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为什么在灭亡?

孔杰霖

《平水韵》的问世宣告了“诗”的死亡!《词林正韵》的问世宣告了“词”的终结

这个题目有些悲情,但至少道出一个事实,那就是诗词在衰落!为什么呢?在老普看来,主要原因就是——自我禁锢!体现在“韵”的应用上。

一、从南北朝对诗歌韵律的有意识的探索开始,至唐成熟,也使得唐朝成了诗歌的顶盛时期。上至士大夫,下至走卒贩夫,都能吟几首。其中原因,无外乎那些规则(格律,尤其是“韵”)是时下的,即当时的语言音韵!人们作起诗来,出口就知道是否合律。大凡读书识字的人,都能作诗吟歌。

二,至宋,唐诗的辉煌笼罩下,不敢有半点“出格”,甚至不顾语言变化的特性和事实,硬生生总结出一部以唐朝音韵为准的《平水韵》!从此,诗歌完全“转入”了“象牙塔”!作诗得翻书了,合不合韵不再是读起来合不合协,而是看书本是不是有规定!从此,诗歌脱离了大众市场!也几乎“自戗”了文人,特别是那些没有混得一官半职的纯文人,以笔杆子为生的文人!因为没了受众,诗便成了只能写在书本上的文字!

词,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兴起!诗已“高雅”进了象牙塔,没了受众,而文人(尤其是象柳永之类靠笔杆子谋生的“纯文人”)要生存,只得另辟蹊径,这是其一。其二,为了不“破坏”诗,兴起一种唐时不重视的形式——词,这样可以以时下的语言(音韵)来作(词的用韵比诗宽泛多)!于是,词便在宋朝达到了顶盛!

三,元,与前面分析发展一模一样,于是“曲”又兴起!

四,明,小说兴起

五,清,小说没“格律”,继续发展。而一部《词林正韵》,又把“词”禁锢在了宋时音韵中。

因为总结“韵书”的目的不是为了适应语言的发展,而是为了“限定”用已不存在了的“古时”音韵,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平水韵》的问世宣告了“诗”的死亡;而《词林正韵》的问世,则宣告了“词”的终结!


普舍斋

诗词并没有那么高不可攀,从《诗经》,到汉乐府,所谓的诗无非就是和乐的歌词嘛,直到两汉相交的时候,才有了古诗十九首是脱离音乐,独立出现。

一般我们现在说的格律诗(近体诗),它发源于南朝,成熟于初唐,鼎盛于盛唐和中唐。格律的出现是诗的一个很大进步,同时也注定了诗的死板,后来平水韵的出现成为了格律诗的金科玉律,然而随着语音的流变,在明清时期大家的口语已经和平水韵产生了巨大的区别,到清代晚期,平水韵已经基本与社会脱节。

词可以说是自由版的诗,它又叫做长短句和诗余,与诗相同,最早的词是用来配乐歌舞的,主题大多吟风弄月,直到苏轼才将词推到了正统文学。和诗一样,填词出现了词林正韵,结果也与诗相同。

但是诗词真正衰弱是新文化运动后胡适等人开始尝试白话诗,最初的白话诗与打油诗类似,后来随着西方诗歌的输入,许多人模仿西方诗歌,也就出现了现代诗那样自由的体裁。建国后毛主席并不建议国人学做格律诗,因此建国初期出现各种现代诗,出现了朦胧派,新月派等等现代诗派别。这个阶段以王力为代表的语言学家虽然从事于古代音韵学的研究,也仅是停留在学术阶段。

我国第一次国学浪潮是九十年代掀起的,那时候国学的呼声还仅存在于当时的文人之间,在社会上并未受到太大关注,这时也是格律诗开始复苏的时候,许多人开始研究格律,因未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这次复苏也停留在文人的范围内。第二次国学浪潮开始于新世纪第二个十年,至今不息,这次浪潮搭上了新时代的东风,以燎原之势席卷全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如何写诗词。

