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统治为什么那么短暂?

gaosheqin

元朝的统治为什么那么短暂?元朝跟明清比,或者跟汉唐比是相对短一些,但如果跟几个同样在几百年分裂之后实现了统一的朝代比,元朝其实并不算短了。

元朝统治长短的参照系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复杂的朝代,在前面它终结了自唐朝以来中国的分裂局面,同时它又前接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以致于现在还有很多人分不清楚元朝和蒙古帝国的区别。在后面它又奠定了近代中国的治理形态和基本版图,因此其实它是中国历史上承上启下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朝代。

很多人说元朝统治时间很短,说他只有89年时间,甚至有人从南宋灭亡到红巾军起义开始算起,说它只有71年。然后把这个时间跟汉唐明清比,说它是个短命王朝,然后到处找理由,总结它灭亡的根源,当然一般情况下总结出来的总是民族矛盾之类的理由,“胡虏无百年国运”云云,甚至进而说元朝不是中国历史。

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但其实元朝建立之前,中国刚刚经历过了第三次大分裂时期。从唐末藩镇割据开始,中国差不多有将近四百年的时间是处于分裂状态的。期间北宋虽然曾经在中原实现部分统一,但却没能统一包含幽云十六州在内的北方地区,后来西夏独立,连西北地区也失去了,所以其实从晚唐到元灭南宋,中国始终是处于分裂的状态,这段分裂时期甚至比汉朝灭亡到隋朝统一之间的间隔还要长。

北宋疆域连长城都没到,其实没有实现真正的统一

而在长期分裂之后新建立的统一王朝普遍短命其实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条铁律。第一次真正统一中国的秦朝和经过三国魏晋南北朝分裂之后统一中国的隋朝也都无一例外是短命王朝,元朝也没能逃脱这个命运。不过如果把元朝跟秦朝和隋朝相比,它其实已经是非常长命的统一王朝了。因为秦朝的统一只持续了14年,而隋朝真正的统一也只持续了31年,但元朝就算按最低标准去计算,统一中国也持续了70年左右。所以如果把元朝放在结束分裂的统一王朝这个参照系里去比较,它其实并不是一个短命王朝。

元朝才真正实现了统一

为什么结束分裂的王朝普遍短命?

当然不同朝代的灭亡都有一些具体原因,但元朝的相对短命和秦朝、隋朝的短命却也都有着一个核心因素。就是结束分裂的王朝都是从一个地方性政权发展而来,在通过武力夺得全国的控制权之后,却没能及时进行调整,使全国各地的人才都有进入统治阶层的机会,而是对新征服地区的人才存有疑心,导致这些地区的人才没有上升路径,最后使其统治无法维持。

第一个终结分裂的朝代:秦朝

比如秦朝之前,中国并没有存在过一个真正中央集权的统一政体,原来六国的精英,也就是六国的旧贵族地位一落千丈,自然会心存不满,而秦制推向全国又必然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的情况,所以陈胜一起事,六国旧贵族纷纷响应,最终使秦朝灭亡。

第二个终结分裂的朝代:隋朝


而隋朝建立以后,则是过度依赖关陇贵族这个统治集团,而无视自己统治的领土已经扩大到整个中国的现实,其它地区的优秀人才出头无门,倍受排挤,最后也形成了和秦末一样的局面,瓦岗起事之后,全国无数人响应,最终使隋朝灭亡。

元朝也是一样,也就是所谓的四等人制度。但这里首先要明确的是,元朝官方并没有实施过四等人制度,元朝法律从来没有规定过四等人制或者类似制度。但没有法律规定是一回事,现实中像秦朝隋朝那样选官用人过度依赖核心统治集团内部的人,排斥其它地区的人才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而在元朝,这种用人偏好因为其统治者的民族属性,所以在很多时候就体现成了四等人制。

但这种现象的根源不是民族矛盾,而是和秦朝、隋朝一样的转型失败,没能去除其本身地方性政权的色彩,及时转变成真正的全国性政权所致,这才是元朝相对短命的根本原因。


桃花石杂谈

元朝统治为什么那么短暂?

