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将进酒》的主旨?

平平静静59

“无诗无酒何得乐”,饮酒作诗,最好的诗,非李白《将进酒》莫属。

《将进酒》(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首词是孤独者的狂欢,李白既是悲愤难忍的,又是潇洒颠狂的,不屑于钟鼓馔玉富贵权势,又渴望入仕显达人生得意,唯置酒会友,才是酣畅淋漓!

1 悲:时光流逝,人生徒苦短。

两个“君不见”,呼告,比喻,夸张,起兴,发问之气势,犹如江河决堤,声势浩大,排山倒海,呼啸而来,仿佛痛心疾首,从空间到时间,直抵人心,生命渺小,人生短促,似是无法挽救的悲剧让人叹息伤感。

这样的起句,磅礴大气,振聋发聩,唯李白能驾驭!

2 乐:及时行乐,人生须得意。

“人生得意须尽欢”,便不会有遗憾,饮酒作乐,方可不辜负人生。这才是李白,刚刚的悲愁转眼就纵情欢乐,尽情挥洒,悲而能壮,哀而不伤,悲壮而豪爽!

“天生我材必有用”,才华洋溢,莫问前程,必有施展的机会,这是何等自信达观!

“会须一饮三百杯”,饮酒赋诗,推杯换盏,三百杯何须多,不能尽兴,千杯都嫌少!


非李白纵情肆意,只是人生短暂,功业无成,愁闷郁结,唯饮酒发泄不满,将冲天的激愤化为豪爽的行乐!

3 愤:怀才不遇 圣贤都寂寞。

“自古圣贤皆寂寞”,为何寂寞?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李白亦如此,饮酒的豪爽藏着不被人知,仕途不顺的悲愤。

公元752年,李白离京已八年之久,无一官半职,无一事有成,这对于渴望“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李白来说,极其苦痛,唯有醉酒,乃人生快事,可以尽吐郁积于胸的愤愤不平。

昔日,陈王曹植在平乐观宴清天下豪杰,即使一斗酒价值十千也在所不惜,恣意畅饮。

自古以来,圣贤都是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荣辱,曹植能潇洒饮酒,一笑了之,李白也效仿起了古人!

4 狂:裘衣名马,都换作美酒。

酒兴正酣,不用愁,李白有千金裘,五花马,衣物,宝马都是身外物,统统用来换美酒,多潇洒狂放,为的是消融心中无穷无尽,深沉厚重,自古圣贤都有的万古长愁!

由悲到喜,由喜到愤,由愤而狂,都因“万古愁”!

5 主旨:

这首乐府旧题,算被李白写出了名,一首《将进酒》,尽情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促,功业无成,怀才不遇之悲愤,流离出诗人不合时宜却又慷慨自信的情怀,显示了诗人洒脱傲岸,狂放不羁的人格。

愁且乐着,乐又痛苦着,暂时的和酒而歌,永远消不了理想夭折的悲愁!


一绿浮芳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杜甫的这一句诗可能就是感触于李白的这首《将进酒》吧?

好像《将进酒》是李白喝酒喝的醉意熏熏时大发感慨的无意之作,算是自然天成。

然而这感慨便成了千古名篇,便成了他的代表作之一。

他感叹人生的暂短,感叹怀才不遇,有点儿藐视权贵,有点儿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意味儿了,这意味儿怎是一个狂字所能诠释得尽的?而是无上的自豪感。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便证明他的材不只是被当朝所用,而是千古未朽,他的材不是谁花钱就能买的来的,他的自信也来自他的材。

他是千古难寻的大材,他的才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而他的财就是因为他的才华而随手就可以抓取得到的,所以他说千金散尽还复来。

纵观《将进酒》全诗没有那一句不是这诗的诗眼,这是全诗都是诗眼的诗,透过这诗眼看见的都是李白的寂寞感。就如那首《蜀道难》开篇的噫吁嚱!三个个字是身临其境后的感慨一样,这是诗仙降临凡间观察后的有感而发。

那一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面上看是李白主张要今朝有酒今朝醉,其实也是表达了他怀才不遇的感慨。

他的怀才不遇不单指施展才华的地方不遂心,而是此生不遇与自己比肩之诗人的遗憾,有点儿孤独求败的意味儿了。自古圣贤多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中的寂寞两个字其实就说的是他自己。

都说愤怒出诗人,我觉得寂寞也出诗人。他的寂寞不但是指他的一支独秀,也是因他看出人只不过是终被涛涛江水席卷而去的一粒沙而已,虽然身不由己,但心一定要由己。

与其拼命的积攒财富莫如及时享受人生,莫如能在短短的人生路上潇洒走一回。

也就是说他的寂寞感是人类在大自然中的寂莫感的体现。 他的风流倜傥,放浪不羁,才华横溢是因为他的内心里的波澜壮阔的海在作祟:)。也可以说若诗人不是内心里静水流深,那得一张口全是浪花呢?

