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首位大元帥先軫作為兵不厭詐的始祖,為何沒進武廟十哲?

MancoL

對於先軫為什麼沒有進入十哲,甚至六十四名將,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解釋起來其實非常簡單。請問大家,有幾個人知道先軫,他的戰績有哪些呢?估計很少有人能說出來吧,而反觀十哲六十四將,每一個不說非常瞭解,但大部分都是耳熟能詳吧。

現在我們能瞭解先軫的資料非常少,最詳細的恐怕就是《東周列國志》了吧,不說它是一部演義小說,不算正史,即使這樣也沒有《三國演義》、《隋唐》那麼火。

關於先軫的正史記載,我也只是從《史記·晉世家》、《左傳》、《國語》零星的瞭解。由於年代的久遠和記載的稀少,使得先軫入選武廟缺少支持。除此之外,先軫沒有入住武廟我認為還有三個原因:

一、雖然先軫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將伐交納入戰爭因素當中,同時開創“兵者詭道”,但是其軍事思想沒有足夠的理論著作流傳下來。雖然《漢書·藝文志》記載的兵法《孫軫》有人考證作者可能就是先軫,但是其在先漢時期就已經失傳。相當於十哲對於後世軍事思想均有重大印象,這就導致了先軫無法進入武廟十哲。

二、先軫雖然既有戰爭謀略,又勇猛善戰,但是其性格過於剛強。據記載晉襄公因為釋放俘虜的三名秦國將領,導致先軫非常憤怒,不但大罵晉襄公,還“不顧而唾”,就是看都不看晉襄公一眼,一口唾沫吐在地上。如此對君主的不尊重,不管是古代還是現在都是非常忌諱的。而作為帝王建立,祭祀歷代名將的武廟,就很難將先軫入選。

三、先軫主要活動於晉文公時期,這時候的晉國人才濟濟,先軫有記載的幾場戰爭中,欒枝、狐偃、胥臣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記載中的表現超過先軫。如晉楚之戰早期,欒枝為下軍主將,而先軫還只是副將。直到後來郤縠去世,才由先軫出任中軍主帥。而在城濮之戰後論功行賞時,也是狐偃第一,而非先軫。這也導致了先軫的功績失色不少。

那麼先軫是否有資格入選武廟呢?我認為從能力來說,十哲不足,但是六十四將還是足夠的。

先軫是晉文公重耳的五賢士之一,在其流亡列國之前就開始跟隨晉文公,並先後輔佐了文公,襄公兩代國君。正史記載其作為主將參與的戰爭主要有兩場,城濮之戰和崤之戰,分別打敗了楚、秦兩大強國。

城濮之戰

公元前633年,楚國聯軍攻打宋國,宋向晉國求救。在晉文公猶豫不決的時候,先軫認為救宋是獲得周邊小國信任,建立晉國霸主地位的關鍵時刻,促使晉文公下了救宋的決心。

於是晉文公將軍隊分為上中下三軍,以欒枝為下軍主將,先軫為輔。採用以攻打曹、衛以解宋國之圍的策略,戰爭開始後先軫用謀幾天便攻下衛國五鹿。

公元前632年二月,中軍主帥郤縠去世,晉文公因先軫表現出眾繼任中軍主帥。之後先軫提出了中國戰爭史上首個伐交戰略。

先軫提出首先指使宋國向齊國和秦國賄賂,請兩國向楚國求情。同時扣住曹國國君,並侵佔親近楚國的曹、衛兩國土地劃分給宋國,以此激怒楚國而拒絕齊秦兩國的調停。這樣齊秦兩國就會和晉國聯合,一起攻打楚國。

但是,楚將子玉,派遣使者要求用宋國換回曹、衛兩國的土地,以離間晉國與三國的關係。先軫將計就計,扣押楚國使者,同時離間曹、衛與楚關係,並秘密答應兩國復國要求,以使兩國與楚國絕交。

最終導致子玉大怒,攻擊晉軍,晉文公採用狐偃的建議,退避三舍,最終在城濮聯合齊、秦、宋軍隊大敗楚國軍隊。戰後,晉文公覲見周天子,會盟諸侯,確立了霸主地位。

崤之戰

公元前628年,晉文公去世,晉襄公繼位,秦穆公為進軍中原,不顧百里奚的勸阻秘密發兵偷渡晉國國境奔襲鄭國。結果半路被鄭國發現,只得順手滅掉晉國的鄰國滑國便撤軍回國。先軫當機立斷,力排眾議的在崤設伏,全殲秦君並俘虜秦國三名主將。據記載此戰秦軍無一人逃脫,至此再無力進軍中原。

