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有哪些意思?

莊生蝶戀花

在中國文化這部大書中,“居士”這個詞無疑是一個“關鍵詞”。它長在歷史的邊上,像一株出土的小草,了不起眼,卻是中國人文世界中鐘鳴鼓繼、日月起落的見證。

但是,“居士”這個詞在理解和使用上有時卻不免混亂,這是不應該的。因此,本答從自身理解出發,參考了數種較權威書籍,有意正本清源,結束題目下有關“居士”這個詞的歧見。


一,“居士”一詞在漢語中的本意,就是隱居不仕之人

我們現在談“居士”,必會聯想起佛教,二者彷彿有花木相生之關係。其實這個詞,並非佛教外來,而是中國固有語辭。

在中文中,“居士”本義,通俗點說,是宅在家裡不出去做官的讀書人。《說文》:”士,事也。數始於一終於十,從一而十”,“士”是我們傳統上對於類似今天知識分子身份的人的尊稱。“居”就是居家,沒有出去做官。

具體到“居士”這個詞,也是中國古已有之。《禮記.玉藻》:“居士錦帶”,漢代“國學大師”鄭玄註解說“居士,道藝處士也”;稍後的一點的《韓非子》等先秦古籍也有說到“居士”這個詞彙。

綜合起來理解,“居士”在中國文化中的本來意義,就是有才學有操守不出去做官討生活的讀書人。它和“處士”、“隱士”、“逸士”這些詞某種意義上可以互換。


二,“居士”而後被佛、道二教借用,稱呼在家修行的教徒

漢以後,佛道二教興起,漢語中的很多詞語被借用來表達新的意義,“居士”一詞被這兩家“借去”表示在家修行的教徒,從此有借無還。

從現在的文獻上看,具體在什麼開始借用的,已經不大可靠,只知道魏晉南北朝時已經出現在後秦鳩摩羅什翻譯的《維摩詰所說經》等書中,並且在唐宋時,無論佛教還是道教,“居士”這個詞就成為時髦詞、流行語,被當做高大上的“身份標籤”紛紛使用。李白的“青蓮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還有“東坡居士”等,都是大家所熟知的例子。

1,先說佛教。按季羨林的說法,印度梵語的“Grhapati”一詞最接近中國“居士”這個詞彙的意義(《佛教十六講》);又按照佛教高僧印順導師的意見,在古印度,“Grhapati”指的是“自由民”階層(《為居士說居士法》);後來學者譚偉再接著引申說,這種“自由民”指的是吠舍種姓工商業中的富人,他們有錢有德,印度佛教興起時他們被用來稱呼在家修行的護法團隊,即優婆塞\\優婆夷、清信士\\清信女等。

漢後佛教東傳到中國,一度也用音譯的優婆塞\\優婆夷等名詞稱呼那些在家修行的信佛群體。但是,很明顯,這些音譯詞脫離中國語言習慣,一般人估計聽了也莫名其妙,於是慢慢地,為了理解和傳教的方便,漢語固有的“居士”這個詞逐漸取代優婆塞\\優婆夷這些詞,被用來專指那些在家修行的教徒了。這就是佛教翻譯史上著名的“格義”。

只是這個“居士”,在佛教團體中,還有廣狹意之分。廣義上是值在家信佛者,或者不信佛但自覺有才德修道行善者都可以,像李白一樣自己給自己認證,裝裝逼挺好;狹義的,就有手續和證明,要受三皈五戒,現在還會給你發一份證件,以資證明。

2,再說道教。按卿希泰《中國道教史》的說法,在漢代,道教的前身黃老學說走向民間時,自稱“居士”的方士就不少,葛洪《抱朴子》等書中就已經出現“居士”等字樣;到了唐宋,佛教既合流又對壘,但是不約而同的是,“居士”一詞他們都共同拿來稱呼本教那些在家修行的弟子們了。

