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的最新科幻小说《黄金原野》即将刊发。在当代的科幻小说中,你最喜欢哪一部?为什么?

孙益申

在所有我读过的科幻小说中,毫无疑问,我最喜爱的是号称“人类历史上最 好看的系列小说”(Best All-Time Novel Series)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7部)。

出版社的宣发词是“地球人公认的‘科幻圣经’”,并不夸张。而包括《基地》系列在内的《银河帝国》系列小说,迄今被被认为是人类想象力的极限,是人类历史上最有趣迷人的故事,讲述人类未来两万年的历史。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是中国科幻的基因突变,达到了世界科幻的一流水准。刘慈欣的科学基础扎实,相对论、量子物理等理论基本上都运用到位,而且非常会讲故事。他的《三体》主要是描述太空,可谓太空歌剧,就显然受到了阿西莫夫《基地》系列的影响。

《基地》系列前后时间跨度上万年,不可能仅以一个人物,或几个主要人物来贯穿始终。阿西莫夫非常智慧地采用了心理史学(注:在心理史学中,未来的历史是完全可以按照科学的计算而得出,量子力学就具有类似的特征,甚至和当下科技热点“大数据”分析也类似)以及“读心术”等,将整个系列故事串起来,给予读者以脑洞大开的盛宴。

这正是硬科幻作品与一般文学作品最主要的不同点之一。不客气地说,这可能也正是绝大多数中国影视人,迄今还不完全明白科幻作品这一特点的原因所在。要是用对一般文学的标准(如人物、故事、环境、人物性格的塑造为第一要素)来要求科幻作品,去塑造人物、产生矛盾冲突、表现人的命运等等,这在那些描写巨大无垠时空的科幻作品中,显然是找不到抓手的。

阿西莫夫《基地》系列中的心理史学为例,心理史学发明人哈定•谢顿——按传统文学的标准应该是主角,可谢顿只在前传中短暂地出现过(倒是机器人丹尼尔,非但好似《基地》系列中最后的大Boss,甚至贯穿了整个《银河帝国》系列,而心理史学这个概念贯穿了《基地》整个系列的七部小说,所有的故事都是以心理史学为主来推进的。

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1992)是俄裔美籍作家;被全世界的读者誉为“神一样的人”;美国政府授予他“国家的资源与自然的奇迹”这个独一无二的称号;以表彰他在“拓展人类想象力”上做出的杰出贡献。

顺便提一句,我正在创作一部硬科幻系列小说,向我最崇拜的科幻大师阿西莫夫的《基地》——人类历史上最好看的系列小说——致敬!力争早日完稿出版,更希望能早日搬上银(荧)幕!


陈思进

期待大刘的新作品。比较喜欢的一个短篇小说倒是刘慈欣的《诗云》,这个小说其实很值得分析,比较好玩的。在不止一个地方推荐过,这个小说很有意思。《诗云》的叙事如同一台戏剧,实际的主角就是三个:技术之神、大牙和伊依(这位教授古典文学的人,其名字可能是“意义”的谐音)。这是典型的三角人物关系。

换个角度的话,从叙事或形式层面来解读会有新发现。就是说,《诗云》与刘慈欣小说对“方程式”所呈现的科学形式之美也相契合。首先,在阅读《诗云》的过程,读者会直觉地想起鲁迅的《故事新编》所构筑的神话模式,尤其是《补天》。如果说科幻小说的最重要特征是“现代神话”,那么在“创世”的主题与叙事手法上,《诗云》所表现出的视角、讥刺、幽默或油滑,与鲁迅的《故事新编》有着潜在的联系,两者都是讲述“创造”的故事。而人类的卑劣品质、那些“小东西”与“虫虫”的称呼也可对应。有趣的是,创世者的命运其实都是“失败”的:女娲劳力而死,“神”被作为“虫虫”的人类“逆袭”,也难逃失败的结局。而且,两者都表现了“神”的有限性,所谓神圣的限制,“神”会被自己的创造物所具有的密集惯性压垮,这与“诗云”作为大集合的实体存在何其相似

在写出成名作《三体》之前,其实刘慈欣在不少作品上实验过一些叙事手法的变换与文体风格。


例外状态

科幻小说看得不多,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刘慈欣大部分小说等等,当然刘慈欣的小说,我比较喜欢那种现实主义的感觉,比如下面我要介绍的《乡村教师》。

一般人写科幻玄幻小说,都会用想象去弥补现实中的不足,这样,很容易陷入超级英雄,打怪升级的怪圈,给幻想的东西和人,赋予种种不可思议的能力。

刘慈欣的小说,则不太一样,充满现实主义色彩的科幻,《乡村教师》构建了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中的乡村,一个是科幻世界的外星人世界。科幻的世界的外星人是一个窥探现实世界的眼睛,而我们看见的不是光鲜亮丽的现代文明,而是在中国偏远的乡村正在发生的事情。最后,也是用外星人的口歌颂:教师的伟大!科幻的部分是为现实服务。

