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省会西宁市各地区旅游景点简介

西宁是青海省的省会,古称西平郡、青唐城,取"西陲安宁"之意,是青海省第一大城市,亦是整个青藏高原最大的城市。是青海省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教、交通和通讯中心,是国务院确定的内陆开放城市。

西宁位于青海省东部,湟水中游河谷盆地,是青藏高原的东方门户,古"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是西北交通要道和军事重地,素有"西海锁钥"、"海藏咽喉"之称,是世界高海拔城市之一。

西宁历史文化渊源流长,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是青藏高原一颗璀璨的明珠。先后荣获全国卫生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等荣誉称号。

历史沿革

青海省省会西宁市各地区旅游景点简介

西宁

西宁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高原古城,是中国黄河流域文化组成部分。据城北区朱家寨遗址、沈那遗址和西杏园遗址等考古发现,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产、生活,繁衍生息。商、周、秦、汉时期,河湟地区是古羌人聚居的中心地带。

古为羌地,西汉时置军事和邮传据点西平亭,神爵初属金城郡临羌县。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汉军西进湟水流域,汉将霍去病修建军事据点西平亭,这是西宁建制之始。

东汉建安中置西平郡,治西都县(今西宁市)。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扩建为西平郡,开始在此筑城。

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改为西宁州,至此“西宁”之称始于见史。

民国十八年(1929年)青海正式建省,治西宁县,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以省垣周围正式成立西宁市。

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9月8日成立市人民政府,为青海省辖市。

1950年西宁市为青海省人民政府驻地。

1960年原由省直辖的湟中县、大通县和互助土族自治县划归西宁市领导。

1962年湟中县、大通县和互助土族自治县改由省直辖。

1966年大通县(驻桥头)交由西宁市领导。1985年11月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大通县,设立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以原大通县的行政区域为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域。

1986年3月5日,国务院批准:将西宁市城西区分设为城西、城北两个区。撤销西宁市郊区,将原郊区所辖的7个乡分别划归城东、城中、城西、城北4个区管辖。

1999年12月5日,国务院批准将海东地区的湟中县、湟源县划归西宁市管辖。

2003年底,辖23个街道、26个镇、24个乡、6个民族乡,934个村(牧)委会、165个社区居委会。

2004年7月,西宁市城北区区划调整,街道办事处由4个调整为3个:撤销三其街道办事处,并入马坊街道办事处。

2006年8月,西宁市:新增1个镇,全市乡镇总数由56个(26镇30乡)调整为50个(27镇23乡)。

折叠

地理环境

折叠位置境域

青海省省会西宁市各地区旅游景点简介

西宁西宁市位于青海省东北部,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处在湟水及三条支流的交汇处。呈东西向条带状,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四周群山怀抱,南有南山、北有北山。2012年底西宁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是150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东经101°77′、北纬36°62′。

折叠气候

西宁属大陆性高原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日照为1939.7小时,年平均气温7.6℃,最高气温34.6℃,最低气温零下18.9℃,属高原高山寒温性气候。夏季平均气温17-19℃,气候宜人,是消夏避暑胜地,有“中国夏都”之称。

折叠水文

市区海拔2261米,年平均降水量380毫米,蒸发量1363.6毫米,湟水及其支流南川河、北川河由西、南、北汇合于市区,向东流经全市。[1]

行政区划

西宁市辖城东、城中、城西、城北四个区,大通、湟中、湟源三个县。另外设有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南新区(属城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生物科技产业园区)、海湖新区。

西宁市行政规划列表(截至2013年)

行政区划面积(km²)人口(万)邮编人民政府驻地

西宁市

7665

220.87

810000

城中区人民街街道南关街43号

城中区(含城南新区)

151

29.70

810000

总寨镇新城大道166号

城东区

115

35.97

810000

东关大街街道德令哈路195号

城西区

82.9

24.26

810001

西关大街街道五四大街21号

城北区

138

29.90

810001

朝阳街道朝阳西路27号

海湖新区

10.5

15

810001

海湖新区管理委员会

湟源县

1509

13.66

812100

城关镇建设西路76号

湟中县

2430

43.78

811600

鲁沙尔镇和平路133号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

3090

43.59

810100

桥头镇人民路94号

旅游

西宁是一座有着两千一百多年历史的高原古城,古称西平亭,曾是汉后将军赵充国屯田的地方、南凉的都城、唐蕃古道的咽喉、丝绸南路的要道、青藏高原通向中原的门户、河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自古就是一颗璀璨的“高原明珠”,北山烟雨——西宁古八景中遗留最完善的一景。