若问这诗的主旨?我还真找不出来。我认为凡是能找出主旨的诗都不是自然而然之作。


枫叶173

“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本质特征的认识。此种观念萌芽于《诗经》,作为一个理论术语提出来,最早大约是在《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后来《尚书·舜典》中记舜的话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庄子·天下篇》说“诗以道志”、《荀子·儒效》篇云“《诗》言是其志也”,随后渐成定论。因而,结合诗人的理想抱负及创作背景,去了解诗人想要舒发一种怎样的志向,从而推论诗作的主旨并不难。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生于武则天统治末期,长于开元盛世,这时期的大唐帝国繁荣昌盛,正处壮年时期,杜甫有诗为证:“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在这样一个国民俱富的时代下,李白游历天下。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李白结束了游历生活,初入长安,寻求仕途之路。通过光禄卿许辅乾的介绍去拜访一向爱推贤进士的右丞相张说,久候未见,便打消念头。这次遭遇使李白对世道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即使在圣主治下的盛明时期,也是行路难。于是写下了“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诗句,只好慨叹“行路难,归去来”了,但是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可以看出,他对仕途之路还抱有极大的希望与期待。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八月,李白在朋友元丹丘的推荐下接到朝廷召他入京的诏书。此时的李白他又惊又喜,额手相庆,不仅“呼童烹鸡酌白酒”般地狂饮自慰,而且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二入长安,得到了玄宗的接见,被擢为翰林大学士,让他“随时待诏”。然而,此次并非是李白认为的可以施展其才华抱负的待诏,只是为帝妃们玩乐效劳的琐事,这让李白陷入了极大的苦恼之中。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冬,李白突然接到玄宗的诏书,让他为朝廷起草出师诏,李白欣然应诏,所作得到玄宗称赞,但是随后李白“恃才傲物”、“交通外官,图谋不轨”等谗谤接踵而来,甚至连他《清平调》中“借问汉官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也被指斥为暗讽杨贵妃。宠臣的谗谤,奸佞的排挤,使玄宗也渐渐疏远了李白,李白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

天宝十二年(公元754年),安史之乱爆发的前一年,李白三入长安,准备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抱负,然而不曾想到此时的朝廷正在处理“诬告”安禄山造反的案件,求仕无门,只得作罢。同年秋天,李白离开长安南下。

回到《将进酒》的主旨这个问题上来,此诗的创作背景是什么呢?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说法不一。郁贤皓《李白集》认为此诗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前后,黄锡珪《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系于天宝十一载(752)。一般认为这是李白天宝年间被赐金放还之后,也就是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漫游梁、宋,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相会时所做,我个人也倾向于此种说法。在对仕途失去希望,抱负难以实现的情况下,便为诗歌首先铺垫了悲愤的感情基调,究竟是不是如此呢?

来看诗歌所叙:开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以空间展现黄河气势恢宏,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用时间悲叹人生短促,我们从中也不难读出李白对于怀才不遇、人生易老的一种深深地悲愤与无奈。但是,立马笔锋一转,“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此四句虽表达出我有杯中酒、天上月来庆祝人生得意时,我有才华使散去金钱还复来的豪迈之情。随后一饮三百杯使豪情达到顶峰,劝好友“将进酒,杯莫停”,富贵的生活不是最珍贵的,长醉不醒抛却一切烦恼才是人生真谛。醉酒后,以“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来舒发心中郁积的悲愤。醉酒之后口吐真言,犹如蜻蜓点水一般戛然而止,“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又回到了酒中,只有酒,才能让我开怀,主人不必担忧酒钱,只需取酒,我与你痛饮一番。什么?没有酒资了?那“五花马、千金裘”统统拿去换酒,最终沉寂,回到核心——“与尔同消万古愁”。

所以,我个人认为《将进酒》的主旨便是:诗人用看似豪情万丈的诗篇,来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与人生易老的无奈,并劝导读者不要悲观,要在高兴时能以“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心态来庆祝,失意时能以“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来支撑,困顿时能以“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来坚持。


无妄斋

《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汉乐府曲名,亦作《惜空酒樽》,多为宴席饮酒放歌。唐人常用乐府旧题作《将进酒》,影响最大的是李白所写的《将进酒》。对这首古乐府旧题写于公元752年,是李白与友人岑勋(李白称其为“相门子”)、元丹丘(著名隐士)相聚饮酒中,酒与愁碰撞激情挥就。

