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兩個人彼此有好感時,心裡就會產生厭惡的情緒是什麼原因?

2536771

從戀愛心理學的角度去解釋,這是一種情感上的自我防禦機制。自我防禦是由精神分析學派弗洛伊德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人們在潛意識中通過投射、歪曲現實的方式,從而到達對自己的保護。並且這個過程往往是意識不到的。
因為在互相形成好感,卻還沒確定關係的時期,很容易讓人產生一種不安全感,而這種厭惡的背後,正是自己不安全感的體現

“厭惡”其實是喜歡蒙上的面具,因為不確定對方是不是也產生了對自己這麼強烈的喜歡,不確定自己值不值得這份感情,不確定關係能不能長久,不習慣這種強烈的情緒,感覺自己失去了理性

因此為了掩飾、迴避這些感覺,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便在無意中啟動了自己的自我防禦機制,去防禦這種不確定性帶來的恐慌,去壓抑這種喜歡。甚至去遠離,以及表現出與之相反的厭惡感。

所以說當產生迴避、厭惡的情緒時,先要認真的問問自己,這是不是我的真實感受,還是我為了壓抑心中的強烈趨近感、以及對這段關係的不確定感來帶的恐懼。因為自我防禦機制的存在會扭曲我們內心的真實感受,甚至從另一個反面的極端表現出來,從而使我們迴避令我們恐懼的感受。

當然這也是有個體差異的,容易產生這種感受的人,往往與人之間難以建立起安全的依戀關係,會更傾向於選擇迴避的方式解決自己的問題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趙小明丨央視財經頻道特約心理專家


心夥伴

在兩個人好感之前,會對方有好奇感,探知慾望感,會不顧一切掩飾自己的缺點討好對方喜歡,當兩個人產生好感時,隨的時間推離,慢慢的自覺不自覺就暴露了自己的缺點,這才發現原來對方還有那麼多的缺點,隨之而來的,是所有的優點都被缺點所蓋住,看不到了優點,盡是缺點,所以就漸漸地產生厭惡之感,如果達到厭惡之極,對方一無是處,那就沒有必要再維持下去了。即使這樣,也是彼此的傷害,如果


,還沒有達到十分的厭惡,建議,兩人分開一段時間,互不通話,彼此冷靜下來,思考問題的由來,多想想對方的優點,看看自己的缺點在哪裡。互取優,各改缺點。試試看,能不能做到。何去何從自己看的辦。


朵朵雲彩雲朵朵

有這樣一種人,當他們知道自己喜歡的人對自己也有好感時,就會停止喜歡對方,甚至產生厭惡的情緒。

這樣的人可能是不善於接受別人的好感,這可能是出於以下四種原因:

1. 害怕接受了別人的好感,會喪失主動權

在一些人看來,愛情是一場權力的角逐,他們想要在這場角逐中佔據有利的地位,做掌控大權的那一方。

而接受了別人的喜歡對他們來說可能意味著喪失主動權,因為對方可以以“不再給予或者收回愛”來對他們產生制約和傷害。同時,他們也害怕自己對對方產生依賴,這會讓他們感到虛弱和危險。

2. 認為他喜歡的不是真實的自己

在有些人的觀念裡,認為對方喜歡的並不是真實的自己,而是自己呈現出的美好的一面。並且,他們會認為一旦對方看到了真實的自己,便不會再喜歡自己。因此,當對方向他表達好感時,他便會產生厭惡情緒——“你喜歡的根本不是真正的我”。

3. 將對方的喜歡和付出當作索取

這樣的人秉持著等價交換的原則,認為一旦接受了對方的愛,就要回報同等的東西。因此,在對方表示對他們的好感,併為他們付出時,他們會覺得對方是在索取,而自己虧欠了對方。並且,他們會擔心對方在未來的某一天要求他們回報同等的愛。這些會讓他們感到不適。

4. 維護“愛不是必需品”的信念

他們可能對自己抱有負面的評價,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他們一直以來都在努力說服自己,“愛不是必需品”,“沒有人愛我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可是,當他們接受別人的好感與愛意時,他們就不得不承認:被愛是美好的。這與他們長久以來的信念相違背,並且會讓他們感到過去沒有得到愛的自己是多麼可悲。

因此,在面對他人的好感時,他們會本能地產生厭惡,試圖以不進入一段親密關係來維持自己長久以來的信念。

References:

Gunther, R. (2014). Why can't I let love in? Psychology Today.

Hendrix, H., & Hunt, H. L. (2004). Receiving love: Transform your relationship by letting yourself be loved. New York, NY: Simon and Schuster.


