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口百惠說自己是楊貴妃的後代,楊貴妃真的在日本生活過嗎?

峩是一個矛盾體

這主要是日本媒體刊登出一篇題為《

山口百惠是楊貴妃的後代》的文章,轟動一時,用充滿浪漫色彩的情調向人們講述了一個楊貴妃在馬嵬坡之變後死裡逃生往日本的故事,並說楊貴妃逃到日本後,繁衍生息,以至有山口百惠這樣的“傳人”,還拿出書證、物證證明此事。後來他們調查山口百惠的出生和宗族發現山口百惠姓楊,但是不能證明山口百惠是楊貴妃的後代。

(山口百惠)

楊貴妃,本名楊玉環,唐朝宮廷音樂家、舞蹈家,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羞花說得就是楊貴妃。據史書記載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洛陽淪陷,潼關失守,盛唐天子唐玄宗狼狽地與眾臣逃跑,其愛妾楊貴妃死於馬嵬驛。然而楊貴妃的死因都有好幾種,(死於馬嵬坡、死於佛堂、死於亂軍、吞金而死)。

(楊貴妃)

首先據《新唐書》中的記載與《舊唐書》大致相同。

杜牧的“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槍”;

張佑的“血埋妃子豔”;

溫庭筠的 “返魂無驗青煙滅,埋血空生碧草愁”;由此可見,楊貴妃確實死於馬嵬坡。

既然證實了楊貴妃死於馬嵬驛,為何又有流傳日本的說法呢?這一切要歸結於白居易的《長恨歌》裡有句“天旋地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

(楊貴妃)

那麼楊貴妃到底最後結局如何?真的在日本生活過嗎?

也有人說楊貴妃沒有死,所以才有了楊貴妃到了日本一說。事情是怎麼樣的呢?

他們認為楊貴妃沒有死,而是在馬嵬驛兵變後被帶走逃亡到日本。1984年出版的《文化譯叢》第五期還有張廉譯自日本《中國傳來的故事》裡的內容看,當時馬嵬驛被縊死的,乃是個侍女。禁軍將領陳玄禮被楊貴妃美色所吸引,不忍心殺了楊貴妃,於是與高力士合謀,用侍女代替楊貴妃。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可能就是在今天的上海附近揚帆出海,經過海上漂泊,輾轉來到日本,最終在日本安度晚年。

(楊貴妃)


羽評歷史

《紅樓夢》第51回《薛小妹新編懷古詩,胡庸醫亂用虎狼藥》裡寫到,薛寶琴將素昔所經過各省內古蹟為題,做了十首懷古絕句。其中第八首是《馬嵬懷古》:“寂寞脂痕漬汗光,溫柔一旦付東洋。只因遺得風流跡,此日衣裳尚有香。”

安史之亂中,貴妃楊玉環被唐玄宗賜死於馬嵬驛,這是正史的一般說法。著名紅學家蔡義江在他的著作《紅樓夢詩詞曲賦鑑賞》中講解《馬嵬懷古》這首詩時,也採取的是正史的說法。

但是有一種傳說認為,楊玉環非但沒有死,而且逃到日本去了。

其實早在上個世紀20年代,著名紅學家俞平伯先生在《長恨歌》等文章中也指出,楊貴妃可能並沒死在馬嵬坡,而是去了日本定居。

再看薛寶琴所寫的《馬嵬懷古》詩,第二句是“溫柔一旦付東洋”,妙就妙在“東洋”二字,“東洋”不正是指的日本嗎?暗指楊玉環去了日本。

蔡義江認為,付東洋就是付之東流,成空的意思。而成語付之東流,出自唐代高適《封丘作》詩:“生事應須南畝田,世事盡付東流水。”東流即向東流的水,泛指河川,因為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大多數河流都向東流。而“東洋”就沒有“東流”的意思了,蔡義江認為,付東洋就是付之東流,有些遷強。

史料記載唐玄宗回長安後,秘密令宦官改葬貴妃,但是去改葬的人回來卻說不見了貴妃的遺體,只帶回了貴妃生前攜帶的香囊。白居易《長恨歌》裡也有“馬嵬坡下泥中土,不見玉顏空死處”的詩句。而《馬嵬懷古》詩末句是“此日衣裳尚有香”,意指位於馬嵬坡的貴妃墓不過是衣冠冢而已,與史料記載和《長恨歌》詩句相符合。

日本的二尊院內,除了有楊貴妃的墳墓以外,還有一尊白色的楊貴妃像,院內還種植著30株原產於中國山東省、楊貴妃最愛吃的肥城桃。二尊院所在的油谷町也被稱為“楊貴妃之裡”,町內還賣特產“楊貴妃麵包”。