在第一場城濮之戰中,先軫第一次採用了伐交的戰爭策略,同時開創了“兵者詭道”的先河。但是在《左傳》中記載:“城濮之戰,晉中軍風於澤,亡大旆之左旃。”先軫領導的中軍因為大風而迷路,甚至丟失了一面帥旗。雖然先軫在詭謀上表現出了天才的能力,但是這卻是其治軍能力的汙點。

在第二場崤之戰中,先軫放棄了春秋時一直採用的約戰制度,而使用了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次伏擊戰。同時除俘虜孟視明等三名秦軍主帥,全殲秦軍,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場殲滅戰。但是其破壞了“秦晉之好”的傳統秦晉同盟關係,使之成為世仇,促進了未來的秦楚同盟。造成了晉國腹背受敵的不利戰略局面,所以此戰先軫勝在戰術,而失於戰略。

所以從以上看,也可能包含了一部分先軫不能入選武廟的原因。

公元前627年,狄人攻打晉國,先軫在達成勝利之後,脫下頭盔鎧甲衝入敵軍中戰死,以此來謝對晉襄公“不顧而唾”的罪。後狄人送回其首級,據說面目如生。


Rick潘維鏞

元帥的稱呼首先源於春秋時代的晉國,但先軫並不是首位。歷史上的首位元帥是郤縠,郤縠上任不久去世,晉文公慧眼識英才,把原本排名第六的先軫提拔為元帥,這是晉國得以稱霸的一大關鍵。說先軫是兵不厭詐的始祖,這種說法不知哪來的,從人類有戰爭的那天起,就是兵不厭詐了。至於什麼武廟十哲,這種排行表本來就無甚意義,一百個人有一百種排法。

這個題目我之所以興趣,是我非常非常欣賞先軫這個人。我認為孫子兵法的很多軍事思想來源,是來自晉國曆代將軍的軍事實踐,其中先軫是晉國將軍裡最聰明過人的一個。

下面來說說先軫在劃時代意義的城濮之戰的令人歎為觀止的謀略。

城濮之戰的背景,是被視為蠻夷的楚國在春秋初期如日中天,中原諸侯如魯、鄭、衛、蔡、陳、許、曹等國均歸附。公元前634年,楚國糾集大舉進攻宋國,宋國根本無法抵擋,不得不向晉國求援。

參戰還是觀望?晉文公必須做出選擇。在所有將領中,先軫態度最為堅決,必須援宋,理由有二:第一,在晉文公流亡時,宋國曾經幫助過他;第二,晉國要成就霸業,就要與楚國一戰。

公元前632年,晉國出式出兵。不過,面對幾乎戰無不勝的楚軍,晉文公心裡沒底,不敢與之正面交鋒,遂採用狐偃的建議,進攻楚國的嘍囉國曹國與衛國,企圖迫使楚國回師救援。然而,老謀深算的楚成王看穿晉軍的實際用意,非但不撤兵,反而加大力量進攻宋國。已經抗戰兩年的宋國快撐不下去了,幾度前往向晉文公告急。

為了戰勝楚國,晉文公只有一個辦法:必須想辦法把齊國與秦國拉入戰爭,共同對付楚國。但是,齊、秦都持觀望的態度,誰也不想出兵,怎麼辦?這時,足智多謀的元帥先軫提出一個無懈可擊的方案:首先,宋國不能單指望晉國的援救,而應該給秦國與齊國獻上珍寶財物,讓兩國出面調停楚宋戰爭。為了補償宋國的送出的財物,晉國將把曹、衛兩國土地割讓給宋國。

先軫判斷,秦國與齊國在收受賄賂之後,必然會以中間人的身份,敦促楚國從宋國撤軍。但是楚國人必定不會答應,因為答應了就損失了曹、衛兩個嘍囉國。先軫的這個計劃就是設置一個楚國根本無法接受的條件,秦、齊兩國如果調停失敗,收人錢財,卻沒辦成事,面子拉不下來,勢必要出兵參戰。