笔者就是其中一员,学诗八年,也偶有填词。在笔者看来,古诗词早在新文化运动就已经接近灭亡过一次,建国以后因某政治原因,更是产生了一代人的断层,新世纪后才开始复苏。

但是和古代比,诗词确实式微。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文化断层的原因。

真正把诗词当做课业系统学过的人上世纪中后期就已经所剩无多,即使有家学渊源的老儒也因为各种原因不能把它传承下来。无论是笔者也好,还是身边的诗友也好,我们学诗,大多是来自于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十讲,上面说过,王力先生的著作是以研究为主,所以这本书是站在讲解角度,而非教授,且此书范围主要在于诗词的格律规范,而缺少诗词章法的传授,可以说这本书旨在传诗体,并未传诗意。笔者有幸从太姥爷那里传下一本翻印民国时期的书,叫做《古今诗学大全》,然此书所传无多,且页数千余,又是繁体影印,一般人很难耐着心看,笔者用了三年多的功夫才草草看了个大概。这也是笔者所知最早最全的一部讲解作诗的书了。

第二,平水韵和新韵之争。

虽然平水韵早在清代就已不符合日常说话,新中国成立后普及普通话,部分平水韵的发音早已天差地远,为此按照普通话的发音,出现了《中华新韵》,但是许多人认为做古诗就要用古韵。用古韵就要学平水韵或词林正韵,而学这些就要涉及到音韵学,这年头肯去学小学的人可谓凤毛麟角了吧,即使呼吁用古韵的人大多也是背一下平水韵表,而不会系统地学小学。这样一来,本来就很难的诗,就变得更难了。

诗词都同样面临这两点困境。

第三点是诗独有的,虽然诗在古代不是什么特别难的门类,但是包括很多蒙学的东西。现代人不学蒙学,学起诗来也就更难了。最主要的是对仗,对仗并不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上下联差不多像就行,格律诗里的对仗不仅种类繁多(常见的就有工对,错字对,借意对,借音对,自对,扇面对,流水对等等)而且诗中的对仗忌合掌(上下句表述意思相似。很多人认为对联不就应该意思一样嘛……然而这个在春联里没问题,在诗里却不行)。除此之外还有起承转合,用典(词也用典,但因为它字数灵活,难度也就低一些),拗救等等一系列的东西在里面,这些对于从小就背熟千字文,笠翁对韵,三字经的古人来说轻而易举,对现代人可谓难于登天了。

中学开始学诗,已八年有余,自愧背诗无多,仅有百余,虽略知诗词格律,能作其型,不能传其意,仍难登堂入室,望先君项背。诗词一道,没有个三五年浸淫是难以入门的。说灭亡有点言重了,但是诗词之道成为了小众却是事实。


文沐

诗这种东西总让人觉得难以把握,自因考试从来不允用诗,因而很少人用这种体裁。不但不敢写,甚至读的人也不多,诗也便成了小众,甚至禁忌。

中国的诗,大体从《诗经》始,诗经大多是“风”,其实就是民风,是人们在桑树底下唱的歌,被人记录了下来,非常原始,内容也很简单,取材大多是当地的场景,什么树啊,草啊,河啊洲啊,鸟啊兽啊,加上一些直白的心情,就成了“诗”,如《关雎》、《蒹葭》、《木瓜》等。《诗经》中的风,是人们劳动时唱的歌,你一句我一句,一首诗中,几句歌词就换了几个字,可以想像是人们一起唱的。如选入小学课本的《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可以想像这么个场景,三五个人一起劳作,休息的时候,一个人唱起一句,其它人跟着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就成了诗。这些诗词都很纯朴,简单,很多都是最下层劳动人民的口头歌,反映了农业社会的静美和乡愁。是一种真实情感的体现,史是记事的,史有可能造假,但诗是感情的,感情不必造假。尤其原始的诗,并没有后来的体裁限制:如五言、七言、压韵、对仗这些讲究,也没有正确的世界观要求,只要抒情,想怎么唱就怎么唱!后来的诗,有了这些体裁讲究之后,诗成了文字的游戏,写诗需要很高文字功底,诗发展到唐代,已臻于完美,事物一旦完美,便开始走下坡路了,所以唐以后,古体诗便无以复加了。人们便对诗高山仰止了!我们如果要写诗看看《诗经》之后还有写的欲望,而看完李白、杜甫的诗之后,便不敢提笔了!

