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府败落后,李纨为什么不肯救贾家那一干落难的人?

恒少Jacky

如果说红楼梦里的大观园是一个缤纷多彩的世界,那么李纨一定是个例外,青春丧偶的她,短暂的一生可以说都是灰白的,毫无色彩可言。

很多人对李纨颇有微辞,可能主要源于她的判词以及续的后四十回里对她的描写,那么李纨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在之前的文中有过详细分析,咱们今天继续来分析一下李纨贾兰母子的结局。

前八十回中,李纨给我们的主要印象有三点:第一,清净守节,远离是非;第二,固守深闺,用心教子;第三,生活清苦,精神寂寞。换句话说,自从贾珠去世以后,李纨就像个活死人一样,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贾兰身上,对其余一切是无见无闻的。原文说她:

青春丧偶,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唯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

也就是说,守寡的李纨,除了课子读书,孝顺公婆和陪伴小姑子们做针黹女红读书以外,别的事情她是一概不管的,这是李纨聪明自知的地方。脂砚斋对她有一句评语

:此时处此境,最能越理生事,彼竟不然,实罕见者。

由此可知,守寡后的李纨,作为荣国府的二房长媳,她很知道自己的身份,时刻谨守女子三从四德的道德标准,绝不会越雷池一步,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贾兰,她都要做一个合格的母亲,更要做一个符合封建规范的贞节烈妇。

这一切就决定了李纨对自己和儿子之外的事情,是不可能去关心的,尤其涉及到切身利益之时。探春起诗社一回,她带着姊妹们去王熙凤那里变着法儿要经费,王熙凤推说事情繁忙,李纨就不依。

我们且看原文:

李纨笑道:“这些事情我都不管,你只把我的事完了我好歇着去,省得这些姑娘小姐闹我。”

从这段话里可知,李纨是绝对不会过问自己职责范围之外的事情的,不管王熙凤有多忙,只要把她的事情办了,其他的她不管,哪怕王熙凤忙死累死,也跟她无关。

妯娌之间的一番对话特别有意思,王熙凤贪财,推说忙不愿意出钱,李纨小气也不愿意出钱,结果李纨拿着替平儿出气的由头,狠狠地压了王熙凤一头,因为她是大奶奶且是寡妇的身份,王熙凤只好服软。

这段情节反应的是李纨的小气抠门和对家族事务的不闻不问,只要不缺自己的,其他的是她是不关心的,所以贾府败落后,李纨不关心贾府子孙,甚至不出手相救就很好理解了。

她本身是个寡妇,从来只有远离是非的,不可能自己去招惹是非,而且本身李纨就不是个爱管闲事,喜欢兜揽的人,她躲还来不及呢,怎么可能在贾府败落后,费劲地去帮那些子孙?这是李纨的本性决定的。

另外一方面,从前八十回里我们看以看出,贾府上下,除了贾母对李纨还有些关心,王熙凤生日曾考虑到她寡妇失业的,替她出了份子钱,也曾给贾兰送过吃的,其余包括婆婆王夫人在内,有几个人真正关心过她?关心过贾兰?

也许生活在贾府中的李纨,在丈夫死后,早就看清了贾府子孙的无耻嘴脸,也看清了王夫人、邢夫人等人的冷漠,想到过去她们母子的无人问津,她怎么可能在贾府败落后去帮那些忘恩负义败家败业的子孙?

还有一点,贾府败落前后,应该正是贾兰读书考功名的关键时期,贾兰是李纨唯一的期望,为了儿子的前途功名,她也不可能去管贾府那一干子孙,给自己惹祸上身。

宝玉秦钟大闹学堂时,荣国府近派重孙贾菌看不惯金荣,正好金荣扔来的飞砚把他的磁砚水壶打了个粉碎,溅了一书黑水。贾菌自然忍不了,要上去动手打回去,这时候跟贾菌要好的贾兰说了一句话:

贾兰是个省事的,忙按住砚,极口劝道:“好兄弟,不与咱们相干。”

贾兰能有多大?面对这样混乱的场面,竟然如此沉得住气,自己的亲叔叔被打,他都选择观战不参与,这样的性格来自于谁呢?一定来自其母李纨的调教!