元朝在中原的统治结束,其最致命的错误是,元朝并不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或者说,它不代表最具力量的阶层的利益。经验告诉我们,在人类社会中,人是最宝贵的财富,社会是一个金字塔,生活在底层的人民永远是最多的。当然了,在这一点上,工业经济社会表现得比农业经济社会要更明显。

当然,元朝不代表底层人民的利益,不见得就会被推翻,因为从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来看,无论在哪个时代,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的反抗意志是最低的——那些浪里来去的皇朝,由真正一穷二白的老百姓建立起来的,也只是一个明王朝。但一味的压迫,就是逼得人们反抗了。


从经验上来说,老百姓是不关心谁当皇帝的,他们瞅着的,只是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儿。就像我们一样,很少有人知道邻省的首富是谁,邻国的元首有哪些……如果没有被加之忍无可忍的压迫,活不下去,百姓是很难起来反抗的——甚至就算有那么一些贪官,只要你贪婪还有个度,不逼得百姓退无可退,还是可以获得一些政绩,甚至把地方上搞得欣欣向荣。

当然了,在这样的包容下所引起来的反抗,那也是激烈得不要不要的。如自有皇帝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的揭竿而起,短时间内便聚众数万。理由是什么?天下苦秦久矣;直接原因是什么?到时间没到地头就要被砍头。这就是活不下去所引发的激烈反抗的典型案例。


那元朝统治阶层干了什么让老百姓活不下去?元朝统治者更过分,他们不仅让老百姓活不下去,他们的出发点,是要让人数更多的汉人无力反抗,他们标榜自己为“优等种族”,试图让汉人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意识”到自己是低等人——讽刺的是,这种强力弹压,往往会引来更为激烈的反抗。

元朝统治中原,可谓是一段黑暗时期。当年辽、金、西夏等侵扰中原时,在文化上的举措是积极吸收,换成蒙古,则变成了弹压,他们同时采用西亚、汉文化,然后标榜蒙古至上。如藏传佛教高于中原佛、道,将科举废置,大量使用色目人填充朝堂,甚至将职业等级分为十级,将“儒”排在“娼”“丐”之间,位列第九。


在文化的压迫上,或许令部分有知识分子不满,但于刑法上而言,便是对“汉人”、“南人”的全面压迫,元朝明文规定,色目人、蒙古人若将“低等”人殴打致死,惩罚极轻微,或令其从军出征,或赔些埋葬费用,而“低等”人遭到“上等人”的殴打,不得反抗,若反抗致施暴者死,即判死刑。

元朝统治者以少数民族统治中原,对汉人等广大群体进行了沉重、严苛的压迫,这才引发浩浩荡荡的反抗,这大概也是朱元璋能够自一介游民(最惨的时候是乞丐)的身份杀上时代的巅峰的一个原因。至余其它的,诸如气候灾害等原因,不过是加剧了反抗的烈度,哪个王朝没有个自然灾害?那惨无人道的压迫才是使它在中原的统治迅速被推翻的原因。


古今事

先说说外因,元朝脱胎于成吉思汗创建的大蒙古国,虽然元王朝的奠基者忽必烈汗相对于其同时代的蒙古宗王们,有较高的对于中原历代王朝统治制度和风俗文化的认识,但是以军事扩张为基础的蒙古封建主本性是不可能改变的,在王朝肇造始,对外战争就连绵不绝,尤其是对日本和东南亚诸国的远征,对国力的损耗是显而易见的。更由于,忽必烈汗登位建国的“非程序性”,其甫登基,就陷入与兄弟阿里不哥的争位战争,其后西北窝阔台后裔海都汗、察合台后裔都哇等掀起的西北战争连绵不绝,这些都对元朝未来投下了阴影,可以说在强兵铁骑营造出的盛极一时的表象下,孕育着极大的危机。

