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信佛為什麼要燒香、拜佛像?

聞觀1

對於慧根特別深厚的人來說,可以不用燒香,不用拜佛,因為佛陀肯定是反對給自己塑像,給自己燒香的。但是對於大多數信眾來說,燒香拜佛還是有必要的,佛教終極目標是度人出苦海,一般人執著於各種表象,看不到事物的終極真理,於是佛像就表現是三十二種好,讓信眾們看到佛的像好之後,再慢慢根據佛的方法來修行。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但是學佛之人必須明白的是,對於一心向佛的來說,燒香拜佛都是沒有必要的,燒香拜佛是方便法,究竟法就是金剛經所說“弱見所相非相,即見如來”。

人們信仰某種東西,心中總想有個寄託,這個時候形象思維總是最快的,所以雖然早期佛教不主張塑像,但隨著佛教的發展,為了讓信眾們更直觀的感受的佛法,於是就有了大量的壁畫和塑像。

佛像都是有著嚴格的規定的,壁畫也是反應不同的佛教故事,佛性一般比較莊嚴,讓人看了心生敬畏,有了莊嚴心,學佛才能鄭重,拜了佛像也是在向佛向自己表示,自己有學佛的決心。

關於燒香拜佛,不能絕對化,就如同佛說的八萬四千法門一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教化方法。有些人說燒香拜佛那是不理解佛的真諦,這樣說有些偏激,佛法也分究竟法和方便法,燒香拜佛就屬於方便法,讓人先從感性上認識佛教,再最終達到佛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的目的。佛渡人出苦海,燒香拜佛只是一種法門而已,不可偏執一端。



昭烈名臣

中國人自古以來有燒香的傳統,這源自於人對於自然的崇拜,我們一般去佛寺都會去燒香,一般三炷香為好。一般上香,不可用嘴吹滅也不可用東西扇滅,要用左手拿香用力向上擺,自然香滅。後一支香插在中間,第二支香插在左邊(青龍之位)第三支香插在右邊(白虎之位)三支香不可插的東倒西歪要端正,這就有一氣化三清之意。

上香給佛菩薩有啥用呢?第一就是要感恩佛菩薩,眾生的煩惱是無量無邊的我們學佛就是要去除煩惱,有了佛菩薩的方法引導,我們才能正確的去生活,這就是要感恩佛菩薩另外我們學佛就是要證自己的般若,有了般若看眾生山河大地無不是佛無不是菩薩,因此我們要去感恩,感恩身邊每一個人,感恩山河大地,感恩佛菩薩,因此上香就是感恩萬物。

第二就是傳遞信息,我們這個世界是多維的,我們肉眼看不見的東西還有許多,我們燒香就是供養天龍八部,鬼神夜叉,傳遞信息,祈求護佑。

第三就是身口意三業,燒香就是警示自己身口意要端正,身業,口業,意業,都要端正。身香,身要端正,淳樸善良;口香,口不出惡言,不造口業;意香,意不顛倒,心不錯亂。

第四,燒香有利於身體健康,淨化空氣。在寺院裡,僧人吃素,勞動又少,長期下去身體弱,燒香有助於淨化空氣。

為啥要拜佛呢?佛是啥,佛是覺悟者,是我們的領路人,我們學佛就要禮佛,皈依佛,發無上心,體解大道,拜佛就是禮敬。

第二拜佛有助於我們放下自己,眾生貪嗔痴三毒太重,因為貪所以我慢很重,啥叫我慢,我慢就是驕傲,因為太驕傲所以總是放不下自己的身段,放不下高傲的自己,那麼來到佛前就是放下自己,“從身語意之所生”由這個身(外在的)到語(口裡所說,口為心所想)再到意(意即心)身段放得下,心自然而然有所觸動。

