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从何而来?

灵犀呀咿呀


精神母乳相对婴儿,犹如生物的雨露。对人这一高级生物,精神母乳便是人性格健全的基因,是人精神生命的雨露。

探索神经症患者的人格,发现上述“关键词”所指的自我存在,他们是严重缺乏的。这不能不说,他们自我的丧失,是源自弱小生命时短缺了精神母乳,就像干旱中的幼苗,不知其命运会咋样,但心灵一定是饥渴地期盼雨露。所谓“没长大”的种种幼稚表现,是人的情感自我停滞在了幼时,但那不是我们常说的“不想长大”,而是“缺奶”的症候。

那么,人早期若短缺精神母乳,他吸纳的是什么呢?幼儿的经历真能决定人的自我、人的命运吗?

俗语“从小看大3岁知老”已强调了心理学“童年决定论”的正确。稍作解释:0-3岁的幼儿,没有逻辑思维也没有语言能力,全凭感觉“复制”那时所触目的印象。那时通过触和目,体验到怎样的客体形象,会深深刻在人的感觉记忆里。那些感觉印象也成了自己无法选择的“自我形象”。因此,对人的成长来说,那时抚养人的话语内容不要紧(因不可能记住你说过什么),而非语言的情感链接和情感态度至关重要(因记得你的善恶形象)。

精神分析的研究认为,童年自体客体的失落,是心理阴影的根源,失落的客体是留在主体的无意识中。结果自我认同了失落的客体,它自己变成了“被放弃客体的影子”,成为其中空身份,并成为冷酷超我迫害的目标。在抑郁症和强迫症那里可以感到,他们被某种神秘的价值力量所强迫、所控制。那个神秘力量就是过强的冷酷超我。

我的来访者聂先生,是位建筑师,他在3岁时父亲意外离世,一直跟性格躁郁的单亲母亲长大。这样的丧亲事件和母亲的性格,已经对孩子“爱的关系”就是一个重创,更糟的是,聂先生小学时酷爱画漫画,但被母亲视为“无用”,并要求他学习他不喜欢的奥数。中学阶段,母亲好歹劝他学工科,将来成为“有价值的专家”,苦口婆心说这既是母亲的心愿也是他父亲的遗愿……成年之后,聂先生经常做被追赶的梦:被一群老虎追赶,或是被黑衣人追赶。他患抑郁症期间,常做同样一个梦:徒步在无尽头的沙漠中,感觉到无助和绝望,或是漂泊在没人烟的荒野草原,恐惧地孤零零地哭喊,常常哭醒过来。

聂先生的心路历程,呈现了一种“自我价值感在早期被重创”的反映。幼儿的他本可以建立起的“成长性自我”,却是活生生被父母的“心愿”篡改了。像所有早期缺失精神母乳的孩子,他吸纳的不是成长所需的精神母乳,而是失去父爱的伤心泪水,是母亲散发的躁郁情绪,以及母亲如山一般的理想使命。

如果说,梦是人心灵的演绎,那聂先生常做的梦则反映了他内心可怕的“专制”自我:梦里的老虎可隐喻迫害自我的母亲以及母亲的苛求;黑衣人可隐喻负情感以及对愤怒情感的压抑。(在此,不对聂先生个案及梦做详解)主要想指出,在聂先生的情感世界,那些爱恨情愁的自我,被代表严肃的父母理想的“空影子”层层遮盖,“空影子”作为他主体的良心或道德自我,驱策着自己成长并走向了“成功”。

不过,从人沦为无情绪、无动力的角度看,凡不能因成就而获得自我骄傲、自我欣慰的成功,都是以牺牲自我为代价的,自我被那些伟大的“空影子”理想成功的杀死了。那样的成功,是失败的成功。


