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了,古人夏天怎么弄到冰?

……

大家不知道吧,清朝乾隆年间,大贪官和珅就曾经做过冰的生意。



古人夏天也能用到冰,但其实这些冰并不是从北极运回来的,而是在冬天时候就已经储存好了。 

现代制冷技术发明以前,古人要在夏天使用冰块,只能在冬季采集,妥善保存。   

中国古代从周朝开始,就有专门做这个事情的部门了。



周朝专门负责管理采冰和储冰的官职就叫“凌人”,每年冬季都要带领下属到江面、湖面上采冰,封存在阴凉处的冰窖里,用树叶和茅草做隔热材料,到了夏季拿出来用。   

由于技术限制,这些冰的大部分会在使用前自已融化掉。所以就必须加大储存量,采集远远多于需求量的冰块,才能满足需求。     

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的挖井,再在井上面盖楼房。费用减少而规模扩大。曹操就在邺城修建过冰井台,高 8 丈、深 15 尺,里面建有很多的冰井,与铜雀台、金凤台并称为“邺城三台”。   



唐宋时期的储冰工作比较完善了。宋朝还成立了“冰井务”,专家管理采冰、藏冰、颁冰、清洗冰室的工作。他们在京城附近的金明池蓄水采冰。   

宋朝南迁,把采冰活动带到了南方,采用在冰面上撒盐的方法,结冰时就会一层盐、一层冰,利于保存。南宋也把西湖作为主要采冰地。

明清时期,北京多湖,冬天又寒冷,储冰更加方便。   



清代的北京皇城内部和皇城周边设有23处“官窖”,专门为皇宫储藏冰块。皇城外建有许多“府窖”,是为皇室贵族和官员们服务的。

清朝采冰的部门是由工部的都水清吏司,每年结冰前,先放水涮河,去掉水中的杂草。冬至时开始采第一批冰,待水面再次结冻之后再采第二批,这样屡结屡采,每年能采五次。   

皇室成员使用外,还给官员们发“冰票”当做福利,凭票供冰。但这肯定不够用,官员就去市面上再买冰。和珅就发现了这个商机,做冰的生意,赚了不少钱。



《天龙八部》里,虚竹就是在西夏的冰窑中遇到了美丽的公主。


馋嘴肥猫1

其实早在西周就已经有了储存冰块的冰窖啦,那时候冰块都是隆冬季节在河里开采,采冰人把冰块凿成规定尺寸的方块,然后再把冰块存入冰窖,这样第二年夏天就能用了。当然,这个冰块太宝贵了,当时也就王室能想用,周王也会赏赐冰块给大臣公卿。渐渐地,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冰块早就进入寻常百姓家。

有一件宝贝叫冰鉴,如下图所示,这个在春秋战国已经出现,有内外两层,还有一个厚实的盖子。想吃什么冰爽的东西,往夹层里放很多冰块,再往内层里放美酒食物等,过一阵子打开,还有丝丝冷气冒出,一顿痛饮绝对舒畅。当然宋朝后,一般就用实木做冰鉴了,制冷时间能更长一些。

接下来就是和冰有关的冰淇淋了,古人并不满足用冰块冰镇一些酒水或者米酒啥的。经过不断开发创新,到了宋代冷饮逐渐就出现了,当时南宋诗人杨万里对一种叫“冰酪”的冷饮极其喜爱:“似赋还咸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消。”马可·波罗来中国时,也品尝到了“冰酪”(由果汁、牛奶、冰块等调制而成)。

后来,马可·波罗把“冰酪”的制作技术带回意大利。意大利保密三百年之久,后来法国人出高价买走了技术和配方,然后又到了英国。英国人经过改造制出了今天的“冰激凌”。


云中史记

据载商朝就有了冰饮的习惯,周朝设有专门负责冰事的“凌人”,到了春秋末期,冰的用途更加广泛,出现诸侯宴饮多用冰镇米酒的情形。那么,古人的冰是从哪来的?


那时还不会制冰,只能取自天然,冬天到冰雪地采冰备用,冰块放在冰窖存放,贮存时有讲究,会堆积得很满,然后把冰窖盖严实,这样这些冰块就可以放到来年夏天备用。(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采冰也有讲究,一种办法是在天寒地冻的地方,把河面上结成的冰用冰镩切割,但是并不把冰拿出来,而是让它继续冻结,切成块的冰会上浮,受冷后下面会继续受冻加厚,待厚度达到一定尺寸,便把冰块运到地窖里保存。


不过造个冰窖成本不菲,是一项很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的事情,除了皇家,只有富豪之家或是达官显贵,才会有资本这么做的,寻常百姓基本都是把东西悬到井中降温,周朝就有君主赐冰的制度,而据《唐摭言》载,唐代已经有人公开出售冰制品,而冰块真正走向民间则是从宋朝开始。文末吐槽一句,以前的夏天真沒有这么热!