农业社会显示一种静美,一种心境,讲求意境,但到了工业社会特别是现代所谓的信息时代,人们更多追求价值,什么东西都以价值来衡量,诗便成了一种骚体。发骚的时候你才想起让诗来助助兴,写诗的人成了骚客。现代的人也就没几个再去唱《诗经》了,除了文化的差异,主要还是价值观的变化,让诗成了异类。

诗无达诂,就是说诗其实是没有固定解释的,由于《诗经》里有很多现代不常见的一些事物和习惯,现代的人也很难读懂,于是便有了翻译,但是按现代人的思想进行翻译,于是与原诗产生了差别,大多都变味了,翻译过来的诗,更多的成了一种教化,力求强调一种思想和价值,似乎要对任何事物都想下个结论,这又成了一种议论文。我们理解诗是为了考试时掌握一种标准答案。

我对于诗的研究,七窍已通了六窍,只剩下一窍不通!诗的评论,更是半窍不通,记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介绍有一次苏轼评弟子秦观的诗:“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苏东坡说:“十三个字只描写了一个人骑马从楼前经过,太浪费笔墨。”秦观后来也明白“词华气弱”,便不再太过雕琢。反观苏轼的词确实直抒胸臆,回肠荡气,但并没有过分雕刻于词藻。反倒后人杜撰苏小妹有才,喜欢推敲词语,但那么有才的苏小妹却并无一首传世的诗词。说明单单会用词并不见得就有才,否则后人如何不帮小妹杜撰几首有才的词?离开了诗人的意境,诗词是杜不出来的。诗的表达本来很简单,就象看山看水一样,景物摆在那里你一眼就能看到,至于其意境,自己去体会而已。而不像去评论一幅画,先是去分析画家的身份,又是去估摸画的价值,还要了解什么时代背景,搞清楚画外的东西才敢去评价画的本身,生怕说错被人嗤笑!一定要装得很内行。其实这些都是别人的观点!看一幅画,一般人也就是看个热闹,从中感受一下看画的感觉而已。读诗也一样,情感能共鸣而已。 如诗经篇首之《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就是歌,反复吟唱,简单真情。眼前的画面简单:河边的菜地里,荇菜葱葱,邻家少女,窈窕美妙。自然而然便心驰神往。


易恒30

胡适:诗至唐而极盛。宋初之小令,此词之一时代也。至于元之杂剧传奇,则又一时代矣。凡此诸时代,各因时势风会而变,各有其特长。吾辈以历史进化之眼光观之,决不可谓古人之文学皆胜于今人也。唐人不当作商周之诗,宋人不作相如子云之赋。即令作之,亦必不工,逆天背时,违进化之迹,故不能工也。今日之中国,当造今日之文学。不必摹仿唐宋,亦不必摹仿周秦也。……吾每谓今日之文学,其足与世界“第一流”文学比较而无愧色者,独有白话小说一项。此无他故,以此种小说皆不事摹仿古人,而惟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故能成真正文学。
同时胡适还说了这么一段,共勉:
胡适:今之学者,胸中记得几个文学套语,便称诗人。其文处处陈言滥调……。去滥调套语,别无他法,惟在人人以其耳目所亲见、亲闻、所亲身阅历之事物……。但求其不失真,但求能达其状物写意之目的,即是工夫。70后以下动辄称先生,嘴上假谦恭,笔下滥文言,不屑白话文,一样的酸腐。

关注萃辰天心书院,让国学智慧走进千家万户。


萃辰天心书院

思想境界是诗词的灵魂

不管那个时代,只有那些富有灵魂的东西才流传了下来,表达方式只是一种形式,而不注重思想,流于形式,也就让这种表达方式走向死亡,读诗也好,读词也好,除了韵律美,还有思想表达的需要,诗经的流传正是古人那种朴素的爱情观和对生活的美好期盼,让我们深深感动,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尽管过去了几千年,现在读起来还是深深感动,唐诗李白地浪漫主义,那种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爽,杜甫的爱国主人情怀,以及边关诗人的悲壮和豪迈,都成了无法超越的经典。