熊玲心理咨询

孩子0-3个月的时候在这一阶段需要哪种心理营养呢,即无条件接纳和被重视即价值感--此时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这种重视指的是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父母最重要的人,这个时期的孩子是没有任何能力的,他想对你笑都很难,父母也不知道这个孩子将来会怎样,他是否会成功,这个时期孩子虽然弱小,但我们说他能从感官上知道父母每句话带的是什么感情,是高兴,厌恶还是开心,幸好,在孩子0-3个月时妈妈生完孩子后,会分泌一种激素,叫本体氨,就像激乳素一样,他是自然发生的,本体氨会让父母对孩子产生感情,看自己孩子的时候都会觉得喜欢,感到满足,满足到什么程度呢,满足到可以为了孩子放弃任何东西,所以只要妈妈身体是健康的,孩子的这两种心理营养就不会缺,当孩子被父母无条件接纳和被重视时,就会得到一种非常重要的天性,叫价值观,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这种价值感会让孩子觉得我的生命本身对父母来说特别重要,即使我没有任何贡献,我就已经非常重要了。

如果这个阶段里,孩子没有得到足够的这两种心理营养,比如说妈妈不在身边,他就会寻找其他的重要他人,这里有个概念叫“重要他人”,那什么是“重要他人“,重要他人是心理学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他可以简单理解为是在我生命中重要的人,也可以理解为能把我需要的心理营养给予我的人。

如果妈妈不在身边,孩子就会再去找其他的重要他人,去寻找这两种心理营养,如果没有找到,孩子就会缺少这两种心理营养,长大以后他也会一直去寻找重要他人来补充,也有可能就这样一辈子去寻找,在这个过程中,他找到的重要他人可能是他的老师,也可能是某个明星偶像,也可能是他的早恋对象,这样的孩子在青春期会更容易早恋,一旦崇拜明星也会非常严重非常疯狂,会有很多力量去尝试着得到这两种心理营养,缺乏无条件接纳和生命中我最重要就会形成饥渴和空洞,一旦找到接纳他重视他的人,就像在沙漠中的人遇到了水,即使水不干净或者有毒也会喝下去,在人际关系中失去辨别的能力,即使这个人不是很好,有问题,大家都说这样认为的,但是由于内心的渴望他已经失去了智慧,对于男朋友女朋友或配偶,他会一直不断要求对方做无条件接纳和重视,这样的人一直在做对比,一直在做恶性的竞争,所以不能控制自己,造成人际关系的问题。


铁蛋妈妈亲子沟通

武志红在他的文章中写道“我们很容易认为,一个人自我价值感高,是因为这个人够优秀,即他有很多优点和成就。一个人自我价值感低,是因为他的缺点与不足。这是一个最常见的误解。其实,我们很容易发现,自己身边的一些人,尽管外在条件看起来很优秀,但他就是自卑。这是因为,自我价值感的高低,尽管与外在的条件有些关系,但最主要的,还是源自获得的爱的多少。不管一个人外在条件多么出色,只要他曾有严重的爱的缺失,那么他一定会严重自卑。相反,不管一个人看似多么平常,只要他曾有充分的爱,那么他就会非常自信。看上去,自卑似乎是因为某方面的缺陷或缺点,但实质上,这是对自己不能获得爱的忧虑。”

并且,自我价值感的形成,有一个关键期,就是1岁前。瑞士心理学家维雷娜·卡斯特在她的力作《克服焦虑》中写道:我们认为,对6个月内的婴儿就必须表现出爱和关注,这样婴儿才会感觉舒适并且得到很好的发展。如果孩子因太少受到关注而不安吵闹的时候,亲近对象总是不能适当地给以抚慰,那么就会削弱孩子最初的信心,而这种信心正是形成足够稳定的自我价值感的基础。

对于这个观点,有一个例证。美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连环炸弹杀手泰迪·卡辛克斯基,6个月大时因病住院,期间没有亲人陪伴和抚慰。结果,他出院以后,就从一个快乐的孩子变成了一个自闭的孩子。在卡辛克斯基一家中,弟弟大卫成长为一个颇有同情心的男子,而智商超过160的哥哥泰迪却在孤独中越陷越深,最终成为一名连环炸弹杀手。

其实,不止是1岁前的孩子特别需要爱与关注。心理学的研究还发现,一个2~3岁的孩子,如果和最重要的抚养者有两个星期以上的分离,也会造成难以逆转的心理创伤。

虽然大多数父母都很爱自己的孩子,但有爱的能力,能够正确爱自己孩子的父母,在中国并不多。

以下有三种不完全的爱:

1、“有条件的爱”

有的家长为孩子做了很多事,一心想要孩子出人头地,美其名曰“要他将来有出息”,但是隐藏的潜意识可能是:“别让爸妈丢脸,你要为我争光。”

类似的无意识心声还有:“我要你实现我未曾实现的理想,达到我不曾达到的成就。我要你在这个世界上扬 眉吐气,从而我也可以由你而扬眉吐气。”“不要让我失望。我为你牺牲了这么多。”“我爱你,而且也会一直爱你,只要你听话,按我说的去做。”

这种父母容易“变脸”,孩子成功时,喜上眉梢;孩子失败时,不停地数落、唠叨。

2、“过度溺爱”

从小,就照顾过度,包办很多事。这样的孩子,一方面很无能,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很差,到社会上一看,才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做,于是很自卑;另一方面,很自私,很冷漠,不会付出,不会爱别人。所以,常常看到一个家中,有一个能干强悍的妈妈,一个懦弱无能的儿子。

包办型溺爱的父母,他们其实剥夺了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那么,无论他们的安排多么完美,他们的孩子都会有一种感觉,他们好像不是为自己而活,学习也是为爸妈学习。所以,学习的主动性、克服困难的决心,都很弱。责任心也很差。因为,每个人只有为自己而活的时候,才是最有力量的。

3、“忽视孩子精神世界的爱”

父母看起来也很爱孩子,孩子要什么买什么,物质上很大方。这样的家庭,看起来也是和睦的,因为父母可能都很朴实,善良,都是好人。但是,由于父母本身的精神世界就不够宏大开阔,只会朴实地过日子,所以在这样的家庭中,很少会交流内心的情绪,思想,很难给孩子一个精神指引,世界观、价值观的确立。孩子有什么精神世界的困扰,只有自己默默忍受,在黑暗中艰难的摸索。由于在家庭中,交流模式就很封闭,所以这样的孩子,在外界交往中,封闭的可能性很大。如果内外交流都不畅,这个孩子的发展,就处于危险之中。

比较完美的父母应该是什么样子?

l 比较完美的父母,是无条件接纳你的父母;

l 比较完美的父母,是关注你的情绪,给你情绪上的支持和认同的父母;

l 比较完美的父母,是会关注你的精神状态,能够给予精神指引的人。

儿女敢于跟这样的父母分享大部分,甚至所有的事情;

不担心父母会批评他,有条件的爱他,或是惩罚性的不爱他;

心理健康的孩子应该是什么样子?

l 有安全感,自我接纳,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l 有自尊心,有进取心。

l 理智,现实,客观,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l 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有自己的个性,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

这样的孩子看起来,不退缩、不孤僻、不愁眉苦脸。这样的孩子,是自我价值感比较强的孩子。

结论:自我价值感从何而来?

1、自我价值感,根源在内心,来自于父母无条件的接纳。

正因为父母无条件的接纳,于是“无论我怎样表现,他们都爱我,我都是有价值的”观念因此而树立。长大以后,这个孩子不惧怕失败,敢于尝试。

没有被完全接纳过的孩子,也会只接纳自己好的一面,不接纳自己不好的一面。这样的孩子,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l 不敢冒险,不敢大胆尝试。主要是因为自己只接纳成功,不接纳自己可能的失败。

l 挑剔别人,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

l 追求完美。

l 成功时,快乐的时间很短;不成功时,情绪低落的时间很长。

2、自我价值感,来自于“被看到”,在情绪上得到足够关注。

如果从小你的喜怒哀乐都没有人“共鸣”过,没有人看到你的快乐,陪伴你的悲伤,理解你的愤怒,你就会认为自己是没有价值的。

小小的你并不知道这是大人的过错,你只会认为,自己不够好。于是在潜意识里形成这样的观念:“我不够好,我是不值得别人关注的,我是没有价值的”。

自己不够好的潜意识,会使我们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l 在公众场合,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能尽情地展示自己,畏首畏尾,怕出丑。

l 在人际交往上很被动。很少主动、大声与别人打招呼,(万一别人不理会我,怎么办?)我们会先观察,如果别人对我微笑,我就回应微笑;如果别人不理我,我也不理他!

