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的最新科幻小說《黃金原野》即將刊發。在當代的科幻小說中,你最喜歡哪一部?為什麼?

孫益申

在所有我讀過的科幻小說中,毫無疑問,我最喜愛的是號稱“人類歷史上最 好看的系列小說”(Best All-Time Novel Series)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7部)。

出版社的宣發詞是“地球人公認的‘科幻聖經’”,並不誇張。而包括《基地》系列在內的《銀河帝國》系列小說,迄今被被認為是人類想象力的極限,是人類歷史上最有趣迷人的故事,講述人類未來兩萬年的歷史。

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是中國科幻的基因突變,達到了世界科幻的一流水準。劉慈欣的科學基礎紮實,相對論、量子物理等理論基本上都運用到位,而且非常會講故事。他的《三體》主要是描述太空,可謂太空歌劇,就顯然受到了阿西莫夫《基地》系列的影響。

《基地》系列前後時間跨度上萬年,不可能僅以一個人物,或幾個主要人物來貫穿始終。阿西莫夫非常智慧地採用了心理史學(注:在心理史學中,未來的歷史是完全可以按照科學的計算而得出,量子力學就具有類似的特徵,甚至和當下科技熱點“大數據”分析也類似)以及“讀心術”等,將整個系列故事串起來,給予讀者以腦洞大開的盛宴。

這正是硬科幻作品與一般文學作品最主要的不同點之一。不客氣地說,這可能也正是絕大多數中國影視人,迄今還不完全明白科幻作品這一特點的原因所在。要是用對一般文學的標準(如人物、故事、環境、人物性格的塑造為第一要素)來要求科幻作品,去塑造人物、產生矛盾衝突、表現人的命運等等,這在那些描寫巨大無垠時空的科幻作品中,顯然是找不到抓手的。

阿西莫夫《基地》系列中的心理史學為例,心理史學發明人哈定•謝頓——按傳統文學的標準應該是主角,可謝頓只在前傳中短暫地出現過(倒是機器人丹尼爾,非但好似《基地》系列中最後的大Boss,甚至貫穿了整個《銀河帝國》系列,而心理史學這個概念貫穿了《基地》整個系列的七部小說,所有的故事都是以心理史學為主來推進的。

艾薩克•阿西莫夫(1920-1992)是俄裔美籍作家;被全世界的讀者譽為“神一樣的人”;美國政府授予他“國家的資源與自然的奇蹟”這個獨一無二的稱號;以表彰他在“拓展人類想象力”上做出的傑出貢獻。

順便提一句,我正在創作一部硬科幻系列小說,向我最崇拜的科幻大師阿西莫夫的《基地》——人類歷史上最好看的系列小說——致敬!力爭早日完稿出版,更希望能早日搬上銀(熒)幕!


陳思進

期待大劉的新作品。比較喜歡的一個短篇小說倒是劉慈欣的《詩云》,這個小說其實很值得分析,比較好玩的。在不止一個地方推薦過,這個小說很有意思。《詩云》的敘事如同一臺戲劇,實際的主角就是三個:技術之神、大牙和伊依(這位教授古典文學的人,其名字可能是“意義”的諧音)。這是典型的三角人物關係。

換個角度的話,從敘事或形式層面來解讀會有新發現。就是說,《詩云》與劉慈欣小說對“方程式”所呈現的科學形式之美也相契合。首先,在閱讀《詩云》的過程,讀者會直覺地想起魯迅的《故事新編》所構築的神話模式,尤其是《補天》。如果說科幻小說的最重要特徵是“現代神話”,那麼在“創世”的主題與敘事手法上,《詩云》所表現出的視角、譏刺、幽默或油滑,與魯迅的《故事新編》有著潛在的聯繫,兩者都是講述“創造”的故事。而人類的卑劣品質、那些“小東西”與“蟲蟲”的稱呼也可對應。有趣的是,創世者的命運其實都是“失敗”的:女媧勞力而死,“神”被作為“蟲蟲”的人類“逆襲”,也難逃失敗的結局。而且,兩者都表現了“神”的有限性,所謂神聖的限制,“神”會被自己的創造物所具有的密集慣性壓垮,這與“詩云”作為大集合的實體存在何其相似

在寫出成名作《三體》之前,其實劉慈欣在不少作品上實驗過一些敘事手法的變換與文體風格。


例外狀態

科幻小說看得不多,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劉慈欣大部分小說等等,當然劉慈欣的小說,我比較喜歡那種現實主義的感覺,比如下面我要介紹的《鄉村教師》。

一般人寫科幻玄幻小說,都會用想象去彌補現實中的不足,這樣,很容易陷入超級英雄,打怪升級的怪圈,給幻想的東西和人,賦予種種不可思議的能力。

劉慈欣的小說,則不太一樣,充滿現實主義色彩的科幻,《鄉村教師》構建了兩個世界,一個是現實中的鄉村,一個是科幻世界的外星人世界。科幻的世界的外星人是一個窺探現實世界的眼睛,而我們看見的不是光鮮亮麗的現代文明,而是在中國偏遠的鄉村正在發生的事情。最後,也是用外星人的口歌頌:教師的偉大!科幻的部分是為現實服務。

