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孩子恰如其分的自尊?

文/依雲

如何培養孩子恰如其分的自尊?

本文3200字,如果你想解讀孩子的自尊水平,請給自己一點耐心,讀完它,我相信一定會給你帶來一些啟發和感悟。

自尊對一個人的人生有著不可忽略的影響,那麼,你瞭解自己的自尊水平嗎?你知道自尊是怎麼來的嗎?

今天,《恰如其分的自尊》這本書,就為你一一解碼。

它不是一本育兒書,但是我卻從中捕捉到太多關於孩子自尊體系形成的關鍵因素,所以,就從育兒入手,把相關的內容和方法分享給正在讀此文的你。

01

構成自尊的三大支柱,

一、 自愛,就是你值得愛和尊重,自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童年時期從家庭中獲得的愛和滋養;

一個缺乏愛的孩子,他的自尊水平會降低,還可能會導致一系列的人格障礙,比如多疑、自閉、攻擊性強。

二、 自信,是認為自己有能力在重要場合採取恰當的行動;我們從一個人對待失敗的反應和對失敗的看法,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自信程度。

比如,一個真正自信的人,是能夠承認自己的不足的,甚至有的人還會通過自黑來給自己的失敗幽上一默;一個不自信的人,則恰恰相反,他不能聽到別人說自己的任何不好,無論是善意的還是惡意的。

三、 自我觀,是一個人對自己優缺點的合理評價,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評價是積極的,他就比較容易經受住挫折考驗,達成目標;而一個有心理障礙的人,則會表現的時而自大、時而自卑,時而又很自信,他們對自己的評價是不穩定的;

而這種自我觀的形成,多半是因為,小時候身上承載了父母大量的期望,自己表現好的時候,父母就給予很多肯定,表現不好的時候,父母就會給予很大的打擊,長此以往,一個人的自尊體系便很難保持穩定。

《自卑與超越》一書中說,

每一個孩子終其一生在尋找兩樣東西:

一個是歸屬感,就是知道有人愛他,能感覺到被愛;

另一個就是價值感,就是知道自己有能力,能夠給社會或他人創造價值。

如果孩子認為自己沒有人愛,他們通常就會嘗試一些方法來贏得別人的關愛,或者會為了這樣的目的而不惜傷害別人;

如果孩子覺得自己不重要或者沒有用處時,他們往往會就會有負面的情緒,並很難認清自己。

02

如何培養孩子恰如其分的自尊?

那麼,自尊可以分為哪幾類呢?

第一, 穩定的高自尊;這種自尊水平的人受外界環境影響較小,不容易受他人的影響,不易改變,目標堅定,能夠為自己的目標去付出,也能夠忍受艱難困苦。

第二, 不穩定的高自尊;這種人自尊水平有波動,成功時容易狂妄自大,失敗時容易自暴自棄,這樣的兩個極端,使得這種自尊水平的人特別的情緒化,極易被周遭的環境影響,做事有時不夠堅定,易動搖。

第三, 穩定的低自尊;這種人通常我行我素,做事比較消極,自我定性很難改變,不易被激勵,難以擺脫固定的生活模式和環境。

第四, 不穩定的低自尊;這種人往往表現的很謙卑,姿態放的比較低,容易被人接受,也容易受到他人影響,當別人給予好的意見或者建議時,能夠吸納或聽取,所以他的人生還會有很多機會。

通常來說,高自尊者自愛和自信的程度更高,因為他們對自己的認知很清楚,更多時候喜歡用肯定的方式評判自己,這種人更容易冒險。

而低自尊者則相反,他們總是很謹慎,比較謙卑,喜歡用中性的方式評判自己,對自我的認知和界定不是那麼清晰,所以這種人比較容易被人接受。

我們不能簡單的說哪種自尊水平更好,只有當你擁有和你身邊人的價值觀相符的自尊水平時,你才是最有歸屬感和價值感的。

03

如何培養孩子恰如其分的自尊?

知道了不同的自尊水平,那麼不同的自尊是怎麼一步步形成的呢?