李纨平时在课子读书之外,一定也不少教贾兰为人处事的道理,其中有一点就是:永远不要多事,做好自己就行了。由此我们也可知,李纨是个不仅不惹事,也不会去管闲事的人。

我甚至有一个大胆的猜想,后文贾兰高中后,曾想帮助贾府落魄的一些子孙,但被其母李纨拦住了,并说了一句话:“好孩子,不与咱们相干。”以此对应前文贾兰劝贾菌之语,贾兰遂作罢。

我这么分析李纨,没有要贬低她的意思,更没有认为她冷血无情,我反而觉得她可悲可怜,是曾经贾府的生存环境让她学会了自我保护,学会了趋利避害,学会了置身事外,一如宝钗的成熟稳重一样,她们的性格都是环境造成的。

当然,李纨的结局也并不好,贾兰高中后,她也黄泉路近,且排在十二钗的第十一位,在王熙凤之后,判词说她“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虽然结局是母因子贵,凤冠霞帔,但却抵不了无常性命,生死轮转,一切成空,都付笑谈中。


少读红楼

爱财之人自有爱财的理由,

李纨的爱财可真不是一般人可比。

可是曹公连袭人都不全盘否定,对这位大奶奶的描述更不会像大家说的那样惹人讨厌了。

贾府的败落岂非是一日而为?想救贾府也不可凭一己之力,也不是她一个妇道之人力所能及的。

之所以不救,是因为救不起。

俗话说,救急不救穷就是这个道理。

贾府里面的人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那一大家子,哪个不是享受荣华富贵惯了的,就是连房里的丫头还分三六九等。

富足惯了,哪里知道生活的艰辛?皇恩浩荡,可是却不思进取,更别说像贾宝玉这样的放荡公子?

这就好比是一场赌注,我们也会衡量再三。李纨日积月累的家当,如果要救济贾府众人等,要不了半年,就花光光了。

能不能救的出来还是个未知数?会不会连累自己呢也说不清楚!就算是不连累自己,钱都花光了,自己余生在又该怎样度过呢?这就是现实。

你倾其所有帮衬一大家子最终不落好还把自己搞穷了。假如救得出来,又能给他们什么样的生活呢?最后还恨你,不如开始就是拒绝!

李纨并非冷血!只是惹不起那些本家债主罢了。群臣的奏折,皇帝的一句话,在那个封建社会动不动就株连九族。你想救?能撇的清关系就不错了。

贾兰是给皇帝打工的,要看皇帝的脸色行事。那么一个被皇上所抛弃而抄家的家族,贾兰母子要如何保持关系,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

当然只有疏远,如果与家里旧人太亲近,太密切,而被人在上锋或皇上那里打了小报告,因此被降职,不重用,甚至革职,岂不是一生的经营全付诸东流了,那么,李纨多年隐忍辛苦把儿子拉扯成长不就白费了?她是不会让他儿子走到这一步的……

觉得封建社会下生存的寡妇非常不容易,没有了丈夫的庇护,孤儿寡母一定是受尽人情冷暖的,所以李纨只能熬到儿子有出息。

她的含辛茹苦谁又同情过,多半是怜悯,她不救贾家有她的无奈,还有这么多年在贾家受过的欺侮,不救有她不救的道理,一个妇人在封建年代能有什么能力,弄不好把自己儿子在牵扯进去,岂不是飞蛾扑火么?

我们不能把贾府的生存寄托在一个妇人身上,那是何其的重担和艰难?我们更不要责怪她的无情和爱财,因为她也是那个时代的受害者。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有书君将会挑选一个精彩留言,送出神秘大奖!