l 做事时,疑虑很多。不敢全情投入,不敢喜怒形于色,一边做一边内心疑虑着:“这样做,别人会不会接受?这样做,好不好?”所以,故意显得面无表情,显得很不在乎的样子,显得我根本没有把你、把你们放在心上。甚至,显得很冷漠很酷的样子。其实,内心波澜起伏,脆弱易伤。


健康守门人

“天生我材必有用”,这种自信必须从小培养,成年后再做弥补往往只能事半功倍。如果孩子从幼年起就能享受父母的爱,成年后即便遭遇到天大的挫折,根基稳固的自信也会让他们鼓足勇气,勇敢地战胜困难,而不是自暴自弃。

对自我价值的认可是自律的基础,因为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很有价值的时候,就会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来照顾自己。自律是自我照顾,自我珍惜,而不是自暴自弃。

父母付出的努力越大,孩子就越会意识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价值。有的父母为掩饰家庭教育上的时候失败,会不停地告诉孩子自己有多爱他们,多么重视他们等等。但真相永远无法逃过孩子的眼睛。孩子不会被谎言和欺骗长期蒙蔽,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爱,如果父母一再出尔反尔,只会让他们渐失自信。即便他们表面上不会表现出什么,不会满腹牢骚,或者大发雷霆,但却会把父母的教导和许诺看得一文不值。更为糟糕的是,他们会情不自禁地模仿父母,拷贝父母的出世方式,将它视为人生的标准和榜样。

那些沐浴着父母的爱而成长起来的孩子,心灵可以得到健康的发展。他们也许会抱怨父母的一时疏忽,偶尔赌气,然而,内心深处却清楚父母爱着他们。父母的珍视让他们懂得珍惜自己,懂得选择进步而不是落后。懂得追求幸福而不是自暴自弃。他们将自尊自爱作为人生的起点,这有着比黄金还要宝贵的价值。


WOWENGLISH

关系+成就:自我价值感两大支柱

1.我不赞同唯爱论

很多人都在谈爱,但是我认为只是有爱并不足够。爱这种情感表达的主要是孩子在关系方面的自信,爱也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当孩子挫败后支撑其自信,但是总的来说,爱并不足以支撑长期、一生的自我价值感。

因为,第一,所谓无条件的爱这世界上很少,即使有也就来自父母,父母衰老了去世了谁给你?实际点,世间的爱都是基于相互的付出结合你自身的价值而来的。第二,自我价值感并不是那么狭义的理解的,关系和成就是我们人生的两大支柱,只有都做好了,才有坚实的自我价值感。那种有爱就有了一切的理论,是错觉,是误导。因为爱不会凭空生出,爱也不会不变,——这是人性。

2.关系+成就:自我价值感两大支柱

自我价值感可以定义为相信自己有价值,而这种价值感建基于自我评估中足够的能力感(比如我能完成很多任务,我很能干,我很棒,我很聪明,我的目标努力就能实现),以及对环境足够的控制感(爸爸妈妈是爱我的,我是受欢迎的,我是能够自我决定的)。

在这个意义上,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是来自两方面,一是关系上的被爱,被接纳,被欣赏;二是要看到自己的成长,比如能力进步,能完成任务,对自己的生活和环境有所把握。那么对应的家长就需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表达对孩子的欣赏与爱,第二是陪伴、真的花时间去促进、帮助其成长。

3.自我价值感内含自我效能感

自我价值感当然不等同于自我有用感,或说自我效能感。

价值感是比自我有用感更宽泛的概念,因为价值不仅仅等于有用,但是有用感,我能做个什么事儿的这种感觉是价值感的一个子集,是价值感中一个非常核心和坚实的组成部分。所以我说,当你有一段时间觉得自己没用,你很消沉,但是如果有爱,被人接纳,依然被人欣赏,那么你会撑过去,我是没用但是我还是有价值的,有人珍视我,但是这终究要转化为你在做事前进的、奋起的动力才有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