故事梗概:身居僻壤山乡村古井村教师李宝库已经时日无多,社会的磨难,生活的阻力,无穷无尽的且无法颠覆的绝望将他重重压在下面。然而从自己恩师那里继承的承诺与信念。让他始终心系村中村里4个调皮捣蛋的学生。并下定决心要为这些孩子贡献出最后一份心力与生命。

数百光年外,一场持续两万多年,涉及整个银河的战争即将结束。获胜的碳基联邦为了防止敌人硅基帝国死灰复燃,决定以制造横跨数百光年的恒星空白地带来囚禁对手。这也代表着归属这些恒星的行星以及行星上的生命的灭亡。为了银河系中其他大多数的碳基生命,联邦的除星行动冷酷而无慈悲。唯一能逃过这场绝对毁灭的方法就是被发现的生命是否已经具备足够的文明水平并加以证明。

临终前,李宝库拼尽在最后一丝力量将力学三大定律定理篆刻进四个孩子的脑海中。他并不知道,自己的四位学生马上将被选为碳基联邦文明等级测试的询问样本。他更不知道,自己刚刚让学生们背下来的力学定律,最终从碳基联邦的除星行动中拯救了地球文明,以及整个太阳系。

危机过去,四个孩子独力埋葬了恩师,然后带着老师对自己的期望走入明天的生活。大雨过后,孩子们为李老师手写的简陋墓碑已变成一块无名的破木牌。然而人类文明的延续,人类文明本身,就是对李宝库已经他从事的教育工作最好的祭奠。


仔细想想,故事还是老套的普通人拯救地球,但又是不一样的拯救,是知识拯救了人类,是乡村教师的师德,良知拯救了地球!

我不敢说这篇文章是刘慈欣最好的短篇,但是却一定是刘慈欣的风格,不管是《三体》、《超星新纪元》,还是这篇《乡村教师》,大刘总是把人性,社会现实上面那层镀金消除,让你看看血淋淋的东西。

大刘这篇把农村教育的薄弱,用科幻世界的笔的大胆表现出来了,乡村教师辛酸苦辣一点一滴都在此文中。随便截取一段:

“是啊,他人生的磨擦力就太大了。在村里他是外姓人,本来就没什么分量,加上他这个倔脾气,这些年来把全村人都得罪下了。他挨家挨户拉人家的娃入学,跑到县里,把跟着爹做买卖的娃拉回来上学,拍着胸脯保证垫学费……这一切并没有赢得多少感激,关键在于,他对过日子看法同周围人太不一样,成天想的说的,都是些不着边际的事,这是最让人讨厌的。在他查出病来之前,他曾跑县里,居然从教育局跑回一笔维修学校的款子,村子里只拿出了一小部分,想过节请个戏班子唱两天戏,结果让他搅了,楞从县里拉过个副县长来,让村里把钱拿回来,可当时戏台子都搭好了。学校倒是修了,但他扫了全村人的兴,以后的日子更难过。先是村里的电工,村长的侄子,把学校的电掐了,接着做饭取暖用的秸杆村里也不给了,害得他扔下自个的地下不了种,一人上山打柴,更别提后来拆校舍的房掾子那事了……这些磨擦力无所不在,让他心力交瘁,让他无法做匀速直线运动,他不得不停下来了。”

不敢说,大刘文笔多好,但是,他的视野开阔,既对宇宙广阔,有所关注;又关心我们忽略的中国贫困落后(经济和思想观念)的乡村。在这个短篇里面,大刘还是直白写的社会现实,到了《三体》里人性描写有时直白血淋淋,又是则是轻描淡写,举重若轻,却又细思恐极。所以,读完大刘的书,你心里一定不会太愉快。(类似于我读完余华书的感觉)

对于各种现实反应和人性描写,说明大刘关注的还是普通人生活,不是漂浮在众生之上的飘渺的宇宙。大刘的科幻小说这样看是富有人文主义情怀的。这点,很多其他中国科幻小说作家很难赶上。


半卷

我也是很喜欢刘慈欣写的小说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一本叫做超新星纪元的,真的很推荐哟,不过是挺早的一本了。



故事内容讲述的是1999年末的一天,位于御夫座的一颗超新星突然爆发。在漫长的岁月里,这颗巨大的恒心被星际尘埃所遮挡,没有被人类发现。这次超新星爆发,给人类带来了一场近乎毁灭性的灾难,人类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超新星纪元。

由于距离超新星太近,强烈的辐射使人类普遍患上了辐射病,人类开始大量死亡。而孩子,特别是12岁以下的孩子症状很轻或根本没有。后来才知道这与基因的自主修复功能有关,年龄越大这种功能就会越差。乐观估计在10个月到1年后,地球上13岁以上的人将逐渐死去。于是,长达一年的“大学习”中,整个世界的大人都拼命把自己毕生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教给这些还处于懵懵懂懂中的孩子。

