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圆环、副猪嗜血杆菌病等猪场防控技术如何做?

盘绍东

副猪嗜血杆菌属于条件性致病菌,也就是猪群抵抗力下降时容易发病,而圆环属于免疫抑制性疾病,就会导致猪群的免疫力下降,所以在养殖上常见圆环病毒感染后继发副猪嗜血杆菌病,那这两种病如何防控呢?



防控原则依然是疫苗结合药物!

在做好猪场硬件设施建设的前提下,以现在的疫苗和药物防控方案还是可以起到良好效果的。

  • 一、疫苗免疫

在以前我会强力推荐进口圆环苗,是因为进口苗虽然价格高很多但是效果也很好。近几年随着国内圆环疫苗的发展,质量和效果同进口苗的差距越来越小,甚至部分疫苗企业宣称其效果已经超越进口苗,在选择圆环苗时养殖户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

上图为:全球圆环疫苗毒株统计

上图为:我国圆环疫苗毒株统计

副猪嗜血杆菌属于细菌性疾病而且血清型众多,通常疫苗免疫效果并不理想,一般不建议免疫。若是猪场内发病率比较高,而且流行毒株和疫苗毒株血清型相对,也可以考虑免疫副猪嗜血杆菌疫苗。


  • 二、药物防控

圆环病毒选用药物防控时选择具有补益作用的中药,比如扶正解毒散、补中益气散等粉散剂,芪贞增免颗粒、黄芪多糖粉等中药提取物。

而副猪嗜血杆菌属于细菌性疾病,防控时选择敏感抗生素即可,常见的氟苯尼考、替米考星、恩诺沙星都可以起到良好效果。


果然悠

1、猪圆环病毒控制技术

猪圆环病与蓝耳病之间的关系就是狼与狈之间的关系,狼的前腿长,后退短,狈则相反,前腿短,后腿长。

猪圆环病毒相关临床表现:仔猪断奶衰竭综合征、皮炎肾病综合征、繁殖障碍、增生性肠炎、先天性震颤、急性肺脏水肿。

传播源与传播途径

病猪的粪尿、鼻腔能排毒,带毒公猪的精液感染后Sd可检测到,间歇排毒51天(PCV2a)和81天(PCV2b)。

(1) 仔猪断奶衰竭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发热、消瘦、衰竭。病理变化为脾脏坏死、腹股或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肺间质水肿(肺炎)。

(2)皮炎肾病综合征。死亡率低,可以自行康复,影响种猪外观。圆环斑:紫色、与周围正常皮肤的界限清楚;猪无痒感,与缺痒、疥螨病和坏死性皮炎的区别,皮肤不呈油腻状,本质上是一种过敏反应(早期感染后,再次感染),免疫复合物沉积所致。

(3) 母猪圆环病毒皮炎与繁殖性能下降。皮炎,产“木乃伊”胎。

(4)PCV2引起的先天性震颤和腹泻。病毒见于神经元的胞核和胞质内,细胞膜固有层内淋巴结呈阳性,少量的小胶质细胞呈树突状,细胞浆呈阳性。

免疫预防是主要的预防措施

灭活疫苗:

(1)免疫原选择:不同病毒株:杆状病毒或PCV1表达PCV2衣壳蛋白。

(2)免疫原的制备:转瓶培养;悬浮培养。

疫苗临床评价

提高保育猪或全程的成活率提高猪群的整齐度,提高饲料报酬,降低其他疾病混合发生,经济效益提升。

猪圆环病毒病疫苗不同免疫程序的优缺点。

(1) 母猪免疫:节省费用;是否有繁殖障碍;仔猪能否获得均一的抗体水平,需要测定。

(2) 仔猪免疫:费用相对高,工作量大;但仔猪群体免疫整齐。

(3)母猪与仔猪都免疫:最佳,但成本高、工作量大。

2、副猪嗜血杆菌病防控技术

病原菌分离和快速诊断,利用标准分型血清进行优势血清型鉴定,多价疫苗的应用与免疫效果评估,敏感药物的使用。

3、传染性胸膜肺炎防控技术疫苗使用:流行菌株与商业化的多价疫苗菌株血清型一致。在发生前21~30天前一免。

免疫猪与感染猪的鉴别诊断:毒素IV-ELISA;猪群净化措施。

4、猪丹毒

猪丹毒杆菌引起猪急性死亡的病毒基础是心肌炎,细菌引起淤血后通透性增强,导致出血。猪丹毒杆菌敏感药物包括头孢拉定、头孢曲松、阿莫西林、氨苄青霉素等

群体免疫与疫病防控

群体免疫是指人或动物群体中的大部分个体因接种疫苗而获得免疫力,使其他没有免疫的个体因此受到保护而不被传染。

生物安全体系建设

猪场选址与设计、猪舍的环境消毒和空气消毒(消毒剂的选择);引种检测,病毒的隔离与处理(严禁随意丢弃和出售);参观人员和车辆的消毒;传播媒介控制:鸟类—流感、鼠类—伪狂犬病、犬猫—弓形体、蚊虫—日本乙脑。优先选择有天然屏障的区域;大门消毒池,对交通工具采取消毒,猪场门口设立洗手盆,建议用温水,提高消毒效果,尤其在冬季也体人文关怀,工作服要经紫外灯消毒,但紫外线消毒只适合对员工衣服的消毒,需要足够的毒时间,不适合对参观者的消毒。眼睛刺激,时间短+保护性护住头部,一次性的防护服是比较好的选择;禁止猪场内饲养其他动物。

重视原料

(玉米和麸皮)的质量。霉玉米引起猪病发热、厌食,怀疑是高热病。

猪圆环病毒病的免疫预防是全球公认措施。

副猪嗜血杆菌和链球菌病是当前保育猪的主要细菌病。

传染性胸膜肺炎是母猪和育肥猪急性死亡的原因。采用与流行病株血清型一致的疫苗是保证免疫效果的前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