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氏家譜(六)福建莆田清代武狀元黃振邦

清代黃振邦(1770-1850年)字守魁號雪庵居士,清武狀元。福建莆田縣景德里前厝人。祖父黃爾相(1702-1780年)配東井鄒氏,父親黃學石(1737-1820年)配羅巷林氏。黃振邦清乾隆三十五年己丑1770年生,二十五歲榮登清高宗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武舉第一名。配清浦周氏。

黃氏家譜(六)福建莆田清代武狀元黃振邦

黃振邦自幼酷愛武術,乾隆年間,在縣學紅泉書院童試第一名。後拜林洪為師,精進有成,黃振邦堅持不懈,苦練五年,終於學有所成,由莆田縣城考試到京師會試,一路奪魁。乾隆五十六年(1891年)八月,考取武秀才。清高宗乾隆59年 公元(1794)年恩科武舉第一名。是年春經兵部會試,被錄取為第一名,為會元。朝廷開科殿試,乾隆皇帝偕文武大臣親臨考場,殿試分三場,第一場步射,黃振邦以36步8箭中完成了規定的要求之後,他又拉開十力之弓,開弓如滿月,射箭似流星,射一箭正面中靶心,再射二箭側斜射圓心,射三箭回頭望月穿中心,揮舞得呼呼生風,拿下第一場。第二場舞刀花,他拿起100斤的刀十幾招後仍面不改色,氣勢如虎,眾考官看得齊聲喝彩。第三場石鎖較力,一個彪形大漢勒馬向石鎖飛馳而來,說時遲那時快,黃振邦一個海底撈月,將百餘斤的石鎖抄起來,繼而套住馬拽著繞場一週,然後猶如順水推舟地擲了出去,令皇帝與眾考官驚歎不已。黃振邦奪得頭名狀元。乾隆皇帝當即傳諭,封他為御前頭等侍衛。

黃氏家譜(六)福建莆田清代武狀元黃振邦

黃氏家譜(六)福建莆田清代武狀元黃振邦

黃氏家譜(六)福建莆田清代武狀元黃振邦

黃氏家譜(六)福建莆田清代武狀元黃振邦

黃氏家譜(六)福建莆田清代武狀元黃振邦

黃氏家譜(六)福建莆田清代武狀元黃振邦

黃氏家譜(六)福建莆田清代武狀元黃振邦

黃振邦成了皇宮的最高侍衛官。黃振邦考取頭名狀元之後,乾隆皇帝下詔,敕造“前厝狀元府第”,聲名遠播,他義父林洪家也因此增光添彩,榮耀一時。黃振邦雖然功成名就,但不忘啟蒙師傅林洪的栽培上書“莆郡武師”四個大字,印文為:“御前侍衛南京大總督黃振邦印”。師父林洪去世後,他還親自寫了祭文,以示哀悼。黃振邦守衛皇宮,盡職盡責。後來,南京長江下流防屢有海盜竄犯,危及官署,襲擾村舍,邊防兵急。道光皇帝覽閱奏章後,與眾大臣商議選派良將,有大臣薦舉黃振邦,說他忠貞報國,武藝超群。道光皇帝說道,黃侍衛保衛皇宮有功,但是南京安危事關重大,只好忍痛割愛。於是,傳旨命黃振邦赴南京一帶安邦撫民。黃振邦初到南京,就統兵設防,不遺餘力,禦敵於國門之外,未嘗鬆懈。清宣宗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年八月十五日病逝,南京百姓為之舉哀。南京大總督黃振邦去世的消息傳到京城,朝廷上下深為痛惜,道光皇帝下旨將其靈柩日夜兼程護送到福建莆田縣景德里前厝,隆重祭奠並予以厚葬。

