拘屍那迦,於離生滅處看虛空華|佛土梵天

雙林入滅,有一種寧靜且揮之不去

拘屍那迦,於離生滅處看虛空華|佛土梵天

大涅槃寺

在我踏上這片土地之前,拘屍那迦一直以一種悠遠的寂默形象存在我腦海裡。那種寂默不是淒涼,更不是荒蕪,而是盛大事件終結後的漫無邊際且橫亙千古揮之不去的寧靜。因為在我心中,拘屍那迦的名字與涅槃劃了等號。

到達拘屍那迦時,太陽已西斜。本以為可以更準確還原二千五百多年前那個黃昏時的場景,思緒卻被車窗外突如其來的喧囂打破。一條迎親的車隊魚貫而過,其中身著紅色英式禮服的禮樂儀仗隊氣勢不凡,管樂與打擊樂伴隨著車隊的數個大喇叭而出,響徹雲霄。拘屍那迦,就這樣以一個極度喜慶熱鬧的形象出現了,如今它還有一個更為印度人熟悉的名字——摩爾達孔瓦。

拘屍那迦,於離生滅處看虛空華|佛土梵天

大涅槃寺 僧房遺址與娑羅雙樹

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一個秋天,釋迦牟尼開始了他人生中的最後一次說法之行。在此之前,恆河邊的小國重新互攻,佛陀的釋迦一族慘遭滅門;伴隨著弟子提婆達多的叛變,僧團分裂且風雨飄搖。而此時的釋迦牟尼已是一位年過耄耋之年且病痛纏身的八十老人,他身邊早期的弟子們也相繼離世而去。這一次,只剩下阿難與為數不多的弟子與他一同上路,沒有僧團,沒有信眾,他在返回故鄉的途中,也避開了大城市的喧囂。是日,黃昏開始將漫漫長夜拉開帷幕,路途亦變得漫長無垠。釋迦牟尼病重加身,當他經過一個小村落,進入了村旁的一片娑羅雙樹林,在對弟子們進行最後的說法,並在林間收了關門弟子須跋陀。爾後北首而臥,入般涅槃。

後世的諸多傳說故事以及無數的雕塑繪畫作品都曾細緻入微地再現過這個場景,且無一不是將眾弟子的慟哭流涕與佛陀的寧靜神態相對比。所以,對於普通人來說,這個看似悲劇的發生地,在信眾眼中,則是佛陀入滅的圓滿之所。這裡就是拘屍那迦(Kuśi-nagara,又譯拘屍那羅),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地方,因此也成為了四大佛教聖蹟之一。

大涅槃寺,有一種矛盾在新舊交替

拘屍那迦,於離生滅處看虛空華|佛土梵天

大涅槃寺 信徒

步入大涅槃寺,開闊的道路兩邊栽種整齊的無憂樹還未及人高,只有遠處的一株娑羅雙樹在一片遺址間拔地而起,煢煢守護。大涅槃寺是為紀念《大涅槃經》而建,其正殿坐落在矩形的高臺之上,面西而立,其後是有著桶形塔身的涅槃塔。這正殿與塔均是米黃色外表的現代建築,考古發現其位置處於佛陀入滅時的娑羅雙樹林間。從整片遺址區域來看,大涅槃寺的正殿與佛塔位於中央位置,其四周曾遍佈僧房、比丘塔等諸多建築,約從4世紀一直營造到11世紀。

拘屍那迦,於離生滅處看虛空華|佛土梵天

大涅槃寺 涅槃佛像

拘屍那迦,於離生滅處看虛空華|佛土梵天

大涅槃寺 涅槃佛像 局部

脫了鞋,由西拾級步入正殿,一尊大佛臥於中央,如如不動。臥佛約6米長,南北右脅而臥,面西閉目,頭枕右手,螺發肉髻,下承床榻式基座,均由整塊砂岩雕鑿而成,壯觀而莊嚴。這尊臥佛是公元5世紀上半葉笈多王朝時的作品,雖距世尊入滅已逾千年,但因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對此像及上面的銘文有過記載,所以當19世紀臥佛重見天日時,它成為了證明拘屍那迦聖城位置最有力的考古依據。佛像通體被現代慕名而來的朝聖者貼滿了金箔,又被蓋上了層層袈裟,臥佛面如滿月般帶著微笑,一種看似矛盾的溫暖且冷靜,在這裡完美呈現,彷彿當年沉沉睡去的樣子。唯有跣足處灑滿的五彩斑斕的紙幣,才又讓人從歷史當中回過神來。

拘屍那迦,於離生滅處看虛空華|佛土梵天

大涅槃寺 涅槃塔

正殿後方就是涅槃塔,雖然亦是新修的樣子,但它卻有著不折不扣笈多王朝時代的內核,內供奉著佛舍利。塔前曾經矗立著刻有釋迦牟尼涅槃銘文的阿育王石柱,今已無存。塔高約20米,圓柱形塔身加上半圓形覆缽體,像極了一個被拉長的窣堵波。塔基與塔身僅由幾條簡潔的裝飾帶區分,塔身中部有一排壁柱裝飾,頂部為平頭,平頭上置三層相輪華蓋,簡約樸素。

