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北京現代去哪了?請把“伊蘭特”還給我們!

眾所周知,大眾和兩田這些合資品牌一直以來就是國產汽車的勁敵,而在此之外,大家也別忘了現代,如今現代汽車的發展和定位與國產汽車已經非常貼近了。

曾經的北京現代去哪了?請把“伊蘭特”還給我們!

現代汽車差不多是和中國汽車在同一時間起步的,起步後借鑑並消化了日本汽車工業模式,非常迅速地躋身於世界前20大汽車集團行列,然而“貪多嚼不爛”的道理韓國人並未深刻領會,在中國市場上風光16年後,現代汽車終究還是在劫難逃。

皮實耐造,獲出租車青睞

現代汽車之所以能在中國市場站穩腳跟,離不開旗下的兩款重要車型,分別是索納塔和伊蘭特,其中伊蘭特憑著實惠的價格和可靠的品質受到中國普通百姓家庭的熱捧。在當時車型貧瘠的中國汽車市場上,伊蘭特與凱越,福美來並稱中國市場上的“新三樣”。上市不久,包括北京,上海在內的許多國內大中型城市的出租車都迎來了第一批出租版伊蘭特。

曾經的北京現代去哪了?請把“伊蘭特”還給我們!

然而這段歷程在剛開始的時候是沒有得到很多老師傅的認可的,很多人都覺得這一舉動是被現代汽車充值。因為開慣了皮實耐用的老捷達,擔心伊蘭特的油耗和故障率會高。冷一看,相比稜角分明的老捷達,伊蘭特確實略顯柔弱,但這並未影響伊蘭特“賺錢”的本領。相反,風裡雨裡十幾年捷達換了一批又一批,而那一代伊蘭特還依舊穿梭在馬路上。如今再談伊蘭特老師傅們紛紛稱讚,做為最可靠的“朋友”,它不但懸掛舒適,外觀不老,最重要的還經濟耐用。現代汽車也正是靠伊蘭特在國內建立了不錯的口碑。

如今問題頻出,銷量擔憂

在伊蘭特成功地打響了第一仗之後,韓系汽車開始了在中國市場的快速發展,包括起亞品牌在內的旗下多款車型都是中國家庭用車的不二選擇。

曾經的北京現代去哪了?請把“伊蘭特”還給我們!

只是這個良好走勢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 2017年初韓系車銷量整體下滑,北京現代更是遭遇了成立16年來最慘的暴跌,1-7月份累計銷量只有41.5萬輛,同比下降29.1%,因此北京現代也不得不將當年的銷售目標下調低至80萬輛。而就在下半年銷量剛有起色之時,又傳出了現代在華四大工廠因為拖欠上游企業貨款而全線停工的消息,這種危機直到當年歲末才稍微緩解。

曾經的北京現代去哪了?請把“伊蘭特”還給我們!

曾經的北京現代去哪了?請把“伊蘭特”還給我們!

再看看現在現代的汽車質量,和以前真的是沒辦法比,最近的兩款熱銷車型朗動和途勝接到的投訴量也是一個比一個高,諸如附件電氣失效,異響等故障被不斷投訴,底盤松散,動力不足等缺陷也頻被吐槽。其中朗動的電氣系統和轉向系統故障多發;而途勝的發動機也被曝出存在嚴重的“產機油”問題。現代汽車已從2016年的銷量排名第4位跌至第13位,雖然尚未跌至谷底,但已很難再重登昔日的巔峰。如今在盈利與虧損間徘徊的現代汽車,面對日益成熟的國產品牌頹勢或將更加明顯。

銷量頻跌,源於質量

其實發生這種情況也是在意料之中的,畢竟只要仔細分析就能發現,現代的“失寵”源於質量的下滑,而“限韓令”只不過是導火索。質量的下降一方面是因為消費者心理“對比”產生。因為曾經國產車技術不成熟,民眾沒有更好的選擇,所以轉投價格便宜的現代,但師從日本的韓系車製造工藝卻遠不敵日系。伴隨著國產車的進步,民眾對汽車的要求也越發提高,現代製造工藝的劣勢就顯露無疑。

另一方面則是激烈的競爭,由價格戰所導致的品質下降。不具備品質優勢,價格戰是現代汽車的唯一出路,在眾多合資品牌中,現代汽車往往都是降價最狠的那一個。但車商永遠不會做賠本的買賣,價格降低所導致的減配也是必然。表面看是消費者撿了個便宜,但若一款車在升級改款之後品質反而更低下,在經過時間的檢驗之後必然會被用戶所摒棄。

曾經的北京現代去哪了?請把“伊蘭特”還給我們!

第三個原因則是現代汽車在技術上的發展實在是非常緩慢,產品的競爭力已經明顯與時代脫節,縱觀主流車企,人人都有自己的核心技術,而現代汽車相比對手而言並沒有什麼明顯優勢。相比更加可靠的技術,現代汽車更擅長“以貌取眾”的策略,外觀更新快,可以幾代車型同堂銷售。但頻繁的設計也帶來人工成本的增加,養活一支大型設計團隊並不容易,唯有縮減產品成本這條路可走。

總的來說,現代汽車的整體下滑和它的技術落後以及成本降低有密切關聯,如今的現代汽車已經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除非將功夫花在提升技術上,打造出屬於自己品牌的核心技術,要不然的話現代汽車將在惡性循環中無法掙脫,最終把自己搭進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