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为何说“但愿孩儿愚与鲁”?

MC飘飘

饱经人生浮沉的苏轼在中年时,宠妾朝云在为他诞下一名男婴,他虽喜不自胜,又百感交集,于是挥笔写下一首又有寄托、又有嘲讽之味的七言绝句《洗儿诗》。题目中所问的“但愿孩儿愚与鲁”就是《洗儿诗》中的一句。全诗如下: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此诗简短却流传甚广。如首句“人皆养子望聪明”,没有哪个父母得到新儿便希望他鲁钝,只是诗人自己历经仕途起落,终究是贬谪的时候多、得意的时候少。“我被聪明误一生”,诗人不支持王安石新法,在诗文中言其法“新进”,被构陷入狱。而一场震惊朝野的“乌台诗案”半带风雷半带着文字狱的风味将他打落深谷,被囚狱中,因狱外有柏,柏上有乌鸦,所以被下狱的地方称“柏台”也称“乌台”。朝堂上有重臣相救,诗人自己才免得一死,由此谪居黄州,开始了官运不畅但诗文大盛的征途。唐代杜甫诗云“文章憎命达”,文耀天下的诗人却不得仕途辉煌,这是幸、还是不幸呢?

在黄州期间,朝云生下一个男孩,诗人内心五味杂陈,自然还是希望小儿稳做“公卿”、富贵一生的,只不过更加希望他“无灾无难”。太聪明又如何?还不是像自己这般被贬下野!“愚且鲁”,其实也可以说应该大智若愚,暗有想法而不要锋芒毕露,保全自身才是父母长辈最为安心的。正像苏轼自己的名字,其父苏洵以车前横木“轼”来束缚他的锋芒,可惜终归苏轼并不是个按部就班的性情,遭遇这冤案,遍受流落之苦。又怎忍孩儿继续“聪明”吃苦?

后世多有文人写诗反苏轼之意,如明末清初的大儒钱谦益,写《反东坡洗儿诗》云:“东坡养子怕聪明,我为痴呆误一生。但愿生儿狷且巧,钻天蓦地到公卿。”钱谦益觉得自己因为“痴呆”才误了一生,希望自己的孩儿能够聪明耿直,保持自身志向而谋到公卿之位。时代不同,人亦不同,我们不能说谁对谁错,只能在浩瀚的历史时空里,掬一章半语,体会前人心境,以期站在古人的墨香里,于纷乱的当下活得更加通透而自由。


历史有妖气

苏轼一直自视清高,一身的才能得不到朝廷的重要,还不停的被贬黜。苏轼的这句话“但愿吾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表达了对当今社会的不满和绝望。

对于现代人,也给我们提了个醒。能力是需要大家认同的,有能力要学会“愚钝”,不能自以为是,目中无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