第三拜佛就是要懺悔,拜佛要放的下身段,繼而去懺悔,自己每天都在造業,這些遲早要開花結果,果報來臨時就是無量無邊很痛苦的了,因此我們要懺悔,懺悔就是覺悟的開始。

第四,拜佛有助於個人的身體健康,我們很多時候從西藏或者一些佛教名片看到一些朝聖者,這些朝聖者都是磕頭,拜佛就是磕頭,磕頭分如同磕頭和磕大頭,磕大頭就是全身磕下去,這個多出現在藏地,當然漢地也有許多,磕頭是一個體力活,學習密宗的很多人需要得到上師的灌頂,但需要做到很多事才可以,其中一個就是磕十萬個大頭。漢地很多僧人居士朝拜名山多是普通磕頭。磕頭也是修行,很多高僧八九十歲了還能健步如飛,無不是拜佛的結果。

總而言之,拜佛燒香無不是出自於虔誠的信仰,這絕非迷信的一種形式,還是那句話,覺者自覺,迷者自迷,無不是因果。


春秋史社

學佛就是向佛學習,就是要捨棄凡夫的品質,成就佛的品質。但是我們如何學佛呢,修行的根本是在內心,但心無形無相,所以我們需要藉助外在的環境、身語的行為來觸動內心。比如說唸佛、拜佛、燒香、誦經,我們要藉助這些形式來修正我們的心。



我們為什麼要燒香拜佛呢,就是藉助這個形式來修行。世人理解的燒香、拜佛就是去求佛菩薩保佑,求佛菩薩賜予我們好處。其實這只是燒香拜佛的表層,更深層次的意義是借相修心。佛教中有“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的方便之門,正契合了大眾的心理需求,但是僅僅停留在求現實利益的階段,並非是佛法的核心。去寺裡燒香拜佛的大多數人,並不瞭解佛法的內涵,只是有些樸素的信心,都只是燒香拜佛而已,這種“拜拜的佛教”並不是佛法的本意,只是由於滿足了民間求保佑的心理而廣泛存在。當然僅僅是燒香拜佛也會積累福報。燒香拜佛是佛教的一部分,但佛法絕不僅僅是燒香拜佛,真正功能是化導人心,是讓我們脫離輪迴。

有很多人說燒香拜佛是迷信,也有道理,迷迷糊糊的信就是迷信,明白了就不是迷信。同樣是燒香、拜佛,有人就是迷信,有人就是智信,迷不迷是看自己的心,而不是外在的東西。從“迷”到“覺”,需要聞思,需要修行。真正的佛法也講燒香拜佛,但燒香拜佛不一定等於真正的佛法,關鍵是懂得其中的內涵。



我們拜佛是為了表達我們對於佛的恭敬,為了降伏我們的慢心,在拜的時候內心要憶念佛陀的功德、恩德,隨佛發起大願。身心合一殷重禮拜,這是大善業。燒香拜佛不是為了供養神靈,而是禮敬覺者、降伏傲慢;仰望聖賢,莊嚴內心。佛陀不是神靈,而是導師,種種禮拜供養並不是為了膜拜偶像,而有其深刻的內涵——禮佛,是為了降伏自我的驕慢;燒香,是為了表達內心的恭敬,提醒自己以戒定真香供養三寶。



修行是修內心,不是修外境,佛像也是為了啟發我們的內心。譬如一張照片,它只是一張紙片,但若照片中有自己的親人,一見到內心就會生起親切溫暖的感覺。我們也是透過由禮敬佛陀的儀式來啟發內心的佛性。譬如國旗只是一塊紅布,那麼印上五星之後,通過莊嚴的升旗儀式能夠策發我們的愛國心、自豪感等。禮拜佛像,不是拜木石,而是恭敬、尊重它所代表的“道”。


法音講堂

學佛信佛為什麼要燒香,拜佛像?

“香”代表戒、定真香,燒香就是提醒我們,要修學戒、定,從而開顯智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修學戒律,就是要遵紀守法,修十善業,或稱十善業道。

十善業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惡口;不兩舌;不妄語;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痴。

香的作用是什麼呢?主要就是用來供養佛法僧三寶。所以,香的作用,沒有離開我們的心。如果拿一大捆香放到那兒燒,心裡卻沒有對三寶的虔誠恭敬,那麼除了汙染了空氣之外,也真是沒有多少作用。

那麼,供香應當如何用心呢?

