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哪位高人暗示雍正帝杀死年羹尧?

杨角风发作

文/炒米视角


其实电视剧版《雍正王朝》和小说版《雍正王朝》还是有很大出入的。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偏正面形象的雍正,是唐国强老师据理力争过来的。这在当时连原作者二月河都不太同意的,但谁都不曾想,雍正经过唐国强老师一演绎,却成为了经典,明显优于我们传统对雍正的认知。原著里还是掺杂了很多野史的内容。

而真实历史对“年羹尧案”叙述极为外交化辞令,简单明了,只陈述结果,至于原因和来龙去脉,你猜。


所以我们翻回小说,那个雍正是一个深通权谋厚黑的杀伐决断,冷酷无情的雍正。对于年羹尧的“宠”和“杀”都是一句话的事情。真正体现出伴君如伴虎的架势。那个机警聪明、张牙舞爪的李卫,在雍正面前是噤若寒蝉的。所以年羹尧就真没那么重要了,所谓为“国家立功”那只是你的本分,你的命都是皇帝的,没有任何条件可讲。皇帝随时想拿走就拿走,想怎么拿走就怎么拿走。因为雍正王朝里只有雍正是主人,其他人都是奴才。什么功高震主?根本不存在那样的社会条件。皇权桎梏至此,世间噤若寒蝉。其实从明清以降的皇权发展,这似乎在理论上是符合历史环境的。

但落实到角色上是不符合史实的,最起码我们看雍正的诏书和朱批,你会强烈地感受到这是一个血气方刚的汉子,甚至有那么点小可爱。

所以这种极端的矛盾,导致了我们看到的“雍正皇帝”的角色,唐国强老师版的更让人容易接受。


那么在这些大前提下,我们来看看“谁”暗示雍正杀“年羹尧”的?

我认为一个是“皇权使命”,一个是“年羹尧”自己。

所谓“皇权使命”暗示雍正杀年羹尧,那就是原版小说里的说法,雍正想杀人,不需要理由,因为我是皇帝。

按照“年羹尧”自己暗示雍正杀年羹尧,那就是年羹尧知道自己什么建功立业,都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所以我就纵情享乐就好,翻牌了,吃小炒肉,把能享受的都给享受了,过一天是一天,反正不能给亏待自己。伴君如伴虎,毕竟自己多少有点功劳,我贪点,吃点都不算啥,毕竟你雍正要脸,你要杀我,我就把动静搞大,用别人以为你杀我是因为我“功高震主”堵你。

所以,邬先生也好,张廷玉也罢!谁暗示都没用。


炒米视角

年羹尧回京说是述职,其实回京嘚瑟了一圈,为自己今后的命运埋下了祸根。细刨历史,年羹尧并不是一个愚蠢的人,本人是进士出身,打仗勇猛,聪明好学,也是一代儒将,偏偏失去了疯迷,不知进退,这次回京雍正帝给足了他的面子,回到西宁再不收敛,恐怕要大祸临头了。

雍正帝对自己钦定的国策是坚定不移,河南田文静的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浙江的李卫搞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据说阻力不小,雍正帝打算下去看看,然后还要在云南让范时捷把改土归流也推行下去,重点准备放在云南、四川、贵族、广西几个省份。

雍正帝带着刘墨林、张五哥等一行人从陆路径直隶进入河南,一路下来看到直隶省的庄稼已经进入灌浆,可到了河南就不行了,小麦稀稀拉拉,眼瞅着七月了了,人倒是不少,但是要饭的多,都奔着陕西的地界涌动着。

雍正帝紧皱着眉头心里不舒服,春荒、夏旱,这秋天再发大水,老百姓不用活了,不禁对跟随的人说;快走!
(图片来自网络)

河南巡抚衙门冷冷清清,只有几个人来回走动着,天擦黑了,可是雨越下越大,怕啥来啥,黄河大堤是田文静今年新加固不算,花了不少银子。

河南这几年就没消停过,先前是年羹尧西北平叛,河南出的粮食最多,西北大捷了,今年又修了黄河大堤,这昨天师爷邬思道死活逼着要他那工钱四千两银子,没办法,田文静只好给邬思道结了工钱。