至於佛道二家誰先借用的,因為它們都沒有去申請“專利權”,那時候更沒有什麼知識產權保護法,從文獻上看,已經難清難理了。

會勉力堅持每天都寫一些文史八卦、生活隨感、人物看法、影視評論等。感謝閱讀、關注、點贊。也歡迎批評——雖然我是不會改的
參閱資料:季羨林《佛教十六講》、卿希泰《中國道教史》、釋印順《為居士說居士法》、譚偉《龐居士研究》等

劉愚愚

居士,本為中國固有的詞彙。因佛教傳入,該詞被賦予新的內涵。本文將簡介下居士的幾種意義。

一、佛教的俗家弟子。

慧遠雲:“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為居士。”在古印度的梵語中,居士本指吠舍種姓(當時屬於第三等級)中,從事工商業而信仰佛教的富人。他們雖然不在寺廟修行,但也受過“三歸”、“五戒”。

因為這類佛教徒數量較大,而且他們具有較強的經濟實力,對宣傳和發展佛教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故佛教以“Grha-pati”一詞稱呼他們,後來泛指所有未出家、在家修行的佛教徒。 古印度最為我們熟知的居士,乃維摩居士,而且有部佛經竟然以他命名——《維摩詰經》。

在中國佛教界,居士乃“Grha-pati”的意譯。古印度稱,維摩詰居家學道,號稱維摩居士。居士,在佛教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近代國學大師章炳麟在《建立宗教論》稱:“自我觀之,居士、沙門,二者不可廢一。”

二、古代指有德才而隱居不仕或未仕之人。

佛教傳到中國,之所以將佛教俗家弟子譯為居士,在很大程度上因為中國固有的居士一詞的內涵,與之相近。 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居士”與“高士”“隱士”相類,指有才華和德行但沒做官出仕之人。如《韓非子·外儲說》記載:“齊東海上有居士曰狂矞、華士昆弟二人者立議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飲之,吾無求於人也。’”

三、指道教徒。

佛教傳入東土之後,影響漸大,老莊與之合流,形成了“玄學”。儒家受其影響,發展出了“理學”。而道教則因佛教的啟發和競爭,逐漸從民間信仰演化為系統的宗教信仰,在東晉時期,茅山道士葛洪建立了道教完整的神仙體系。

道教吸收佛教的名詞,賦予了新的內涵,因道教徒多可結婚生子,與佛家的居士類似,故而,常以“居士”稱呼道教徒。 蔡京的幼子蔡絛,在其《鐵圍山叢談》卷四記載,“政和以後,道家者流始盛,羽士因援江南故事,林靈素等多賜號金門羽客、道士、居士者,必錫以塗金銀牌,上有天篆,鹹使佩之。”可見,道士稱作“居士”,並非始於趙宋王朝,而是早已有之的。

另有一說,道教先使用了居士一詞,後來被佛教吸收。

四、出家人對在家人的泛稱。

由於佛教和道教的巨大影響力,“居士”一詞,便具有普遍的意義,成了出家人對在家人(同樣信仰宗教)的泛稱。

五、文人雅士的自稱自號。

由於居士暗含有高士、得道之士、隱士等意,加上他們多兼習宗教,與在家修行的宗教徒有些類似,故而“居士”一詞,頗受文人的親賴,他們便以此自稱,多以居士為號。如李白自號青蓮居士,白居易號樂天居士,歐陽修號六一居士,蘇軾號東坡居士,李清照號易安居士,辛棄疾號稼軒居士。

由於佛教在俗世中影響極大,加上“居士”一詞的各種義項多與道德行跡相關,而佛教徒在此方面多有懿言範行,故而,在家修行的佛教徒就成了“居士”最為人所知的義項了。



風雅人文觀察

現在,

居士一般是指佛門(或道門)的居家弟子。這源於梵語意譯。出自古印度,原指受過“三歸”、“五戒”,在家修道的富人。慧遠義記:“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為居士。”



