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偏見害人,聰明誤人

《菜根譚》:偏見害人,聰明誤人

《菜根譚》:“利慾未盡害心,意見乃害心之蟊賊;聲色未必障道,聰明乃障道之藩屏。”

物慾未必能夠傷害人的心性,而意識中的偏見害處更大;享樂並不一定會妨礙一個人對真理的追求,而自以為是的聰明反倒會阻礙對大道的領悟。

某地有兩個著名的禪師,有人特意去拜訪他們。

這個人先去拜訪了名氣最大的那個,發現對方的修行環境非常豪華,頓時有些反感,沒有交談就離去了。

接著他來到第二個禪師那裡,看到對方簡陋的禪房和粗茶淡飯,頓時肅然起敬,對禪師說:“來這裡之前,我去了名氣比您大的那個禪師那裡,對比他的奢侈豪華,您才是真正的修行人啊!”

禪師急忙回答:“這可不對,我需要靠艱苦的生活來抵制慾望,而那位尊敬的禪師已經徹底擺脫了物慾的束縛,他到我這裡來修行,心境不會改變,如果我去他那裡,則會把持不住。”

《菜根譚》:偏見害人,聰明誤人

偏見害人

在一隻螃蟹看來,一個朝前方行走的人要多蠢有多蠢。

這就是偏見。

有偏見的人,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聯繫,或者只停留在狹隘的個人經驗裡。

其實,被狗追著咬的人,不一定是賊,留大鬍子的也不一定是藝術家。

“偏”字由“人”“扁”組成。人一旦有了偏見,就會把“人”看“扁”了,看“偏”了。

古代有個笑話,很能說明“偏見”的心態。

一個先生教有兩個學生。

無論做什麼事,先生總覺得甲處處順眼,乙則事事礙眼。

這天一大早,兩個學生唸書,不一會兒聽不見聲音了。

先生抬頭一看,見甲趴在書本上睡著了,他讚許地笑了笑。

見乙也趴在書本上睡著了,先生氣惱地走到乙跟前,一巴掌狠狠地扇醒了他,說:“你一看書就睡覺!”又指了指甲說:“你看看人家,睡覺還看書呢!”

《菜根譚》:偏見害人,聰明誤人

造成偏見的原因可能是由於無知,更多的是由於傲慢。

有許多這樣的人,凡是自己不瞭解的,就一定不存在,凡是自己堅持的,就一定是真理。

他們只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固執己見,只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以為別人都是錯的,只有自己才是對的。

他們所堅持的觀念,根深蒂固,不可改變,只有等到被現實教訓的那天,才後悔莫及。

在古代小說《醒世恆言》中,有一個傲慢與偏見的寓言:

一隻老鼠在佛塔頂上安了家,它可以到處亂竄,又能隨時享受豐富的供品,對於人類仰視的佛像,它經常在佛像頭上又蹦又跳。

每當善男信女燒香叩頭的時候,這隻老鼠得意地想,渺小的人類在向它跪拜。

有一天,一隻餓極了的野貓突然闖了進來,一下子將老鼠按住。

“你不能吃我,你應該向我跪拜,我代表著佛!”老鼠傲慢地說。

“人類向你跪拜,拜的是你佔據的位置,而不是你!”野貓笑著回答,然後把老鼠吃掉。

《菜根譚》:偏見害人,聰明誤人

聰明誤人

聰明和智慧是不同的,聰明靠耳朵、靠眼睛,所謂“耳聰目明”;而智慧靠心靈,所謂“慧由心生”,因此聰明有侷限性,而擁有智慧才是長久受益的。

聰明人用腦思索,看得遠一點;智者則用心領會,了悟究竟。

聰明人能把握機會,知道什麼時候該出手;而智者知道什麼時候該放手,所謂“拿得起,是聰明;放得下,是智者”。

缺少智慧,只依賴聰明,容易讓人雙腳離地,飄在半空,總想著走捷徑,不願意腳踏實地。

聰明人總覺得只要腦子稍微轉一轉就什麼都知道了,是不願意去花笨功夫的,但是古人教導我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

所以,聰明多被聰明誤,他們為自己的一點小聰明而沾沾自喜,總認為別人的腦袋都不如自己的好使,自己想到的別人肯定想不到,自己做到的別人肯定做不到,狂妄自大,甚至鋌而走險,最終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害了自己!

《菜根譚》:偏見害人,聰明誤人

古人筆記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某地出了三個神童,一個道士想親自測試一下他們。

他把三個神童請到書房,指著屏風上的一段文章,讓他們當場閱讀、當場背誦。

名叫丁松年的神童自恃聰明無比,搶先說:“我先背誦!”

他只匆匆看了一遍,就開始背誦,但是記得非常準確。

背完後,他得意洋洋,盛氣凌人,不可一世。

第二個是名叫惠遠的神童。他大聲朗讀了兩遍,然後開始背誦,結果錯了一兩個字。他也很得意,自覺了不起。

最後是名叫邵文莊的神童。他逐字逐句地默讀了三四遍以後,才開始背誦,仍然背錯了好幾個字,他感到很不好意思。

丁松年和惠遠看邵文莊最後一個背誦,還錯了那麼多字,都用蔑視的眼光看他。

道士後來對人說:“丁、惠二人,天資雖然聰敏,但是浮躁、驕傲,將來不見得能成大器;邵文莊,儘管不如那兩人聰明,但是謹慎、刻苦,日後定能成材。”

果然不出道士所料。長大後,丁松年應舉落第,年紀不大就鬱郁而死,惠遠一生平庸,而邵文莊官至禮部尚書,名噪一時。

聰明的孩子不一定就能成才,聰明能助人一時,更有可能誤人終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