这乌先生真是神龙见尾不见首,神神叨叨的,李卫当初介绍说乌先生有一套,也确实,经他手写的折子是上一本批一本,大多都受到了皇上的表扬,总能见红。

昨天乌先生把钱拿到手就要走,说是不在这干了,要工钱费劲,到哪里去也不说,临分手的时候,田文静叹着气说道;走吧,现在是越来越难干了,臬司衙门、盐道、河道总督都是年羹尧选的官,不听话不算,还和我顶着干,学政煽动那起子文人和考生说我糟蹋读书人,要闹事。

邬思道看着田文静说,东翁泄气了!我?田文静眼睛一瞪就急眼了;年羹尧有什么权利选官,眼里还有没有皇上,我看孙嘉诚弹劾他就对了!

(图片来自影视资料)

邬思道又看了看田文静一眼,田文静接着说道,不就是打了个胜仗吗?兵是朝廷的兵,他年羹尧也是皇上的奴才,还反了天了!邬思道看这次接话道,东翁气馁了?

田文静仰天大笑说;云从龙,风从雨,我田文静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报答皇上的知遇之恩。好!邬思道阴森森的对田文静说道,自古成大事不拘小节,既然这样,不知东翁想干成什么样的大事?

只要皇上信得过我,我就把新政推行到底,不过现在这“年选”的官不好办呀!邬思道瞅了瞅田文静从袖口拿出来一本奏折说,想干,有胆量,信得过我,你就把这个折子递上去。

田文静伸手刚要接,邬思道又说,既然信得过你就不用看了,保你扬名,答应我就交给你。田文静略一沉思说,好!我答应你。邬思道这才将折子交到田文静手上。

(图片来自影视资料)

一定要亲自交到皇帝的手上,我定不会误你!邬思道抱抱拳说,东翁;我们就此别过了,后会有期!说罢叫上秋月也没拿什么东西就出了西大门扬长而去。田文静看了看奏折,揣进内衣口袋也回来衙门。

其实邬思道交给田文静的奏折,就是给雍正帝的一封信。这些日子,乌先生通过田文静与朝廷、皇帝往来的奏折、信件、邸报来分析看,年羹尧要惹出大事了!加上外面的谣言四起,什么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他推荐的人遍布全国各地。

据说年羹尧这次回到西宁,变本加厉,独断专行,生活习惯也是非常奢奓,与蒙古王公经常来往,犯大忌了!朝廷的官员一个不中意,说杀就杀,八爷那伙人就等笑话出来后,用此攻击雍正帝,这还了得,邬思道在所谓的奏折上暗示雍正帝痛下决心,此人不能留着了!不杀也得拿下。
(图片来自影视资料)

上次年羹尧回京述职,雍正帝在乾清宫大殿接见年羹尧属下的将佐时,由于天太热,雍正帝让他们把盔甲去掉,这些将佐愣是不动,年羹尧说话这才脱了,年羹尧对雍正帝解释说他们只知道军令,不知道皇上,雍正帝想,不知道皇帝那就知道你年羹尧了!那时雍正帝就有一种感觉。

邬思道这位中野于市的神人,时刻关注着雍正帝的朝廷动静,之所以让田文静下手,那是因为田文静是封疆大吏,又是新政的积极推动者,由田文静公开对田文静参奏,那田文静与新政的形象一定会提高不少。

之所以邬思道没有亲自去和雍正帝说,那是因为即使说了,雍正帝绝不会自己出面解决年羹尧这一他亲自树立的标杆且会给他人留下兔死狗烹的话柄,只有这样利用田文静的手弹劾加上御史呼应,估计年羹尧必倒无疑。

(图片来自影视资料)

送走了乌先生,田文静回到了巡抚衙门,此时,大雨下的好大,没有停的意思,田文静赶快组织衙门的兵丁叫河道总管,叫人去护着大堤,可是这位河道的道员竟然回家搬家去了,马上吩咐师爷,去,把河道的道员的家抄了!革去他的顶戴,这个官他别作了。

田文静正在火冒钻天的时候,有外面兵丁来报,抚台大人,外面有人要见你,田文静又急了,我说过,谁也不见!这时只见雍正帝披着雨披边进来边说,怎么?连朕也不让见了吗?

