二十年),康熙帝授施琅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积极进行攻讨台湾的部署准备。1682年施琅与福建总督姚启圣一起进取澎湖、台湾。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指挥清军水师先行在澎湖海战对台湾水师获得大胜并奏请清廷在台湾屯兵镇守、设府管理,力主保留台湾、守卫台湾。因功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




四、福康安

福康安(1754年—1796年7月2日),富察氏,字瑶林,号敬斋,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乾隆年间名将、大臣。大学士傅恒第三子,孝贤纯皇后之侄。 福康安历任云贵、四川、闽浙、两广总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福康安早年参加第二次金川之战,先后又率军平定甘肃回民田五起事、台湾林爽文事件、廓尔喀之役、苗疆起事,累封一等嘉勇忠锐公。

五、左宗棠

左宗棠(1812年—1885年),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左宗棠曾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遍读群书,钻研兵法,后率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平叛陕甘同治回乱、收复新疆。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中法战争时,自请赴福建督师,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岁。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并入祀昭忠祠。

其实在有清一朝的历史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名将,比如岳钟琪、年羹尧等,只不过因为各种原因不为我们熟知罢了。


认真学历史

那么清朝有无名将呢?题主问题显然有失偏颇!清朝不但有名将而且为数不少,只不过我们对于满人的历史不太关注,那些名字又长又怪,读起来又拗口,所以就认为没名将了,可是若无名将,凭什么十几万的八旗兵打得上百万的明军和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满地找牙哩?除去吴三桂,再随手列几个说说。

努尔哈赤、皇太极除去皇帝的身份,本身也算是算无遗策的名将吧,除去败给袁崇焕,其它战役几乎百战百胜,象抚清之战、萨尔浒之战、松锦大战都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多尔衮算名将吗?决策入关、收复吴三桂、血战山海关消灭李自成农民军、消灭南明的残余势力、扑灭张献忠农民军的势力,任用汉人巩固统治,多尔衮运畴帷幄决胜千里,和古代名将相比实在一点也不逊色。同时他的弟弟多铎、侄儿豪格、手下鳌拜也都是有名的战将。



康熙时平三藩时任用的周培公,《康熙大帝》小说中名列第一的军事家、名将,起于微末,在征噶尔丹、平吴三桂活动中立下大功。

清末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和抗击英法德日等列强的斗争中,也崛起一大批名将。

曾国藩、左宗棠堪称一代名将吧,前者几乎有再造大清之恩,后者有收复新疆之功。还有彭玉璘开创了近代中国海军,刘铭传是淮军将领曾长期驻守台湾。彼时湘军、淮军可以说名将如云、将星闪耀!

还有太平军中的石达开、李秀成、陈玉成能算名将吗?

所以说清朝不是没有名将,而是根本就数不过来呀!



唐史大白话

战争的本质是国力之争。上自卫青霍去病,下至徐达常遇春,个人固然天纵英才,然而背靠一个强大的帝国,才是他们成为一代名将的根本。


清朝无名将,并非清朝武将能力不行,而是时局所限。早年入关时期,多尔衮等人战功不差,但是对汉民族主体犯下累累罪行,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背景下,你能把这种人封为英雄?满清中后期懦弱无能,面对西洋坚船利炮,清廷再牛逼的将领也打不出战绩来,非战之罪实乃国体之罪、科技之罪,关天培、葛云飞、陈化成哪一个不是鞠躬尽瘁?

败军之将不言勇,没有战绩,谈何名将。

事实上,中国历史上的名将多是在对外用兵中留名。本质上,这些战争是中原先进生产力对周边游牧民族的征服和驱逐,军事实力、后勤水平都大幅领先于匈奴、突厥,只要中原王朝稳定之后,国力持续强盛,击溃游牧民族是必然的,说白了是国力之战。游牧民族打家劫舍可以,真正大兵团作战怎么可能是农耕民族的对手?兵器、铠甲、盾牌、工程器械、兵法知识传承这些东西,游牧民族想都没法想。


霍去病、李靖、徐达的军事天赋,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平台,才得以最大化展现。即便是宋朝的岳飞,虽然朝廷积贫积弱,但是相比金辽仍然国力上有优势,一旦朝堂力量凝聚一心,边患暂时缓和,集中力量与金或辽开战,宋朝胜算依然很大,否则金国早早就南下把宋室连根拔起了。

退一万步讲,冷兵器时代,彼此差距不大,人智主要发挥在战术指挥上,即便蒙古后期国力占了优势,襄阳依据地形也能鏖战数十年。但是到了满清时期还可能吗?虎门炮台、大沽口炮台,能坚守几个时辰都难比登天,此时的人智主要呈现在对科技的发展与使用,将领的指挥艺术被削弱。



当双方处于较为平等的水平线上时,清朝将领仍然发挥了最高级的指挥水平,例如左宗棠平定新疆,冯子材大破镇南关,如果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也算的话…