黃氏家譜(六)福建莆田清代武狀元黃振邦

黃氏家譜(六)福建莆田清代武狀元黃振邦

黃氏家譜(六)福建莆田清代武狀元黃振邦

黃氏家譜(六)福建莆田清代武狀元黃振邦

附錄帝師黃錫袞簡介

黃錫袞,又名炳朱字宗麟,號肇盛,晚號潘湖叟。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己卯科解元鍾垣榜舉人,崇禎十三年(1640年)庚辰科魏藻德榜進士。清乾隆版泉州府志卷之三十四【選舉二】明進士篇中記載:黃錫袞,國朝歷官兵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金墩黃氏祖譜》春冬祭文中列潘湖第十二世先祖:明誥贈通奉大夫黃魁南賜進士廣西思恩府推官巡撫兵部侍郎肇盛公。登仕匾額東閣大學士項中有“清黃錫袞兼理東閣大學士” 及 侍郎項中有“清黃錫袞兵部侍郎”等 記載。

金墩黃氏祖祠內清雍正七年(1729年)重修石碑記載,因清初鄭成功抗清,重罹兵災,祠宇傾頹,“時則有潘湖房卿相公集眾修茸,棟樑籍以不墜”。清任文華殿大學士黃機在金墩黃氏祖譜【修譜續記】中也有黃錫袞組織重建金墩黃氏祖祠的記載:癸卯歲本房卿相錫袞公鳩眾房公舉重建焉。潘湖曾保存一方黃錫袞於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為晉江沿江一重要水利工程【潘湖大橋】重建潘湖宗祠寫的碑誌。該碑誌落款為“潘湖叟黃錫袞記”。及潘湖湖口黃相府、清大學士坊在晉江潘湖鄉相堂內為十二世孫黃錫袞立,潘湖叟相國墓、康熙帝欽賜“卿相揚祖武”御匾、夫人姚啟聖妹,舅父徐以任,妹婿施琅,在廣西起鳳山廣德公主碑記晉江潘湖人黃錫袞與武鳴夏黃人黃燝唱和詩所有史料均證明黃錫袞確屬莆田黃石金墩黃氏。

黃明袞,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已卯科歲貢,授廣東增城知縣。泉州府志和晉江縣誌貢生篇有“黃命袞,錫袞兄”的記載(因避明三朱太子案文字獄諱,故改“朱”為“袞”)。《金墩黃氏祖譜》五貢題名篇中記:黃明袞崇禎已卯科歲貢增城知縣。【封蔭篇】中還記有:黃一魯以曾孫明袞、錫袞貴,累贈光祿大夫、兵部左侍郎、東閣大學士。黃魁南,以孫明袞、錫袞貴,贈監察御史、晉階通奉大夫、兵部左侍郎、東閣大學士。黃振宇,以子明袞、錫袞貴,封監察御史、晉階通奉大夫、兵部左侍郎、東閣大學士。前面提到金墩黃氏祖譜有“清誥贈通奉大夫魁南賜進士歷明廣西思恩府推官累晉巡撫清兵部侍郎肇盛公”的記載,把錫袞祖孫列在一起,印證潘湖叟即是錫袞。

明崇禎十二年(已卯年即黃錫袞中舉之年),黃錫袞收回被鬻他姓的一半埭權,先後自費白鏹貳佰餘金重新修建。並於清順治十六年立下上面提到的以“潘湖叟黃錫袞”署名的潘湖大橋重建土地祠碑誌。通過祭祖來緬懷先輩、宏揚祖德,敦親睦族、增進宗誼。

