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如何评价《红楼梦》?角度新颖,从来没有人这么理解过!

汪精卫有三大标签,一是刺杀摄政王,二是美男子,三是大汉奸,这是为世人所熟知的,其实汪精卫不从政治角度看,还是一位大才子。汪家虽说不富裕,甚至可以叫清贫,却是世代书香门第。祖父汪漫亭是举人,当过遂昌训导;其父汪省斋一生当幕僚;其长兄兆镛中举人,当过乐昌师爷。这样的家庭,儒学的文化气息是比较浓厚的。汪精卫幼年随父母读书,接受传统的封建教育,“在乐昌县从章梅轩学习文史经世之学”。他们一家沿着封建时代读书人的老路向上攀登。可以说在汪精卫身上有浓厚的知识分子气息。之后还几度留学法国,并在法国生子。如果汪精卫去搞研究,也可能是一位中西合璧的大家了。

汪精卫如何评价《红楼梦》?角度新颖,从来没有人这么理解过!

汪精卫

1902年3月汪精卫参加广州府试得第一名秀才;同科还有二兄和一个侄儿,名列二、三名。一家两代三秀才,可谓“玉峰双秀,珠树三花”。可见当时他们家庭氛围的影响之大。对于传统而言,儒家思想中既有“仁、智、勇”,如子路的“君子死,冠不免”的坚强的因素;也有“温良恭俭让”、“宽”、“恕”等因素。而从汪的身世及后来的作为来看,汪更多地接受和表现为“恭”、“恕”等思想的影响,在仁、智、勇方面表现的更少。

汪精卫如何评价《红楼梦》?角度新颖,从来没有人这么理解过!

汪精卫在法国

后来在孙中山身边工作的时候,还曾提出“六不主义”,“不做官、不做议员、不嫖、不赌、不纳妾、不吸鸦片”的“六不主义”,将自己超然于政治之外,似乎与政治绝缘了。但是有的时候命运就是这样不可捉摸,历史将他一次次推上了革命的浪潮中,可以想象,如果没有那个混乱的年代,汪精卫可能会成为一个大才子。

汪精卫如何评价《红楼梦》?角度新颖,从来没有人这么理解过!

红楼梦

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后回国参加“三次革命”。1915年《小说海》第一卷刊登了一篇汪精卫署名季新的文章,题目是《红楼梦新评》,汪精卫在这篇文章中提出《红楼梦》的主旨意在“家庭感化”。从这里面就能看出,其实汪精卫是非常重视家庭的人,从他后来与陈璧君结婚到生育儿女。在此之前,人们读《红楼梦》大抵是用一种王国维先生所谓“考据眼”去读,着重在考证小说中的人物是谁,很多人都纠缠在考据中,很少有人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很少有人从“家庭感化”这个角度去解读它,而汪精卫这篇文章的出现可说是空谷足音,一下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从此红学中关于《红楼梦》的解读就有了一个“家庭感化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