关于《将进酒》主旨句一般指“自古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亦有“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一说。“自古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句更能表明李白壮志难酬的悲情,借酒浇愁的苦闷,狂放不羁的性情,更符合诗歌意旨和作者情志;而“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表示的是对封建权贵和所谓圣贤轻视,难以诠释李白离开长安后悲愤之心境。

个人认为理由有三:一者“自古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和开篇“悲”、收尾“愁”关合紧密,时光易逝,人生易老,功名未建,壮志难酬,表明李白渴望建功立业;二者,该句揭示了封建社会怀抱利器的圣贤共同的遭遇,从孔孟到屈贾,从岳飞到袁崇焕,智能豪杰之士大都命途多舛,既是替古今寂寞圣贤一抒不平之气,又为自己借酒浇愁提供理论依据;再者,该句反映了诗人成熟智性的饮酒哲学,表现了喜饮、频饮、豪饮、醉饮的意趣,决意效法圣贤好饮之举,借酒浇愁实属无奈之举。所以说“自古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更能展现李白对封建权贵和所谓圣贤轻视,表明其壮志难酬的悲情,借酒浇愁的苦闷,狂放不羁的性情。


静心处世

《将进酒》主旨句探异

武汉一中 高尊平

薛金星主编的《高效学习法》(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认为《将进酒》的主旨句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笔者不敢苟同。 “钟鼓”句是说,富贵生活不值得珍视,我只愿长时间处在昏醉状态,永远不再醒来。该句表现诗人对富贵功名的厌弃,对污浊官场的绝望,语带愤激,是比较典型的牢骚话。但正因为诗人说这句话时情绪状态不稳定,所以转瞬即逝,诗人并未对此多加发挥,更未以此为中心来组织材料。因此,也就缺少关合全篇的功能,和陆机所言“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不相吻合。 那么能否找到诗中的主旨句呢?因为该诗当为酒后所作,诗人又郁积深广且生性豪放,故情绪倏忽变幻,大悲大喜,狂放不羁,找出主旨句并不容易。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至少可以找出一个比现有观点更合理的答案来。这个主旨句就是:“自古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理由如次: 首先,该句和开篇的“悲”收尾的“愁”关合紧密。诗人因何而悲,为何而愁?统揽全诗,无外乎三个方面:一是时光易逝,二是人生易老,三是功名未建,壮志难酬。其中最关键最本质的原因是第三点。这也表明作者的用世之心十分迫切。作者渴望建功立业,也就热烈期盼富贵。因为富贵既是建功立业的先决条件,又是功成名就的必然归宿。诗人虽然说过“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之类的清高话,但也说过“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共杯酒”,其对功名的艳羡也昭然若揭。所以说蔑视功名富贵大都反映诗人追求平等的自由精神,天真率性的情致,不能吃到葡萄的酸涩心理,在本文中只能以牢骚话视之,且与“悲”“愁”无关,所以不能将“钟鼓”句视为主旨句。而“自古”句刚好能反映壮志成空的意旨,故而更有资格当选。还应注意到,“万古”和“自古”遥相呼应,更能体现该句“击中则首尾俱应”的核心地位。 其次,该句揭示了封建社会怀抱利器的圣贤共同的遭遇,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从孔孟到屈贾,从岳武穆到袁崇焕,智能豪杰之士大都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乃中国历史的常态。诗人如此立论,既是在替古往今来的寂寞圣贤一抒不平之气,又是在为自己借酒浇愁提供理论依据。 第三,该句反映了诗人成熟智性的饮酒哲学。《将进酒》一诗不仅表现了喜饮、频饮、豪饮、醉饮的意趣,而且道明了诗人倾心于此的饮酒哲学,即圣贤中的饮者能留下美名。这当然是愤激之语,但有三点信息值得注意:一是诗人以“圣贤”自居,并决意效法圣贤的好饮之举;二是中国历史上以豪饮著称的贤能之士史不绝书,如陶渊明、曹植、刘伶、阮籍、嵇康等;三是饮者留名的原因是什么?我想“圣贤”们借酒浇愁纯属无奈之举,他们因此成名只表明后人对他们窘迫处境艰危生态的理解和同情。 综上,“自古”句更能表明壮志难酬的悲情,借酒浇愁的苦闷,狂放不羁的性情,更符合诗歌的意旨和作者的情志,故更有资格担当主旨句的角色。至于《教师用书》中说本文的主旨是“对封建权贵和所谓圣贤表示轻视”,则更有说梦之嫌。 ( 该文发表在《语文教学与研究》)


平平静静59

诗的大意是:你难道不见黄何之水从天上奔下来,直到东海不回头。你不见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感叹以自己的白发。所以在人生得意时就该纵情欢乐,不要让金杯无酒空对月。每个人都有价值和意义,黄金千两一挥而尽它也会再来。我们烹羊宰牛痛快的饮它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快喝吧!莫停杯!我为你们歌一曲,整天吃山珍海味有何珍贵,只希望醉生梦死不愿清醒。下面几句,是别说我没钱,把我的名马和贵重衣服拿去换酒,让我们一起来消这无尽的万古愁!