黃氏家譜(六)福建莆田清代武狀元黃振邦

黃氏家譜(六)福建莆田清代武狀元黃振邦

黃氏家譜(六)福建莆田清代武狀元黃振邦

黃氏家譜(六)福建莆田清代武狀元黃振邦

黃氏家譜(六)福建莆田清代武狀元黃振邦

福建江夏莆陽黃氏遷居述

二世黃謠閩縣令黃岸長子徙莆田黃巷

二世黃典黃岸次子因官岡州知州徙廣東南雄岡州

二世黃樂黃岸季子候官縣令裔遷廣西絕大多數市縣甚多

六世 黃舜臣 黃汝觀次子遷居侯官

六世 黃確 莆田黃峰子遷居南安清源峰

六世 黃舜俞 黃汝觀季子遷居侯官

七世 黃琯 黃如規子遷居浙江三江

八世 黃慕風 唐武狀元黃仁澤長子遷居長溪白林

八世 黃慕華 唐武狀元黃仁澤次子遷居長溪翁沄

八世 黃慶基 黃仁渥子遷居蔡州

九世 黃贄 遷居福州

九世 黃似 仁願季子遷居餘杭

九世 黃價 仁愈次子遷居溫州

十世 黃緒昭 黃價子遷居浙江天台縣太平洞十五傳後至孔昭工部侍郎再傳明南京禮部尚書黃綰

十世 黃節 黃堪子遷居海豐

十世 黃謀 黃緯子徽卿孫遷居開豐

十世 黃明白 黃福次子遷居永福

十一世 黃迪宗 黃績子徽卿季孫遷居漳州

十一世 黃汝詹 莆田前黃黃君卿長子遷居潮州

十一世 黃汝方 莆田前黃黃君卿次子遷居潮州

十一世 黃陞 莆田前黃黃理子遷居蔡州析居建安惠安

莆陽黃氏繼承家訓家風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從莆陽黃氏始祖黃岸字宗極號碩卿歷官翰林史館學士徐州牧桂州刺史閩藩都鎮撫,至唐朝御史黃滔孫狀元黃仁穎、金墩進士太師黃府十二世孫榜眼黃鳳翔、開國公黃岸裔孫狀元宰相黃士俊等,

莆陽黃氏傳承家訓家風,一直延續至今。從莆陽黃氏始祖黃岸字宗極號碩卿歷官徐州牧桂州刺史閩藩都鎮撫,至唐朝御史黃滔孫狀元黃仁穎、金墩進士太師黃府十二世孫榜眼黃鳳翔、開國公黃岸裔孫狀元宰相黃士俊、傳承家訓家風弘揚核心價值觀,自古迄今培養道德情操規範舉止是國人立規教子的優良傳統風範和高尚品德。也激勵著莆陽黃氏一代又一代的賢昆。其中湧現出眾多的狀元宰相進士,諸如莆陽黃岸裔孫唐狀元黃仁穎、南唐侍中黃光略,宋朝八世聯第十六進士的黃中庸;黃徹黃府黃安石祖父子三代聯捷進士,元末明初文萊開國並肩王黃森屏(初名元壽)、海商黃謹、黃豫、黃偉、黃允、黃冠、黃宙,明尚書黃光升黃琰祖孫進士,榜眼黃鳳翔四代八進士、狀元宰相黃士俊,太傅黃汝良、黃襄、黃士藻,大學士黃錫袞、黃道周,文狀元黃觀、武狀元南京大總督黃振邦、針記黃渭源、梭羅金墩國務部長黃自達、馬來西亞內閣部長黃家泉黃家定、菲律賓農業部長黃嚴輝,新加坡總統黃金輝族望之發達遠在世界黃氏之上。

傳承家訓家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古迄今都是作為培養道德情操、規範行為舉止的有效方式,是國人立規、教子的首選。在新的歷史時期,以傳立家訓家風為載體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 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當地黨委、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正在建設“莆陽軍城金墩黃仰黃汝良家風家訓館”。從家風家訓傳承入手,推動家風家訓在泉州落地生根。家風家訓可以通過日常生活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海內外軍城金墩黃氏的道德修養,行為方式,在優秀文化傳承與人格培養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莆陽黃氏始祖黃岸;鼓勵子孫外出創業發展。

