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時代的蒙古騎兵天下無敵的原因是什麼?

蝶熙兒

13世紀,成吉思汗的名聲讓整個歐亞大陸為之顫抖,他及其子孫帶領的蒙古草原騎兵,先後滅掉了40多個國家,建立了歷史上最遼闊的大帝國。

蒙古霸業前無古人,蒙古騎兵更是被稱作“鐵騎”,有資料顯示,他們西征時在俄羅斯草原上一邊行軍一邊作戰,每天能推進80公里,這個速度令人咋舌,80公里在戰爭中是個什麼概念呢?拿二戰來說,德國進軍蘇聯時使用的裝甲部隊,就是這個速度。

那麼,蒙古鐵騎一天能跑80公里,是真的嗎?我們將其歸結為四點來分析。

【馬匹優勢】

馬匹是蒙古軍隊所向披靡的關鍵因素,裝甲部隊中的坦克開的時間長了,零件必有磨損,壞了得修,沒汽油了它就變成了累贅。馬匹就不一樣了,奔跑是它們的天性,耐力是它們的優點。

特別是蒙古馬,矮小精壯又皮厚毛粗,耐受力極強,跑累了啃啃草喝喝水,眯起眼睛曬會兒太陽就能恢復體力,打個飽嗝繼續跑啊跑,它們跟著騎兵們勇闖歐亞大陸,屬於低碳環保無汙染的交通工具。

【馬匹分工】

蒙古騎兵的馬是有分工的,行軍有走馬,馱東西有馱馬,上戰場有戰馬。就比如說關羽的赤兔馬,平時是不捨得騎的,普通的情況就騎普通的馬,只有打仗時才召喚出赤兔馬。所以,蒙古騎兵一般每人都會帶上3、4匹馬,最多的時候帶10匹馬,絕不可能一人就帶一匹的。

我們在電視上,往往會看到蒙古騎兵一人一馬出現的鏡頭,其實是錯誤的。要麼是導演真不懂,要麼是拍攝經費不夠,租不起這麼多馬吧。

【無需後勤】

草原民族從小就長在馬上,自然環境將他們打造為驍勇善戰的勇士,在與狼、狐狸,甚至黑熊、豹子的較量中,他們不用學《孫子兵法》,在行圍打獵中就能對兵法無師自通。他們出門打仗不講究“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背上弓箭挎上刀,帶幾件衣服、鹽巴、引火的東西,點點名報個到就能騎馬出遠門。

天上有鳥,一箭射掉,地上有鹿,一箭射倒,支個小火堆烤一烤,再撒上點鹽就能吃了,渴了直接去接一碗馬奶,跟本不需要帶後勤。

【就地取材】

馬畢竟是生物總會死,那騎兵們缺馬了怎麼辦呢?有兩種方法解決,一是公馬母馬可以在行軍途中談戀愛生小馬,等不及小馬長大還有第二種方法,馬自古就生長在大草原上,在工業革命還未出現的時代,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有很多野馬。騎兵們可以就地取材,用一根柔韌的套馬杆,就能套住強健的馬匹。

野馬可不簡單,它們不是中原官宦人家養在庭院裡的嬌貴馬,也不是幫農民推磨拉大車的服務馬。野馬那骨子裡的暴脾氣,不懼戰場廝殺,調教之後安上馬鞍,就能錄用為戰馬。

從以上幾點優勢來看,蒙古鐵騎擁有著無以倫比的戰爭稟賦,天下無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騎射能力。


地圖帝

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正式稱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隨即,蒙古開始了人類歷史上最瘋狂的擴張。

金國作為蒙古曾經的壓迫者,最先受到蒙古的打擊,曾經不可一世的女真在蒙古的鐵蹄下節節敗退,大片土地被蒙古人劃為牧場。

1219年,發生了蒙古商隊在中亞花剌子模被殺事件,這成為蒙古西征的導火索。隨即,蒙古大軍千里馳騁,越過阿爾泰山,開始了對西方世界的屠戮。

很長一段時期內,蒙古都是默默無聞,直到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蒙古才成為一支可怕的力量。然而,據史料記載,蒙古騎兵的精銳一支維持在二十萬左右,這麼一支不算太多的軍隊數量是如何在亞歐大陸掀起腥風血雨的?