知我心理學

人與人之間好感的產生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我們身陷其中的人很難能夠說清自己是為何對ta產生了這樣不同尋常的感覺,對於部分人來說,這樣的未知是十分危險的信號。

當你對一個人產生好感的時候,你會期望自己和ta有更多的交流和接觸,這意味著一些在與他人的交往中你會選擇保留的部分有更大的可能需要暴露給你的那個ta。這裡就會出現一個內心衝突:你既希望與對方建立親密的關係,又想要避免對方碰觸到你不想給別人看的部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是戀愛必經的磨合期能夠解決的問題,但是如果這個人對於自己隱藏的部分有著很強的防護網,ta可能就會通過告訴自己“我並不喜歡這個人”來避免內心衝突和自我暴露。

個體之所以會選擇這樣的方式來避免衝突,很大程度上顯示出ta對於兩人之間的關係沒有足夠的安全感,ta認為自己一直隱藏的部分暴露在這個人面前是有風險的,因此消除這種厭惡感要從關係的安全感入手。

親密關係的安全感既受到個人安全感的影響,也同時受到雙方親密程度的影響。也就是說,不同的人會在與戀人不同的親密程度下感受到安全,對於安全感比較差的個體來說則親密程度的要求會比較高,需要隨著關係的進展慢慢提高。

所以倘若你出現了這樣莫名奇妙的厭惡感,先不要著急因此就否定對ta的好感。可以再給自己一點時間多去接觸磨合,如果真的有你不喜歡的地方,再放棄也沒有關係。


安慰記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很高興能嘗試為您解答。

大部分人會認為,兩個人彼此有好感時,是比較曖昧美好的一段時光。而厭惡情緒這種心理活動的出現,常常是因為內心的期待沒有被滿足,或者是自己本身厭惡事物的相關信息被激活了。

我們會預設一個理想伴侶的形象,甚至是男神、女神一樣的完美存在。當我們對現實中的一個人產生了好感,先看到了我們很欣賞的一面,我們會對TA有更高的期待,希望TA接近理想伴侶的形象同時能對自己關愛有加。接著多了一些相處和了解,又發現對方並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好,可能是言行中的一些弱點,抑或是對別人表現略顯殷勤,這時強烈的失望會讓我們覺得自己可能看走了眼,產生厭惡TA的感覺。

如果我們的內心缺乏安全感,自我價值感很低時,我們不僅會因失望反感,即使對方表現很好,自我懷疑和配不上等消極思維會讓我們產生厭惡,這時是我們自我厭惡的一種投射。這種情況下,即使今後真的在一起了,內心的失衡和不安也會使彼此經常有不必要的誤會和爭吵發生。

其實,就像《頭腦特工隊》一樣,喜怒哀懼厭是我們日常會出現的很正常的情緒。有時候,我們可能就是被喚醒了一些厭惡信息。比如TA讓自己聯想到了另一個你非常反感的人、一件煩心的事,或者TA身上確實存在某些令你反感的特點。當我們不巧就遇到這樣一個人,就像《愛情公寓》裡胡一菲和曾小賢,便成為了一對吵吵鬧鬧的歡喜冤家。

愛情並不只有快樂和美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脾氣,從愛到厭再到愛,是大部分愛情發展的必然經歷,能一起愛著、吵著、嫌棄著還不離不棄地走過磨合期,看到對方的不足仍願意理解和接納的,才是真正的靈魂伴侶。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吳秋凡


暖心理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但也是很常見的。很多人可能不能理解,但我們可以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一下。

首先我們對某一個人產生好感,肯定是因為他的某些特質吸引了我們。心理學上存在一個“暈輪效應”,意思是說,一個人的優點可以泛化到其他的方面,你會認為他各方面都是好的。因此你對對方會存在很高的期待,希望他能按照你的想象來對待你。但事實上,當產生好感並且相互接近之後,你就會發現對方可能並沒有你想象的那麼好,因此會產生一些失望情緒,從而產生厭惡的感覺。

而另一種情況是,可能我們自己內心缺乏自信,覺得自己不值得對方對自己那麼好。會越來越發現自己身上的很多缺點,所以實際上會對自己有很多的厭惡,覺得自己配不上對方。雖然聽起來不可思議,但人確實是潛意識裡面會用厭惡對方的情緒來阻止自己接近對方,這其實是自我厭惡的一種投射,也是對自己情緒的一種控制。因為喜歡上對方,就意味著自己的情緒可能失控,而你潛意識裡面是不能接受這樣的事的,所以就用厭惡對方的情緒來表達,你是可以控制自己的。就好像在說,你看我並不喜歡你,我是能夠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的。

我們常說,恨有多深,愛就有多深,有的時候厭惡其實是表達了喜歡,但同時也是代表了巨大的不安全感,一種不確定感,不確定對方對自己的感覺,不確定自己的價值,也不確定今後是否能夠長久。最重要的是通過互相的接觸,慢慢找到這種厭惡感的來源。如果是源自自己的不自信,那麼就要共同去努力,建立自信心,找到自己是值得被愛的。如果是對對方確實有不滿意,那麼就要看一下這些是自己能夠忍受的嗎?可以繼續下去嗎?


