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考上二本在现在是什么水平?

我心方清1

严重反对下面有人夸大八十年代高考的难度。

高考的难度是越来越难的,这个趋势毋庸置疑。你看现在高中的导数部分,其实就是微积分的入门,以前是大学的时候才会接触到。

你知道1977年的高考是什么难度吗?不夸张地说,一部分小学+一部分初中内容的混合罢了。但是考虑到那个时候学校荒废多年,平时能读书看报的人估计都少,所以难度这么简单也不足为奇了。

至于八十年代的高考,自然是要难一些的,但是难度也没有多高,毕竟那个时候经济发展水平在哪里摆着,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的关系是很大的。那个时候的高考,难的其实是训练,考得知识深度不深,但是会比较考基本功,比如一个很复杂的式子化简这样的,其实这个是从苏联人那里学过来的。

这种考察方式,没有足够的训练很难考高分,但问题是那个时候物质匮乏,很多地方的学生,没有好的参考书。学不懂,训练不够,自然就考不上大学。

因此,你说80年代高考难不难?难。但是不是内容难,是资源匮乏;现在的高考难不难?难。难在考察的深度,而不是资源匮乏(边远山区除外)。

此外,80年代高考另外一个难度就是录取率。率取率比现在低很多,因此那时候的二本,含金量是很高的,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211到弱档的985吧。

不过那个时候大学出来都包分配,二本出来就是干部,你要是肯干,去乡下,就是专科生干两年当乡长,五年成为县长的也不是没有。

现在就是清华北大,都没有这个待遇了。


佩子临

我是真正的八十年代从广东省考上全国重点大学的本科毕业生,我来聊一聊我那同一年级同学的情况吧。

我是一九七三年开始读小学的。我记得我读小学一年级上学期的学杂费是1.76元,下学期的学杂费是1.75元。小学一年级至小学三年级,学校的教学都比较正常,但会经常有劳动课到农田里帮农民干活的情况。

刚上小学四年级,毛主席逝世,没有多久打倒“四人帮”,再后来邓小平复出出任国务院副总理,主管国家大政方针。一九七七年10月恢复高考。一九七七年的高考时间是11月28日至12月25日,为各省独立命题。1978年7月20日至22日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全国统一命题。那时,我就读小学的最高年级——五年级(那时候还不设小学六年级)。

到我读完初中二年级,第一次设立了初中三年级。到我读高中二年级时(1983年),第一次设立了高中三年级。

我是1984年参加高考的。

高考分为预考和正式高考。预考的通过率约为30%,也就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只有30%的学生可以参加高考,其余70%的学生只好走入社会,或者工作、或者待业、或者自谋职业、或者回家务农。

1984年参加高考正考的总人数为164万人,最终录取到大学本科、大学专科、中等专业学校的总人数为47.5万人。

当时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分为四个等级:

1.重点大学本科分数线。这个等级的比例各省市不同,是按当时全国重点大学在各省市的招生人数的1.05倍左右划分出来的。

这个比例大概是占参加高考正考(预考没通过的不算在内)的所有学生总数的1.5%。

2.普通大学本科分数线。这个等级的比例大概是占参加高考正考的所有学生总数的6%。

3.大学专科分数线。这个等级的比例大概是占参加高考正考的所有学生总数的9%。

4.中等专业学校分数线。这个等级的比例大概是占参加高考正考的所有学生总数的12.5%。

反正我那一届高中毕业的,全国录取的大学本科(包括全国重点大学本科)、大学专科、中等专业学校的总人数是47.5万人。

这样你就可以大概知道当时考上大学本科相当于现在什么水平了。


感动时代

我是1985年参加高考,那时候信息不发达,我们也不知道什么一本二本,只知道大学,大专和中专。 那个年代,高中非常难考,比大学的录取率都低,我们中考那年,全区有十多所初中,一百多个班。高中只有两所,一共十个班。 那时候大学录取率是大学,大专和高中起点中专加一起的录取率。 现在考不上大学,比考上大学难。高考结束就会有好多学校给毕业生打电话,推荐学校,不论多少分,只要想上,都能上大学。 那时候,一个学校里能考上大学的学生不多,大多数学生都落榜了。不过落榜生也是光荣的,在辽宁,他们有一个名字叫大学漏。工商局,税务局,银行招聘,大学漏非常有优势。我的很多落榜同学都考到以上单位,并且后来成为部门领导。 回到这个问题上来,我真不好界定,当年的二本属于什么水平。您能下定论吗?欢迎留言。 润杨阆苑