1、硬件優勢

戰鬥的勝利,離不開優良的裝備。

首先,蒙古人是馬上的民族,基本天生就是戰士。在他們出生時,就開始了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奔跑,騎射是遊牧民族的必備技能。當這些技能運用到戰爭中時,就可以產生可怕的力量。

蒙古人的食譜比較單一,牛羊肉、奶製品雖然單調,但是營養成分高,對保持良好的體質有諸多好處。

承載這些恐怖戰士的,是奔騰在草原上的蒙古馬。這種馬雖然個頭小,但是耐力驚人,當別的軍隊面對茫茫草原和沙漠束手無策時,蒙古馬可以輕易將千萬個蒙古戰士送到千里之外的彼岸。

可以日行千里了,那麼如何實現毀滅性打擊呢?蒙古人改進了可怕的複合弓,相比於歐洲軍隊的長弓,這種功輕巧且射速快,且射程遠達300多米。這讓蒙古騎兵在野戰中大顯神威,特別是兩軍還未相遇時,弓箭已經開始了大量殺傷。

針對沿途牆高溝深的城池,蒙古人軍隊帶來了拋石機。當拋石機將石塊乃至敵人的屍體大量拋向敵人時,敵人的內心是崩潰的。

2、軟件優勢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蒙古軍隊萬里西征且來去如風,這不是為難後勤部門嗎?

實際上,蒙古軍隊根本就沒有後勤部門。他們的後勤補給,靠的是以戰養戰,就地取材。

我相信,他們也有可能吃敵人的屍體。

既然沒有後勤部門的拖累,那麼蒙古騎兵的行軍速度就空前加快,長途奔襲是他們的拿手好戲。往往在對方還沒有反應過來時,蒙古彎刀已經架到了他們的脖子上。

即使在屢戰屢敗中積攢了經驗,組成了堅固的正面防禦,蒙古騎兵就沒有辦法了嗎?

為了應付這種情況,蒙古騎兵研究了獨特的戰法。具體就是小部隊佯攻然後佯敗,吸引敵人追擊,然後大部隊合圍。如果敵人不上鉤,蒙古騎兵就在正面展開攻擊的同時,以主力迂迴到敵人後方展開猛攻。這種戰法對付歐洲重騎兵兵團簡直不能再好使。而遇到蒙古騎兵迂迴,他們就只剩下一個宿命,陣型崩潰後被屠殺。

迂迴戰術後來被髮揚光大,德國名將隆美爾就是這一理論的登峰造極者。

為了保證長途奔襲的戰鬥力,蒙古騎兵的坐騎數量基本大於1。所以遇到蒙古軍隊,不用感慨自己無能,而是對方太強悍。

除了以上因素,還有蒙古軍隊的指揮系統非常簡單高效,在對手還在請示要不要打時,這邊已經結束戰鬥了。配合蒙古軍隊的良好軍紀,如若不勝,天理何容!

3、地形因素,沿途基本為草原地帶

蒙古西征簡直是摧枯拉朽,後期向南進攻卻一步一坑,為什麼?

地形!

展開世界地圖,在北緯40度左右的亞歐大陸,基本都是溫帶草原地貌,正是適合策馬奔騰的地形。踏上草原,蒙古軍隊不用加速,就已經飆到120邁。

蒙古西征的阻礙主要來自沿途的山脈,但是好在阿爾泰上等都有山口可以快速通過。過了山口,是一個更加平坦的世界!

蒙古騎兵賴以取勝的,就是來去如風的遠距離機動,這種地形就是天然的舞臺。

所以蒙古軍隊能夠高歌猛進一路向西!

4、西亞歐洲鬥爭嚴重,給了蒙古可乘之機

在蒙古人來之前,中東周邊很熱鬧。

為了應對日益擴張的伊斯蘭教勢力,在羅馬教廷的默許下,歐洲人開始了曠日持久的“十字軍東征”,這場戰爭持續了200多年。十字軍的到來讓中東地區長期戰火連天,這給了東方來的蒙古人可乘之機。

蒙古軍隊不是仲裁者,而是殖民者。在蒙古軍隊的打擊下,西亞和歐洲無論是基督教還是伊斯蘭教政權紛紛灰飛煙滅。

除了他們的相互傷害。經過了長達幾百年的折騰,此時的西方各政權已經進入了暮年之期。所以面對新生的蒙古,他們的表現是遲鈍的、無力的。

5、瘋狂的屠殺政策

殺!是蒙古軍隊的主旋律。

蒙古軍隊打到哪裡,就殺到哪裡。他們認為,將敵人放在自己的後方是不明智的,因此他們對所過之處,不分男女老幼全部殺掉。在他們看來,清除了這些人口,剛好可以將土地劃為牧場用來放牧。