一年后,世界上只剩下了孩子,这个社会已经完全改变了。在经历了短暂的混乱后,孩子们开始重新让世界变得有序。华华、晓梦和严井等几十个用特殊方式选出来的孩子分别出任国家的主席、总理国防部长等。他们瘦小稚嫩的肩膀担负起了领导国家的使命。孩子们令人吃惊地克服了重重困难,建立起超新星纪元最初的新秩序。

全国的孩子们在较大的孩子们的指导下首先解决了生存问题,然后通过全国网络召开了超新星纪元第一次全国大会,孩子们一致通过了“建立好玩的国家”的决议。随后经历了糖城时期,沉睡时期等几个历史时期,逐渐成熟起来。世界上众多由孩子领导的国家之间开始进行接触,矛盾冲突也逐渐明显。

在大人们的思想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开始掌握越来越多的武力,使用大人留下的各种武器,孩子们像玩游戏一样进行战争。战争愈演愈烈,最终甚至发展到动用核武器的地步。在以往人们的认知里,孩子都是纯洁的。有人说孩子是扮演魔鬼的天使,而实际上孩子们是扮演天使的魔鬼。

在只有孩子的世界,他们把战争当游戏,把武器当玩具,漠视生命。因为他们只顾玩“游戏”,他们忘记了,游戏里死了只是Game over,然后可以重新开始,而战争中的游戏里,生命却只有一次。在孩子们真正长大以前,新的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小说描述了一个让人穷尽想象力的世界,一个只有孩子,美好而又可怕的世界。写得特别精彩,充满了想象,也令人深思。


逗比逗比逗比逗比逗

其实我倒是觉得看小说不应该有最喜欢,这样会限制自己的思路,我倒是觉得这三篇都是非常精彩的小说。

《朝闻道》是科学家丁仪在了解了加速器被排险者毁灭后,依然执着希望得知宇宙大一统模型的真理,但是由于知识密封准则,他们被禁止获取真相。于是丁仪和一众科学家决定在得知真相后十分钟被毁灭,应征了朝闻道夕死可矣的道理。

这篇文章于我感触良多,也许我们不能理解这些人的所作所为,但是毫无疑问他们在得知真相后是得到了他们认为的极乐和归宿。朝闻道夕死可矣,也许我们最终也会认同这样的看法。

《太原之恋》是讲述了一个诅咒被阴差阳错一次次升级的故事,刘慈欣和潘大角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变卖家财自费出书却无人问津,只得沦落太原街头当乞丐。阴差阳错下他们发现了诅咒病毒并在酒精的作用下杀死了高度依赖科技的几乎所有人。而之前被讽刺反科幻的科幻大王杂志的马救了他们,故事的最后,诅咒再次升级,全世界跌落了地狱。

这个故事给我的感触更多的是福祸相依和阴差阳错。之前被作者大力嘲讽的反科幻的科幻大王,为了反科幻拒绝使用电脑,用铅字排版,养马当交通工具,却在最后被程序感染的世界里带着他们逃出生天。不得不说设计是真的很巧妙。

《镜子》是一个取材官场的科幻小说,主人公是一名学者,一生正气的他决意讲整个省的贪赃枉法的高级干部向中纪委举报。结果去被老同学,时任省纪委书记的吕文明拦下并交给首长。由于错信首长的话他蒙冤入狱。这时他碰到了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人探监,谈话过程中吕文明,市公安局长和首长也来了,他们在好奇的驱使下了解了超弦计算机的魔力,可以照见所模拟的宇宙一切发生的事情。迫于压力市公安局长,吕文明和首长自杀。主人公意图摧毁超弦计算机,因为他们发现一切都是因果论在控制,不想人类社会陷入沉寂以至于毁灭。但是因果论再次给人开了个玩笑,没多久后有人就发现了超弦计算机的魔力。

这个故事宣传的是因果论,有因必有果,一切在开始已经注定,我们做的很多都是徒劳。另一方面,当人类看见真实的历史时就会发现,所谓的历史基本上全是由一些道德不是那么高尚的人书写的,甚至是所谓的骗子和刽子手书写的。是他们给人类带来了进步 也可以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讽刺了。


周天无极

感觉初中之后没再喜欢过科幻小说,一直到遇到《三体》…一直在怀疑一个人是怎么构思出来这么部作品呢,肯定不能从专业角度推敲科幻作品,但是对绝大部分外行来说,里面的逻辑推理、场景描述真是让人叹为观止!之前听说三体要拍电影,我第一想法就是,什么样的导演和后期能够把这些描述转化成画面呢?不敢看,怕落差太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