后来的人很难超越他们,而超越就要创新,突破原来的束缚,以新的形式代替,这就是唐诗之后有了宋词,宋词之后有了元曲,元曲之后有了明清小说。

而时代总要赋予一些人责任,宋词出现了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柳永,姜夔,李清照,只有这种形式才更能表达在哪个动荡时代作者的情怀,但是同样也有一些诗人放射光彩,比如陆游,比如李清照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即使是流行小说的清,也有纳兰词成为经典,而成为经典的原因就是文字所表达思想灵魂。

而红楼梦里很多诗词成为经典,就是不已形式限制思想表达需要,在讲究韵律同时,也可以根据思想表达需要破坏这种韵律的要求。

那些毫无意义的遵守韵律而生填的诗词必将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即使现在诗歌还是以思想表达为第一要任,致橡树所以流传是适应了时代的需要,表达了男女平等的愿望,同样的思想加上韵律的美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就像一个美人又穿上了漂亮的衣服,更加赏心悦目。

海子的诗同样因为那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这个时代的声音。

不是诗歌会走向死亡,而是无病呻吟的诗歌会走向死亡,照猫画虎,没有新意,弄一些词句堆砌,四不像,你能超过经历了时间考验的唐诗宋词吗。 毛主席为这个问题给了答案,他的诗词也是前无来者,后无继任,再也没有他的诗词的情怀和气势。


朱子月说

既然碰到了这个问题,就试着回答一下吧。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本身是个伪命题,实在有危言耸听的嫌疑。

不过话说回来,当下确实不少人有这种想法和判断。那么原因何在呢?


第一,从现实的感觉中认知的。凡是求学的人从小就开始接触了诗词,《咏鹅》《静夜思》…… 之后寒窗苦读的日子里,也学习了大量名家的优美诗词。这其中,既包括李白、杜甫,也包括辛弃疾、李清照,还有徐志摩、戴望舒等现代名家。

而一旦走上社会,除了教授诗词的老师、走上作家之路的学者,剩下还接触诗词的就只是一部分爱好者了。而从此与诗词陌路的,却是大部分人,所以有些人感觉诗词的受众变小了。


第二,从切身的经历中得出的。很多人在学生时代时,已经不只是诗词的欣赏者了。好多的爱好者会学着写一些古体诗、律诗,也会模仿海子、顾城等写一些现代诗。

尤其是处于恋爱期的男孩女孩,写点朦胧诗,或引用几句古诗文,一切尽是妙不可言,恋爱中的人都是诗词高手。走上社会后,当被生活折磨的身心疲惫时,哪还有心思写诗呢。推己及人,自然认为这是普遍现象。


第三,从社会的潮流中判断的。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大发展,社会上很多人的价值观已经发生了改变。尤其是物欲横流的今天,社会上到处充斥着物质至上、利益先行的风气,更是对职业观念发生了重新认知。

职业作家、诗人的赚钱能力,远比不上销售、金融、开发商等。即便近年来一些网络作家收入不菲,但仍未形成主流。而这些,从现在家长给高考的孩子选择专业的时候就可见一斑。


综上的一些分析,一些人从自身的经历和身边的感受,再加上对社会形势的一些判断,会有诗词在灭亡的感觉。而这个灭亡的感觉,其实只是一部分人的片面认知,并未代表全部。

实际上,诗歌随着时代的进步一直在传承和发展。传承体现在古诗词的学习与诵读上,发展体现在新体诗的研究与创作上,更有用古体诗词的体裁创作新时代的作品。

因此,诗词的发展一直在延续着,不过有峰谷之分。近年来的《诗词大会》很火,当是为古典国学注入了一只强心剂。至于灭亡之说,现在来看,一段时间之内是无从谈起。


化雨春风的计光影

为什么要说诗词在灭亡?要知道如此思潮的产生后果观,不就是已经说明任凭诗词走向自然泯灭殆尽。如果诗词真的走向灭亡,不仅只是诗词本身的无奈,更多的其实还是这个社会的悲哀。

无疑诗词属于历史,就在优秀,代表文化。如果诗词仅仅只是诗词本身这么单性也就罢了,可是诗词做为组成历史文化优秀部分而存在,岂能无视任其灭亡?什么叫做文化?什么叫做历史,什么叫做历史文化?