润杨阆苑

八十年代能参加高考都是家里条件稍好或者父母有远见的人,刚刚恢复高考没几年,对于知识和生存许多人选择了后者。

北方许多地方,家里都是七八个子女,许多人由于家庭原因,都只能上完小学就需要帮家里干活,部分家庭受传统文化影响,读书识字成为文化人,也是一条路,不过上职高类的人比本科的人多,有份工作就可以了。

我给大家列举一些数据。

 1980 年,预选制后,大约只有40%的学生有资格参加高考报考本科院校的考生外语成绩按30%计入总分。考试成绩只通知考生本人,不张贴公布。取消考生查阅试卷的规定。当年高考共有333万人报考,共录取28万人。一些省、市、自治区扩大招收自费走读生7000多人。


  1981年,理工农医类加考生物,按30%计入总分。当年高考共有259万人报考,共录取28万人。


  1982年,高考共有187万人报考,共录取32万人。
  1983年,全国统考时间调整为7月15—17日。当年高考共有167万人报考,共录取39万人。
  1984年,全国统一考试时间恢复为7月7—9日。当年高考共有164万人报考,共录取48万人。
  1985年,共有176万人报考,共录取62万人。
  1986年,共有191万人报考,共录取57万人。
  1987年全国高考共有228万人报考,共录取62万人
  1988年,高考共有272万人报考,共录取67万人。


趣闻视图

八十年代考上二本应该来说是非常厉害、非常聪明的人。现在和八十年代的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制度等层面做了很多改善,因此两者之间很难有可比性。


自恢复高考以来,可以说为很多人提供了一个上升的途径和空间。一般来说,能通过高考上大学都是家庭条件较好和社会地位较高的人。一些偏远地区或家庭条件不好的,很多还是没有这个机会。


而且那时候大学都挺别少,更不存在什么985,211之类的划分。

相应地,那时候高考是非常难考的,能上大学的非常之少。不像现在,上大学相对已经很容易。一个县城,国家统一招生本科应届上线几率百分之零点六,加上复读的,百分之五。而且大学也不是能混出来的。

大学毕业就分配工作,那时候的大学文凭非常有含金量,工作国家统一分配。

再者当时由于大学数量少,师资力量和质量比较高,教育水平也相应地比较高。

高校扩招以前,高校人数增长率一直维持在8.5%左右。也从另一个方面说,那时候能考上大学的人,大多是非常聪明的,能力超强的。

1999年高校扩招后,增长速度达到史无前例的47.4%,之后2000年的扩招幅度为38.16%,到2003年,中国普通高校本专科生在校人数超过1000万。

总之,那个时候能考上大学的人,都是非常聪明,非常厉害的人。而且受当时国家分配的影响,很多上大学和现在的目的也不同。环境变了,也很难进行比较。当然,如果还有哪些问题,欢迎和我交流,联系方式见下。


优学优考策略

我曾经说过,我就是我们村的小芳,跟我同年一起上小学的有6个人,那是1974年,后来这些同学有一半也就是3个人读到小学毕业就不读了,还有一位读到初中二年级,一位读到初中三年级。从我们镇的大数据来说,小学时全镇各乡村小学加起来大概有十个班,到初中的时候只有三个班,可见小升初的淘汰率。然后,我们初中毕业时正好赶上初、高中由两年制向三年制并轨,所以有一部分同学在初二就初中毕业了,到了初三,就成了两个班。也就是说,当年一起读小学的,到初中毕业已经淘汰了80%。所以当年总是说,初中生就是知识分子了,现在怕是连上大学的也不会说是知识分子了。

初中毕业考上高中大概有二三十个。我不知道具体的数据。因为当年我考上县中,我们一起考上的有6个人,这6个人中有4个是在初二或者初三的时候复读过的,真正从一年级开始到上县中的只有我和另外一位男同学。另外还有大概十几位上了另外一个镇的高中(我们镇的中学只有初中)。若干年后,我说我是我们镇第一个女生出来上大学的,我爸纠正我说不对,还有一位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女大学生,年龄跟我爸差不多大。那么我就纠正一下,我是恢复高考制度以后我们镇第一位出来上大学的女生。