田文静抬头一看,皇上,惊住了,窟通,跪下了!奴才不知皇上驾到,昨日邸报还说銮驾还在山东,怎么这么快?雍正帝边脱雨披边说;起来吧,巡抚大人!


日尧居k古史

目前我知道的有三个人,至于他们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已经无法查实了!

传统的说法是指神出鬼没的邬思道,也就是绍兴师爷。他是被田文镜收入府内,专门给他写奏折的,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弹劾隆科多,威名远扬!

后来田文镜死后,这个绍兴师爷就不知道去哪了,但是在李岳瑞的《春冰室野乘·田文镜之幕客》中有记载,他是去京城辅助雍正帝了,当然真实与否不可查实!

有说,就是他上的奏折,让雍正帝最终对年羹尧产生了杀心,才革了年大将军的职,去了杭州某个城门当了个城门将军,再后来又赐死了他!

但是所有正史上都没有相关记载,年羹尧的死是跟他有关,或许是后人为了展示他的神出鬼没,神机妙算吧!那么年羹尧真正被害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实有这个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在于康熙帝以后的继承权问题,当时的年羹尧已经是西北的封疆大吏,他是在康熙年间就受到朝廷重用!但是曾经巴结皇三子胤祉的门人孟光祖,这其实就让还是皇子的雍正比较生气,曾经还骂年羹尧是恶少,甚至要去康熙皇帝那揭发他,最后年羹尧俯首称臣。

所以雍正刚刚继位,内外交困,自己的几个兄弟还在虎视眈眈,他最忌讳的就是这件事,屁股不稳啊!后来他更是把皇九子软禁在西北,并且交给年羹尧看管。而偏偏在这个时候,年羹尧上书竟然说胤禟“颇知收敛”。要知道皇九子曾经也派人接触过年羹尧,虽然没有具体的证据表明年羹尧的支持立场,但毕竟他们有旧的交情,此时又上书说皇九子改造好了,这让雍正大为恼火,马上给他回信说:胤禟是奸宄叵测之人,继续提防才行。

要说第一个高人,非雍正莫属,现在你年羹尧翅膀硬了,敢管我皇家的事了?你说他好他就好?一边歇着去吧!

第二个高手,就是刘墨林,只是这个家伙是以死除年羹尧,谈不上有心无心!

刘墨林是雍正元年金榜题名的探花,文采横溢,非常受雍正帝的喜爱,于是予以重用,把他派到了年羹尧身边任职,说白了,也是在年羹尧身边安插一个能给自己报信的人。

当然,年羹尧其实并没有谋反之意,不然的话,他在跟敌军交战的时候,我想不止一个地方将领劝过他自立为王吧?这么多人劝他,他都不为心动,怎么可能会造反呢?

只是千不该万不该,他不该让刘墨林死掉,刘墨林被人用毒酒毒死了,即使年羹尧抓到真凶绳之以法,也难免让雍正帝怀疑,年大将军向来以治军严谨出名,军队怎么可能出现暗杀这种事?

让雍正帝不怀疑,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第二个嫌疑人,就是刘墨林,说不定他是自杀,目的就是除掉年羹尧!

第三个害死年羹尧的人就是他的士兵,也可以说是他自己!

比如有记载说,年羹尧进京面见皇帝的时候,带着有士兵驻扎在城外,雍正皇帝开恩,要奖给大家吃西瓜,于是派人拉了几车大西瓜送过去。

雍正帝挺了挺胸脯,大手一挥:“众壮士,吃瓜!”

可是连喊三遍,大家都不敢动弹,雍正帝暴怒,这时,年羹尧忙小跑过来,还解释说:“众将只听军令,不认皇命!”

他这么说是故意的吗?是故意的,只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他本想表达的意思是说自己治军严格,令必行,禁必止,结果雍正帝可不这样认为,自己的军队竟然成为年羹尧一个人的了,这是大忌!

所以要说第一高手是谁,我想非雍正帝莫属,如果没有他自己的杀心,别人说啥也不会挑拨的动他跟年羹尧的关系的!

我叫杨角风,更多精彩请关注!