我們常說孩子是投射父母的一面鏡子,由此可見,父母如果擁有穩定的高自尊,孩子則會有更多機會觀察如何平靜的對待批評,以及無需故意抬高自己也能受到別人尊重;

而父母如果有不穩定的高自尊,孩子也通常會直接複製或模仿父母的處事模式。

父母對孩子的讚美和孩子的實際能力是否相符,也是孩子自尊水平穩定與否的極大因素。

比如孩子明明成績和其他方面都一般,你卻天天誇孩子“你真棒”,對孩子敷衍以及過於理想化的評價,就會讓孩子不斷展現自己的長處,以求贏得父母的褒獎,他的很多表現都是做給父母看的,這種情況下,孩子就很容易形成不穩定的高自尊。

而有的父母能夠按照孩子的真實能力或者潛力給予他們符合實際的讚揚,他們也能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和關注,孩子就無需再通過過分的表現來吸引父母的注意,這樣的孩子就比較容易形成穩定的高自尊。

不穩定的低自尊者,通常從父母那裡得到的支持和鼓勵比較少,父母也很愛他,但是父母從不擅於對他鼓勵或者肯定他的價值;在學校裡,可能不太受其他孩子歡迎,能力一般,雖然有種種不如意,但是父母的愛讓他覺得人生還有機會。

穩定的低自尊者,極度缺乏父母的愛,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會讓他覺得無法控制,家庭裡有父母酗酒、家暴或者關係複雜以及吸毒的情況下,孩子長期受到打擊和壓抑,就很自然的形成了穩定的低自尊。

綜上所述,說一個原生家庭的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是終其一生的,真的是一點都不過分,孩子成人後,處事態度和價值觀都和童年時的生活環境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父母愛孩子,大多都是無條件的,而無條件的愛可以給孩子歸屬感,卻不能給孩子帶來價值感;

真正的自信來自於孩子的價值感,而價值感來自於能力的提升,能力的提升又需要通過教育來實現。

所以,

無條件的愛+有條件的教育手法,才能給孩子帶來真正的歸屬感和價值感,也才能讓孩子獲得穩定的高自尊。

04

如何培養孩子恰如其分的自尊?

針對自尊體系的不同,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自尊水平來給孩子擇校。

比如一個自尊水平高的孩子,他就比較喜歡競爭強的環境,很多重點學校就是優秀學生的集結地,強烈的競爭會讓他們不斷的挑戰自己的極限,從而達到人生的最佳狀態;

而一個自尊水平低的孩子,就不適合這種強競爭環境,如果長期處於這樣的環境中,孩子會經受過大的壓力,很容易抑鬱或者走向自暴自棄。

所以,

當孩子跟我們傾訴他的懷疑以及抱怨時,認真傾聽就是對孩子最大的支持,不要急於安慰或者轉移話題,也不要急於插手或者揣測,當孩子的傾訴得到理解和認同時,你所給予孩子的建議才能被孩子真正理解和吸納。

威廉·詹姆斯有一個著名的方程式,自尊=成功/自我需求。

根據公式可以看出,適當的調低自我需求,你獲得的成功便能夠帶來很高的自尊,而如果自我需求過高,自尊水平就很難獲得很高水平。

對孩子也是一樣,當我們寄予孩子不切實際的期待時,孩子達不到我們的期望值,他自身就會有極大的挫敗感,也很難獲得高自尊;

而如果我們針對孩子的真實水平,讓他定下他自己能力範圍內或者潛力可達的目標時,孩子就很容易獲得高自尊。

我們每個人從小都會有理想,而理想也分正常和病態的。

正常理想是,

我希望怎樣,如果做到了當然很好,但那樣也不能解決一切問題,我可以接受達到的部分目標,如果沒有實現理想,我會失望,但是也能很快從打擊中恢復過來。

而病態理想是,

我必須要怎樣怎樣,等我做到了,一切都迎刃而解了,我不能接受只達成的部分目標,如果沒有實現,便會抑鬱甚至鑽牛角尖,走向極端。

孩子如果用正常的理想做分母,他的自尊水平就比較容易維持的很好,而用病態的理想做分母,做再多努力孩子都很難感受到幸福。

作為家長,我們的終極目標就是引導孩子樹立正常的理想目標。

05

如何培養孩子恰如其分的自尊?

在一個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的世界,一定要讓你的孩子具備幸福的能力。

愛因斯坦成功的創造了一個能發揮自己優勢的工作方法,有些人可以把興趣變成自己的熱愛,還有人找到工作背後的意義感,所有這一切都能讓你覺得工作雖然不是最成功的,但一定讓你更加幸福。

一個看不到自己優點的人,也必然看不到他人的優點。

他們的謙恭,可能是高度自卑下的懦弱;他們的服從,可能掩飾著深刻的妒忌和反叛;他們的忍讓,可能埋藏著刻毒的怨恨;他們的讚美,可能表裡不一信口雌黃……

所以,一個孩子能否擁有恰如其分的自尊,是他這一生是否幸福的關鍵因素。

面對孩子的無限信賴,我們要學會傾聽孩子的聲音,幫助他們成為他自己,無條件的愛我們需要,有條件的教育手法我們也要,兩者相加,我們才能培養出一個獨立、自信、幸福的孩子。

與你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