從這可以看出,先軫思維敏捷,整個戰略構思清晰而巧妙,行雲流水,環環相扣,佈滿陷阱。這個計劃無懈可擊,是個完美的傑作:晉以曹衛之地贈宋,宋以鉅款賄秦齊,秦齊調停宋國時局,一環緊扣一環,沒有破綻可尋。

面對先軫這個絕妙的佈局,楚成王無法破解,心知遇到真正的高人,便下令全軍立即撤退。然而,楚軍總司令子玉卻抵制楚成王的命令,要把戰爭進行到底。果然不出先軫所料,當秦、齊的調解失敗後,兩國國君都十分惱怒,派兵參戰。此時戰場的形勢開始有利於晉國一方,楚軍兵力居劣勢,子玉拋出一個和談條件:晉國交出衛、曹兩國,換取楚國從宋撤軍。

子玉的和談條件遭到晉國將領們的一致反對,如今晉與秦、齊聯合後,實力大增,用衛曹兩國換宋國,吃大虧了。

然而,卻有一個人說,應該答應楚國人提出的條件。

此人不是別人,正是元帥先軫。

先軫分析說:答應楚國人,可使宋、曹、衛三國獲得安定;如果拒絕,可能導致三國滅亡,那麼責任就在我們一方;若我們沒有道義,憑什麼與楚國決戰呢?不答應楚國的要求,就是棄宋國於不顧;既然是來救援宋國的,又棄之不顧,這怎麼行呢?

你看,先軫講的話,以理服人,透徹、精闢,不服不行。

可是,難道就吃啞巴虧,讓楚國佔便宜嗎?

當然不!先軫又展示他過人的聰明才智,他接著分析說:晉國應該私下裡答應曹國與衛國,許諾恢復兩國的主權與領土,前提條件是兩國要與楚國決裂。

子玉不是想用宋國換回曹、衛兩國嗎?可以。但曹、衛兩國到時都成了晉國的小嘍囉,不聽楚國使喚,豈不是要賠了夫人又折兵?

這麼複雜的局勢,在先軫眼中居然如此輕鬆就得以化解,子玉精心設計的一個棋局,卻被迎刃破解。先軫見識非凡,深謀遠慮,非但晉軍其他將領折服,兩千五百年後,我讀之仍然驚歎於先軫高屋建瓴的軍事謀略,在交錯繁雜中把握核心要點的能力,他具有皰丁解牛般的精確的分析思路,彷彿可以預見未來。

我個人覺得,在城濮之戰前,晉國的力量是不足以戰勝楚國的。然而一位軍事天才改寫了歷史,他最大程度地巧妙了利用謀略與外交手段,獲得絕對的優勢,並以這種優勢一舉擊敗強敵。當後世的孫子寫下“上兵伐謀,其次伐交”的名言時,我腦海裡跳出的第一個人,總是先軫。


君山話史

歷史首位大元帥先軫作為兵不厭詐的始祖,為何沒進武廟十哲?

武廟十哲是唐朝開元十九年,唐明皇為表彰並祭祀歷代名將所設置的廟宇。它以周朝開國太師姜子牙為主祭,漢留侯張良等十位歷代名將分列左右,這十位歷代名將就是武廟十哲。

能夠排進武廟十哲的歷代名將應該都是戰功赫赫,使其指揮的戰爭能夠改變歷史進程的人。但他們的品行一定要得到帝王的認可。品行若達不到帝王的要求,即使戰功赫赫很有可能也是不能入選的。





武廟十哲本來有秦將白起,到宋朝時太祖趙匡胤說了句:"起殺已降,不武之甚,何為受享於此?”遂命去之。可見帝王不認可的名將是不能享受祭祀的。

那麼,題主問為什麼先軫進不了武廟十哲呢?

作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的武將主帥,先軫參與指揮了晉楚城濮之戰和秦晉崤之戰,均大獲全勝,可謂戰功赫赫,入選應是理所當然的。






但先軫在國君面前太放肆就是他的致命弱點。

晉襄公因放了三個秦國俘虜,先軫大怒說:"武伕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墮軍實而長寇仇,亡無日矣!"

意思就是,老夫拚命抓的敵首,你聽憑老孃們的話就放了,這讓敵國增加了實力,晉國快完蛋了!說完還把一口痰吐在大殿上。

先軫在國君面前發脾氣,太放肆。我想這讓以後歷代君主都難以接受,若把他祭祀起來,豈不助長了以下犯上的囂張氣焰?這可能就是先軫進不了武廟十哲的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