杨角风发作

正史上,雍正杀年羹尧是他自己的决定,没有什么高人暗示。《雍正王朝》中是张廷玉的暗示,让雍正坚定了杀年羹尧的决心。

正史中对年羹尧的恃上眷遇,骄纵跋扈是这样记载的:

行文诸督抚,书官斥姓名。
入觐,令总督李维钧、巡抚范时捷跪道送迎。
至京师,行绝驰道。王大臣郊迎,不为礼。

用大白话讲,年羹尧与地方总督是平级关系。但是他发给总督的文书却自称“令谕”

,把同级官员视为下属;年羹尧进京,他命令直隶总督李维钧给他下跪。进了京城后,王公大臣迎接他,年羹尧这厮,鸟都不鸟这些人。

用一句话总结,年羹尧干的这些事,是皇帝才有的权力干的事,他僭越了。不杀他,岂不是纵容臣子犯上?




电视剧对雍正做了一定的美化,杀年羹尧并不是因为他的嚣张跋扈。

因为雍正新君登基,起用了一批新人,朝野对雍正的用人方针有很大的质疑。年羹尧打了大胜仗,替雍正争了光。

注意一个关键词——争光,年羹尧替雍正争光,替他争了面子。所以雍正要重用年羹尧。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电视剧中的雍正,其实他并不关心年羹尧的死活,他要的是自己的面子。

有个现实的例子,直隶总督李维钧给年羹尧下跪。雍正扳倒年羹尧后,将李维钧也下了大狱。雍正写给李维钧的批示,比较搞笑。

“你不怕做贻笑于人之督抚,朕不甘为轻举妄动之人主”。

李维钧你身份督抚,居然给年羹尧下跪。李维钧你不要脸,我雍正还要脸呢!

所以当年羹尧杀掉孙嘉诚后,满朝文武分分上书,指责年羹尧不对时。雍正为了自己的面子,不得不把年羹尧降职使用。

雍正给年羹尧数次降职,是希望年羹尧去杭州老老实实的做一个将军、参将、守城门,不要再给他丢人现眼。


但是满朝文武还是继续上书。雍正发现,不管他怎么处置年羹尧,百官都不罢休。这个事不能拖,拖得越久,伤的是自己的面子。

最后张廷玉的几句话,成为断送年羹尧性命的关键。

张廷玉言简意赅的说了两点:

如果年羹尧还活着,他就要继续炫耀自己的战功,暗喻雍正“鸟尽弓藏”。

如果年羹尧还活着,雍正的面子就会受到“玷污”。

张廷玉替雍正说了他想说而不敢说的话。年羹尧对雍正名誉的损伤,已经造成不可逆的后果了。岂能容他?

所以年羹尧必死,而张廷玉则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Mer86

年羹尧也是打了几次胜仗以后,确实太骄狂了,竟然跑到了紫禁城里,还敢威胁皇上爱妃甄嬛娘娘。


年羹尧在西北说话都可以一言九鼎,做了很多越规矩的事,还敢跑到紫禁城里管皇上的家事,也是活得不耐烦了。

可皇上还得用他,这就犯了难了,继续恩宠甄嬛,年羹尧就不在西北卖力,这就威胁到了他的皇位,甚至是大清帝国了。真是没办法,他就跟甄嬛商量一出好戏,甄嬛在晚宴时候,故意和别人发生争执,吵了起来,皇上瞬间发怒,皇后无辜躺枪也是蒙了,作为一宫之主,就把甄嬛送到了蓬莱,正好实现了皇上保护甄嬛的目的。


再后来,这个事被年妃知道了,她觉得自己智商受到了侮辱,被当傻子耍,立刻大发雷霆,联合哥哥又要整甄嬛。

可是错过了好机会了,西北已经平叛成功,皇上不再需要年羹尧了,反而因为年羹尧太有权力了,功高震主,让皇上受到了威胁。甄嬛当然知道皇上的意思,正好也先下手为强,在皇上问朋党论一文的时候,顺势就说了,等到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时,则互相贼害。皇上那么聪明,怎能不知道这个意思,听从甄嬛的建议,