  • 西宁八景

西宁八景,即古湟中八景,旧时西宁府称为湟中,八景即今西宁及其周围的八个景观。他们是:石峡清风、金娥晓日、文峰耸翠、凤台留云、龙池月夜、湟流春涨、五峰飞瀑和北山烟雨。是由清末湟中人张思宪所写《题湟中八景》诗而来,八景分叙述如下:

石峡清风

石峡清风位于西宁东15公里处。石峡,俗称小峡,在历史上是以险关危隘著称的。世治时,它是连通东西交通的要道;世乱时,它又是隔断两地的重门。宋代时修筑绥远关以控制要害地段,后于清代修筑了武定关和德安关。小峡也为人们留下了动人的传说:昔日此地重山环复、河道不通,有仙人投石击山,丘峦崩摧,湟水中通,形成了奇峻雄伟的小峡。而今的小峡,一座钢筋混凝土拱桥飞架南北,公路平坦如砥,行人车辆川流不息,险关变通途。

金蛾晓日

位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娘娘山,又名金蛾山。山顶有一座天池,娘娘山上有一制高点,早晨在山上观日出,太阳从万山中喷薄而出,景象壮观,据说可与泰山观日出媲美。娘娘山以其幽深秀丽、气象万千而闻名遐迩。

文峰耸翠

提及这一景点,必然提及西宁南山的一个美丽传说。据说,人们曾经在南山修建一座阁楼,便有凤凰落到这儿,当地人视为祥瑞之兆。后来,也是为了企盼当地文风繁盛,人们就在山上修建了魁星阁。

凤台留云

西宁南山又叫凤凰山,山上有亭,名叫凤凰亭。南凉时期,西宁古八景之一的“凤台留云”,成为西宁一胜景。南山以关帝庙为中心的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八年,是西宁现存保护较好的明建筑。如今山上的景点均为解放以后新建。由于南山的海拔比较高,所以凤台上经常云雾缭绕,自成景致。

龙池夜月

所谓“龙池”,指的是位于西宁西郊苏家河湾村西南的一眼泉水。由于这里曾经修建过不少庙宇,所以,历史上,这是一个香火旺盛的地方。这里的庙宇,始建于明代,后来屡建屡废,清末称作“五龙宫”,曾经盛极一时。

湟流春涨

所谓湟水,即指流经西宁城北的黄河重要支流——湟水河,又名西宁河。每当春夏之际,湟水上游冰雪消融,水源充足,流至西宁西郊河、北川河、南川河先后注入湟水,遂河水骤涨,波涛汹涌,故称“湟水春涨”,为西宁古八景之一。

五峰飞瀑

五峰飞瀑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北沟脑,因山峰很像五个手指,故名五峰山。五峰山有三奇,即林、泉、洞。从龙宫泉拾级而上,便是五峰寺。五峰寺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主要建筑有菩萨殿、龙王阁、玉皇宫、香公楼、同乐亭。五峰山也是青海民歌演唱胜地,俗称“花儿”会,每年六月六,正是五峰山风光最美的季节,五峰山六月六“花儿”会也就闻名遐迩。

北山烟雨

北山以奇制胜,西宁北山,又名土楼山。土楼山上曾建土楼山神祠,在神祠的旧址又修建寺庙,旧称北禅寺,也叫永兴寺。北山的古迹不少,有佛寺、道观、砖塔、洞窟、壁画和露天大佛。经历代的扩建增修,在峭壁断崖间凿成洞窟,自西向东依次分布着“九窟十八洞”。北山顶上那座有唐代建筑风格的宁寿塔。

南凉(397年-414年)位十六国时期16国之列,鲜卑政权。河西鲜卑秃发乌孤所建。都乐都(今属青海),盛时控有今甘肃西部和宁夏一部。历三主,共十八年。 秃发即"拓跋"的异译。汉魏之际,拓跋氏的一支由酋长统率,从塞北迁到河西凉州,被称为河西鲜卑。在此居住约两个世纪,部众渐盛,务农桑,修邻好,境内安定。至秃发乌孤时期,以廉川堡(今青海民和西北)为中心,势力不断发展,初附于后凉吕光。

公元414年,秃发傉檀率军西掠时,西秦偷袭乐都,南凉灭亡,立国十七年。

青海省省会西宁市各地区旅游景点简介

河湟,当指黄河上游、湟水流域、大通河流域,古称"三河间"。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多民族繁衍生息,至少从秦汉以来,众多民族的先民耕牧于其间,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河湟文化。