蒙古的這種做法,固然起到了“安定”後方的作用,卻毀滅了沿途幾乎所有的文明成果,導致世界歷史的一次大浩劫。而且,殺戮之後,蒙古軍隊並沒有多餘的人手來處理屍體,這導致傳染病流行,特別是黑死病。

黑死病是蒙古軍隊帶到歐洲的,從意大利開始,這場瘟疫前後百年將歐洲一億多人口徹底抹去,相當於當時歐洲人口的三分之一,給西方文明造成巨大沖擊。

除了殺戮,他們也會刻意剩下一些俘虜,在進攻下一座城池時,讓他們充當第一梯隊,就是炮灰。見了自己的父老鄉親,誰忍心自相殘殺,利用這一點,蒙古軍隊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總體說來,蒙古騎兵天下無敵絕不是僥倖,而是有著多方面的因素。不得不承認的是,成吉思汗麾下的蒙古騎兵,的確創造了世界軍事史上空前絕後的征服奇蹟。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Yes

成吉思汗時代,蒙古草原的人口和1000年以前沒有什麼區別,這裡氣候惡劣,只能放牧為生,所以人口只有100多萬,軍隊不過30萬,如果遇到強大的對手,憑藉這點人力資源,很快就會打光。但是,在成吉思汗的帶領下,蒙古騎兵經常以讓人驚歎的戰損比贏得勝利,所以蒙古騎兵在征戰多年之後,數量還是沒有什麼變化。

成吉思汗時代蒙古騎兵之所以戰鬥力這麼強,跟成吉思汗對軍隊的天才建設是分不開的。

軍隊組織精細化

在成吉思汗之前,各部落多以酋長為領袖,打仗時酋長的威望和能力成為關鍵。如果酋長不幸陣亡,旗下的軍隊往往一鬨而散。所以,士兵不耐苦戰。

成吉思汗按照十進制的科學方法重組了自己的部隊。首先,成吉思汗將所轄軍隊組成100多個千戶,每個千戶手下統帥1000人馬完成作戰任務。當需要進行大規模作戰時,由10個千戶組成一個萬戶,而萬戶的指揮官是由其中一位千戶指揮官所擔任。這就保證在戰鬥中軍隊能夠統一得到指揮,避免了各自為戰!

沒有鐵的紀律,戰車就開得不遠。

在現代軍隊中,令行禁止是一件平常不過的事,但是古代軍隊的紀律性往往沒那麼強。這一點在生性豪邁的遊牧軍隊中更為明顯。所以,在行軍佈陣時,軍隊的執行力極差。

為了改變這一短板,成吉思汗對紀律極為重視,對違紀者的懲罰也非常嚴厲,並且實行了連坐制。

思想教育

一支強大的軍隊往往來自於思想的統一。反面的例子有波斯帝國,這個空有百萬大軍的帝國,在面對希臘聯邦的時候多次失利就是因為國家的思想不統一,波斯境內有100多個民族,語言、習俗不同,而且各懷鬼胎,一看不好扭頭就跑,所以人多打不過人少。

正面例子如漢朝,這個擁有5000萬人口的大帝國,可以爆錘周邊,就是因為團結。當漢武帝想打匈奴的時候,遠離長城的南部楚地百姓也會大力支援。而漢朝對外的勝利也會被認為是全國的勝利。所以,漢朝才會無敵!

在成吉思汗之前,草原各部落的信仰是不一樣的。成吉思汗將草原統一後,所有部族有了統一的信仰,騰格里,成吉思汗就是騰格里在人間的代言人。

就這樣,一個組織完善,紀律嚴明,思想統一的軍隊誕生了。有了這支軍隊,再加上成吉思汗高超的指揮能力,吊打全球就沒什麼技術難度了!


