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人們相信吃不好一頓飯的孩子也不可能過好一生!

在日本,人們相信吃不好一頓飯的孩子也不可能過好一生!

你聽說過“食育”教育嗎?

這是日本對孩子的一種教育理念。所謂“食育”,就是飲食行為教育,不僅僅是教給孩子餐桌禮儀和食品營養搭配,還要求孩子瞭解自己的身體和周圍的環境,加強孩子對環境的愛護之心,減少對資源的浪費,進而從小培養孩子學會感受和感激生活。

在日本,人們相信吃不好一頓飯的孩子也不可能過好一生!

日本影片《小森林》大到人生哲學、小到食物製作,

體現的就是“食育”對於人的影響

日本“食育”由來已久

早在明治維新時期,日本著名醫生和營養學家石冢左玄就在《食物養生法》中提出了“體育智育才育即為食育”的觀點。

二戰後初期,日本國民體質低下,為了增強國民體質,提出 “一杯牛奶,強壯一個民族”等口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後來,日本經濟騰飛,國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以清淡為主的日本傳統飲食習慣受到“洋快餐”的極大衝擊,人們普遍脂肪攝取過剩、蔬菜攝入不足,不吃早飯……混亂的飲食習慣產生了一種新的社會病——“內臟脂肪症候群”。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食育”受到進一步重視,日本成為全世界最早全面推廣“食育”的國家。2005年,日本頒佈《食育基本法》,以法律的形式把“食育”推到了全民教育的高度

“食育”是如何做的呢?

“食育”最重要的“推廣平臺”之一,就是日本中小學的“給食”制度——每個學校配有食堂和營養師,半免費性地向學生提供一頓午餐,家長承擔食物成本費,政府承擔其他相關成本。

通過“給食”提供營養均衡的午餐,可謂目光長遠,一舉多得,既可以從小普及營養知識,培養健康飲食習慣,又能讓孩子們參與“給食”的分餐和收餐環節,培養動手能力和協作精神,體會到勞動的快樂。同時,長期的“食育”教育,加上“給食”制度,也讓日本小學生們養成了飯後處理垃圾的習慣,學到了良好的餐桌禮節。

在日本,人們相信吃不好一頓飯的孩子也不可能過好一生!

除了“給食”制度外,日本學校還會因地制宜,想出很多方法來推行“食育”。

微笑農場:體會糧食的來之不易

微笑農場是孩子體驗種植的場所。日本的很多幼兒園經過多年摸索,堅持有機種植和根據菜譜種植。

孩子需要參與種植和收穫(而且會在種植和收割前進行祈禱,感受敬畏天地), 親手摸,親眼看,親口嘗和聞。

在日本,人們相信吃不好一頓飯的孩子也不可能過好一生!

因為種植還不專業,收穫還不是很多,所以帶領孩子收穫的時候都要經過耐心的排隊讓孩子感受食物的珍貴,例如每人只能分到三顆草莓還得排三輪隊每次只能採一顆,每次孩子都會感嘆好好吃!

在日本,人們相信吃不好一頓飯的孩子也不可能過好一生!

同時在提供食材的時候給孩子“製造”不便,讓孩子們體驗食物來得不容易。

除此之外幼兒園也很重視日本傳統文化,例如在微笑農場裡教授日曬文化和浸泡文化,很多食材如蘿蔔、洋蔥、梅子、紅薯等都會在收穫後掛在校園裡曬乾或者醃製(浸泡)。還有夏日舉行的撈麵活動,讓整個校園都成為食育的場所。

父母參與:讓食育從學校迴歸家庭

為了讓家長也能瞭解和參與食育(或者說讓食育迴歸家庭),幼兒園門口會種一些果樹,家長送孩子來的時候告訴他們可以採摘,還會有社區種植的農產品在幼兒園裡販賣,促進家長對種植和食材的認識。

校園農場還有很多媽媽志願者,很多孩子入園前就會和家人一起來農場體驗。學校還會不定期舉辦“家園互動”,請專業的營養師為爸爸媽媽提供“家庭餐”的講座。

在日本,人們相信吃不好一頓飯的孩子也不可能過好一生!

分餐收餐:建立夥伴感情

在我們身邊,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家庭聚餐的時候,大人幹了所有的活,小朋友在旁邊嬉鬧,準備好了孩子就一窩蜂地湧上,搶佔最好的位置,往自己的盤裡塞最受歡迎的食物。

但在日本幼兒園,能看到孩子們團結協作的一幕。

在日本,人們相信吃不好一頓飯的孩子也不可能過好一生!

每一頓餐都有值日生負責分餐,帶領大家一起感謝,然後再一起吃。

在日本,人們相信吃不好一頓飯的孩子也不可能過好一生!

日本有傳統諺語“我們是不是吃一鍋飯的人”,用吃一鍋飯比喻風雨同舟的感情,所以在幼兒園也讓大家通過一起吃飯來建立感情。小朋友會分成一組一起吃,一邊吃飯一邊聊今天玩了什麼,增強關係。

在日本,人們相信吃不好一頓飯的孩子也不可能過好一生!

解開牛奶瓶上的繩子後,將繩子和封蓋分成兩個杯裝起來,塑料的包裝放在左邊的垃圾桶,紙質封蓋要放在右邊的垃圾桶。

在日本,人們相信吃不好一頓飯的孩子也不可能過好一生!

牛奶喝完,飯菜吃光光,幾乎所有日本小朋友的午餐都是這個結果。

在日本,人們相信吃不好一頓飯的孩子也不可能過好一生!

同學都吃完後,很多日本孩子開始自覺的擦桌子,收拾餐具。

在日本,人們相信吃不好一頓飯的孩子也不可能過好一生!

沒有監工和指揮,各自找能幹的活。有的同學負責把托盤疊的很高很整齊。

中國家長總是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惜代價送孩子去學習各種特長,但是,很多孩子甚至連最基礎、最簡單的吃飯這件事都沒有培養好。

日本之所以把“食育”置於與智育、德育和體育教育同樣重要的地位,是因為“民以食為天”。“食育”不僅僅告訴孩子如何飲食,更重要的是讓包含在其中的脈脈溫情、種種文化得以傳承,最終,讓孩子成為一個能獨立照顧自己的人,去追尋人生之所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