青海省省会西宁市各地区旅游景点简介

西宁古八景,也被称为古湟中八景。早在清代,人们就评选出湟中八景。西宁古八景中,有些虽然已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消失,但其深厚的历史渊源至今仍然吸引着中外游人。

西宁古八景

折叠八景名称

青海省省会西宁市各地区旅游景点简介

青海省省会西宁市各地区旅游景点简介

西宁古八景

青海省省会西宁市各地区旅游景点简介

西宁古八景1、石峡清水(在西宁以东的平安和乐都境内)[1]

2、金蛾晓日(指娘娘山)

3、文峰耸翠(西宁南山熊家山最高峰处原立一方文峰碑而得名)

4、凤台留云(西宁凤凰山)

5、龙池夜月(西宁杨家寨村,进泉池,今修成五龙庙)

6、湟流春涨(湟水流域)

7、五峰飞瀑(今互助五峰寺)

8、北山烟雨(西宁北禅寺) 图为西宁北山北禅寺

折叠西宁古八景历史沿革

古城西宁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有着奇峰秀水,更有着动人的传说。早在清朝,人们就将湟中(当时的湟中,指的是湟水两岸的区域)的秀美风景作了一次盘点,赋诗咏志,赞美湟水谷地。星转斗移,沧海桑田,在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后,西宁这方热土又以夏都的独特气候条件吸引着世人的眼球。

石峡清风,它之所以成为八景之一,人们所咏的,不仅是峡谷吹来的自然风,或者是沿途秀丽的自然风光,人们还借物咏志,希望和祈求从这个风光秀丽的小峡经过的官员,两袖清风。

湟流春涨, 所指的湟水河,则孕育了湟水文明,可以说是湟水两岸人民的母亲河。作为黄河流域上游的支流之一,它也是黄河文明的组成部分,所以,开发湟水春涨的景点意义很大。虽然现在湟水河河水受到污染,水流量减小,但通过这两年来的整治,已初步取得成效,在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关注的现代,湟水河将呈现出崭新面貌。

南北两山作为西宁市目前的重要景点,开发和建设已经相对成熟了,而南山公园的建设,相信会演绎出更崭新的景致。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娘娘山、老爷山相邻,这两个景点和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的五峰山在一条线上。所以,开发这几个景点,可以考虑把它们联系起来,这条线,也将是青海一日游的一条好线路。

五峰山风光秀丽,这里每年还举办六月六"花儿"会,相当红火。这个景点开发出来后 ,可以在夏季随游客不定期地举办"花儿"会,增加人气。

另外一些景点,如龙池夜月等,由于文化底蕴单薄、景致单一等原因,不为人所知。但是,人们把虎台等景点添加进来,并且,新添加的景致也纳入了开发建设的范畴。新的西宁八景开发出来,可以大大丰富西宁乃至青海一日游的内容。

折叠石峡清风

从西宁东行15公里,便可到达一个秀丽清爽的避暑好去处,那就是西宁古八景之一的"石峡清风"。

石峡,俗称小峡,在历史上是以险关危隘著称的。世治时,它是连通东西交通的要道;世乱时,它又是隔断两地的重门。宋代时修筑绥远关以控制要害地段,后于清代修筑了武定关和德安关。小峡也为人们留下了动人的传说:昔日此地重山环复、河道不通,有仙人投石击山,丘峦崩摧,湟水中通,形成了奇峻雄伟的小峡。

而今的小峡,一座钢筋混凝土拱桥飞架南北,公路平坦如砥,行人车辆川流不息,险关变通途。只不过,游人到达小峡口湟水两岸时,即便是夏日炎炎,仍觉得凉风习习。当年那"石乱马蹄稀"的情景已成为一段历史的回忆。

折叠金蛾晓日

位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娘娘山,又名金蛾山。山顶有一座天池,每到夏季雨水旺盛之时,天池里水波荡漾,池畔蝴蝶飞舞,五色斑斓。青海多山,而娘娘山上有一制高点,早晨在山上观日出,太阳从万山中喷薄而出,景象壮观,据说可与泰山观日出媲美。游人登山观日出时,朝阳、山花、蝴蝶相映成趣。娘娘山以其幽深秀丽、气象万千而闻名遐迩。

折叠文峰耸翠

提及这一景点,必然提及西宁南山的一个美丽传说。据说,人们曾经在南山修建一座阁楼,便有凤凰落到这儿,当地人视为祥瑞之兆。后来,也是为了企盼当地文风繁盛,人们就在山上修建了魁星阁。如今,这一景致已经不为西宁人所熟悉了。