正品足球

清朝无名将么?阿庆尝试为大家列举几位。

多尔衮,带领清兵一路战斗,为清朝的统一立下汗马功劳。

福康安,满清一员大将。

年羹尧,更不用说了,从年轻就开始行伍出身,一路当上了清朝大将军,平定准格尔部的叛乱。

周培公,康熙年间被康熙老师伍次友推荐,后来主持平定陕西王辅臣的叛乱。

冯子材,带军镇守云南国门,大败法国侵略军,可谓民族英雄了吧。



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的叛乱。

左宗棠,参与太平天国的平叛,后带军进新疆,平定新疆的民族分裂,维护了祖国的统一。





清朝在大家认识里总觉得没有名将。我想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清朝在中国的观念里依然是一个被外族统治的时期,比如元朝就没听说过什么名将。这是一种民族感情的问题。即便很多汉族人也在当朝为官,一般也不写这方面内容。

第二,过去每个朝代都有类似演义的东西流传下来,还有评书相声等文学形式的宣传,但是元朝和清朝这方面非常少,大家对当时的名臣武将就更加不清楚了。

第三,清朝的统治,过于专治化,大家都调转方向搞别的去了,也不再愿意接触这方面的东西,以免给自己找麻烦。


阿庆还是阿庆

不明白出题之人出于何种思维来选择这四位的?只是因为有名吗?又如何认定清朝无名将的?

名将者,先为将先,后为名将,无将何来军?无军何立国?立国则必有名将出,国土富源辽阔的大清朝立足于世二百六十七年,自然是名将众多,且战功卓著。

多尔滚、豪格、多铎、阿济格、鳌拜、吴三桂、施郎、年羹尧、爱新觉罗.允祥、岳钟琪、阿贵将军、福康安、和琳、左宗棠、冯子材、曾国藩、刘铭传…………

不做一一介绍,在此简单介绍三位个人感兴趣的三位功绩:

一:平西王吴三桂,历顺治康熙两朝


主要功绩:一片石战役中联合清军大破李自成十几万大顺军,率军南下连破35城而不败,配合清军扫平李自城残部与张献忠部,灭南明小朝廷,其后杀入缅甸国逼迫缅甸王交出永历帝及皇子朱由洵并杀之,助清军一统天下,封平西王,驻军云贵。

二:一等公爵和琳(和绅之弟)

主要功绩:协助福康安平定廓尔喀对西藏的侵略,后二人共同镇压贵州、湖南苗民叛乱,先后生擒叛乱首领吴半生和石三宝,福康安因病死后,和琳升任主帅,后在围攻平陇战役中染瘴气之毒身亡。

三:清末将军、民族英雄与抗法英雄冯子材

主要功绩:1885年抗法战争中,67岁的老将冯子材率“萃”军在中越边境一战歼灭法军主力,取得闻名中外的镇南关大捷,迫使法国与清朝议和,镇南关大捷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战胜西方列强的战争。另,冯子材曾参与镇压天地会、太平军起义、黎民叛乱、平定其副将刘子扬叛乱。


有趣有料,尽在于此!🍉🍉

欢迎交流与指点…

请关注墨兮公子🍻🍻


墨兮公子

自古“战乱出名将”,而清朝相对来说没有什么大战争比较稳定,后来闭关自封科技落后撤底失去机会。因此只出现了像 多尔衮,施琅,年羹饶, 冯子材, 陈化成,林则徐,聂士成·····这样的大将,

却没有令人称道的大名将的原因有两方面:

一是重儒轻武。武将的地位并不高,而且兵马都掌握在八旗手中,尤其是汉将更是全面受到打压,要不是太平天国起来,清国眼见就要完蛋了,曾国藩这些湘军淮军的汉将也没机会。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外战争也好,对内战争也好,都处在一个低潮期,清政府的疆域基本是稳定的,除了开国时,平定吴三桂,打了葛尔丹,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大仗,东北跟沙俄的战争,也是早早就放弃,以土地换和平,想安心过小日子了。

没有战争,那自然就没有什么机会出现名将。到了近代,战争是来了,不过对手全是在技术上拥有绝对优势的,而且老是吃败仗。败了,清朝最后一个出现名将的机会也就没有了,没有名将,清朝的灭亡也就不出奇了。


儿童教育咨询

首先,我亮出我的观点,我不认为清朝无名将,对于名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就像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不同的哈姆雷特一样,今天我就分享一下我眼中的清朝名将。

清前期疆域图

满清自1644年入关到1912年灭亡,在200多年的历史中,出现了许多骁勇善战之将,这其中,既有满人,也有汉人。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清朝历史上有名的几位将领。

多尔衮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自幼跟随父亲南征北战,17岁时跟随皇太极一起征讨蒙古各部,此后数次攻打山西、河北、山东等大明领地,又征讨察哈尔、朝鲜等地,为清朝的建立立下无数战功。皇太极突然暴毙之后,多尔衮辅佐福临继位,1644年率军入关,后被封为摄政王,多尔衮是清初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如果你觉得多尔衮还不够格的话,那么我想他被称为清朝名将,反对的人一定会少很多。