南方鹏

相信很多北方人在刚刚立春时,都会看到这样一个景象,在天气变暖外面的冰雪开始融化了很多天之后,在室外的一些背光位置、土质路面经常会看到很多没有融化的冰,当然由于在室外,在风吹之下冰的上面已经覆盖了一层土,或者夏天在很多城市的繁华地区,也经常会看到流动的销售雪糕或者冰水的商贩,他们通常拿一个泡沫箱,里面装着雪糕或者冰水,而箱子的外面覆盖着一个小棉被,古代的储存冰的技术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从史料记载来看,早在2000多年前的周朝时期,人们就已经有了储存冰的技术和方法,在随后的上千年历史中,人们差不多也都用着同样的方法来储存冰。

主要方式就是在冬天的时候,利用外面的冰雪,人们开始在外面采集冰块,然后拿到家中的地窖里存放,并且在冰的上面覆盖一层土,再添加茅草并盖上棉被,这样冰块就会被储存在下面,等到几个月后的夏天,需要用冰块来解暑的话,在去地窖里掀开棉被茅草,再刨开土层,里面的冰块就可以取出来使用了。

唐朝时还出现过一种用硝石加水制冷的方式来人工造冰,但成本过高,未加大推广。

在封建社会,很多朝代的政府机关有专门的机构来做储存冰块的工作,主要用于宫廷皇室之用,而下属的地方贵族,也会利用自己的财力物力来安排储存冰块,以供夏天想用,而在民间,个别家庭,如果有需求或者有条件的话可以自己少量存储一部分,不过在民间更多的人则用来做买卖,利用销售冰块来赚钱。


辽宁资深球迷

古人没有冰箱,在夏天很难把水变成冰,但是只要有心思,方法笨一点也没有关系。古时候想夏天用冰块来降温,是需要在冬季三九四九的时候专门去采冰,然后把采出的冰专门储存在地下的冰窖里。近点的年代有清朝,清代皇家贵族就会在冬季从河里取冰,储存到夏季用,现在故宫还有着冰窖的大概方位遗址,前几个月专门到故宫中寻找储藏冰的冰窖,发现冰窖遗址竟然已经成了餐馆,无奈一笑,只得在周围其他的地址溜达溜达。据说由于冰块在冰窖里也会融化一部分,有一定的损耗,大概冬天七八百方的冰到夏天还剩两三百方。


东方明月资讯

回答这个提问,我先说说八十年代以前的几件小事——生活中的小事。

1.在我们山区老家,每到夏天会下暴雨,冰雹;也就是现在说的“强对流天气”,往往雨下过之后,人们就会加穿厚衣服,甚至有时还要火塘里烤火取暖。

2.在我的记忆里,我们的自留地里栽的西红柿(海柿子),结果很少红过(成熟),栽的苹果树,苹果也没真正红过,即便是土楼上堆放的洋芋(土豆),直到第二年农历三四月才会发芽...

3.每到冬季,人要穿棉裤、棉袄才会过得了冬。一到下雪天,就是冰天雪地。漫山遍野就是雪封的世界。水塘里水结的冰,人在上面可以来回溜冰,可见冰之厚。屋檐下面一排排冰苞谷吊着,,不见太阳不化。农村的茅草庵下的敞开厕所,本来缺水,冬天为了蓄水,就是把扫了院坝的雪背倒进茅坑里,那雪堆在茅坑里一直到四五月才融化尽(一般茅坑就在背阴出,整年难见太阳)。即使山坡上不易见到太阳的雪也是不易化。

4.农村的土墙房屋冬暖夏凉。储存红苕的地窖更是如此。

总之,这类事情还有好多。但是在八十年代以后就逐渐消失。前几年我才明白“温室效应”的确存在,而且破坏性极强!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有些明白了,古代,四季更加分明,冬季就是造冰的季节,这个时候根据需要采取,下一步只要把存储解决好,就万事大吉。而一般在深水井取过水的都知道,夏季的深井水冰凉。故而把采取的冰存储在一定深度的井窖里,到了夏季想用就用,想要怎么用就这么用。

估计“心好像掉进冰窖一样”这句话,就是去井窖取冰之人的口头禅,流传了下来。


见肿消世界

不是古人,70年以前各大城市都有大型冰窖存在。冬天在大湖中取四方正齐大冰拉到冰窨里存放起来,到夏天出卖利用 。卖冰存冰是有利可图的事情。做的会少吗。小时候在北京在兰州那时在大雪时节一小雪都有板车拉冰运往冰窖冰库。冰在没有光照射条件,容易保存不是易化的。在没有电冰箱年时把东西放入冰窨中比现在冰箱好用多了。用冰镇凉去暑不是困难事情。


ww3721

一:人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出大量硝石,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可使水降温到结冰,从此人们可以在夏天制冰了

二:窖冰,每到十一月三九、四九天,即有伐冰、藏冰之举,颇属盛事


农村趣事y

古代都是皇亲国戚 大富之家才有能力弄到冰。毕竟古时技术落后。没有自产冰块的技术。而平民百姓更是如此。当然万一来个奇遇。弄个寒冰决。冰心诀什么的也是非常凉快的寒暑不侵 不过那些最一般的老百姓只有躲在河流里 避暑了 而一些没有或者河流较少的地方多数都是弄一个窑洞什么的避暑。当然每年因为大暑会死去比较少人。不像现代 要好很多。毕竟现代科技技术发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