有书共读

贾府落败后,李纨为什么不救贾家一干落难的人?这问题问的挺有意思。似乎李纨是有能力救这些人似的。如果李纨根本没这个能力的话,这个问题就不成立了。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来聊聊贾家之败与李纨的地位。

贾府到贾宝玉己是第四代,贾兰是第五代。第一代的贾演与贾源,第二代的贾代善兄弟,这两代是创业阶段,到贾赦贾政的第三代,到了守成期。贾宝玉的第四代,己经进入到衰败期,(加上贾蓉贾兰己是五代),这在《红楼梦》一开始便讲明了的。贾府的败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社会自然现象。每个王朝的建立之初,都有许多开国功臣,有那一家可以保持百年不衰的?贾家的败落,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都是必然的。

这个问题的描述中,其实己经给出答案了。提问者认为,李纨是有能力救一干人而故意不去,于是便认为她是冷血的。《红楼梦》前八十回我大概读了四五遍,恕我愚钝,始终没有读出李纨是多么恶毒的感觉。反而感到读出李纨恶毒的人大概是抱着看宫斗的心态看《红楼梦》的。以这种心态看人,大概除了自己内心认定的一人外,其余便没好人了。

按《红楼梦》的情节线索,贾府“忽喇喇似大厦倾”的时间大概在贾宝玉结婚前后几年之内,假如此时的贾宝玉是二十岁左右,李纨应该是三十以上,贾兰是十来岁的年纪。这个时候,贾府被抄了,所有家人成为罪人。这个时候,谁有能力救谁呢?

之所以有这种问题,是因为曹雪芹为李纨写的判词中显示贾兰最后是当了高官的。贾兰当官的途经肯定是科举。一个不容置疑的问题是,他参加科考,中举人,中进士肯是在贾家落败之后,按历史上比较年轻考中的例子推算,贾兰步入仕途应该在二十到三十之间。再混到有一定权势,大概要到四十左右。李纨其时己经五六十岁了。假如救一干人的条件是权势的话。当李纨有这个权势的时候,苦绛珠早归离恨天,元春己逝,迎春己死,探春己嫁,惜春己悟。还有谁需要她去救的?

假如期盼她救一干人的前提是她有钱。在贾府被抄之后,只有她的财产保存了下来。虽然我想不出这种假设的可能性。就算她的钱保住了,可那能有多少呢?贾府的败落,类似于一个公司的破产。李纨不过是这个公司的一个高级职员而已,每月有二十两工资。公司破产后,自己没了工资收入,原来的积蓄就成了一潭死水。孩子还没长大,维持二人生活或者可以,但指望她去救这个公司,就有点不切实际了。

看了许多红学高人从《红楼梦》中读出李纨的恶毒与心机,真是打心眼里佩服。论证李纨的小气,当然有很多材料,比如开诗社的时候,还有大观园里小姐妹们过生日的时候,她都不出钱。因此可说,她是在玩心机的。其实,这本是正常的人性。没结婚的公子小姐们自然可以视金钱如粪土,结婚生子之后,是要过日子的,古代这样,现代也这样。大观园里唯一可以与李纨相比的是王凤姐。可凤姐是管家,可以多方面中饱私囊,出点小钱不算啥。况且转眼又能想个办法捞回来。

还有说贾兰性格偏激,仇视贾府的。有个例子说某次聚会,众人都到了,独贾兰没来。贾政问起之后,才叫了来,于是有评贾兰“牛心孤拐”的。这是书中原话,“牛心“是性子拗的意思,“孤拐“是不合群。有人因为有了这四字的铁证便咬死贾兰的心冷。这种看法是有失偏颇的。

贾兰在贾宝玉这个圈子里被认为不合群,从正统的观点看,恰恰是他的优点。贾宝玉是不爱读书的,喜欢天天在女人堆里混,而贾兰是喜欢读书的,叔侄二人的价值标准和人生追求是不一样的。和一群学霸一起混,不合群大概是没出息;和学渣太和群,照样不会有出息。贾宝玉是有学霸潜质而努力追求学渣效果的人。贾兰与他不合群恰恰是他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表现。所以贾兰最后凭自己的努力当上了官。