“願此香花雲,遍滿十方界。一一諸佛土,無量香莊嚴。”就是說,我們手中拿起來的可能只是一點點香,但是心要隨著香觀想。在觀想中,香頭的煙繚繞盤旋,越來越大,形成遍滿十方世界的香雲,並以此來供養諸佛,莊嚴佛土。

“此一瓣香,不從天降,豈屬地生?兩儀未判之先,根源充塞三界。非木非火非煙,即戒即定即慧。收來在一微塵,散去普燻法界。熱向爐中,專申供養佛法僧三寶。”所以說,我們是在借香供心,關鍵在於用心作意。如果不會作意,恭恭敬敬地插上三炷香或一炷香也就可以了。如果會觀想,我們的心是無形無象的,讓它大可以大,讓它小可以小。眼前的這麼一點點香,香菸繚繞,我們可以想象它遍滿虛空,這樣我們的供養也就隨著心量一起擴大了,這就叫作“意供養”。

當然,當我們連事相上的供養都沒有學會的時候,心是很難發得起來的,也就談不上什麼“意供養”。所以,當手中有有形的香可以供養的時候,就要恭恭敬敬地去供。沒有的時候,還可以點一瓣心香,通過觀想,來供佛、供法、供僧。

進廟燒香已經成了人們普遍的一個認識,世人燒香的目的無外乎是向佛菩薩祈求健康平安、事業順利,也有男女婚姻。向佛敬香是否真能如願,老話常講“心誠則靈”, 應當再加“所求為善”四字。

佛教由古印度傳入中國,因此上香緣起應當從印度講起。印度夏季受大西洋的暖溼氣流侵襲溫疫黴病較多,於是人們燒燃香料木材祛除病氣淨化空氣。佛在講法時,聽法的人很多,空氣汙濁,在家弟子便以香供養。 漸漸成為習慣,這是向佛敬香原因之一。

燒香時觀香菸飄散法界,從有形而至無形,讓人證悟色空不二之理。《楞嚴經》裡就有一位菩薩介紹過他是通過觀香菸而得道的。因此後人於佛前敬香以表法,這便是向佛敬香另一原因。

香是最為普遍且實惠之物,香不僅可以去除異味,同時也可以使人神志清醒,甚至還可以醫治雜症,世人無不喜愛。我們把如此喜愛之物上敬諸佛菩薩以表我們對佛菩薩的誠敬之意,同時又可以莊嚴道場。供養諸佛菩薩有大福德,福德生,厄運離,所求為善,心誠則靈。

向佛敬香,或可以心想事成,但卻不能保證凡事皆成。事事皆有前因後果,向佛敬香固然有大福德,可仍需要一心向善,不然小善難抵大惡,事不如人願。佛菩薩慈悲,卻無法加持十惡之人,倘若真心向佛,痛改前非,必蒙諸佛菩薩加被。

為什麼要拜佛?

對於多數人來講,拜佛與燒香的目的一致,皆是期望諸佛菩薩能夠慈悲加被,使得自己及家人平安、幸福,工作一帆風順。

禮拜,並不是佛教特有的禮節,古代帝王時期臣民對君王,學生對師長,子女對父母等等,以及其他宗教,都將禮拜作為表達自己至高敬意的一種行為。向佛陀禮拜,緣由有三:

一、佛陀是究竟覺悟了的大聖人,能夠指引我們走向解脫大道,讓我們證得涅槃大樂,出於敬重、感恩之心,因此向佛陀禮拜。

二、佛陀是福慧圓滿、大慈大悲者,具足無量功德,只要一心皈命佛陀,虔誠向佛陀禮拜,以己誠心而感通諸佛,得諸佛加被,增福增慧,所求隨願。

三、佛陀是先覺者,我們是後覺者,一心禮拜佛陀,見賢思齊,放下自己內心的驕慢,破除對自我的執著。

拜佛的功德有以下十種 :

1. 得妙色音——若多拜佛,相貌也會轉好,聲音和身體都會莊嚴起來;