了解到诗的大意,就能知其宗旨。诗人被唐玄宗弃用。自叹人生,怀材不遇从而借酒消那万古愁。但也不是我们平凡人理解的那么简单,诗人既写了长河的永恒,也叹人生短促,可谓悲感至极,却不堕纤弱,具有惊心动魂的艺术力量!


傲雪劲松6933768596

我认为“与尔同销万古愁”才是全诗的诗眼。至于“千金散尽还复来”,“人生得意须尽欢”等均不能代表全篇。

李白的《将进酒》是最能提现李白奔放浪漫、目空一切、才气横溢的性格特点的。

纵观李白一生,满腹才华而又跌沓起伏,满腔抱负却又颠沛流离,很难说到底是遭遇造就了性格,还是性格决定了遭遇。但有一点是不能否认的:遭遇是李白一生写作灵感的源泉。

在这首诗里,作者演绎了庄子的“乐生”哲学观,表示了对富贵功名、圣贤权利的藐视。而在豪放饮酒的行乐中,却又深含“怀才不遇”之无奈。诗人在借酒浇愁的同时,借题抒发自己的激愤。似乎想把自己一腔悲愤全部挥洒在笔底。所以诗篇气势也豪迈,感情也奔放,所谓“倏而东,忽而西”,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

一般认为,这首诗是李白被排挤离开京城,在梁州、宋州一带活动是写的。根据创作背景,所以认为作者的主旨初衷应该在“与尔同销万古愁”上。但是由于全篇警句太多,实在不能断章取义,有说主旨在“人生得意须尽欢”一句的,也有说主旨在“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一句的。但联系作者创作的时间与经历,应该以“与尔同销万古愁”最能表达当时的写作心情和写作背景。


我为板砖狂

读赏李白诗作《将进酒》,许多人认为全诗主旨句是“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其不然,《将进酒》的主旨句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此句表达了全诗的中心思想。其一,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渴望入世用事的矛盾情感。其二,表达了作者对封建权贵和所谓圣贤的极大蔑视。

这首诗形象的表现了作者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方面表现为自恃有才,孤高自傲之义。一方面表现为仕途受阻,安于享乐之情。在这道诗里,作者演译了老庄的乐生哲学,表达对权贵、圣贤的蔑视,在狂放豪饮中,真正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之情。

全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具有极强感染力,作者借题发挥,借酒消愁,抒发了自己蔑视权贵,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


木子三易

诗人李白在《将进酒》这首诗里表达了几层意思,我觉得主旨还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乐观自信的宣言。

此诗大约作于李白“赐金还山”后。李白当时胸中积郁很深,自已的政治抱负不能伸展,岁月又很客易流逝,因而突兀的叹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人生亦如此,岁月匆匆,悲愁使人衰老,既然人生在世不得意,那么就一醉解千愁,突显诗人悲愤,无奈,随既话锋一转,又发出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孤傲清高而又自信的宣言。

诗的下面是劝酒,自古以来只有善饮之人才能留名于后世,让我们忘却烦忧,以酒寄托情怀,不怕没钱,把五花马,千金裘拿出去换酒喝,就一醉方休,忘却烦愁吧,可是,醉酒总有醒来的时候,尽管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言,眼下还是酩酊一醉来”与尔同销万古愁”啊!

此诗中,李白怀才不遇的愁苦求乐观自信交织一起,诗句如黄河水滔滔不绝,体现诗人自信、孤高、放纵不羁的性格。



悠闲运来13

将进酒,是诗仙李白名篇大作。要问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我的理解可以引用诗中的句子:“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复醒。”

这才是此诗的主旨。什么都不重要,喝酒最重要。什么钱都可以不花,喝酒钱要大把大把的花。因为醉酒的状态,就像成了仙,飘飘然,美妙绝伦。谁愿意睁开眼睛看那不如人意的现实呢? 我们曾经胸怀大志,想要一个大大的平台,施展自己的抱负,为国为民建功立业。可是,现实呢?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 有才无处用,有苦说不出,还不如闭着眼睛用酒精麻醉自己,进入自我陶醉的状态,“天子呼来不上船”。

以上就是我的见解。本来我是不打算回答的,因为我也没有见过悟空的红包,白费这口舌干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