相比于外因,由王朝内部官僚体制、国家政策等堆砌出的内因,更是元朝短命的决定性因素。首先,元王朝虽然在形式上保留了宋、金王朝的一些官僚机构设置,但同时又保留了蒙古奴隶制社会的一些特征,例如宗王分封、投下制度等。更为了满足对外征服和统治者穷奢极欲的生活需要,在各地方官吏统辖外,另行委派大量的达鲁花赤,对所辖百姓进行竭泽而渔的勒索,社会各阶层关系紧张。

内因之二,蒙元统治者蔑视以汉族文化为主的中原及南方各省的文化习俗,在普遍重商轻文的政策下,(在近年来的学界某些人的著述中,蒙元帝王的重商,被人为夸大为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把个蒙古人各政权粉饰为人类进步的必须,实在是可悲),元王朝大量任用了来自西域、中亚的穆斯林商人来担任国家官职,即所谓地位高于汉人(包括契丹人、女真人)、南人的色目人。有学者统计了有元一代,江浙、江西行省的平章、参政和达鲁花赤,绝大多数都是蒙古人或色目人。在选拔官吏时,民族与出身更是最主要的标准,广大的汉族、特别是南方汉族知识分子几乎没有上进的机会,强烈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贯穿着元朝的始终。

内因之三,王朝内部蒙元统治者争权夺利的斗争非常激烈,以致多有动摇国本的政治事件发生。由于蒙元政治传统,帝位传承并不遵守严格的长幼嫡庶之分,因此掌握军事力量成为能否获取帝王的关键,有元一代政变图谋不断,加之帝王寿命往往不长,几乎每次更替都伴随着血腥程度不一的阴谋与背叛。其中,公元1323年8月5日元英宗被铁失、也先铁木尔等扈从大臣刺杀的南坡之变;公元1329年8月30日元明宗在晃忽察行宫被权臣燕帖木儿毒杀等,都是骇人听闻的政治谋杀。而公元1328年发生的泰定帝一系与元武宗旧部势力的两都之战,更是一场牵涉到全国各政治势力的大内战。。。。直到元王朝崩溃前夕,面对已失半壁江山的情况下,元顺帝和太子还各自支持孛罗帖木儿和扩廓帖木儿集团大打内战,可谓热衷内讧、执迷不悟到死了。

当然,这个题目涉及面较广且深,这里仅是个人见解的简单阐述,若能抛砖引玉,当不胜欣慰。


史海悠游闾春晖

元朝,1271年—1368年,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也是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享国九十八年。



元存世九十八年,为大一统王朝中独一份。

大一统王朝,迈过了二世而亡的大关都可以享国近三百年,迈不过就如秦隋一般二世而亡,而元这样近百年时苍惶而北逃亡国也是特殊,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元拒绝汉化,除元世祖忽必烈崇尚汉文化外,接下来诸帝基本上保持着蒙古族的习俗,同样少数民族建国的清就不一样了,会利用汉文化,最终亦被汉化。

二、民族压迫严重,阶级之分明显,元分四等人,汉人最为低等,肆意而为,蒙古族杀汉民都不用以命偿命,赔偿一些物品即可,开了历史倒退车,有些奴隶制社会的影子,清时虽然汉人地位也低,但是皇帝为了统治需要,也会象征性重用一两个为代表安抚其他汉人,大学士及其六部尚书正职都是两个,一满一汉,基本上满人有决定权,汉人之位有一些名誉职位的意思,面子功夫做的很好。

三、元以残暴治国,或者说元的治国基本上没有章法,没有其思想,清以儒家思想治国,推崇孔子,提高孔子后人的政治地位,赢得当时天下读书人支持,清康熙乾隆南下江南时亲拜明太祖之孝陵,保护明十三陵,元大掘宋帝陵,抛尸弃骨,残忍至极,清用汉人治汉人,并大兴文字狱,控制民众思想,在精神上治民,手段颇为高明,对比之下元差之十万八千里。