故事梗概:身居僻壤山鄉村古井村教師李寶庫已經時日無多,社會的磨難,生活的阻力,無窮無盡的且無法顛覆的絕望將他重重壓在下面。然而從自己恩師那裡繼承的承諾與信念。讓他始終心繫村中村裡4個調皮搗蛋的學生。並下定決心要為這些孩子貢獻出最後一份心力與生命。

數百光年外,一場持續兩萬多年,涉及整個銀河的戰爭即將結束。獲勝的碳基聯邦為了防止敵人硅基帝國死灰復燃,決定以製造橫跨數百光年的恆星空白地帶來囚禁對手。這也代表著歸屬這些恆星的行星以及行星上的生命的滅亡。為了銀河系中其他大多數的碳基生命,聯邦的除星行動冷酷而無慈悲。唯一能逃過這場絕對毀滅的方法就是被發現的生命是否已經具備足夠的文明水平並加以證明。

臨終前,李寶庫拼盡在最後一絲力量將力學三大定律定理篆刻進四個孩子的腦海中。他並不知道,自己的四位學生馬上將被選為碳基聯邦文明等級測試的詢問樣本。他更不知道,自己剛剛讓學生們背下來的力學定律,最終從碳基聯邦的除星行動中拯救了地球文明,以及整個太陽系。

危機過去,四個孩子獨力埋葬了恩師,然後帶著老師對自己的期望走入明天的生活。大雨過後,孩子們為李老師手寫的簡陋墓碑已變成一塊無名的破木牌。然而人類文明的延續,人類文明本身,就是對李寶庫已經他從事的教育工作最好的祭奠。


仔細想想,故事還是老套的普通人拯救地球,但又是不一樣的拯救,是知識拯救了人類,是鄉村教師的師德,良知拯救了地球!

我不敢說這篇文章是劉慈欣最好的短篇,但是卻一定是劉慈欣的風格,不管是《三體》、《超星新紀元》,還是這篇《鄉村教師》,大劉總是把人性,社會現實上面那層鍍金消除,讓你看看血淋淋的東西。

大劉這篇把農村教育的薄弱,用科幻世界的筆的大膽表現出來了,鄉村教師辛酸苦辣一點一滴都在此文中。隨便截取一段:

“是啊,他人生的磨擦力就太大了。在村裡他是外姓人,本來就沒什麼分量,加上他這個倔脾氣,這些年來把全村人都得罪下了。他挨家挨戶拉人家的娃入學,跑到縣裡,把跟著爹做買賣的娃拉回來上學,拍著胸脯保證墊學費……這一切並沒有贏得多少感激,關鍵在於,他對過日子看法同周圍人太不一樣,成天想的說的,都是些不著邊際的事,這是最讓人討厭的。在他查出病來之前,他曾跑縣裡,居然從教育局跑回一筆維修學校的款子,村子裡只拿出了一小部分,想過節請個戲班子唱兩天戲,結果讓他攪了,楞從縣裡拉過個副縣長來,讓村裡把錢拿回來,可當時戲臺子都搭好了。學校倒是修了,但他掃了全村人的興,以後的日子更難過。先是村裡的電工,村長的侄子,把學校的電掐了,接著做飯取暖用的秸杆村裡也不給了,害得他扔下自個的地下不了種,一人上山打柴,更別提後來拆校舍的房掾子那事了……這些磨擦力無所不在,讓他心力交瘁,讓他無法做勻速直線運動,他不得不停下來了。”

不敢說,大劉文筆多好,但是,他的視野開闊,既對宇宙廣闊,有所關注;又關心我們忽略的中國貧困落後(經濟和思想觀念)的鄉村。在這個短篇裡面,大劉還是直白寫的社會現實,到了《三體》里人性描寫有時直白血淋淋,又是則是輕描淡寫,舉重若輕,卻又細思恐極。所以,讀完大劉的書,你心裡一定不會太愉快。(類似於我讀完餘華書的感覺)

對於各種現實反應和人性描寫,說明大劉關注的還是普通人生活,不是漂浮在眾生之上的飄渺的宇宙。大劉的科幻小說這樣看是富有人文主義情懷的。這點,很多其他中國科幻小說作家很難趕上。


半卷

我也是很喜歡劉慈欣寫的小說呢,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一本叫做超新星紀元的,真的很推薦喲,不過是挺早的一本了。



故事內容講述的是1999年末的一天,位於御夫座的一顆超新星突然爆發。在漫長的歲月裡,這顆巨大的恆心被星際塵埃所遮擋,沒有被人類發現。這次超新星爆發,給人類帶來了一場近乎毀滅性的災難,人類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紀元——超新星紀元。

由於距離超新星太近,強烈的輻射使人類普遍患上了輻射病,人類開始大量死亡。而孩子,特別是12歲以下的孩子症狀很輕或根本沒有。後來才知道這與基因的自主修復功能有關,年齡越大這種功能就會越差。樂觀估計在10個月到1年後,地球上13歲以上的人將逐漸死去。於是,長達一年的“大學習”中,整個世界的大人都拼命把自己畢生所掌握的知識和經驗,教給這些還處於懵懵懂懂中的孩子。