莆陽黃氏一千多年來,歷代黃氏族人在對先祖的思想、家庭教育理念等方面進行評價,認為先祖唐朝桂州刺史閩藩都鎮撫開國公黃岸字宗極號碩卿融合了“儒、道、釋”的教育理念,他對兒孫的訓言自然便形成了莆陽黃氏的家訓、家風,恩澤後人,因此,英才輩出。從唐代至今,狀元、宰相、進士等名人眾多。江夏黃氏莆陽始祖黃岸字宗極號碩卿歷官翰林史館學士徐州牧桂州刺史閩藩都鎮撫,唐朝御史黃滔孫狀元黃仁穎、金墩進士太師黃府十二世孫榜眼黃鳳翔、開國公黃岸裔孫狀元宰相黃士俊等,宋朝的黃中庸、黃鏞、黃祖舜等宰相和宋朝黃樸、黃由、黃定等狀元;明朝榜眼南京禮部尚書黃鳳翔,探花黃叔琳、武狀元南京兵部尚書黃鉞、文狀元左侍郎黃觀等。唐朝的文章初祖黃滔、大學問家黃璞、南唐侍中黃光略,宋朝的宰相諡文正黃中庸、金墩太師諡清惠黃府、進士黃豫、黃偉、黃允、黃冠、黃宙,明朝的尚書黃光升、榜眼黃鳳翔、四世一品太傅黃汝良;進士黃襄、黃士藻;藏書家黃居中、黃虞稷,明末清初的東閣武英殿大學士黃錫袞、狀元宰相黃士俊、黃道周;武科進士總督黃國英、四世一品左都督黃元勳,武狀元南京大總督黃振邦,黃朝荷、黃彥鴻、黃裳華等進士和近代的印尼針記黃渭源、梭羅金墩國務部長黃自達、馬來西亞金墩黃氏內閣部長黃家泉、黃家定、菲律賓黃嚴輝、新加坡黃金輝、海商黃謹、臺灣黃昭祿及東南亞國家政要人物對當地社會貢獻巨大。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等金墩黃氏華僑認為,從古到今,上至帝王,下到臣民,多少有識之士為孩子深謀遠慮,希望家業經久不衰,使子孫永為“貴族”,都在苦苦探尋適合傳承給孩子的家訓家風。“成為一名富翁也許只需一夜,成就一名貴族(有修養、有知識、有財富的人)則至少需要三代人的共同努力和堅持。

莆陽黃氏後人繼承了先祖唐朝閩藩都鎮撫開國公諡忠義黃岸字宗極號碩卿思想,以因果報應,福善禍淫之理,闡明忠孝仁義,諸善奉行以及立身處世之學,使先祖家風家訓絕學‘字約而旨豐’得到傳承併發揚光大”。“儒、道、釋”的學問“造詣頗深”。縱觀唐朝至今莆陽名人眾多,十狀元十宰相、會元、榜眼、探花、進士等等都是在黃岸的這種思想影響下成長、成才,在不同朝代、不同時期,為社會黃岡祠也稱黃崗祠。為世界江夏莆陽黃氏總祖祠,別稱莆陽黃祖祠,興化黃祖祠。源自祖籍中國福建莆田,別稱興安。自唐迄清內外素有:“十狀元十宰相”,“六會元三榜眼三探花”和“四尚書四貢元廿三解元五百進士千名舉人”之美稱,為中華東南黃氏望族,源自中國福建莆田世稱閩之著姓、黃岡群鳳。入莆黃氏始祖黃岸(674-756年)字宗極號魁傑,隱士黃衝公次子,入閩始祖黃元方字彥豐嫡系十一世孫。黃帝一百零一世孫。唐聖歷戌戊年以才德兼全科登進士,官曆翰林史館學士、徐州牧、升廣西桂州剌史、閩藩都鎮撫。自福唐候官(今福州東街)黃巷遷入泉州郡莆陽縣延壽裡國歡院(涵江區國歡鎮黃霞村)黃巷為入莆黃巷開基祖。

福建莆田黃岸派為福建東南望族,或商貿墾殖,宋、元時期,特別是明、清以來,向外播遷日益增多。經查證,莆田黃氏後裔廣播於閩、臺、江、浙、兩廣、兩湖、贛、皖、雲、貴、川、陝、齊、魯、幽、燕之地和國外東南亞的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文萊、越南、緬甸、老撾、柬埔寨等主要地區,以及世界各地,擁有500多萬之眾。其莆陽裔十分顯赫。若包括外徙科第出仕鼎甲宰相人物,則為狀元者有10位:其中文狀元者7位即五代黃仁穎、宋代黃公度、黃定、黃由、黃樸,明代黃觀、黃士俊;武狀元者3位:唐代黃仁澤、明代黃鉞、清黃仁勇、黃振邦。會元者有3位宋代黃中庸、明代黃麟、黃觀;為榜眼者3位:宋代黃洽、黃艾,明代黃鳳翔。為探花者3位:宋代黃桂、明代黃暘、清代黃叔琳。為宰相者10位:宋代黃中庸、黃鏞、黃洽、黃祖舜;明代黃景昉、黃士俊、黃道周,清代黃機、黃錫袞、黃廷桂。