文化首先不是空洞的,也不是笼统的,更不是慨念的,而是具体的,诗词就是文化的其中具体。历史不代表就是文化,也不能说明文明,更谈不上传承,所以历史。只有文化,才能证明历史,才能成为历史文化,才能论证历史的文明,因此传承。

能够传承的文化本身不会走向灭亡!只有不是文化的必然走向灭亡成为历史。人类世界的文明还有今天能够进步完全都是来自文化的历史传承性,这就是诗词存在于今,所能够带给这个社会的价值含义。

文化的进步始终是在创新前进,但是适应文化的进步依靠的是堆积、而不是灭亡来推动前进的。何谓堆积?代表的至少就是历史丰碑,而不是历史灭亡。诗词走到今天,不但没有丰碑的影子,反而落入社会发出的灭亡唏嘘声中,就此充分可以说明,并不是诗词本身问题,而是今天的问题。

因为诗词走到今天不仅再不能体现原有文化内涵价值,并且更是被无限恶意透支到底,当然诗词做为文化的强大魅力只能荡然无存,优秀性空有躯壳一副。文化一旦失去其历史原有魅力,必然就是走向灭亡。然而造成诗词如此境况,就是社会的今天完全利益性索取。

为什么要排斥放逐“新韵”?仍然顽固刻意在“平水韵”?这不就是完全利益性的今天表现吗。“新韵”不是在淘汰“平水韵”,而是在此基础上更加完善文化传承要求的现代词性意识准确度。由此“新韵”对于现代诗词创作而言,完全就是需要以更高文化界面再次从零开始!

如此也就毅然斩断了虚伪彰显墨水的拿来主义小我,前人海量般创下的“平水韵”诗词意义,不是为了成就今天的创作超级拼装仓库,由此还出现衡量诗词的创作竟然须有典故来做为准绳的笑谈。典故是什么?能否代表诗词吗?还是能够说明诗词文化?

说穿了不就是为了要给这些所谓的诗词创作必须再装上个思想意境以来彰显,同时全然不顾诗词需要的传承发扬光大性。起码典故只能代表典故本身,同时典故也不是因为诗词才存在着的。如此创作的诗词除了一个个还是含糊不清典故何名的搜索器,剩下的连一丝文化气息都没有。

拿着这些典故就以为能够充当诗词的思想意境,那岂不是笑话。可否明白典故的价值属性?典故不是思想,也不是意境,而是一种认知!何谓认知?为什么大家从小都要去读书就是为了认知。做为认知,典故的普及性需要诗词这般煞费苦心吗?并且诗词就是建立在认知这个基础之上才有创作本身。

显然诗词的创作意义今天已经完全遭到藐视,所以诗词的发展已经谈不上进步,而是完全在被埋汰。当文化都可以主动被践踏的时候,试问还有什么不能践踏?最简单的诗词做为文化本身就不属于自然性,也就需要社会给予完全保障性通过。在此推荐个人创作的一首“新韵”七律诗。


【春风几里】七律/新韵/东都有湘

春风几里呼来夏,可那骄阳竟照天。

过眼高吹云动魄,伤心碧落野哭山。

艰难地带情无起,痛恻门联语不沾。

惹后秋光冰火浴,重拾冷酷往冬寒。


东都有湘

诗词确实在走向灭亡。这是一个趋势,不可逆转。

诗源于歌,源于大众,现在河流渐涸,几为无源之河,成为小众自娱。

中国最早的诗歌集是《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为民谣(有专门的采风官采集民谣民风民意);《雅》贵族娱乐雅歌,《颂》为神及祖先崇拜。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本来采诗有三千多篇,过孔子之手,删十分之九,余十分之一。孔子对于古代诗歌的贡献,一方面有流传之功,另一方面有删节之灾。

春秋贵族有一个传统,不学诗,无以言。就是贵族间平时说话,基本上要引用一些诗来表达。至秦,推行郡制,贵族精神被灭,以战功取士,诗歌渐消。至汉,诗歌不兴,赋因汉武而盛。东汉战乱,赋衰而诗兴,有建安七子之功。南北朝的南朝之“梁朝”的沈约,首提四声,《梁书》记载梁武帝萧衍咨询周舍何谓四声,周舍答复:“天子圣哲”。隋朝陆法言著《切韵》,将四声标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流传广远。