曹雪芹给李纨写的判词是: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是一盆兰?如冰水月空相妒,枉与他人做笑谈。从这里可以看出,李纨的结局是很好的。贾兰做了高官,自己也风冠霞帔,成了诰命夫人。可是“枉与他人做笑谈”的评语,似乎又带有几分贬低之意。这大概就是许多人尽心尽力挖李纨黑材料的原因。我觉得,这句话除了表明了曹雪芹的思想高出流俗之外,再无其它。

在他看来,李纨与贾珠结婚生子后,很快成了寡妇,之后,她用一生的时间培养儿子成材,最后功成名就。可是,这样的人生真的值得羡慕吗?背后的画外音应该是:寡妇不能再嫁真的合理吗?李纨用自己一生实践的婚姻道德真的就那么崇高吗?这个问题,直到今天也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能问出这样的问题正是曹雪芹的伟大之处。

回到前边问题,李纨不救一干人,是因为她没有这个能力。她与一干人一样,同是贾府这艘大船倾覆之后的落水者,幸存下来,本乎天意。她不必为大船的倾覆负责,也不必愧疚。而她教子成名的苦心孤诣,是值得人们尊重,而不是指责的。


七月流火140400643

贾家败落后。抄家的抄家,治罪的治罪。唯有李纨母子因为年轻守寡,不与罪恶相干,不但逃过一劫,很可能因为她守寡守节的好名声而保留了财产。但李纨也并没有出售相助贾家诸人是一定的。很多人也因此对李纨诟病,觉得她太冷血。我个人认为没必要。因为李纨也救不了!



首先,李纨不可能对贾家的人全然不管。

贾家被抄家后,大多相关的人都会被治罪。这些人大多被抓了起来。比如贾赦,贾政,贾宝玉,贾琏等,但也会有一些人不一定被抓起来。比方王夫人,薛宝钗,惜春等女眷,假如按照清朝的律法,只要不是死罪,是不用坐牢的。毕竟适当提现皇权的仁慈也是应该的。连贾宝玉后期都被放出来,贾家还有一些不被波及的上下人等这都需要有个管理的人。而李纨一定是那个最后的人。要说她不管也不可能,她只是那个没有拿出来钱救人的人而已。

其次,李纨一定是没拿出来钱救人的。

王熙凤之前算过李纨“一年通共算起来,也有四五百银子”。这是一比庞大的数字。贾家抄家的时候,贾兰起码十多岁了。李纨手里起码有五六千两银子。但这点银子真的那么有用么?未必!


红楼梦没有明确记载要花钱救人要多少钱,却写了用钱买官。秦可卿死后。贾珍为了葬礼体面,给贾蓉捐了一个五品龙禁尉,花了一千五百两。曹雪芹一贯前后呼应的情节,估计要捞人,可能更多。甚至坐实罪名的根本捞不出来。唯有贾宝玉,王熙凤这样的还有可能。但真要拿出这笔钱,等于把李纨彻底搬空了。李纨孤儿寡母,在那样一个世道就算她相救也求救无门。更何况都拿钱出去,他们娘们怎么活?

李纨的性格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她此生所获得的一切都用自己青春换来的。那种凄苦的岁月,谁又真正关心过她?贾家和她感情深厚的人还真不多。所以贾家出事被抄家,李纨没拿钱出来,是绝对有可能的。但贾家真的需要李纨拿钱出来么?其实可能不需要。因为很多罪行是实锤,拿钱也没用!可为何还有判词说李纨不给儿孙积阴德呢?