左宗棠

左宗棠作为晚清重臣,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不是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不是平定陕甘回变,而是收复新疆,力保祖国西北大门不开。1872年,左宗棠力排众议,率军进驻甘肃,准备收复新疆。他制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一举打败阿古柏政权,后继续与沙皇俄国谈判,最终收复伊犁,新疆重回祖国怀抱。

左公柳

年羹尧

年羹尧应该算得上清朝的又一名大将了,他平定西藏乱事,率清军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为大清立下赫赫战功,但最终却被雍正于1726年赐自尽。

虽然列举了以上三大名将,但是大家是不是还是有这样的想法,这三个人和战国的白起,汉朝的卫青,唐朝的李靖,明朝的徐达比起来是不是还是差点意思。

雍正

我记得在电视剧里张廷玉跟雍正皇帝点评清朝的名将:本朝名将战法不一,巴海善于周旋,有耐力能持久;赵良栋善穿插,能奔袭;图海善对垒能攻坚;飞扬古善战阵,能苦战;周培公机变多智远虑深谋,可谓是全才,可惜风流云散,都已下世。

至于为何大家都觉得清朝无名将或者说清朝的名将拿出来和其他朝代一比完全被碾压,我觉得主要原因在于两点:

一是武将地位下降,清朝闭关锁国,对外战争减少。想想看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名将哪个不是开疆扩土,战功卓著。回顾清朝的历史,除了清初讨伐吴三桂,平定葛尔丹,后面战事很少,即使是与沙俄在东北的战争,在最终也是签订《尼布楚条约》不再战争。

二是到后期,清朝面对列强侵略时,有战争了也没有出现名将,这个就更好解释了,技术代差太大,人家开始坚船利炮了,我们还是冷兵器,辅之火炮,根本没有任何招架的余地,就像王者级别的人来青铜局练手,即使有些许反抗,但最终还是会败下阵来。

以上。


奇异树下奇异果

首先名将一般诞生在动乱时期或是立国之初,所以有了开国名将

或是乱世英雄之说,和平时期战争比较少,没有了对手自然将军就少了,马放南山嘛,然后名将的出现是遇到强劲的对手并击败之,而且能保持常胜,人家都打不过你,例如汉朝韩信遇到到项羽卫青遇到强大的匈奴,唐朝李靖遇到强大的突厥、郭子仪遇到安禄山、宋朝岳飞遇见金兀术、十大开国元帅遇到强大的日本帝国和蒋介石手下的强将等等,这些伟大的对手成就了伟大的他们。

清朝其实也有名将,多尔衮遇到李自成、曾国藩遇见太平天国、左宗棠遇见苏俄老毛子、李鸿章遇见八国联军及日本强国等等,也都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成败不是他个人的事情了。


思庇屋

要想有名将,必须有三个基本条件,一是有战争,二是打赢了,三是要宣传。

那么满清各位将军中,满足一两个条件或许有,但是满足三个条件的一个也没有。

先说有战争,满清入关,那是战争,而且也打赢了,但是呢,不宜宣传,因为满清后来的国策是拉拢汉族,要是宣传满清自己的将领,那么“扬州十日”了,“嘉定三屠”了,这些事情就没法说了,总不能都说是正义的吧。

吴三桂

对于汉人将领,吴三桂了,洪承畴了,更不宜宣传了,而且亲手抹黑这些人,因为后来还发明了一种说法,入关是为了给崇祯报仇,只好委屈这些人了,其实也不算委屈,那是活该,反而对袁崇焕平反,说是崇祯糊涂,可也不能宣传袁崇焕啊,皇太极不是就倒霉在袁督师手里了吗。

平三藩,这事同样没法说,湾湾回归,还是没法说,平定葛尔丹,终于可以说了,带兵出征的居然是康熙,自然名将的光辉都要被康熙遮掩了。

年羹尧

雍正年间,年羹尧算是一代名将,可是还是不能宣传,岳钟琪也算不错,可毕竟是年羹尧的副将,而且要是宣传岳钟琪,就要把曾静拎出来,曾静出来后呢,满汉之分就要谈一谈了,还是没法闹。

乾隆年间的大将军兆惠水平算是可以,可是规模太小,比起前辈们来说,就是一弱鸡,何况,当时以民族团结为主,天天说也是不像话。

接下来就是鸦片战争了,我们输了,输的一蹶不振。

天平天国英雄辈出,可是总不能宣传他们吧,那么平定天平天国的曾文正公呢?满清想了想,还是不合适,显得自己家都丢人呢,还有重要一点,曾国藩是以文臣指挥军队,就好像不能说诸葛亮是名将一样。

甲午战争,又输了,只能宣传一下热血男儿邓世昌。

左宗棠收复新疆,总可以宣传了吧,还是,因为左宗棠当时的行为并不受满清支持,只能算搂草打兔子,而且,左公也是文臣。

再回过头来看看别的朝代,卫青平定西域,解决了大汉多年来的心腹之患,李靖是开国之臣,还应该算上中兴的郭子仪,大明朝将星闪耀,除了以徐达为代表的那一批英雄外,还有戚继光,岳飞自然是不用说了,那是第一次骑兵对骑兵,赢了游牧民族。

而且也都符合以上的三个条件。

满清无名将,时也运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