像我这样当年跟我一起考上高中的,后来因为当年或者复读再考上大学、大专以及高中中专的同学,总共有十几位。而当年我们一起上小学的同学大概有五百位,按照这个比例,大学录取率估计在百分之三左右。我上次发文的时候有位朋友在下面留言,给出了一个当年和现在出生率的数据以及当年和现在上大学人数的数据,我觉得这是最能说明问题的。1968年出生的孩子为2772万人,高中录取大学、大专、中专加起来是57万人,也就是说当年高中毕业后的录取率百分之二点几,1999年出生的孩子为1150万人,录取的985 加211的学生是62万人。而现在985加211的录取率加起来大概在5%。

所以,在八十年代考个二本是什么水平?大家自己去算。我在1985年参加高考,我们那年包括本科大专中专在内总共录取56万人。有人说当年不分一本二本,对此我记忆不是太清楚了,应该是叫重点本科和普通本科吧,反正本科里面也是分两批填的志愿。


苏小妮

这个问题,时代不同,没可比性,如果硬要比较,那就只能从个人素质,能力,知识水平上比较。那时的大学等级没现在这样严格,重点,普本,专科分差不大(一般只有20多分)。参加高考不是人人都去的,好中学有50%左右,绝大多数中学就20-30%的名额参考,预选线一般以县划定,一多半的人参加不了考试。那时能考上重点的,放现在至少是考985中的C9高校,个人能力及知识水平超出现在boss,能考上普本的,强于现在的985及研究生,能上专科的,强于现在的211,能上中专线的,强于现在的一本。所以,现在的大学生可以掂量掂量自己的水平,这也是好企业为啥只要985,211学生的原因。


木棉的根

本人是90年考上的大学,大致可以回答一下。

我是从山西考出来的,我高考那年,山西的分数线只有专科线和本科线,本科线上没有再细分,只有各学校不同。高我一届的有个女生,只比本科线高十分就上了北师大。而我们这届的第一名以能上北大的分上的北师大。所以没准。

因为那时候是提前报志愿,6月份就填写高考志愿。大家都是根据自己的平时成绩和各个学校往年的录取分作参考来报名。所以,偶然性因素还是挺大的。

上大学后,发现有的省本科以上还分了一层重点线。每个省不完全一样。那时候广东省的计分方式跟其他省都不一样,我们都是绝对分,就是考多少是多少,广东是相对分。反正广东来的都比我们高一百多分,都是状元级别的。吓一跳。后来才搞明白。

我高考那年,我记得山西招收一万八千学生。总考生是十几万。总算下来,包括专科,理科好象是六个上一个,文科是9个上一个。

我们那时候初中升高中比例不高,大约是十比一这样子。我初中三个班,每个班50个学生,上高中的大约有20多人。但是我们是成绩很好的学校。一般的农村,一个村每年有一个两个高中生就算不错。PS,那时候村里有个大学生,全村放几天电影唱戏都有。挺当个事儿。