唐朝诗歌是一个高潮。

春秋时期,诗歌是民间与贵族并重。春秋至唐,诗歌是贵族(如屈原等)与精英的游戏,汉族民间少有声音,有声音也无名(如古诗十九首、乐府等)。现在存于民间的诗歌化石即民谣,如壮族山歌、维族木卡姆、藏族史诗《格萨尔》、蒙古族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等,还有绵延之力,但汉族民间的歌谣能力几乎退化,汉族民间走向了实用主义的生活,歌舞活动基本无,民间虽偶有歌谣几无影响力。

唐朝的科举制,使诗文化走向了民间,但也分野了精英与普通民众。唐太宗以诗取士、以书法课士,带来诗歌的繁荣,唐三百年间,诗近五万。唐诗歌内容少有对世界之思考(如屈原之《天问》),多个人之情怀;宋诗评理多凿空说理,有意境的诗较唐少。宋人在诗突破不了唐人的高度,在娱乐的“词”方面大放异彩,出现豪放婉约两大派别,乌台诗的文字狱,对后世影响较大。特别说明的是,中国文人的社会生活发展至宋,吃喝玩乐娱琴棋书画园艺等,为中国后来文人之成型及典范。至宋末,崖山之后无中国,文人的社会雅文化传统一夜消失,包含诗歌。元时期,汉人地位低下,不参政治,匍于娱乐,元曲元剧盛行。至明清,思想钳制、文字狱厉害,诗不兴、词不兴,就玩小说。

南朝永明体是唐格律诗的基础,演化出“平仄律”。宋之问、沈全期定型五言律诗,唐中宗景龙年间出现七言律诗定型。律诗的出现一方面增加了音韵感(形式层),另一方面也束缚了思想的自由表达(内容层)。苏轼的词,合律的少,但获得了较高的思想自由度。

总体来说,诗歌的消亡,基于几个趋势:一,民谣民歌民舞传统的丧失,特别是汉族最多数的民间。二,格律的限定,导致思想表达的自由度丧失,精英的多数被格律阻隔; 三,文字狱导致思想的钳制,诗言志成为一种精英人群的灾难,不敢表达; 同时贵族群体不注重诗歌。四,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注重物质,文化革命,信仰消失,人们精神生活几乎沦为空白,回归古贵族传统,几乎不可能。


urna风之度0

要说诗词会灭亡,恐怕结论下得有些过早,不过确实有这样的倾向,现在的人喜欢诗词的越来越少,再加上诗词,毕竟仅仅是一种文学的题材,在应用方面并不是很广,他的阅读者也不是很多,只适合于单纯的文学爱好者,所以现在喜欢写诗词,读诗词的人越来越少,现在的孩子虽然很多,也会背上几首唐诗宋词,但那仅仅是背诵能力罢了,诗词的意思,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也不理解,甚至说他的老师都不理解,背诗词,成了某些装文化人的一个头衔儿。

但无论怎么讲,诗词是我文学宝库当中的一员,我们不应该放弃他。


骄然

我知道现在很多人对当代诗词文学不抱多大希望!但这并非诗词的错,错在于人!现在的诗词都以名利为主,没有多少人专门做学问了!毕竟现在是一个功利的时代,一切都向钱看,没有利益的事情都没什么人愿意去做!

但是这也并不单单只是现代人才有的思想,古代人也有

“寒窗十年,一朝至仕”,学习诗词也是为了名利。。。至少大部分是这样!

唯一区别的就是诗词的写作水平,现在的诗词水平完全赶不上古代,但这是有原因的,现代教育主张全面发展,还有数学、外语、物理化,甚至还要学音乐、美术等等!不可能专心只学诗词!

而古代人主要学习内容就是四书五经、八股文,诗词是很重要的一项考核,说“十年寒窗苦读”,基本上都在和诗词打交道。现代人还怎么能和古人比?完全不公平!

但是现代教育也有好处,孩子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身体素质也很棒,而古代书生经常他们是“手无缚鸡之力”。。。这难道一定好了?

诗词文化衰落也是时代的发展趋势,如果遇到战争你能靠诗词去打败敌人?当然注重传统文化也是不容忽视的!真正爱好诗词就去专心研究、发展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