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从中兴被制裁事件中反思?

就在2018年4月16日,美国突然宣布禁止向中兴公司提供一切芯片材料及技术,期限是7年。

如何正确从中兴被制裁事件中反思?

随之引起全国上下一片骂声,高呼要抵制美货。

稍微冷静后,又说美国不卖,可以让其它公司私下里卖给中兴。

再扒拉一下中兴,发现中兴真正能做的只是外壳,进而让人大跌眼镜。

于是,大家这才彻底清醒:“我们没有掌握核心技术”。

究其原因呢?

很多人归结于西方国家对我们的技术垄断,我们受制于人,相当于被掐住脖子。

也就是说,西方国家不卖给我们技术,我们只能买他们的产品,才导致这样的结果。

讲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感到既气愤又无奈?

气愤的是被掐住了脖子,无奈的是没有替代品,又马上研发不出来。

其实,更让人气愤和无奈的的是:我们国人只会找外部原因,不会找自身原因。

也就是说,只会强调“西方国家对我们的技术垄断”,而不会强调既然自己这方面技术力量薄弱,要加大薄弱环节的投入和研发,彻底摆脱以后再出现类似的状况。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改革开放30年,可以说,取得的辉煌成就,让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大的变化,大家有目共睹。为了解决这种快速发展的硬件需求,催生了大家熟知的“房地产”,并且带动了一大批相关产业,比如:钢铁、水泥等等。再加上住房的商品化,更是让“房地产”火上加油,且高温不下,成为了各行业的龙头老大,独树一帜,更是“暴利”的代名词。

资本历来都是“逐利”的,面对这么大的利润,从事各行各业的人都想从中分一杯羹,这就出现了“炒房团”,全民炒房的火爆“新局面”,更是“GDP”“突飞猛进”的主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各个行业的龙头纷纷转战“房地产”,并成为其一项主营业务,美名其曰:“产业多元化”。

研发,本来就是烧钱的事,而且投入并不一定有回报。

面对这样的环境,不能做房地产的,为了规避这种“出力不讨好”的尴尬局面,就从事实实在在“包赚不赔”的事情,那就是大家熟知的“代工”,然后也催生一大批相关产业,那就是众所周知的“配套”;

不做配套的,又想有自己产品的,就做起了“小商品”。

以上这些就决定了经济支柱的“三国演义”:房地产、代工配套、小商品,也成就了我们所谓的“中国制造”。

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了一点,那就是我们的高科技“无人问津”,更是先天不足,受制于人也在所难免,而中兴被制裁事件只是一个“导火索”而已。

那么,中兴没有核心技术就没有出路了吗?只能死路一条吗?

当然不是。

先让我们纵观一下世界格局:

欧美以研发为主,日本以封装为主,四小龙以代工(大众化产品)为主,中国以制造(生产)为主,中东以提供能源为主,非洲以提供资源为主。

也就是说,全球是一个大的产业链,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独善其身。

那么,美国制裁中兴不是断臂求生吗?

当然不是。

如果自己能把自己所在的环节做到“至善至美”,不敢说“无可替代”,至少做到替代后就不那么好用,这样,任何时候都有“话语权”。

其实中兴一样,但事实上,中兴做不到这一点,那后果可想而知。

那么,我们加大研发,掌握核心技术势必在行,当然这是我们的理想和目标。

但就目前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以用“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来形容,从上面说的世界格局看,要达到真正的掌握高科技,除非我们来个“三级跳”,但这种是不现实的。

因此,我们要比任何时候都要“埋头苦干”,不要“怨天尤人”,更不要把精力放在指责别人“不地道”上面,要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可“好高骛远、急于求成”,才能杀出一条“血路”,开创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