2005年,西安女作家葉廣芩去日本旅行,曾專門訪問了位於油谷町的二尊院。葉廣岑看到的楊貴妃像很瘦,因為日本人不能接受楊貴妃是胖美人,他們可能覺得瘦還是美。

如果按照上面所說,楊貴妃很可能去了日本。


俗家方丈

當然是假的了。

話說755年大唐鼎盛之時,突然爆發安史之亂,一個月之後,叛軍攻下洛陽,不久潼關失守,叛軍將長驅直入長安,在這種情況下,當了幾十年太平天子的唐玄宗急忙西退劍南。路過馬嵬坡時,隨行將士兵變,殺死楊國忠,並要求處死楊貴妃。唐玄宗無法,只得以一丈白綾了結了楊貴妃。

50年之後,大詩人白居易寫就《長恨歌》。雖寫的是帝王之戀,但終究脫不了男女私情,此中所謂“恨”者,是玄宗和楊貴妃不能白頭到老之恨,還是玄宗辜負楊貴妃之恨?總之,以白居易的多情,居然不甘心楊貴妃已在馬嵬坡香消玉損,於是“安排”楊貴妃在海外仙山,依舊碧海情天夜夜心地獨自活下去。

這一段恐怕並非白居易的獨創,而是世人心理的一種寫照。一者,雖然楊國忠禍國殃民,但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楊貴妃畢竟沒有作出干政的事情,雖然教六宮粉黛無顏色,但她只是個小女人,所以,世人對她的死還是很婉惜的。二者,安史之亂時,兵燹席捲兩京,中原板蕩,生靈塗炭。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升斗小民,無有不願覓一桃花源而避禍者。所以,當時世間可以已有了楊貴妃未死流落海外的傳說,白居易把它寫入詩中。至於它發酵流變,又是後來的故事。

唐朝詩人當中,對日本人影響最大的就是白居易了。究其原由,是白詩平易,且符合日本人的世界觀。有一次,一個日本的官員,在來日本的唐船檢查到白居易的一部詩集,上交給朝廷,朝廷馬上就給這哥們升官。所以日本人對於《長恨歌》是耳熟能詳了,所以就演化了各種版本。

版本一:馬嵬坡兵變時,禁軍首領陳玄禮傾慕楊貴妃,不忍加害,於是把楊貴妃的侍女殺了充數,而派人把楊貴妃走小道南下,在上海附近東渡日本。安史之亂平定後,玄宗派方士來到日本找到楊貴妃,送給貴妃兩尊佛像,貴妃則獻上自己的定情的頭簪。此後,楊貴妃再也沒回中國,在日本平靜地安渡晚年。各位看客一看就明白,這就是把《長恨歌》中的海外仙山換成了日本。

版本二:京都市東山區的泉湧寺相傳有楊貴妃的觀音像。據說是安史之亂平定後,玄宗思念貴妃,於是用香木製作了與貴妃大小相同的觀音坐像,此像於宋時傳入日本。此觀音至今還作為願結良緣,成就諸願的神祗而受到人們的歡迎。

版本三:楊貴妃是名古屋市熱田神宮熱田明神的化身,因為唐玄宗企圖征服日本,熱田明神便化為楊貴妃,去魅惑君王去了。該神社殿後還有一座五輪塔,居說是楊貴妃的墳墓。


元和拾一年

山囗百惠說自己是揚貴妃之後代 ,純屬譁眾取寵。當時揚妃死時多人在場,玄宗哭道,願仗佛力,使妃子善地受生。回顧高力士,汝可引至佛堂善處之。說罷大哭。揚妃上佛堂禮佛畢,高力士奉上羅巾,促令自縊於佛堂前一果樹下,時年三十八歲。時天寶十五載六月也。後人詠馬嵬坡甚多,惟杜真卿一詩極佳。揚柳依依水拍堤,春城茅屋燕爭飛。海棠正好東風惡,狼籍殘紅親馬蹄。揚妃既死,高力士宣言道,妃子揚氏己奉旨賜死,眾軍還末肯信,高力士奉諭將揚妃之屍,用綿衾覆亍榻上,置之驛庭中,敕陳元禮率眾軍將入視,元禮揭其半衾抬其首,以示眾人,於是眾人知其果死。玄宗命高力士速具棺殮,草草葬之於西郊之外。怎說揚妃沒死,白居易誤聽道士通幽之說遂寫出長恨歌。訛以傳訛訛作詩,不如野史淡果報


山清水秀67918610308

只能說,楊氏後人可能東渡扶桑,所以她稱自己是楊貴妃後裔,但並非是楊貴妃後代,可能是旁系或者有點關係的人的後裔。不過這也印證了好多現在日本人都是中國人後代的說法,畢竟我們是他們祖宗這事是無法改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