歷史風暴


蒙古鐵騎橫掃了大半個亞歐大陸,自征服世界以來鮮有敵手,之所以戰鬥力爆表,與以下幾個原因有關。

全民皆兵

這個其實是最重要的,作為一個草原民族,蒙古人早期面臨的敵人很多,金國、花剌子模、塔塔爾人。而且蒙古內部也是部落林立,經常發生兼併戰爭。因此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蒙古人極善戰鬥,再者人家的業餘愛好除了拉個馬頭琴唱唱歌就是摔跤騎馬射箭。這就好比一個天天打架的孩子遇到戰爭就是要比沒打過架的厲害的多。

精良的裝備

這個倒不是一開始就這樣,但是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之後,蒙古騎兵的裝備就可以上是氪金級別的了。因為生產主要靠搶,手裡的傢伙事不行那自然是不可以。蒙古人手裡的大彎刀那是經過精煉的,雖說不能削鐵如泥,但是想砍斷敵人的肢體還是輕而易舉。近戰的除了大彎刀,還有騎槍、鐵骨朵、小圓盾、匕首。蒙古騎兵最為著名的自然是手中的蒙古弓,蒙古弓通常為60磅短弓,為反曲複合弓,勁道非常足,而且射速快。蒙古人所用的箭也是多種多樣,用於不同目的,比如破甲的寬刃箭、穿透力極強的鵰翎箭等等。除了進攻裝備,身上的護甲也很重要。一般來說蒙古鐵騎給人的感覺都是一身皮氈子加個皮帽。然而蒙古的統一戰爭中,這些驍勇的騎兵們就已經身著鐵質重札甲,胸前一對護心鏡,重騎兵更是將甲冑武裝到馬,好似金國的鐵浮屠。而且還有一點,就是蒙古騎兵會一人三匹馬,以保證持續的動力,可以長途奔襲。


戰術多變

蒙古人打仗給人的感覺就是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然後不停的射箭對敵人進行消耗。這其實是個誤區,早在征服花剌子模的時候,這種遊牧戰法就已經表現出了漏洞-太過鬆散。於是成吉思汗改變了戰術,用金國騎兵善用的輕重騎兵協同作戰。輕騎兵先射箭騷擾,待敵軍進攻後分往兩翼,然後重騎兵正面衝鋒踐踏。在和中國人的戰鬥中,蒙古人還學會了騎兵雁形陣、騎兵楔形陣等。除了單純的騎兵作戰,蒙古人還會步騎搭配,在對農耕文明多次征服後,蒙古人也會用步兵壓陣,鞏固騎兵戰果。甚至投石機床弩火炮齊發,先打亂敵人的部署,然後乘亂拿首殺。


當然了,蒙古人也不是戰無不勝的,即使是在蒙古人最強盛的13世紀,打敗蒙古騎兵的對手仍不在少數,像德里蘇丹國的象兵、埃及馬穆魯克的馬穆魯克騎兵。都曾經阻斷了蒙古人擴張的方向,打破了蒙古騎兵不敗的神話。


火器工坊

第一、遊牧民族的生活生產方式使每一個蒙古人都成為合格的戰士。蒙古人從三歲開始,就開始進行騎射和步射的訓練,長大後更是以狩獵為生存方式,

“及其長也,四時業田獵”,所以,每一個蒙古人等到成年後就已經是一個合格的戰士了。正如《蒙韃備錄》說道:“韃人生長鞍馬間,人自習戰”


第二、成吉思汗時代將部隊按照十、百、千、萬來編組隊伍,使蒙古軍有了統一的軍制。“其民戶體統,十人謂之排子頭,自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各有長”,每一個編制都配備基層軍官予以指揮,而且成吉思汗本人對軍紀非常強調,據《中國曆代戰爭史》引用其他文獻說

“其善將十人者,堪以十人委之;若十人長不知馭其小隊,我則並其妻子一同處死。在十人中別選一人代之”。固定而精密的編組,加上成吉思汗在蒙古國中任人唯賢,強調軍紀,使整個蒙古軍隊的指揮系統如臂使指,可以準確而頑強的執行各種戰術任務。


第三、蒙古人的戰術是非常值得稱道的,不僅精於騎射,戰術靈活,而且更善於強兵硬戰。我昨天看了一晚上的《黑韃事略校注》,非常的歎服,注意此書多是宋人彭大雅親身所見,可靠度極高!我下面來試舉幾例。

在《黑韃事略·其陣》篇上寫道:“凡遇敵陣,則三三五五四五,斷不簇聚,為敵所包。大率步宜整而騎宜分,敵分亦分,敵合亦合”。蒙古人在其剛開始佈陣的時候就非常注意不被敵人所包圍,所以敵人四散分開,自己的軍陣也四散分開,敵人聚攏,他也聚攏,不管怎麼樣都不能被敵人包圍,而他們自己則“百騎環繞,可裹萬眾”,而自己在一開始就試圖包圍敵人,使自己在戰鬥一開始就處於不敗之地。