折叠凤台留云

西宁南山又叫凤凰山,山上有亭,名叫凤凰亭。南凉时期,传言"龙现于长宁,麒麟游于绥羌",由此而来的西宁古八景之一的"凤台留云",成为西宁一胜景。南山以关帝庙为中心的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八年,是西宁现存保护较好的明建筑。如今山上的景点均为解放以后新建。

由于南山的海拔比较高,所以凤台上经常云雾缭绕,自成景致,如今,这些景致作为南山公园的一部分已经开发出来了,并且随着南北两山大公园的开发,这些景致的开发会更上一个台阶。

折叠龙池夜月

所谓"龙池",指的是位于西宁西郊苏家河湾村西南的一眼泉水。由于这里曾经修建过不少庙宇,所以,历史上,这是一个香火旺盛的地方。这里的庙宇,始建于明代,后来屡建屡废,清末称作"五龙宫",曾经盛极一时。

如今,所谓的龙池夜月景致我们已经无法欣赏了。但是,想象当年泉水清澈,夜色清朗,明月高悬,犹如江南水乡般的景致一下子到眼前来了。

折叠湟流春涨

所谓湟水,即指流经西宁城北的黄河重要支流---湟水河,又名西宁河。每当春夏之际,湟水上游冰雪消融,水源充足,流至西宁西郊河、北川河、南川河先后注入湟水,遂河水骤涨,波涛汹涌,故称"湟水春涨",为西宁古八景之一。如今,湟水河两岸由于城市建设而日新月异。时值初春,漫步湟水河岸,柳色如烟,公路如砥,高楼林立,夜晚万灯辉煌映衬着一天星斗,风景宜人。

折叠五峰飞瀑

著名的五峰飞瀑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北沟脑。因为这里的山峰很像五个手指,所以叫五峰山。这里环境幽雅,泉水众多,细流飞洒,好像瀑布高挂,至今仍然是青海旅游胜地。

五峰山有三奇,即林、泉、洞。人们又归结了三林、三洞、三泉。三林是松树林、杨树林和桦树林,夏季林木郁郁葱葱,繁茂遍野,到了秋季,松青、杨黄、桦叶变红,层林尽染,风景无限。三洞是东洞、西洞、北洞。东洞深8米、高3米、宽3米,西洞深7米、高2米、宽3米,北洞深10米、高3米、宽4米。洞内露冷苔苍,别有韵味。三泉是龙宫泉、隐泉、裂口泉。三泉水以龙宫泉水质最好,泉水经石雕龙口喷吐,沿七级石壁泻下,形成瀑布,水溅山径,在泉石周围刻有"山幽林更静,人间歌不尽,鸟语花香地,泉中水长流"等诗句。

从龙宫泉拾级而上,便是五峰寺。五峰寺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主要建筑有菩萨殿、龙王阁、玉皇宫、香公楼、同乐亭。近来,亭台楼阁、绘饰新彩,更加引起游人注目。

五峰山也是青海民歌演唱胜地,俗称"花儿"会,每年六月六,正是五峰山风光最美的季节,五峰山六月六"花儿"会也就闻名遐迩。届时,西北各路歌手云集五峰山上,引吭高歌,声震四野,从黎明一直唱到深夜,"五峰六月歌仙会,八乡四野觅知音",如此大规模的群众艺术盛会,为五峰胜景增添了异彩。

折叠北山烟雨

西宁四面环山,南北两山却因奇、秀为人所爱。北山便是以奇制胜。西宁北山,又名土楼山。土楼山上曾建土楼山神祠,在神祠的旧址又修建寺庙,旧称北禅寺,也叫永兴寺。早在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曾记载:"湟水又东,经土楼南,楼北依山原,峰高三百尺,有若削成,楼下有神祠,雕墙故壁存焉。"由此可见,北山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北山的古迹不少,这也是北山至今还作为西宁的一大名胜而著名的原因。如今,这里还有佛寺、道观、砖塔、洞窟、壁画和露天大佛。经历代的扩建增修,在峭壁断崖间凿成洞窟,自西向东依次分布着"九窟十八洞"。

高原的气候乍雨还晴,而到土楼山游玩,最佳胜景则是雨中观游。在烟雨中才能真正感受到土楼山隐约模糊、水墨入画的意境。站在斗母殿,殿檐滴水如珠,雨幕中的群楼像笼罩了一层轻纱,道路纵横像是几笔粗墨,片片树林犹如淡墨渲染。遥望南山,似见似不见,形隐而神存。唯有北山顶上那座具有唐代建筑风格的宁寿塔,在烟雨蒙蒙中矗立,像是一位久经风霜的老僧,在思谋着苍茫的人世[2]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