2. 出言入信——拜佛若專心誠懇,培植威德,說話自然會得到別人的信服和尊敬;

3. 處眾無畏——拜佛精進,身體不倦,心不散亂,何時何地,無有畏懼,儀態安詳;

4. 眾人親近——拜佛用功的人,無論身在何處,總有許多人親近,恭敬,供養;

5. 天人護持——拜佛之人,天龍八部常在左右擁護,不讓邪魔外道及一切不好的人與事接近他,事事如意;

6. 諸佛護念——拜佛誠心,諸佛菩薩都會護念,加持其人,令其智慧如海;

7. 具足威勢——禮佛具大威德莊嚴。人格尊貴,必受人仰敬;

8. 有大福德——拜佛的人,福德因緣自然而然來,不求而得,諸事如意吉祥;

9. 臨終往生——拜佛之人,不單今生安樂受用,臨命終時,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10. 速證涅槃——往生極樂國土,花開見佛,速證無生法忍。

印光大師說:“一分恭敬一分福;有十分恭敬便有十分福”。拜佛靈不靈是要看你的心中誠不誠,心誠則佛靈。人在拜佛,心亦要拜,不要胡思亂想,要精進不懈,從事顯理,自然便達到佛我一如實相之理。


禪思悟語


以下經文摘自《地藏菩薩本願經》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唯願世尊不以為慮。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一念恭敬,我亦百千方便度脫是人,於生死中,速得解脫,何況聞諸善事,念念修行,自然於無上道永不退轉。說是語時,會中有一菩薩名虛空藏,白佛言:世尊,我自至忉利,聞於如來讚歎地藏菩薩威神勢力不可思議。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乃及一切天龍,聞此經典及地藏名字,或瞻禮形像,得幾種福利?唯願世尊,為未來現在一切眾等,略而說之。佛告虛空藏菩薩:諦聽諦聽!吾當為汝分別說之。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見地藏形像及聞此經,乃至讀誦,香華飲食、衣服珍寶,佈施供養讚歎瞻禮,得二十八種利益

一者,天龍護念

二者,善果日增

三者,集聖上因

四者,菩提不退

五者,衣食豐足

六者,疾疫不臨

七者,離水火災

八者,無盜賊厄

九者,人見欽敬

十者,神鬼助持

十一者,女轉男身

十二者,為王臣女

十三者,端正相好

十四者,多生天上

十五者,或為帝王

十六者,宿智命通

十七者,有求皆從

十八者,眷屬歡樂

十九者,諸橫銷滅

二十者,業道永除

二十一者,去處盡通

二十二者,夜夢安樂

二十三者,先亡離苦

二十四者,宿福受生

二十五者,諸聖讚歎

二十六者,聰明利根

二十七者,饒慈愍心

二十八者,畢竟成佛。


寤擗有摽

學佛信佛者燒香拜佛,都是有法義的。拜佛像有三義,一是禮敬諸佛。二是淨心正念。三是觀像參修。這個很好理解,就不多說了。說一下燒香的意義。

“爐香乍熱,法界蒙薰,諸佛海會悉遙聞”。在佛教裡,燒香略說有四義。



一者,信香。香又稱佛使,是佛的使者。在佛與燒香人之間傳遞信息。燒香能將人的信心、誠心、清淨心、平等心通於佛,“以能通信,故云佛使”。也就是說通過燒香,可以使自已的心與佛對上頻率,從而相應交感;

二者,薰香。香能薰遍法界。香氣順風逆風,能香遍一切處。“隨一一功德,即為慧火所燒,解脫風所吹,隨悲願力自在而轉,普燻一切”。薰有漏種子為無漏種子,轉識成智。



三者,染香。法界即自心,自心為淨香所薰染,一香而一切皆香,心香遍一切處,從而可以遠離垢染。

四者,喻香。以香的淨染離垢,普燻法界之德,喻五分法身;又以“一色一香無非中道”喻萬事萬物皆是中道,般若實相。



燒香拜佛都是表法的,如人飲水,冷曖自知。只有如法勝解實行,才能知道其中三昧。執於表象,流於世俗,道聽途說,只能是妄語。


那邊仍是孤獨

學佛信佛為什麼要燒香、拜佛?

