镖不喊沧州:揭秘中国第一武术之乡

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及文化遗产,而其中中华武术更是博大精深,它可是由我们中华儿女、炎黄子孙们用智慧和汗水凝聚而成的一座“万里长城”。

沧州人民,自古以淳朴,刚直,勤劳,勇敢著称。由于地理、历史条件关系,强悍之武风,历久弥新,素有“武建泱泱乎有表海雄风”之说。据史籍记载,沧州民间武术始于汉,兴于明,盛于清,至乾隆年间武术之乡已形成,清末则声扬海外。

镖不喊沧州:揭秘中国第一武术之乡

沧州武术

边远苦地,造就尚义任侠之风

沧州地处“九河下梢”,土地瘠薄,沿渤海方圆百余里,均系芦荡荒滩,旱,涝,虫灾时常发生。重灾之年,流浪乞讨,卖儿鬻(念yù,卖的意思)女者不鲜。许多壮丁,以贩卖私盐为生,而官府缉拿甚严。民求生不得,必然反抗,反抗则必习武事。

据乾隆年间《沧州志》记载:“沧邑俗劲武尚气力,轻生死,自古以气节著闻。承平之世,家给人足,趾高气扬,泱泱乎表海之雄风。一旦有事,披肝胆,出死力,以捍卫乡间,虽捐弃顶踵而不恤。”沧州古有“远恶郡州”之称,明时有“小梁山”之号,可见沧州自古就尚义任侠,其武风之盛和武术之发展,与特定地理环境关系甚密。

战乱频发,沧州武术生根发芽

自古燕国至明清,多代王朝建都于幽燕,沧州乃畿辅重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处。据史籍载,自桓公二十二年(664)桓公援燕山戎以来,各朝各代均有多次战争发生于沧州一带。频繁战事,民遭涂炭,故须掌握攻防格斗之技方能自救图存。据《汉书·龚遂传》记载:汉宣帝时,渤海郡(今沧州市)灾荒严重,人民饥不得食,于是持刀举剑起义。朝廷派龚遂到渤海郡去任太守。

龚遂到任以后,鼓励民众放下武器从事生产,积极推行“民有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的政策。农民在官府的引导下,很多民众卖掉刀剑,买回耕牛、农具,从事辛勤的农业耕种,生活从此逐渐有所好转。可见在汉朝时期,沧州武术就已经开始生根发芽。

交通要冲,助推武术走向巅峰

自元朝以来京杭大运河纵穿沧境,京济、京大要道贯通南北。沧州、泊头、鄚州(今任丘市)、河间、献县均为南北水旱交通要冲,为京、津、冀、鲁、豫商品流通必经之地或商品集散中心,也成为官府巨富走镖要道,故沧州镖行、旅店、装运等行业日渐兴盛。这些行业所需的武师、镖师越来越多,全国各地成名的侠客争相涌入,极大地推动了沧州武术繁荣发展。

古之沧州既是犯军发配之地,又是叛将蔽身良所。明清时,一些受朝廷缉拿的叛将,寻沧州民众强悍喜武之俗以蔽其身,隐姓埋名,化装僧道游侠以传艺维持生计,使沧州武术门派、拳法日渐丰富。到了清末,“镖不喊沧州”已为南北镖行同遵之常规。为什么独在沧州不可喊镖呢?

据《武术汇宗》记载:“实则沧州一带,最出镖师,高人尽多也”。为表示对沧州武界的尊重,所以一进入沧州地面都不能再喊镖。若在沧州喊镖,则有逞强之嫌,会吃不了兜着走。

武建泱泱,武乡神韵名扬八方

沧州武林门类及拳、械有52种之多。沧州武术不断改进或创新,故虽一门类,各支系套路及演练速度也不尽相同。但同一门派,其风格特点仍保留不变。

兼收并蓄,百花齐放

沧州武林人士,一向注重内外交流。来沧授艺者,都热情款待。不少人周游祖国南北,或设镖局,或任镖师,或于民间教徒,或入军旅授艺,或寻师访友学技,或参加擂台比武。

武术名家马凤图、马英图传艺于西北五省、区;佟存、佟忠义、张占魁、孙文勃、杨积善、刘振山、张殿奎、吴秀峰、卢振铎、贾耀亭等授徒不下数万,遍及十余省、市。与此同时,他们又吸取各地武技精华,充实沧州武林。因而,沧州武林门类和独立拳械技艺愈加丰富,许多拳械套路,经过提炼,改进,创新,独具沧州特色。

随着改革开放,沧州武术不仅愈来愈受国人喜爱,也受到国际重视,现在已经辐射到欧美、非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博大精深,人才辈出

沧州武术独树一帜,除燕青、功力、八极、八卦、六合、劈挂、太祖、查滑这有代表性的8大门派以外,疯魔棍、苗刀、戳脚、阴阳枪等拳械为沧州所独有。沧州武术刚劲威猛,技击性强,既有大开大阖的勇猛长势,又有推拨擒拿的绝技巧招,一招一式中无不体现着中华文化中阴阳、内外、刚柔、方圆、天地、义理等源于儒、释、道的理念和意蕴。

史料记载,仅明清两代金榜题名的武科进士、举人就达1900多人。他们或太极、无极;或臂卦、地趟;或形意、勉张;或青龙剑、阴手枪,十八般武艺各领天下风骚。刘化龙的滑拳“拿,摔”见长;王子平的青龙剑“一剑抵天下”;哈攀龙武艺高强,博得皇封“哈其大族,每出将种”美称;更有李冠铭“手攀房梁,股夹马起”绝艺震武林之说。

技艺传承,精武一家

镖不喊沧州:揭秘中国第一武术之乡

沧州拳种

师徒相授是民间武术传承和传播的主要形式。由于传统武术的封闭性和功利性,为确保本门武术的良性发展,收徒则成为师徒相授过程的重要环节。收徒要有收徒标准,只有拜师者契合了师门的收徒标准,才会有其后确认师徒关系的收徒仪式。新中国成立后,沧州武术经历了建国初期的兴盛,“文革时期”的凋零以及改革开放后的振兴,收徒不再局限于门派,更多是以武馆、学校、专著等形式传授。

如今,沧州武侠名士编写的武术专著相继问世达三四十种,其中《八极拳》《劈挂拳》被国家体育总局审定为规定竞赛套路推向全国,有的专著被译成外文,在国外出版。沧籍武杰参加拍摄的影视片和各类拳种的纪录片达七八十部。沧州武术积累了深厚的传统武术资源,21世纪以来又吸纳跆拳道和规范武术套路等积极成分,取得新的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