最后,李纨能救的其实是巧姐儿。

虽然没有后四十回的情节。但我们从留余庆,和王熙凤不相信阴司报应,再到李纨“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的判词可以联系到一起。王熙凤不信阴司报应,唯一做了好事接济刘姥姥,就给女儿巧姐儿留了余庆!而最该积阴德的时候就是李纨有能力救巧姐儿却见死不救上。



我认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李纨对王熙凤是有怨气的。第一,王熙凤做了太多不法的事。贾家最后被抄家,王熙凤也脱不了干系。李纨会认为王熙凤拖累了自己和儿子。毕竟没被抄家,贾兰的人生将是另一个样子。李纨对巧姐儿的漠视也算是恨屋及乌的。

二,王熙凤有幸福的日子不好好过,对比李纨自己的凄苦日子,李纨是恨王熙凤人在福中不知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送宫花那一回,贾琏和王熙凤在过夫妻生活,李纨却在睡午觉。而就这样的日子,却让王熙凤过成了那样的悲剧。你自己的女儿管不了,我为什么管?

我认为这才是李纨被曹雪芹所贬低的原因。毕竟无论什么原因,李纨都不应该对孩子见死不救。至于那些犯罪的大人,我认为李纨是做不了什么的。八十回后关于贾赦被充军,贾家无能为力的描写应该是当时刑法的真实存在。毕竟有些事,并不是钱能搞定的!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你的关注将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动动手指,关注一下。非常感谢


君笺雅侃红楼

这个问题问的好。

首先,从题目看,一个是李纨,一个是一干。从人数上讲,一个对多个,李纨比较吃力。从经济实力讲,表面看,李纨收入不少,一年四五百两银子,过日子的人都知道,死钱最不经花,李纨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就靠这点银子,老公没有了,没有任何活钱,贾府败落时,李纨充其量手里能有多少银子?这个一对多的人数关系,看着就吃力了。

第二,是救急还是救穷?贾府败落,救?怎么救?一帮主子不会干活没有任何谋生能力,救急的话,多久算结束?救穷的话,那大半贾府要一直穷下去了,怎么个救法呢?

第三,救谁?这么多人,都是贾府出来的,救谁?王夫人是婆婆,平时也不见得多么亲热,其他表面上是姐姐妹妹妯娌亲眷,哪个又是贴皮贴肉心疼过李纨的?救一个两个,面太小,救多了,救不起。

第四,如果李纨把全部身家拿出来,钱财散尽救助贾家,能有多少作用?散尽了,一个寡母,一个没有成年的儿子,以后的日子怎么过?那个时代不是现在,女人可以出门上班挣钱的,虽然败落,毕竟有点身份的人,不可以随便出门的,再说又是寡妇,本身就处在“寡妇门前是非多”的境地。做为一个母亲,无论如何,不应该把仅有的钱财撒手,不顾自己母子以后的生计吧?

所以,李纨哪里冷血?讲来听听。贾家败落不是败在李纨手里,所以,败落后,必须李纨买单?否则,就是冷血吗?一个赫赫家族被一帮不肖子孙倒腾败落了,然后让一个寡妇去救?逻辑呢?


暖暖达娃

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从两点来分析:一是为什么李纨不救贾府落难的一干人;二是为什么贾兰不救贾府落难的一干人,因为贾兰作为李纨的儿子、贾府的重孙,在贾府落难时,如果他愿意伸出援手,李纨应该还是会给予一些帮助的。下面分别讨论。

首先是李纨。李纨在贾府众人的口中是个活菩萨、老好人,但这只是表象,她的内心深处,实际是非常精明,并且有些冷漠和自私的。有以下几点体现:

一、在第四十二回刘姥姥回家去时,王夫人、凤姐、平儿、鸳鸯乃至贾宝玉都有礼物相送,偏偏李纨没送。

刘姥姥从根源来说是王家的亲戚,贾母出面招待,这是给足了王夫人面子。因此,和贾母及王夫人有关的都有表示,比如王夫人自己、王家人凤姐、凤姐的心腹平儿、贾母的心腹鸳鸯、以及宝玉。而身为王夫人大儿媳的李纨,此刻居然毫无表示。