現在也有一部份“文人雅士”,自稱某某居士,這些都是自稱的號。就象唐宋的青蓮居士

(李白)、六一居士(歐陽修)、東波居士(蘇軾)、易安居士(李清照)一樣,是一種自稱。

此外,在古時居士也和道士一樣,是對道教中人的稱呼。居士還可以作為出家人對在家人的泛稱。

居士最早是一個雅稱,專指有德有才,隱居不仕或未仕的高人。《禮記·玉藻》:“居士錦帶。” (鄭玄注:“居士,道藝處士也。”)。

唐. 司空圖 《雨中》詩:

維摩居士居士,盡説高情未足誇。

簷外蓮峰階下菊,碧蓮黃菊是吾家。

(陶

居士是指晉陶潛)

宋.秦觀 《口號》詩:

平原居士今無影, 鸚鵡空洲誰舉杯。

(平原居士指後漢禰衡。 衡是平原 人,因有此稱。)

唐.韓翊 《題玉山觀禪師蘭若》詩:

薄宦深知誤此心,迴心願學雷居士

(雷居士是指南朝隱士雷次宗)



居士也由此引申出很多好玩的叫法:

唐.韓愈《題木居士》詩之一

火透波穿不計春,根如頭面幹如身,

偶然題作木居士,便有無窮求福人。

(木居士是對木雕神像的戲稱)

宋.黃庭堅 《雜詩》之五:

萬事盡還麴居士,百年常在大槐宮。

(麴居士或曲居士都是指酒)

宋.陸游 《自詠》

古道泥塗居士屩,荒畦煙雨故侯瓜。

居士屩是唐代隱士朱桃椎所織的麻草鞋。)

元 .羅先登 《文房圖贊續》:

“焦桐字良材,號清音居士。”

(清音居士是琴的別名)


筱靜話詩詞

居士一詞最早出現於儒家《禮記·玉藻》:“居士錦帶。” 鄭玄 注:“居士,道藝處士也。”道教人也有“居士”的稱謂,印度佛教傳入後,又被用翻譯入佛經。但經過朝代變遷該詞也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及詞義。

一:道家居家弟子

居士即是居家修煉的有道之士。是因為社會、家庭或個人的原因,不能或不具備條件出家,而自己又願意入道的人士。經道門同意,正式擇師拜師,授以道名,傳以法派,並且對道經師三寶表示信奉皈依,受持五戒(全真)或九戒(正一) 的正式道教信徒。當代以持道教皈依證作依據。如果一般人確立信仰後,到道觀或道壇進行拜師和皈依,就可以成為正式的道教信徒,即居士;之後可以稱為三寶弟子或三清弟子。

二、佛教的俗家弟子

佛教中的居士一詞為印度梵語佛經中”迦羅越“翻譯而來,現泛指普通佛教徒及俗世弟子。居士佔佛教徒的絕大多數。尤其在佛教信仰盛行的國家和地區,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士中都有居士,其中包括眾多有權勢、有財富、有學識、有能力的人物,諸如帝王將相、富商巨賈、碩學鴻儒、能工巧匠等等。雖然他們在佛教界一般不居領導地位,但他們往往比僧人的影響力更大。

三、儒學思想

居士”一詞的本義是指在(處)家不仕或未仕之士。一般指有才華和德行但沒做官出仕之人,。

四、文人大豪自稱

在中國,因受道、佛、儒三家的文化影響,居士一詞主要重才、德兩方面,古時很多文人大豪也喜用居士自稱,突顯自身清高之感。比如李白號稱”青蓮居士”白居易自稱“香山居士”蘇軾號“東坡居士”李清照自與“易安居士”

總之,居士一詞內涵豐富,又較混亂。之所以造成這種現象,是因為這個詞融合了兩種語言,即在漢語之中融入了梵語之義,詞義擴大了。同時,在日常稱呼時又有習慣性和很大的隨意性,儒、釋、道三家都有稱居士者。因此,往往只能視具體語言環境才能確定其所指。


居士是中華文化傳統的一種稱呼。

古時一些文人墨客都愛號稱什麼山人,居士之類的。佛教道教也有居士的稱呼。

如今人們以為居士就一定是修行者的稱呼是誤解。

更有某些佛教徒因此宣稱李白,白居易也是佛教徒。真是讓人笑掉大牙……


熊貓愛說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