鵜鶘心理陳小康

在關係中, 情緒是最常見的索取愛的方式。例如我們生氣, 我對你非常生氣就是我很需要你的意思。因為不好意思直接說出來, 就用生氣來表達了。你讓我等了很長時間,我非常生氣,其實就是希望你能給我多一點的關注。你提出否定意見,我非常生氣,其實就是希望你不要忽視我的意見,希望能讓你看到並重視。

例如,老闆因為員工沒有做好工作而生氣,不只是因為業績受到影響。如果只是業績的原因,制定個更好的方案豈不是更有利於業績。其實此時的憤怒,是因為你的沒做好,影響了我的感受,希望你能尊重我的感受。


我很傷心, 很難過, 我會希望你知道我難過, 看到我的痛苦,因為這樣你就可以心疼我,你就能滿足我的需求。我沒有辦法說出來的需求, 就用情緒的方式表現給對方看, 希望他能夠識別, 然後來滿足我的需求。我對你有情緒, 是因為我需要你。


大話精神,一個專注於精神心理疾病的公眾號。

大話精神

對彼此有好感,很可能是一段感情的開始。既然可能是互相喜歡的開始,又為什麼會產生厭惡的情緒。厭惡的情緒會不會是所有的曖昧期都會有的體驗呢?

心理學上有一種心理效應,叫做光環效應。也就是如果你喜歡一個人就可能喜歡上關於TA的所有事物,最典型的就是愛屋及烏的表現。光環效應可以讓你對自己喜歡的人更喜歡,但另一方面,你會對自己喜歡的對象抱有更高的期待,一旦伴侶的行為沒有達到你的期待時,就很容易讓你失望。比如你希望自己的男朋友性格要好,待人要溫和。但你男朋友本身性格就很粗心,沒法照顧到你的情緒,這時一旦男朋友表現出了不符合你預期的行為,你就會產生“為什麼你不是這樣的?”疑問。心理落差多了,逐漸積累成了對男朋友的厭惡。

產生厭惡的原因還可能是自我投射的原因。自我投射指的是把對於自己的評價,投射到對方的身上,比如期待自己很自律,發現伴侶不自律的情況時,對於自己的厭惡就可能投射到對方身上,其實就是一種“我做不到的事情,我愛著的優秀的你,怎麼可以也做不到?”

實際上並非所有的曖昧中,都會產生厭惡的情緒,厭惡情緒的產生和自身的經歷有關,也和與伴侶相處的方式有關。

想要避免這種厭惡,需要調整的是自己對於愛情的態度,愛情不是你生活中的全部,愛人也只是陪你半生的伴侶。




開火車的老溼機

有好感又厭惡,這種矛盾的情緒,大概是因為現實與理想的衝突,自卑情結作怪。人最舒服的時刻應該是想要的東西能即刻擁有,你愛的人她也愛你,口渴了有水喝,困了能立即入睡,而一旦慾望不能滿足就會焦慮、煩躁、抱怨。發生題主所說的這種情況多半是怕自己得不到對方,配不上對方,厭惡自己不爭氣或者通過厭惡對方來自我保護,潛意識裡預感到結果不會如意,所以通過厭惡的情緒來降低兩人關係的預期值,不知道算不算人體的一種應激反應。


生活就是連續劇

這個問題讓貓敬想到有些本身就有精神潔癖的水瓶座的人來說,這種情況似乎不是很特殊,因為水瓶座的人就喜歡若即若離的感覺,太過近了反而擔心不自由而厭惡,所以貓敬認為這可能歸於每個星座的特性,尤其是水瓶座。也許自身有這種特性呢,也許對方還不是很瞭解有這種特性的人,那也許是對方真的不是很適合這種特性的人。貓敬認為會產生厭惡的這種情況並不是很多人有,很大不部分歸因於自身的性格方面。其他的情況可能是不喜歡或者不習慣對方的行為或者性格。

然後貓敬覺得問題有點奇怪,對對方有好感的時候怎麼會厭惡對方呢,除非是心裡喜歡卻故意嫌棄的那種。對對方有好感的時候,可以說心裡想的眼睛裡看的都是對方的好,認為對方有很多優點,特別是自己認為的時候。除了水瓶座的特性。

當好感到很深的程度時,就會表現出喜歡,而喜歡的話,不管對方好的壞的,都可以包容對方,如果讓自個厭惡到不喜歡,那可能是真的不喜歡。隨著對對方的深入瞭解,儘管產生厭惡的情緒那也可能是一時吵吵鬧鬧。但並不排除喜新厭舊的情況,如果是因為喜新厭舊而產生的厭惡的情緒,那可能是自身原因了,想下對方是否真的不是很好呢。

貓敬覺得如果產生這種情緒的話,也不要太緊張,觀察下是否會影響到兩個人的感情,如果只是小吵鬧,那麼會很快過去的,如果不是,那可就注意了,也許只是在磨合期階段。

以上貓敬拙見,若有錯的不好的,望指出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