二、大观园起诗社,李纨身为发起人,却几乎一毛不拔,不肯多出一分钱。

这绝不是因为李纨缺钱,李纨和儿子虽然孤儿寡母,但贾府对他们诸多关照,每年的分红以及月钱都是多给的。再加上李纨有陪嫁,以及贾珠生前两人攒下的私房钱,应该还是不菲的。只是因为李纨的为人就是格外的吝啬和自私,纵然她有无依无靠的忧虑,但是积攒财富,还是做得过了些。

三、第五十五回,探春、李纨和宝钗协理荣国府,有这样一个细节——赵姨娘的兄弟死了,下人来询问,李纨说的是:“前儿袭人的妈死了,听见说赏银四十两,这也赏他四十两罢了。”

其实,当时的袭人在王夫人的抬举下地位已经很高了,甚至高于一般的妾和姨娘,因此精明的李纨知道,以袭人母亲的丧葬费标准给赵姨娘的兄弟,只高不低。这样的话,一来可以笼络赵姨娘和贾探春;二来,即便不合常理,她也可以用老好人和不清楚的理由推脱。但是对于探春而言,这招却相当于“捧杀”,会将探春置于一个难堪的境地。

实际上,贾府的惯例,贾珠死前曾管理过荣国府的李纨是非常清楚的。只不过她是一个“装傻充愣”的老好人,不惹事也不得罪人是她一贯的处世之道。

一直以来,以自保姿态独居的李纨,在贾府败落遇难时,肯定不会去伸出援手。因为独善其身与冷漠,已经在多年的生活中,深深地融入到了她的血液中。

其次是贾兰。少年时的贾兰骨子里很有血性,曾拿着小弓箭追着鹿射,然而后来却开始与贾环亲近,佐证是贾兰贾环经常在一起,且同进同出(24、57、62回均有描写)。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贾环在赵姨娘的影响下愤世嫉俗,对贾宝玉及王熙凤充满了仇恨,相信贾兰也是多少受到了影响,本来就冷漠,现在更增添了仇恨。

第二十二回写到合家团圆,唯独缺了贾兰,贾政发现后询问。众人笑说:“天生的牛心拐孤。”李纨说是这孩子因老爷没叫他去,就不肯来。后来,贾政派人去喊他,他才来。从这就可以看出。贾兰敏感且较真儿,心里隐藏着一股子怒气,也正是这样的贾兰才会在贾府被抄下狱时,任由母亲沉默。


蘅九菇

贾府败之前,王夫人、王熙凤对李纨并不厚道,这在书中有描写:王夫人要裁掉贾兰的奶妈,虽给袭人但并不关照李氏孤儿寡母。至于王熙凤,就更'尖酸了。大观园办诗社需要资金,本来就是集体项目、额外开支,找财务要很正常。确被王挖苦李纨应自掏腰包。主子小姐们学习上进,凭什么要一个不相干的寡妇承担费用?便是贾兰想学习上进,也可申请官中银两吧?将心比心,凭什么要求李纨用自己的养老金帮助不把自己当亲人的亲戚?


手机用户57985362036

李纨未施以援手,恰恰符合了李纨的性格,也使得这个人物更加丰满起来!请允许我用恶俗不堪的文字,来我们尝试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

尽管她是教授之女,尽管她从小就耳熏目染着“女子无才便是德”,但女人天生爱美的秉性是无法更改的。而事实上,她做为一个寡妇,甚至在日常生活中连花儿都不能戴,其生活的沉闷可见一斑,在古代伦理的枷锁下,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承受,甚至还要做出“心如槁木”的姿态来。第七回,周瑞家的来送花,原文如下:“那周瑞家的又和智能儿劳叨了一会,便往凤姐儿处来.穿夹道从李纨后窗下过,隔着玻璃窗户,见李纨在炕上歪着睡觉呢。”

正值白天,李纨却在屋里歪着睡觉,还偏偏可以让人能看到,这背后的“谨慎”与“小心”读起来都让人心酸。这明明就是在做一个姿态,我是一个守妇德的寡妇,我谨守礼法,我严守妇德。为什么在没有外人进进出出的贾府里,她还要如此小心?这岂不就是暗示贾府对于这些规矩的重视还有那些刻到骨子里虚伪?而另一面,不正她心中那满满的酸楚和不满么?