佛陀是大覺悟者,所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了人生宇宙的究竟真理,通過佛法教化眾生,終極目的是讓眾生也同樣覺悟成佛。學佛信佛有很多種形式,先來談談燒香與拜佛。

一、燒香

在佛教中,無論是對佛菩薩的供養,或是在說法的比喻中,經常可以用到香或提及香的作用與功德。香作為重要的供養具與佛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以香供佛或供養經典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功德。

在《蘇悉地羯羅經》中論述了以塗香、華鬘、燒香、飯食、燈明為供養本尊的五種供物,香在本經中被列為五種供養之一。

《大日經》卷八中記載,燒香是遍至法界之義,如天上的樹王開敷時,香氣隨逆風、順風而自然遍佈,又如一一功德由智慧之火所焚,解脫風所吹,能普燻一切。《無量壽經》卷下記載,行者當懸繒、燃燈,及散花、燒香,以此迴向,願生極樂世界。《法華經·提婆達多品》中說:“悉以雜花末香……供養七寶妙塔。”

除了被用作殊勝的供品之外,由於香的芬芳遠聞,經典中也常用來比喻修行者的持戒之德。如《首楞嚴三昧經》中,以“香光莊嚴”來比喻唸佛的人染上如來功德莊嚴,就如同制香的人染上香氣一般。

香代表清淨之義,能清淨一切染垢汙穢,及燥熱煩惱;而以香供佛,則代表滅除一切生死煩惱,得到清淨自在。

不僅供養純真的香具有很大功德,即使供養一花之香,也能獲得無量功德。《法華經》雲:“若人散亂心,乃至以一華,供養於畫像,漸見無數佛。”意思是說,如果有人以散亂心在佛的畫像前供養一朵花,以此功德也能逐漸值遇無數如來。

二、拜佛

向佛陀虔誠頂禮,既能表達自己的恭敬心,也是折服我慢的有效方法。

《增一阿含經》雲:承事禮佛有五事功德:云何為五?一者端正;

二者好聲;三者多財饒寶;四者生長者家;五者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

在《業報差別經》上又談到十種功德,經雲:禮佛一拜,從其膝下,至金剛際,一塵一轉輪王位,獲十種功德:一者得妙色好聲;

二者有所發言,人皆信伏;三者處眾無畏;四者天人愛護;五者具足威勢;六者威勢眾生,皆來親附;七者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八者具大福報;九者命終生天;十者速證涅槃。

在《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其中第一願即是禮敬諸佛。

然而譬如水的淨化,“淨”與“濁”對水來說是沒有意義的,水不需要淨化,而是人需要淨化的水。燒香拜佛亦是此理。佛陀是覺悟者,福德智慧究竟圓滿,不需要你的燒香拜佛。但是,我們自己卻需要通過燒香拜佛等形式來培養福報和增長智慧。

燒香、拜佛是常見的修行方法,然而更重要的是通過燒香拜佛去學習佛法,以聞思修悟入般若智慧,最終證得究竟解脫。


孔帥21

信佛、拜佛讓自己、家人、親人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工作順利、心想事成所以要燒香,這是一種對行為,又是一種心裡寄託,讓人有正確目標分清對、錯,向對的方向走是對的,向錯的方向走是錯的!


王建昌15

學佛信佛上香是很正常的,也是很應該的。上香是表示一種禮儀,表示自己的的虔誠心,上香也可以捎去自己對佛的一片心意,同時也傳遞著一種信息,上香也可以與佛爺們溝通信息,因為學佛信佛者都希望得到佛爺們的點化關照。上香也是自己的一種舍(因為香是花錢買來的)。拜佛像是表示虔誠心,敬畏心,也是一種禮貌和尊敬!


行者唯我獨行


燒香是送香火錢,拜佛是禮佛敬佛。都是心誠尊佛之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