一年後,世界上只剩下了孩子,這個社會已經完全改變了。在經歷了短暫的混亂後,孩子們開始重新讓世界變得有序。華華、曉夢和嚴井等幾十個用特殊方式選出來的孩子分別出任國家的主席、總理國防部長等。他們瘦小稚嫩的肩膀擔負起了領導國家的使命。孩子們令人吃驚地克服了重重困難,建立起超新星紀元最初的新秩序。

全國的孩子們在較大的孩子們的指導下首先解決了生存問題,然後通過全國網絡召開了超新星紀元第一次全國大會,孩子們一致通過了“建立好玩的國家”的決議。隨後經歷了糖城時期,沉睡時期等幾個歷史時期,逐漸成熟起來。世界上眾多由孩子領導的國家之間開始進行接觸,矛盾衝突也逐漸明顯。

在大人們的思想影響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們開始掌握越來越多的武力,使用大人留下的各種武器,孩子們像玩遊戲一樣進行戰爭。戰爭愈演愈烈,最終甚至發展到動用核武器的地步。在以往人們的認知裡,孩子都是純潔的。有人說孩子是扮演魔鬼的天使,而實際上孩子們是扮演天使的魔鬼。

在只有孩子的世界,他們把戰爭當遊戲,把武器當玩具,漠視生命。因為他們只顧玩“遊戲”,他們忘記了,遊戲裡死了只是Game over,然後可以重新開始,而戰爭中的遊戲裡,生命卻只有一次。在孩子們真正長大以前,新的社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小說描述了一個讓人窮盡想象力的世界,一個只有孩子,美好而又可怕的世界。寫得特別精彩,充滿了想象,也令人深思。


逗比逗比逗比逗比逗

其實我倒是覺得看小說不應該有最喜歡,這樣會限制自己的思路,我倒是覺得這三篇都是非常精彩的小說。

《朝聞道》是科學家丁儀在瞭解了加速器被排險者毀滅後,依然執著希望得知宇宙大一統模型的真理,但是由於知識密封準則,他們被禁止獲取真相。於是丁儀和一眾科學家決定在得知真相後十分鐘被毀滅,應徵了朝聞道夕死可矣的道理。

這篇文章於我感觸良多,也許我們不能理解這些人的所作所為,但是毫無疑問他們在得知真相後是得到了他們認為的極樂和歸宿。朝聞道夕死可矣,也許我們最終也會認同這樣的看法。

《太原之戀》是講述了一個詛咒被陰差陽錯一次次升級的故事,劉慈欣和潘大角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變賣家財自費出書卻無人問津,只得淪落太原街頭當乞丐。陰差陽錯下他們發現了詛咒病毒並在酒精的作用下殺死了高度依賴科技的幾乎所有人。而之前被諷刺反科幻的科幻大王雜誌的馬救了他們,故事的最後,詛咒再次升級,全世界跌落了地獄。

這個故事給我的感觸更多的是福禍相依和陰差陽錯。之前被作者大力嘲諷的反科幻的科幻大王,為了反科幻拒絕使用電腦,用鉛字排版,養馬當交通工具,卻在最後被程序感染的世界裡帶著他們逃出生天。不得不說設計是真的很巧妙。

《鏡子》是一個取材官場的科幻小說,主人公是一名學者,一生正氣的他決意講整個省的貪贓枉法的高級幹部向中紀委舉報。結果去被老同學,時任省紀委書記的呂文明攔下並交給首長。由於錯信首長的話他蒙冤入獄。這時他碰到了一個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人探監,談話過程中呂文明,市公安局長和首長也來了,他們在好奇的驅使下了解了超弦計算機的魔力,可以照見所模擬的宇宙一切發生的事情。迫於壓力市公安局長,呂文明和首長自殺。主人公意圖摧毀超弦計算機,因為他們發現一切都是因果論在控制,不想人類社會陷入沉寂以至於毀滅。但是因果論再次給人開了個玩笑,沒多久後有人就發現了超弦計算機的魔力。

這個故事宣傳的是因果論,有因必有果,一切在開始已經註定,我們做的很多都是徒勞。另一方面,當人類看見真實的歷史時就會發現,所謂的歷史基本上全是由一些道德不是那麼高尚的人書寫的,甚至是所謂的騙子和劊子手書寫的。是他們給人類帶來了進步 也可以說是另一種意義上的諷刺了。


周天無極

感覺初中之後沒再喜歡過科幻小說,一直到遇到《三體》…一直在懷疑一個人是怎麼構思出來這麼部作品呢,肯定不能從專業角度推敲科幻作品,但是對絕大部分外行來說,裡面的邏輯推理、場景描述真是讓人歎為觀止!之前聽說三體要拍電影,我第一想法就是,什麼樣的導演和後期能夠把這些描述轉化成畫面呢?不敢看,怕落差太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