哪怕到了大观园之后,她住进了 “稻香居”,后来又自命为“稻香老农”,一个风华正茂的女人自命为老农,这背后是心酸,还是对贾府虚伪的嘲讽呢?

她在内心深处肯定不想过这种死人似的生活,倒不是说一定要改嫁,而是说活得精彩一些,趣味一些。这在进入大观园后她怂恿探春承办诗社就可以得出这个结论。一个心如槁木的女人,在这里焕发了生命力,主动承担那些繁杂的事务,并为此不惜和王熙凤去摔脸子。书中最耐人寻味的就是她这个摔脸子的过程,表现出了她并不是那种天真单纯的女人。第一,她是等到探春病好之后,才运用语言艺术,将其成功怂恿。然后顺势自荐为社长。又捐出自己的房间做为社址,然后又建议让王熙凤担任御史。

心机!或者换一个词,聪明通透!这哪里是一个稻香老农能想出来妙计!探春为人磊落,所以诗社必成。而拉来王熙凤,又能解决银子问题,偏偏从头至尾还不居功。

她若为官,必是翘楚。

她与王熙凤的本领差不多,书中多次用各种对话或事件表明,她的治家能力甚至比王熙风还要强!但是在一山不容二虎的前提下,她选择了藏拙,以实际行动来暗示自己无意于俗务,这一点也是让贾母特别入眼的原因,王熙凤对此也是心知肚明,自然投桃报李,在大观园诗社一事上大开绿灯,否则以王熙凤的性子,岂会在李纨的笑骂之下无动于衷,不过是两个聪明女人之间的利益交换罢了。

火眼金晴的贾母懂,人情练达的王熙凤懂,她们都知道,李纨的本事很强!只是自欺欺人地认为她是因为心灰意冷或身份不适,所以才一直不愿管这些俗事,却不知,这正是李纨的自保之举。一个寡妇再有本事也不大合适统领一个家族的日常事务,李纨的退却,一是骨子里的清高,二恐怕也是看清了贾府的现实。

而且要钱一事也反映出了李纨的另一面,灿烂的锋芒!谁会相信一个终日沉闷幽静的寡妇会绽放如此的光彩,却仅仅是因为一点银子?

李纨在大观园的一举一动,莫不让人惊艳,才情、世情、人情三情合体,和李纨一比,黛玉宝钗更像是一株青涩的李树。毫无气韵可言。她诗才满腹,善解人意,处事公道,温润如玉,气韵飞扬,幽默通达,洒脱肆意,这是那个白天睡觉还偏偏要让人看到的寡妇么?为什么李纨到了大观园之后,反而变了一个人?为什么这个人与之前相比,仿佛活了过来?曹雪芹为什么这么写?

如果是因为妇德,按理来说,她住在大观园之后,仍然古佛青灯才是!身如槁木,心若死灰怎么会因为换一个环境就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只能说明一件事情,她之前不得不要做出那一幅妇德姿态来!更潜的台词是,如果她不做出那一份贞静的样子,她的下场会很悲惨,然后就导出了一个结论,她对贾府存有恐惧,而藏在恐惧深处的就是厌恶。如果她想活下去,想让自己的儿子平安长大,她必然要做出一幅人畜无害的样子来。甚至连贾兰不受重视她也不介意,这未尝不是对贾兰的最佳保护。也正是因为如此,贾母才发现她识得大体,懂得进据,说她“他有的时候是这么着,没的时候她也是这么着……倒难为她。”所以才处处照顾与她,岂是因为她可怜?试问贾府里有什么人心能瞒得过老祖宗,只不过她装糊涂罢了。而王熙凤对此也深以为然,一派和谐。甚于发生小争执时,甘愿退一步。