元以暴兵而起于乱世,灭国有数十,一统九州,不以文治,又崇暴政,享国之短也属正常。


宋安之

因为元朝虽然入主了中原,但是却拒绝接受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汉文明,很多元朝统治者甚至连汉语都不会说,与汉人相比,他们更愿意信任那些信奉伊斯兰教的色目人,这种蔑视汉文明的做法,让汉族上下,无论是官绅阶层还是普通百姓,都十分的愤怒。在占人口多数的汉族人心中如此的不得人心,元朝能维持90年就已经是个奇迹了。

一、废除科举制度,让知识分子失去尊严

元朝的第一大劣政就是废除科举,自隋唐以来,科举制度一直是朝廷选拔人才的制度,朝廷通过科举将知识分子把握在手中,知识分子则通过科举获得功名利禄,光宗耀祖,相当于皇帝与知识分子之间的互惠条约。另外,科举制度也起到了宣扬儒学的作用,因此,隋唐之后是否实行科举就代表统治者是不是中华正统。

元朝废除科举的政策,彻底疏远了汉族知识分子,面对这种赤裸裸的歧视,汉族知识分子直接走到了王朝的对立面。

与元朝相比,后面的满清就要聪明的多,不仅恢复科举制,还主动祭拜孔庙,一举收服了汉族知识分子的心,依靠着这帮人的支持,满清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才能统治中国276年。而满清的覆灭也与科举不无关系。

二、用色目人统治汉人,引起汉人民愤

虽然元朝皇帝不接受汉文明,甚至不会说汉语,但是却对中东的伊斯兰教情有独钟,征服中东后,很多蒙古人成了穆斯林,而这也影响到了中原的蒙古人。

相对于汉人,蒙古人更信任色目人,色目人即泛指中东穆斯林和欧洲基督徒,色目人中,蒙古人最信任的就是穆斯林,元朝皇帝经常任命穆斯林作为高级官员,主管财政,这些人为皇帝极尽敛财,搞得百姓苦不堪言。

此外,元朝还规定汉族人不得参与盐铁等重要资源的买卖,而只能由蒙古人色目人经营,由于蒙古人不善经营,这些命脉产业基本都由色目人把控,中国数千年以来,盐铁茶酒等关键资源,一直掌握在汉族手中,元朝头一次被异族掌控,汉族不能染指分毫,不得不说是极大的耻辱。在元朝,汉族商人只能从事利润最少的产业,而大头尽归蒙古人色目人。

从政治上,蒙古人不允许汉族人参政,经济上,不允许汉族人从事高利润行业,文化上,处处打压儒家,崇尚异域文化。可以说,汉族人在元朝地位降低到了历史最低点,惹恼了这片土地人数最多的民族,元朝的统治怎么会长久呢?


埃尔文的理想乡

元朝统治华夏民族的时间,一说80多年,一说90多年,较之同样异族入侵建立的276年的满清确实有点短。蒙元之所以很快被朱元璋推翻,我觉得有如下几点原因。

第一,元朝的统治者从立国之初就采取了民族压迫政策。它把全国人分为四等:

第一等是蒙古人,是最为高贵的民族,

第二等是色目人,即中亚细亚人,他们因为当亡国奴早,所以颇得元朝统治者的信任,

第三等是汉人,主要是金朝时所属的汉人,

第四等是南人,主要是南宋所属的汉族人。

这四等人在法律、政治上的待遇、法律上的地位和经济上的负担都各不相同。第三等和第四等汉人最受歧视。

元朝建立了等级森严的制度,职业、户籍等也进行分级,全国的广大百姓分为官、吏、僧、道、医、工、匠、娼、儒、丐十级,在这种分级体系下,中国传统的社会中最受尊敬的知识分子沦落到连娼妓都不如的地步。所以说元朝是对中华文明践踏最彻底的国家。

第二,元朝 向外扩张的目的只是掠夺财富和满足征服欲望,并且,元朝整个社会道德沦丧,贪腐成风,淫乐成灾,盲目迷信 僧侣,统治者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竟把大量的良田沦为牧场,造成大饥荒,致使广大贫苦大众揭竿而起。