那时候还有个有意思的事情是,初中毕业,农村孩子们最热衷上中专。最高分都上了中专了,反而略微低点的才上高中。

这是因为那时候是包分配的,上了中专就等于有了干部身份。而上高中,考不上大学反而是大概率事件。最后还是要回农村种地。

那时候上大学的占同龄的百分之一。反正按照比例来说,考大学还是挺难的。从这个角度,那时候考上个大学,跟现在考上个985差不多。

不过实话实说,依照我自己的个人体会而言,那时候主要是教学质量不行。我自己有儿子了,从我的角度看,他们上学比我们辛苦多了。我们那时候中学,玩的时间还是很多的。

而且,上了大学以后,因为包分配,很多人一下就松弛下来。所以,大学的教育质量,也不见得多高。

另外给个参考,我上的学校,90年9个系总共招收650本科生,四届学生一共有2000多。据说现在在校生有好几万了。


食节

本人七七七八年参加两届高考,当年宁夏本地大学三所,宁大,医学院,农学院。中专大专好像也就两三所。七七年高考(含中专)录取率好像是7%,七八年高考(含中专)录取率好像5%。当年全国大学本科不到二百所,中专也是不到二百。这就是当时的基本情况,不是很精确。七九年八零年后迅速扩招,录取率大约为15%。此后稳定了几年,然后又迅速扩招。本人七八年考上中专。当年我校考上大本一人,中专一人,我有幸成为其中之一,当时很多前辈同辈都感到很震惊。对后届学生也产生了很大鼓励。当时考卷和大学考一张试卷,部分试题中专不考,其它相同。中专录取线比本科低十几分,中间有个大专线。上学待遇上,不交一分钱,同样的补贴,每月好像十七八块钱。基本生活吃用都够了。学制上卫校三年宁大四年医学院五年。毕业后,文凭分中专,大专,本科。工资上分别为49,65,75元左右。当时都按城市户口,干部身份分配工作。当时一般工人工资按行业不同大约为30元到45元上下。那时研究生极少,大约为本科生毕业的5%左右。如果要拿文凭含金量比,本人认为只能用升学率比较客观。大概那时的本科可以和现在的博士同等,大专中专和现在一本以上平齐向上。现在的大专在那时很难上初中。这个只是单就智商水平研究能力而言。补充一点,我们七八七九卫校学医的毕业后,由于工作单位,专业不理想,后来有很多选择考公务员,重新参加普通高考等重新选择的一般都能以很大优势被录取。以我个人经历为例,九三年九四年参加全国律师资格统一考试,全国录取率很低。而我和同校学友三人参考均过线取得资格。这个难度众所周知,当时参考的很多重点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大部分考生落榜。由此可以证明七七到八零年的大中专生的学习能力。如果比书本知识,现在的高中大学生应该比那时同等生更有优势。时代在进步,人材也是从精英教育到普及教育推进。比如电脑应用,过去是专业现在是基本技能。


游牧观日月139441525

我是77年高中毕业,两个月后传出恢复高考的消息,10月份考的试。记得那时候高考是和中专、大专一起考的。大学不分一本、二本,只分重点和普通高校。考卷有文理科之分。成绩出来后按自己的考试分数填写志愿,报考相应的大学(重点和普通)、大专和中专(中技)。对了,说说中专和中技的区别吧,前者是中等专业学校,属教育部门主管,后者是中等技工学校,为劳动部门主管。好像到了85年左右时,就又分为从高考中录取的中专生(俗称“高中专”)和从高中升学考试中录取的中专生(俗称“初中专”)。

\n

本人77年、79年、80年参加三届高考,前两年每年都过了分数线10多分,但都没有被录取。80年考了382分,填写了江苏师范学院(现苏州大学)、无锡轻工学院(现江南大学)、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后来迁入常州独立出来,成为常州工学院),后来被轻工学院录取。这三所大学中,江苏师范学院是重点大学,而所谓的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只是在无锡办了两个班。当年农村的孩子只想跳出“农门”,所以考取什么学校并不重要,那怕考上中专(中技),迁出户口就行。我们那个时候的录取率好像在4-5%之间(已经包含大专、中专和中技),因为报考的人多,有“老三届(77届之前的在一起报考)”和“新三届(77年之后的在一起报考)”的学生在一起考。

\n

当年全国大学本科不到二百所,中专也是不到二百。这就是当时的基本情况,不是很精确。80年后迅速扩招,录取率逐渐上升,因为77年招生时,好多大学都招有三年制的“师资班”,三年后留校当老师,而恢复招生后的学校也开始重建了教室和校舍,增添了仪器设备。此后稳定了几年,然后又迅速扩招。

\n

上学待遇上,我们不要交一分钱,家庭困难的学生可以有助学金(不同于奖学金,按家庭生活水平划定),分为9.8元、13.8元、17.8元、24.8元四个不同的等级。基本生活吃用都够了。对了,理、工、农、师类和军校是国家100%供给制的。毕业后,文凭分中专,大专,本科。工资上分别为49,65,75元左右。当时都按城市户口,干部身份分配工作。当时一般工人工资按行业不同大约为30元到45元上下。那时研究生极少,大约为本科生毕业的5%左右。如果要拿文凭含金量比,本人认为只能用升学率比较客观。大概那时的本科可以和现在的研究生同等,大专中专和现在一本以上平齐向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