稻香村黄泥墙边那几百只杏花应当是她内心的写照或者是对贾府的嘲讽吧?“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连普通人都明知道的典故,她如何不知?偏偏还要细心呵护,这是不是一种无声的反抗呢?她真的喜欢杏花么?不是的!因为在后面芦雪庭作诗中,李纨罚宝玉去栊翠庵乞取红梅,是因为她对梅花情有独钟。

梅花才是李纨的最爱!而梅花又象证着什么呢?

凌寒独自开,零落成泥碾作尘,杳杳山水隔,风递幽香去,独放银行照晴昊,高标逸韵君知否,竹篱茅舍自甘心,寒梅最堪恨,独恨东风无意思,不受尘埃半点侵…….古人怀咏梅花的诗是那样多,做为爱诗的李纨,偏偏最爱梅花?

所以,她是恨贾府的,她爱的只是大观园里的那些女孩子,可是那些集天地之灵秀的女孩子都被贾府给毁了。

所以,为什么要施以援手?

你们毁了我,毁了那些女孩子,毁了一切,却要我伸手么?

做梦罢!

(至于不救巧姐儿,就算是想救,又拿什么救呢?有能力救而不去救?还是说因为心疼银子不想救?曹雪芹的判词历历在目,也是让人生疑。我不否认她可能有私心,可是我依然不认这是她品德或见死不救的错,是的,巧姐是无辜的,可是,李纨也是无辜的!刚才又在知乎上看到了一些人的回答,觉得我这个回复还是太片面太主观了,权当反面教材罢!)


亦有所思

小说一般源于历史真实人物,信息表明,李纨和她儿子是实际贾府的继承人。并不是通行本上所说的是王夫人的儿媳妇。王夫人和贾政是过继到贾府的。与李纨真正有血缘的是林黛玉和贾母。。李纨在贾府的生活并没有那么如意。当家的是王夫人和她侄女王熙凤。贾家那一干落难的是与她无干的人,并且有可能会占据属于她的荣华富贵。。。曹雪芹原著中,拐卖巧姐儿的并非贾环。而是贾兰。


大白杨

在书中曾有这样的两个细节。第一,宁国府的老爷,贾家的族长贾珍曾把乌进孝送上来的东西,除了留给供奉和荣国府的礼物,只留下自己所用的,剩下的都分好,叫贾家族中的子弟来领回家过年。贾珍说了,这些东西是给贾家那些没有收益的人的,也就是一个穷人。第二,秦可卿曾托梦给凤姐,告诫她要在祖茔附近多置房舍田地,以备将来抄家败落后,贾家子弟可以回家务农。

可以想见,贾家落败后李纨也是跟大家一样,生活一落千丈。只是因为贾兰在科举方面有建树,通过在家耕读重新崛起。但是这个时候已经大不相同,他就是另一个贾雨村,凭借着科举,在官场上走的不错。但是,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不然四大家族也不会通过联姻等方式联合在一起了。所以,李纨最多也就是像贾珍一样,对落败的贾家人给予一定的帮助,但是要让他们恢复到以前那种生活是不可能的,她没有那个能力。

凤姐向刘姥姥说过,皇帝还有三门子穷亲戚。要是按照某些人的观点,天下都是皇上的,为何不把他的亲戚全照顾到呢?自然是能力有限了。

李纨母子绝对不是一个见死不救,甚至落井下石的人。后面贾府到底怎么落败的,现在只是全凭猜测,又怎么知道李纨就袖手旁观呢。我相信,她肯定不会的。能帮的她们肯定是尽量帮,但是她们的力量是有限的。作者既然已经在前面给她定下善良的基调,没必要去做最后的反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