第三,元朝最后的覆亡,其实是典型的“趁它病取它命(内部政变)”或“群蚁咬死象”的过程。朱元璋只是结束了元朝统治,与其说是朱元璋推翻了蒙元,还不如说是内部腐败自己打垮了自己。蒙古人就像一台战争机器,起初锐不可当,横扫欧亚大陆,号称黄金家族的蒙古人建立元朝后,就像人的肌体一样,开始进入了暮年。各种“疾病”袭来,国家战斗力下降,大厦将倾时,恰好朱元璋给借力打力灭掉了元朝。真正消灭元朝的不是实际意义上的战争,而是自己的疏忽。

第四,元朝统治时间短还有就是频繁易帝。中国许多皇帝在即位后往往要花上好一段时间才能稳固自己的权位,元朝却频繁地更迭帝位,这就无形中削弱了其内部的凝聚力--各派系势力一时不知该何去何从。


秉烛读春秋

大元的统治短暂有四大原因,第一内部的皇权争夺从未停止过,只有元世祖和元顺帝在位时间是长的,其它简直是走马灯一样,造成这种局面的是真金死得太早,之后元在皇权内斗中从没停止,第二贪腐成风,元在贪腐上可以说是中国历代之最,阿合马就是杰出代表,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赋税的加重,南宋末年为战争赋税极重,但元末的赋税是宋末的3倍以上,最后交不起税,民不聊生,才有元末的各地起义的,第三道德伦丧,元世祖后真正做正事的皇帝只有3个,元武宗、元仁宗和元顺帝,前两个在位时间都短,元上层迷恋僧侣,最流行的是参欢喜禅,不但皇帝参,大臣们也参,甚至僧侣可参议朝政,在元已无道德可言,第四汉化得不彻底,虽然武宗和仁宗推行汉化得不错,但他们之后又中断了,到顺帝时虽极力汉化但为时以晚。


龙天一马

您问题中部分提到了原因。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从两晋的五胡乱华开始,到后面的北朝、辽金、蒙元、满清,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少数民族武力上征服多数的汉族,但文化上多少要向汉族靠拢,毕竟华夏文明才是正朔。少数民族要真正长治久安,不能靠一味武力压榨。在文化上实现认同才是关键。所以慕容氏皇帝亲自办学校,拓跋氏南迁洛阳。

一般来说,汉人统治的朝代,自然以汉人为第一。对其他少数民族没有很严重的歧视,但主体民族还是第一。其他少数民族统治,可能会把本民族放在第一,但本民族会向汉人靠拢。凡是公然歧视汉人的,往往得不到汉人的认同,从而难以长治久安。

而蒙元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他们之前的文明比较落后,可以说是从成吉思汗才统一蒙古,几十年时间就从一个野蛮部族变成世界第一大帝国。这种情况下,文化储备不足,习惯于武力压榨。从四等人制度,把蒙古人放在第一等倒也罢了,居然把西域人、高丽人放在汉族之上,而把南方的最正统的汉人放在最下等。这摆明了就是不打算好好做朋友。于是很快被推翻了。

相对来说,清朝要聪明得多。虽然清朝也是把满人放在汉人之上,但至少还知道在名义上设定汉人比满人之外的其他少数民族高,或者说利用大汉族主义,让汉人觉得自己不是头号奴才,而是和蒙古并列二号主子。


天外村药房

元的灭亡,应该是古代,行仁义而亡国的又一个例证。

元的统治以宽厚著称,朱元璋在建立大明国后,也说元君臣朴厚,民以小康!说明元的统治是比较仁慈的,实行仁慈统治的元那么快灭亡,岂不就是行仁义而亡国吗?


帝国历史观察者

,,文化不同,虽入主中原,但还是按照着游牧的方法生活着,统治,暴政,欺压汉人,典型,汉人杀一蒙古人,要连坐,赔八条人命,蒙古杀汉人,只需罚款打板子,,看满清和蒙元,就能找到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