而在《其破敵》篇上對蒙古人的戰術講的更為詳細,在這篇對蒙古人戰術的分析中,我發現蒙古人的主要戰術並非騎射,而是騎兵衝鋒,只是蒙古人發動攻勢更加狡猾兇猛。

蒙古人在衝鋒的時候就如海浪一波接一波的反覆衝鋒,堅持不懈。“不動則前隊橫過,次隊再撞。再不能入,則後隊如之”。在他們向你發動衝鋒的時候,已經對你產生了包圍態勢,然後從四面八方一起展開進攻,“四方八面響應齊力,一時俱撞”

而他們擅長的騎射就是擾敵之術,當敵方軍隊隊伍嚴整並具有完備攻勢的時候。則那些蒙古騎兵環繞敵陣,並不停的放箭騷擾,使敵軍不能較好的休息,時間一長敵軍能得到飲食又疲憊,陣形鬆動,則發動攻擊。“相持稍久,敵必絕食,或乏薪水,不容不動,則進兵相逼”


所以根據彭大雅的記載蒙古軍隊的戰術是非常靈活的。

第四、蒙古人不斷引進學習先進技術,對先進的事物多使用拿來主義,所謂“蓋回回百工技藝極精,攻城之具尤精。後滅金虜,百工之事,於是大備”。在攻打襄陽城的時候蒙古人就動用過回回炮。

我認為這四點就是成吉思汗時代蒙古人戰無不勝的原因。


論史

蒙古騎兵天下無敵的原因:

1、意志堅定,能征善戰的統帥——成吉思汗,久經人生磨難,久經沙場考驗,屢敗屢戰,堅毅果敢,永不言敗,生命不息戰鬥不止;

2、蒙古人遊牧民族的生活特性——馬背上的民族,有血性,不怕死,善於征戰突襲,來無影去無蹤;

3、蒙古優良的馬匹——個子矮小,但體力耐力好,又耐嚴寒,耐飢渴;

4、蒙古騎兵適當的戰略戰術——以戰養戰,打到那兒吃到那兒。

5、震懾敵人的心裡戰術——若頑抗到底就屠城屠村,極大震懾敵人。

6、只為征服,不為佔領的征戰目的——打完就走,持續征戰


環球故事匯

第一,嚴明的紀律

令行禁止是蒙古騎兵天下無敵的重要法寶之一。源於成吉思汗統一草原的戰爭之中。

第二,精準的戰術

像狼群攻擊動物一樣的戰術。只要找到一個突破口就從這個突破口上下手。對敵人實行各種各樣的精準打擊。掃平乃曼西征花剌子模。



第三,良好的裝備

所有的蒙古軍人身上都披著皮甲。當然重騎兵也有鐵甲。這些皮甲對人身體了很好的保護作用,讓蒙古騎兵有更多的精力放在戰鬥上。

第四,無後勤

古往今來所有的戰爭都是最大的經濟消耗,但是蒙古騎兵把戰爭的消耗降到了最低。他們每一騎至少有三匹從馬,可以馱帶裝備可以喝馬奶吃馬肉在最危急的時候還可以喝馬血。使得後勤這一消耗降到了最低。

而且蒙古騎兵還有因糧於敵的傳統習慣。這更加降低了戰爭的後勤成本。

第五,屠城與投降結果的不確定性

語蒙古騎兵打仗如果放出第一箭就意味著拒絕投降那麼圖澄的可能性就幾乎百分百了。但是如果投降也不是絕對保證安全。

但是投降保證安全的可能性更高。只要不是在蒙古人退回草原的路上, 投降的城市一般不會被屠城。

第六統一戰線

一旦得到蒙古騎兵的保護確認, 蒙古騎兵只選出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替他們管理這座城市而不是留下軍兵來駐守城市。只要城市的管理階層與蒙古騎兵打城 共同交稅完成稅收任務的協議,城市安全就能夠得到保證。

這種統一戰線是蒙古騎兵天下無敵的重要法寶。


天長水秋

蒙古騎兵縱橫天下既有時代因素也有人為因素在裡頭。其核心關鍵是對騎兵的戰術應用與火炮攻城相結合。成吉思汗在對騎兵的戰術應用上天下無出其右。他對騎兵戰術做了幾個改革。

