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旗:帶你一起看館藏之海昏侯墓出土玉熊

海昏侯劉賀是漢武帝劉徹之孫,其父劉髆乃漢武帝第五子,是西漢第一代昌邑王。劉髆去世後,始元元年(前86年)劉賀嗣位,成為西漢第二位昌邑王,他的經歷非常曲折,經歷了王、帝、侯三種身份的轉變,想必大家對他都已經非常瞭解,在此不再多述。

海昏侯墓經過數載的考古發掘,劉賀的陪葬品多的令人咋舌,光出土的金器就一百多斤,五銖錢竟然多達十餘噸,絕對土豪中的土豪。從眾多出土陪葬品來看,玉器也佔了很大的比例,可以說劉賀也是一位玉痴,其中的玉舞人和劉賀死後用的谷紋玉勒子肛塞,則是典型戰國時期的治玉形制,應為生前所收藏的前朝之物。其中還有這件出土的玉熊也是非常有特色的,下面就和大家一起來分享一下:

王紅旗:帶你一起看館藏之海昏侯墓出土玉熊

圖一

王紅旗:帶你一起看館藏之海昏侯墓出土玉熊

圖二

王紅旗:帶你一起看館藏之海昏侯墓出土玉熊

圖三

王紅旗:帶你一起看館藏之海昏侯墓出土玉熊

圖四

王紅旗:帶你一起看館藏之海昏侯墓出土玉熊

圖五

這件玉熊片體,淺浮雕,在熊口中間門牙處和左趾處有微殘。因已完全鈣化,所以不得知為何種玉質。通體包漿十分厚重,光澤熟舊不刺眼。整體有沁,呈土黃色沁,在下凹部位的沁色更深一些。此種沁色是由於土壤中三價鐵離子同玉發生置換反應,侵入到了玉質內部,呈現黃、紅、赭等顏色,而鈣化現象的發生,則使其更加容易侵入。相反,鐵離子又極易溶於水,有此種沁色的玉器,經過盤玩會慢慢變淡,直至消失。像此玉熊這種鈣化的玉器會變成“雞骨白”,並隨著盤玩會逐漸恢復原有的玉性,這就是古玉的可愛之處,讓人愛不釋手,越盤越與之有感情。

在玉熊的右掌、腹部、下肢等部位,有黑色的斑點狀物,這是典型的“滲透膠結”現象。在這種鈣化後的玉器上尤為多見。鈣化後的古玉,其內部結構比較鬆散,存在大量的晶間空隙,墓室土壤中含有鋁、硅、鐵等元素的膠體溶液侵入到古玉的內部,形成這種黑色斑點。這種斑點略突於玉表,刮之不去,非常牢固,還有就是表面光潔的鈣化的玉器,在盤玩過程中有時也會出現這種黑斑。“滲透膠結”現象基本都出現在鈣化的古玉上,這也是鑑定古玉的一個很好的方法,目前“滲透膠結”作偽暫時還無法企及,大家如遇到鈣化或半鈣化的古玉上,有這種斑點的可多留意一下。

王紅旗:帶你一起看館藏之海昏侯墓出土玉熊

圖六

王紅旗:帶你一起看館藏之海昏侯墓出土玉熊

圖七

王紅旗:帶你一起看館藏之海昏侯墓出土玉熊

圖八

王紅旗:帶你一起看館藏之海昏侯墓出土玉熊

圖九

玉熊採用了淺浮雕工藝琢制,拋光還是比較精細的,玉器的拋光工藝對包漿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從熊的乳頭及臍部的小圓點看,都是用接砣環切加工,而非管鑽,可見當時玉匠工藝之細。像古玉這種浮雕凹底部位,都會做拋光修磨,特別是在耳窩、嘴角等部位一般會用到桯鑽開角修磨,細觀底部會有一個圓形的磨痕,看不到接砣“掃把尾”的歧出現象,這是漢代玉器浮雕或圓雕件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

就這件玉熊的造型來說,是比較另類的,張牙舞爪,面目似笑非笑,猙獰詭異,可以說顛覆了對漢熊形象的認知。因是出土有證,假設若是流傳到民間收藏,會不會讓很多人給斃掉?

所以說,鑑定古玉必須要綜合來判定,更不能把器形和紋飾作為一個鑑定重點,"我沒見過的,書上沒有出現過的就是假的",這種錯誤觀點不可有。在古人的想象力、創造力面前,我們後人永遠都是一個學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