用计谋让他们的朋党因利尽而互相陷害。终于解决了年羹尧这个心腹大患,帮自己报了仇,让年妃失去了后台。

不得不佩服,甄嬛确实是高人。高!实在是高。


最热门

雍正杀年羹尧在我看来有三个人是起到关健的作用。

第一位是孙家淦,因为孙家淦对年羹尧的所作所为非常愤怒,他还不像其他大臣一样敢怒不敢言,身为御使的他,在年某圣眷优隆的时候(皇帝亲迎和百官跪迎)上折参劾他。他的这一举动得到了一部分清流的支持。雍正安排孙家淦去西北总管财政和年羹尧搭挡之时,两人更是政见不合甚至针锋相对,以致于年羹尧下狠手杀了他。这个事件直接导致雍正对年羹尧下手。

第二位则是邬思道,这位爷原是雍正的智囊,他早就看出年羹尧的凶残,料定他以后必定会闯下大祸,因此他跟包括雍正在内的许多人说过年羹尧的缺点,指出年某早晚必闯下大祸。而他的话雍正最为重视,所以他对年某的评价也是年某招杀身之祸的原因。

第三位是位极人臣的张延玉,大家对他的处世信条“万言万当,不如一默”非常熟悉。在很多事情上他即使感觉出有不对的地方也不会轻易指出来,诺敏案中他的表现就是一例。因而在年羹尧的事情上他倒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几处雍正没太在意的细节,都是经他一提醒才重视起来的。举两个列子;一是年羹尧被贬为杭州将军时,在去上任的路上所装家当有连绵几公里、几百上千辆车之。二是年某在罚多守破城门的时候,经常穿着黄马褂对地方官员也傲慢无礼,并说出年某的行为对雍正名誉是有损害的。

这才使雍正杀了年羹尧。但最主要还是年某人自己作死。


曹操的速度

我觉得年羹尧自有取死之道,如果雍正不愿意杀他,谁在后面推都没有用。所以关键是雍正要杀他,为什么,功高盖主,恃功而骄,残虐群臣。

首先,搞清楚雍正是一个怎样的人,怎样的皇帝。雍正继位之初,皇位并不稳固,看如今仍然有雍正毒杀康熙的野史就知道,雍正继位的初期必然是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的,这样的一个皇帝,肯定要加强皇权,巩固自身帝位,要巩固权威有两种路,其一,消灭对权威的威胁,所以皇八子集团最后灰飞烟灭;其二,对内加强改革收群臣之心,对外用兵以加强军事控制,同时收将士们的心。可见雍正对自身的权位看的十分重,这样一个皇帝怎么可能允许有人在旁边作威作福。



然后,再看年羹尧,年羹尧不是普通人,他是进士出身,随后偶然之下在青海立功,官至总督,之后越战越勇,直到手握军事重权。可是要搞清楚,他虽然是进士出身,可是并没有在官场上混过,对于明哲保身这一套是不熟的,相反在军队里面,特别是古代那种非制度化的军队,要保持主将权威,只能靠利诱和打骂,习惯了军队生涯之后,对官场不熟悉的年羹尧处处锋芒毕露,而且对待群臣非常不讲礼数,态度恶劣,行为粗暴,最关键的是对雍正这个顶头上司还缺乏基本的尊重, 嚣张跋扈到雍正不可忍受。



所以,总的说来,年羹尧之死关键是年羹尧嚣张狂妄,不把雍正和群臣放在眼里,而雍正本身也是个对皇权极为敏感的皇帝,两向之下年羹尧必死。倘若年羹尧懂得怨归于己,恩归于上,明哲保身,雍正也不会杀他。


夜月下鸣蝉

其实谁也没有暗示。雍正是什么人,几十年的阿哥,六部办差,要说年轻的时候还有可能需要暗示提醒,登基以后根本就不需要。年羹尧的命运早就决定了。等田文镜的上奏,无非是有个由头。田文镜不说也会有别人说。要说暗示,是雍正暗示别人。一家之言,不喜勿喷


电饭锅老虎

这个问题我思索再三,其实感觉让雍正起杀心的正是年羹尧自己。本来从开始雍正是很惯着年羹尧的,因为他是一个将才,能征善战,立下过大功,然而,士兵只知有他而不知有皇帝,这让雍正很不爽,并且到最后年羹尧骄奢淫逸,摆谱向皇帝看齐甚至超越皇帝。滥用职权。雍正暗示他他也不知收敛,最终才遭到杀害。所以说这位高人就是年羹尧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