上 為尚書者16位 :宋黃由、黃鏞、明代黃綰、黃光升、黃懋官、黃鳳翔、黃克纘、黃汝良、黃鉞、黃士俊、黃道周、黃鳴俊、黃景昉、黃機、黃錫袞、黃廷桂。

今入中國福建莆田市涵江區國歡鎮黃霞村黃岡祠,亦尋黃氏遺蹟,入村道滿眼盡是現代建築,遺憾之際,出村口,抬眼一望,黃岡文化園,進園一觀,這不就是我苦尋之景麼?為社會、為人民、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我們要把這種家風家訓代代傳承和發揚光大。

附莆陽黃岸後裔16位尚書

1、黃由 (1150—1225年)莆籍江蘇吳縣醋庫巷人。宋代大臣。字子由,號盤野居士,平江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淳熙八年進士第一,狀元。慶元四年(1198)十一月為權禮部尚書,嘉定三年(1210)四月十六日,任刑部尚書兼直學士院。

2、黃鏞(1230-1300年)字器之,南宋莆田縣涵江黃巷(今福建莆田市)人。宋景定三年(1262)進士,官至右丞相,參知政事、平章軍國兼知樞密院事,加太傅,封涵國公。宋德祐元年(1275)任吏部尚書。

3、黃綰(1477—1551年),字宗賢、叔賢,號久庵、石龍。浙江省黃岩縣洞黃(今溫嶺市岙環鎮照谷村)人。黃孔昭之孫。祖籍福建莆田黃巷,唐朝桂州刺史開國公黃岸公之裔。父黃俌卒後,受母命承祖蔭,少時求教於謝鐸,刻苦治學,卓有所得。後承祖蔭官後軍都督府都事。嘉靖十八年任南京禮部尚書兼翰林學士。

4、黃光升(1506-1586年)字明舉號葵峰,諡恭肅。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十月由南京戶部尚書改任刑部尚書·隆慶元年,1567年)得旨賜馳驛致仕,隆慶四年(1570年),召為南京刑部尚書,高拱以內閣典銓,嗾私人用稽命還裡。

5、黃懋官(1512-1572年)明福建莆田人,字君辨號霖原、四愧。嘉靖十六年(1537)丁酉,二十五歲的黃懋官應鄉試中舉人,嘉靖十七年進士。嘉靖三十六年(1557)冬,由廣東左布政使陞南京兵部尚書,嘉靖三十八年(1559),揚州通州人馬坤(字順卿),由順天府尹除南京戶部尚書,明隆慶六年十二月卒年六十有一。

6、黃鳳翔(1538—1614),少名鳳翥,字鳴周,號儀庭,晚號止庵,別號田亭山人,泉州城會通巷人。明隆慶戊戌科黃鳳翔的祖籍福建莆田黃石金墩,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黃鳳翔改任吏部官職。四月再調升南京禮部尚書,以養母故,疏乞養親歸。