蒙古騎兵以正面騎射為主背後追殺為輔,絕對不跟敵人正面肉搏,這種戰術直接避免了戰士的傷亡。蒙古兵縱橫天下,如果還是冷兵器時代那種殺敵一萬自損三千的做法,蒙古人早絕種了。

成吉思汗對後勤補給的改革。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軍馬未動糧草先行。可是蒙古軍不是!蒙古軍把行軍跟糧草放到了一起,每個人都是戰士,每個人都是補給後勤,縮減了龐大的補給群。

再者,火炮的應用!在以往,攻城戰一直都是騎兵的噩夢。攻不進去,糧餉消耗又大。但是火炮卻解決這個問題。一旦敵軍龜縮入城,則火炮攻城,破城門,倒城牆。


優己

很多答主的思維都是說蒙古人的生活方式、騎射能力、食飲的便捷,等。這些條件只能說是部分因素。但是,大家想想,北方遊牧民族在草原生活幾千年了。就以戎人掠鎬京,西周滅亡,東周遷洛陽開始,到遼金元,也有兩千多年了。這種遊牧生活條件,騎射能力,他們不是早就具備嗎?為什麼兩千年間遊牧民族都不能真正征戰亞歐大陸,也不能奪中國國柄入主中原呢?

任何成功的大帝國,尤其是近或超過了千萬平方公里的大帝國,其崛起條件都不可能是自然生活條件支持的,必定是時代文明條件支持的。如漢朝、古羅馬帝國是古典文明發明的帝國體現,唐朝、阿拉伯帝國是中古時代文明發展的帝國體現。難道蒙古帝國只是草原遊牧民族生活特性的體現嗎?當然不是。

如果說春秋戰國的文化與科技的結果是秦漢帝國,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文化與科技的結果是隋唐帝國。地中海城邦諸國的文化與科技的結果是古羅馬帝國,中東、東羅馬、波斯、印度的文化匯合與科技發展的結果是阿拉伯帝國。那麼,蒙元帝國與大明帝國的前後相繼當然是唐末以後遼宋夏金相激盪而產生了新文化、新科技的結果。

所以,蒙元的崛起雖不能否定其遊牧民族特點,但其能在那個時代如狂風暴雨般在六七十年間橫掃亞歐大陸,必是時代提供了文化與技術條件。如鋼鐵的冶煉,火器的發明使用,機械設備的時代發展為軍事提供的條件,等等。而這些是隻有漢文明才能提供的。金國的末代皇帝金哀宗曾感嘆說:“北兵所以常取勝金者,恃北方之馬力,就中國之技巧耳。”


玄谷真人

首先我們從蒙古人的身體素質來看,是非常彪悍的,按照現在蒙古族人的身材我們可以推斷,那時候的蒙古人,他們的身體,也是不算太高的,並且敦實有力。

這也是與他們的飲食結構有很大的關係,牛羊肉,奶製品,都是高蛋白的東西,馬奶又是他們隨時可以飲用的飲品。

他們作戰所使用的工具,蒙古馬個頭不夠,其適應性相當強,不需要糧食等精飼料,只是吃草就可以,而且奔跑速度非常的快。

那個士兵都有三匹以上的戰馬。

士兵的素質,良好的體質,而有近似於野蠻,瘋狂的殺戮是他們根本不在乎死亡。

在他們的隊伍裡,又有許多漢族人,為他們出謀劃策,作戰中 大多采用迂迴戰術,以包抄的方式,將敵人消滅。

在攻城的時候,採用拋石機,還有很強的弓弩,在這些武器的掩護下,攻城的士兵搭乘雲梯,爬上城牆後,大展他們的威武。

遠征的蒙古士兵,他們的數量並不多,一般只有十多萬人,每攻下一城,或佔領一地都要進行大肆的殺戮,將佔領地的人們徹底征服,並派出官員對於這一地帶進行管理,這樣又確保他們的後方補給,不受任何的騷擾。

蒙古人是用這樣的作戰方式,和策略一直征服了歐洲。

但是,他們也有馬失前蹄的時候,在征服伊朗,印度的時候,爆發了一場大瘟疫,使他們不得不放棄那裡的征服,又回到了中原地帶,接著就是對宋朝的最後一戰,將大宋朝徹底剿滅,入主中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大元朝統政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