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衛如何評價《紅樓夢》?角度新穎,從來沒有人這麼理解過!

汪精衛有三大標籤,一是刺殺攝政王,二是美男子,三是大漢奸,這是為世人所熟知的,其實汪精衛不從政治角度看,還是一位大才子。汪家雖說不富裕,甚至可以叫清貧,卻是世代書香門第。祖父汪漫亭是舉人,當過遂昌訓導;其父汪省齋一生當幕僚;其長兄兆鏞中舉人,當過樂昌師爺。這樣的家庭,儒學的文化氣息是比較濃厚的。汪精衛幼年隨父母讀書,接受傳統的封建教育,“在樂昌縣從章梅軒學習文史經世之學”。他們一家沿著封建時代讀書人的老路向上攀登。可以說在汪精衛身上有濃厚的知識分子氣息。之後還幾度留學法國,並在法國生子。如果汪精衛去搞研究,也可能是一位中西合璧的大家了。

汪精衛如何評價《紅樓夢》?角度新穎,從來沒有人這麼理解過!

汪精衛

1902年3月汪精衛參加廣州府試得第一名秀才;同科還有二兄和一個侄兒,名列二、三名。一家兩代三秀才,可謂“玉峰雙秀,珠樹三花”。可見當時他們家庭氛圍的影響之大。對於傳統而言,儒家思想中既有“仁、智、勇”,如子路的“君子死,冠不免”的堅強的因素;也有“溫良恭儉讓”、“寬”、“恕”等因素。而從汪的身世及後來的作為來看,汪更多地接受和表現為“恭”、“恕”等思想的影響,在仁、智、勇方面表現的更少。

汪精衛如何評價《紅樓夢》?角度新穎,從來沒有人這麼理解過!

汪精衛在法國

後來在孫中山身邊工作的時候,還曾提出“六不主義”,“不做官、不做議員、不嫖、不賭、不納妾、不吸鴉片”的“六不主義”,將自己超然於政治之外,似乎與政治絕緣了。但是有的時候命運就是這樣不可捉摸,歷史將他一次次推上了革命的浪潮中,可以想象,如果沒有那個混亂的年代,汪精衛可能會成為一個大才子。

汪精衛如何評價《紅樓夢》?角度新穎,從來沒有人這麼理解過!

紅樓夢

1915年12月,袁世凱稱帝后回國參加“三次革命”。1915年《小說海》第一卷刊登了一篇汪精衛署名季新的文章,題目是《紅樓夢新評》,汪精衛在這篇文章中提出《紅樓夢》的主旨意在“家庭感化”。從這裡面就能看出,其實汪精衛是非常重視家庭的人,從他後來與陳璧君結婚到生育兒女。在此之前,人們讀《紅樓夢》大抵是用一種王國維先生所謂“考據眼”去讀,著重在考證小說中的人物是誰,很多人都糾纏在考據中,很少有人從另一個角度去理解,很少有人從“家庭感化”這個角度去解讀它,而汪精衛這篇文章的出現可說是空谷足音,一下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從此紅學中關於《紅樓夢》的解讀就有了一個“家庭感化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