7、黃克纘(1550—1634年),字紹夫,號鍾梅,明朝大臣。莆田白杜沙堤南宋末翰林院學士黃桂之裔。民間稱其為“黃五部”。福建晉江梅林(今石獅市永寧鎮梅林村)人。自小聰明機智,膽識過人。萬曆八年進士,曾任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兩度出任兵部尚書,晚年吏部尚書不就。據《黃克纘墓誌銘》增入: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二月,元軍攻破崖山,陸秀夫揹負帝昺跳海而死。使其加快了反宋的步伐。不日即聚眾叛亂,包為了帝后驛館,並派人聯絡蒙元追殺大軍,最後雖由江鉦帶殿前禁軍救出帝后,保護大隊安全登船(黃桂弟黃杜於是役戰死);但蒙元追殺大軍己近,黃桂學士回閩為其父治墳於梅林山後,募得幾百族人子侄並地方義士豪傑士卒趕去厓山,到廣東海陸豐時,厓門之戰已結束七天,江鉦聞知厓門二十萬軍民已全軍覆沒,追尋秀夫,流亡行朝無力與之糾纏,黃桂鄉賓皆鹹謂黃學士者,崖門之難去妻子,於海門居焉,人號沙堤黃氏。有山曰梅林山。因飄流於泉之“海門”沙堤而居焉。

8、黃汝良(1554-1647年)明代晉江金墩人,字明起,號毅庵。萬曆進士,歷官南北國廠司業、東官日講官、翰林院內閣學士累官禮部尚書。

9、黃鉞(1565~1643)祖籍福建莆田黃石金墩人。字長白又字賡材,號鐘山伯度,行瑞八。明天啟三年(1623)癸亥,進爵宮保誥授光祿大夫、左柱國,南京兵部尚書,加封太子太保。解印南還居南京應天府,配錦衣衛百戶葉繼文之女,誥封淑人,累封一品夫人。

10、黃士俊(1583年—1661年)黃士俊(1570年—1661年),字亮坦,一字象甫,號玉嵛,廣東順德甘竹右灘人,福建莆田黃岸三十世裔孫。升禮部侍郎,晉禮部尚書。崇禎九年(1636年)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

11、黃道周(1585—1646年)字幼玄,一作幼平或幼元,又字螭若、螭平、幼平,號石齋。祖籍莆田文賦裡雙牌鋪(今莆田山牌村),為唐朝桂州刺史黃岸三十世孫、北宋樞密黃中庸二十一世孫、南宋潭州知府黃豐的十八世孫。黃道周乞言自序狀雲:“先代從莆田徙居銅海(今福建省東山縣)再世矣。隆武帝封武英殿大學士兼吏、兵二部尚書。

12、黃鳴俊(1590-1645年)字啟甸,號跨千。莆田縣荔城東里人,萬曆四十七年(1619)進士。明末浙江巡撫,隆武元年(1645)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制,起用鳴俊為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

13、黃景昉(1596-1662),明末福建晉江東石人,字太稚(穉),號東厓(崖)。宋興化軍城太常院卿侍中同知樞密院使諡文正黃中庸十六世孫,宋遊洋龍溪侍御史黃偊十五世孫。崇禎十六年,加太子少保、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

14、黃機(1612-1686年)字次辰,一字澄齋,號雪臺。浙江錢塘(今屬杭州)金墩武林積善坊巷人。宋代福建莆田黃石金墩平海軍節度使、贈太師諡清惠黃府十五孫。十八年(1679)特召還朝,以吏部尚書銜管刑部事。次年授清光祿大夫、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

15、黃錫袞(1621年—1707年),又名炳朱,字宗麟,號肇盛,晚號潘湖叟。福建晉江潘湖人,崇禎十三年(1640年)進士。清康熙間任兵部左侍郎,因密助聖祖主政於朝,平撫三藩榮績素著,深受聖祖倚重,累官至東閣大學士、康熙十年四月以兵部尚書銜武英殿大學士掌兵部事。

16、黃廷桂(1690~1759),字丹崖,號前黃,北京房山區張坊鎮南白岱村前黃自然村人,漢軍鑲紅旗。唐進士崇文閣校書黃璞二十五世孫,曾祖黃憲章,福建巡撫黃秉中之子。乾隆十八年(1753),黃廷桂任四川總督。進吏部尚書,留總督任。乾隆二十年(1755),授武英殿大學士,仍領總督事。

入黃霞村,亦尋黃氏遺蹟,入村道滿眼盡是現代建築,遺憾之際,出村口,抬眼一望,黃岡文化園,進園一觀,這不就是我苦尋之景麼?為社會、為人民、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我們要把這種家風家訓代代傳承和發揚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