拘屍那迦,於離生滅處看虛空華|佛土梵天

大涅槃寺 比丘塔林

平臺之上的建築原本也如平臺四周一樣支離破碎得無法辨析,但在20世紀初期,它們得到了來自緬甸僧侶們的捐助重建。夕陽西下,在一片斷壁殘垣之中,正殿與塔被餘暉照得鮮亮,新得有些突兀刺目。當初那片枝葉簌簌的娑羅雙樹林早被歲月長河中的滾滾車輪淹沒,眼前的景像的確很難與我心底那個萬籟俱寂的拘屍那迦相重疊。但對於信徒來講,無論是正殿當中的臥佛還是佛塔內的佛舍利,在經過千年荒蕪之後,又重新成為了他們內心的精神支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就夠了。

拉瑪巴佛塔,有一種無常應觀有常

拘屍那迦,於離生滅處看虛空華|佛土梵天

拉瑪巴佛塔

從大涅槃寺出來往東行約一公里,隔著很遠就能眺望見巨大拉瑪巴佛塔(Ramabhar Stupa)矗立在十字路口的一端。在世尊的時代,這原是火葬場,釋迦牟尼涅槃後真身在此處火化,弟子們便在荼毗處的十字路口處建塔以供奉佛舍利。

佛陀真的死了嗎?普通人會有的疑問,卻是佛教信眾們緘口不言的問題。他們認定佛陀的離世為入滅或涅槃,意為超脫輪迴後的真正解脫。但對於普通人來說,佛陀一定是死了的,至少肉身如此。除此之外呢?而他的靈魂成為了一種精神,或口口相傳或在如是我聞的佛經中保存了下來。

拘屍那迦,於離生滅處看虛空華|佛土梵天

拉瑪巴佛塔 局部

至於佛舍利,則作為世尊肉身在世間存在的另一種方式,成為了當時上下一致認為的智慧結晶。所以世尊入滅後遇到的麻煩似乎不比在世時少。由於四周各國均表示出對佛舍利供養的強烈意願,很快發展到了八國劍拔弩張、兵戎相見的地步。最終在一位婆羅門的建議下,將火化後得到的佛舍利一分為八,由國王各自帶回供奉,才止於干戈。

拘屍那迦,於離生滅處看虛空華|佛土梵天

拉瑪巴佛塔與比丘塔林遺址

在此後的兩個世紀裡,拘屍那迦又歸於平靜,就好似沒發生過什麼一樣。直至實現印度大一統政權的孔雀王朝阿育王的造訪,令這片寧靜的鄉野重獲關注。阿育王在此大興土木,立柱建寺,廣佈佛法,並將拘屍那迦確定為佛教聖地。除此之外,他還將八國遺存的佛舍利與此處供奉的一併取出,統一分配至遍地開花建造的佛塔內供奉。傳說他下令建塔數量達一千二百座,又傳說有八萬四千座大寺及寶塔,不管哪種傳說,都足以表明其建塔數量之巨是事實。正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一樣,能留存到今天的阿育王塔已寥寥無幾了,而我眼前的拉瑪巴佛塔就是其中之一。

拘屍那迦,於離生滅處看虛空華|佛土梵天

拉瑪巴佛塔 局部

拉瑪巴佛塔因附近的拉瑪巴湖而得名,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中依照《長阿含經》將其譯為天冠塔(Makutabandhana Caitya),佛塔所在處正是當年八王分舍利的地點。這座圓形磚塔有著巨大卻不完美的圓弧表面。佛塔下承圓形基座,直徑超過47米,無裝飾;塔身多處在後世的風雨戰亂中缺損,底部直徑超34米;塔體向上收分,通高15.4米。因拉瑪巴佛塔未經大規模重建,經過二千多年時光的洗禮,仍保持著原始覆缽式窣堵波佛塔造型。近觀紅磚層層疊疊,密不可分;遠眺塔體紮實沉穩,散發著令觀者驚歎的力量。

拘屍那迦曾是恆河流域一個繁華的國都,在世尊時代已淪為荒郊野嶺;至阿育王時代以佛荼毗處聞名於世,卻未能逃脫物極必反的宿命,直至被歷史遺忘;而今,它再度放出光華,已是以一個旅遊聖地的姿態喧囂於世。正如佛陀入滅前最後的說法:“世皆無常,會必有離,勿懷憂惱,世相如是。”於無常處觀有常態,應作如是觀。

夕陽落沒後,天邊卻仍有紅暉之色。即將到來的寂寥長夜也因遠處即將開始的喜宴聲陣陣傳來而變得生動有趣些。無論是佛陀那不可譬喻的非生非死、不住不滅的涅槃,還是不可一世、劍拔弩張的八王分舍利之爭;無論是大涅槃寺不和諧的殿塔在廢墟間崛起,還是拉瑪巴佛塔不完美的弧線在天際邊突兀……都令我心底的那個拘屍那迦輕易穿透了沉浮衰盛,變得真實了起來。那些兩千多年前由這裡產生並灑播出去的佛舍利,伴隨著世尊留給後世的教誨與叮囑,遍及了全世界。也指引著我在世間最接近離生滅的荼毗處,一窺虛空中綻放的般若之花。

(圖文:李小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